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把准特点,灵活选做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解读

高三语文教师 汤吉祥

2016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不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2016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仍趋稳定态势。但仍需要认真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升复习效果。

一、明确必考与选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全国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试分必考和选考。选考又要求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中选择。明确范围界定,避免错误理解。在考试内容规定中,“传记”作为教学中的选修内容,也纳入考查的范围,加上这几年全国卷选考的实用类文本中只出现了“传记”,这样容易认为选考内容就是文学类和传记。而“传记”只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因此,对全国卷《考试说明》要认真解读,在实用类文本中,除了传记以外,还包括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对实用类文本的复习,要有重点,也要全面。

二、把准全国语文课标卷的特点,明确高考趋向。 全国课标卷作为国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蕴含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全国卷作为国考试卷,体现出国家的正能量,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因此,高考语文课标卷在不失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强化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在试卷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比如2015年课标卷甲小说阅读材料中马兰花涉及的诚信友善;课标卷乙选考题传记阅读材料《将军赋采薇》,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的传记材料为阅读文本,文本中渗透了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元素;课标卷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涉及到来护儿的重义轻财。从这些人物事迹中,不难看出渗透了当前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不是直接贴政治标签,而是有机融入在阅读材料中。这提醒我们在平时选择训练材料时,要有这种意识。 2.立足能力考查,着眼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课标卷突出的是能力的检测。这些能力更多的是语文的核心能力,突出阅读与写作能力,侧重在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探究、观察(如图表)与表达上。同时着眼于语言的应用。比如对词语(含成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段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尤其强化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 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从2015年全国课标卷涉及的内容,不难看出试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比如全国课标卷甲第5题涉及“进士及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内容;全国课标卷乙第5题考查了文化常识,涉及了对古代男子的名和字、谥号、嗣位、阙的把握;全国课标卷乙小说阅读材料

《塾师老汪》中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传记阅读中戴安澜赋诗《远征》两首,借诸葛亮、秦始皇事迹表达壮志,不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套试卷适度地体现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醒人们重视。平时在复习时不要忽略传统文化。

4.渗透创新意识。

在全国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试题也有所渗透。比如2015 年全国课标卷甲传记阅读中体现的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的内容;全国课标卷乙作文中涉及的科学家大李矢志创新的内容,语言运用第13题第③句强调“中国戏曲”唯有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内容的融入,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思想,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导向相吻合。

5.突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全国课标卷注重与社会生活联系。比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第14题涉及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食品安全法》,第15题涉及的“尾气排放”,第16题涉及的“电商网购”,第17题涉及“保护水环境”;全国课标卷乙第14题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第17题涉及“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主体图形,暗扣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这些内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意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复习时要将生活联系起来。

6.作文题增加任务驱动元素。

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作文的真实能力,避免套作,在作文命题上增加了任务驱动元素。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在作文形式有书信体限制。全国课标卷乙针对三位“当代风采人物”,要求优中选优,让考生在深入思考推选标准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规避宿构和套作。这一命题趋向要求考生平时要踏踏实实写文章,不要投机取巧。

三、有效备考,提高复习的效果。

1.加强自我追问,充分了解自己目前的语文状况。

要想在复习中快速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成绩,必须充分了解自己语文学科的真实情况,不忽略优势,不回避问题。

(1)我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哪里?

(2)试卷中哪一个板块是我的强项?

(3)我的困惑点、弱点或模糊点在什么地方?

(4)我在知识和能力上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5)我分数的提升空间在什么地方?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6)我在语文上用心没有,如果用心了有没有效果?

借助这些追问,对自己的语文现状进行一次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复习的方向,拟定复习的计划和落实的措施,立足语文核心能力(整

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加强专题突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注重与教材的链接。

2015年全国卷强化了与教材的链接。比如课标卷甲要求鉴赏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时,要求与初中所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说明该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命题思路,避免了单一的诗歌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原有的诗歌积累,而且是对初中诗歌积累考查,学生只有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才能准确地在对比中进行回答。课标卷乙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在分析作品中“老汪”时,要求与初中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要求分析两人为何生活性情相似但精神根源却不同。如果对初中所学的文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无法回答的。

从2015年考查看,链接的内容是初中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限于初中内容。因此,在语文复习中,要重视初中教学内容和高中教学内容的融合,要加强对初高中教材内容或课外阅读材料链接的训练,要有链接教材文本和课外材料的意识,在考场上才能够从容应对。 3.注重现代文训练的四个“兼顾”。

