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

内容 摘要:民族高等 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 历史 时期,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 发展 ,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以“两个面向”为主要特征的,即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对象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二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两个面向”,配合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及地区不断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为推动我国 社会 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民族高等教育与其他处在市场中的高等教育一样,都面临着选择与供给、优势与劣势、发展与淘汰等一系列 问题 。对于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相对处于劣势的民族高等教育来说,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发展,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高等教育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从目标选择上看,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的目标则是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实用人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新的世纪,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教育的共性出发,要为社会培养普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教育的个性出发,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特殊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 目前 民族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双重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做到: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基本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表现在知识技能、体质、社会关系等方面,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等方面。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健康的人格,人的发展就可能是畸形的〔1〕。由此,教育就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既掌握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普遍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有健康的体魄;既要有专业才能,又要有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能力的人才。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目标上,许多教育与心 理学 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素质结构的理解,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目标体系。比如,美国教育家查尔斯提出,要把人类社会生活指标化,据此确定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将教育目标分解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心理学家加涅以其 学习 理论 为基础提出运动技能、言语信息、指挥技能、认知策略、行为态度等教育目标。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育目标分为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等3类。〔2〕这些分类学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素质结构的探索和追求,对于我们构建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大有裨益的。根据我国公民目前的素质状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认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技能、道德情感; 法律 意识、运动技能、民族情感、关系调处等6个方面。通过这6个方面的教育熏陶,教育对象的素质必将得到全面提高。三是要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制度化。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不是一种短期的目标取向。决不能因决策者的更替而改变,更不能受功利的诱惑而放弃。必须把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度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持久地贯彻下去。二、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是规模、效益和质量全面提高。1. 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办好民族教育不仅要从教育本身入手,也要着力于 科学 研究 。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者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直接为民族地区 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内容。不能想象,一个缺乏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反映当今经济、

社会、 科技 发展的新成果,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民族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做到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然 应该包含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项。就是说,不仅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研能力,教育的对象也应该具有这种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 方法 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它是通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处理相信息反馈等主要步骤,构成一个有序的科学研究过程的信息流程(如下图所示)。通过对信息流程的 分析 和处理,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 规律 ,以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3〕。

内容 摘要:民族高等 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 历史 时期,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 发展 ,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以“两个面向”为主要特征的,即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对象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二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两个面向”,配合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及地区不断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为推动我国 社会 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民族高等教育与其他处在市场中的高等教育一样,都面临着选择与供给、优势与劣势、发展与淘汰等一系列 问题 。对于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相对处于劣势的民族高等教育来说,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并求得更大发展,必须在教育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选择民族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高等教育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从目标选择上看,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殊的目标则是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需要培养实用人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新的世纪,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教育的共性出发,要为社会培养普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教育的个性出发,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特殊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 目前 民族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双重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做到: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基本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表现在知识技能、体质、社会关系等方面,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等方面。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健康的人格,人的发展就可能是畸形的〔1〕。由此,教育就不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要培养既掌握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普遍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特殊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有健康的体魄;既要有专业才能,又要有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能力的人才。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目标上,许多教育与心 理学 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素质结构的理解,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目标体系。比如,美国教育家查尔斯提出,要把人类社会生活指标化,据此确定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将教育目标分解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心理学家加涅以其 学习 理论 为基础提出运动技能、言语信息、指挥技能、认知策略、行为态度等教育目标。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育目标分为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等3类。〔2〕这些分类学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素质结构的探索和追求,对于我们构建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大有裨益的。根据我国公民目前的素质状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认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技能、道德情感; 法律 意识、运动技能、民族情感、关系调处等6个方面。通过这6个方面的教育熏陶,教育对象的素质必将得到全面提高。三是要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制度化。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不是一种短期的目标取向。决不能因决策者的更替而改变,更不能受功利的诱惑而放弃。必须把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度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持久地贯彻下去。二、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是规模、效益和质量全面提高。1. 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办好民族教育不仅要从教育本身入手,也要着力于 科学 研究 。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者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直接为民族地区 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内容。不能想象,一个缺乏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反映当今经济、

社会、 科技 发展的新成果,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民族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做到教育与科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然 应该包含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项。就是说,不仅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研能力,教育的对象也应该具有这种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 方法 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它是通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处理相信息反馈等主要步骤,构成一个有序的科学研究过程的信息流程(如下图所示)。通过对信息流程的 分析 和处理,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 规律 ,以实现科学研究的任务〔3〕。


相关内容

  • 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 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与有效达成 纲要 • 课程简介 • 专题讲座 • 思考与活动 • 拓展资源 课程简介 逐条分析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并结合教学案例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还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表述与达成进行了论述.核心问题:理解历史课程目标的内涵,并能够作用于日常的历史教学. ...

  • 3[1].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 什么是文化 1. 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文化的特点: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制定 出版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doc
  •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 ...

  • 2011年吉首大学"专升本"音乐类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 2011年吉首大学"专升本"音乐类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答题.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 试卷分值:150分 四. 考试内容及知识点分布 1.考试内容包括<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的综合测 评.考察学 ...

  •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基本观点 1.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 ...

  • 2016版[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⒈文化的含义.特点.形式 ⑴文化的含义:①从内涵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 从外延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 ...

  •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后作业
  •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中国人民政治性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_____召开.大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____________的作用.大会选举_____ ...

  •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大全
  • 2012至2013学年度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1.责任的含义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产生.表现.来源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