全国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和材料选择的范围上更加全面,多样兼顾。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兼顾。一是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兼顾,不只押在一两种文体上;二是选材内容多方面的兼顾(如文化类、精神成长、生命感悟、科普知识等),熟悉不同类型的材料;三是不同地域材料的兼顾(国内、国外文章),高考材料往往不限于某一区域,地域跨度很大;四是文章不同风格、不同时间的兼顾,避免材料陌生化。这样全面兼顾,就不会让遗憾留在考试过后。 4.用好教材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就是一个资源库。用好这个资源,不但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提高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个资源的利用是多样的,因篇幅关系,这里只强调两点。

(1)借助教材诗词,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利用自己对教材熟悉的优势,进行有效复习。除进行诗歌基本知识的建构外,可从教材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度的复习。比如可用《雨霖铃》《赤壁怀古》为例,进行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可借这两首诗歌中虚实用法,把握好虚实的特点。可用《登高》为例,进行写景方法的复习,借助这一诗歌,进行动静、点面、听觉与视觉多角度写景的训练。可用《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为例,把握诗歌用典特点。可用《扬州慢》等为例,把握对比在诗歌运用中的特点。恰当的选用教材诗歌进行复习,会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提炼并积累教材内容成为作文素材。

让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成为考场作文的资源库,弥补生活材料的不足。比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将这篇文章内容巧妙用在逆境中的“坚持”、“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为主题的作文上。即使是《短新闻两篇》,也可以将其材料灵活地用在“忘记与铭记”为主题的作文中。

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善于挖掘,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相关的作文素材,将会大大的丰富我们头脑中的作文资源库,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在考场上将这些素材灵活地用在不同的作文中。

5.抓好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复习中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这里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根据全国卷的考试特点与体现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在此,强调考试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收集与整理。琢磨教材与考试的联系——把准考题与教材的对接。比如梳理文中相关文化知识,增强链接历史知识的意识,立足过手。二是现实生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从报刊杂志收集,从优秀文章中积累,也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细节中挖掘,力求丰富、鲜活,也可以适当关注流行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素材储备。

6.重视对试卷的分析,强化得分意识。

对每次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尤其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知识上还存在的模糊点;二是解题中的易错点、混淆点;三是解题上的得分点或失分点;四是阅卷中的扣分点;五是进一步提升的优化点。如果每次测试以后对这几个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着手解决,让问题逐渐减少,答题质量就会进一步提高。

7.加强快速选定选做题的训练。

面对考场选考题的选择,如果犹豫不决将会影响整个答题时间和答题质量。从命题者角 度看,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命题时会尽量做到难易度的一致,但考生自己对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面对选考题部分时,要快速浏览两篇文章和扫描所命制的题干,心中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结合自己平时解答不同文体的优势,快速决断,确定选做的内容。不要在考场上东想西想,拿不定主意而耽误答题时间。这种选择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在考场上才能快速选定答题文章,有效提高答题效果。

面对新的高考语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冷静地应对。要加强对全国卷语文课标卷试题的研究,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其高考的特点及趋势,找准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点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和复习思路,尽快地适应新的高考要求,以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考试。

当然,面对新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也不必紧张,要相信,高考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基本考查方式和核心能力的考查不会变。只要我们抓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注重过程的实效,提高每一次训练的效果,抓好全面,突破弱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把准特点,灵活选做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解读

高三语文教师 汤吉祥

2016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不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2016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仍趋稳定态势。但仍需要认真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提升复习效果。

一、明确必考与选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全国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试分必考和选考。选考又要求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中选择。明确范围界定,避免错误理解。在考试内容规定中,“传记”作为教学中的选修内容,也纳入考查的范围,加上这几年全国卷选考的实用类文本中只出现了“传记”,这样容易认为选考内容就是文学类和传记。而“传记”只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因此,对全国卷《考试说明》要认真解读,在实用类文本中,除了传记以外,还包括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对实用类文本的复习,要有重点,也要全面。

二、把准全国语文课标卷的特点,明确高考趋向。 全国课标卷作为国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蕴含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全国卷作为国考试卷,体现出国家的正能量,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因此,高考语文课标卷在不失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强化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在试卷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比如2015年课标卷甲小说阅读材料中马兰花涉及的诚信友善;课标卷乙选考题传记阅读材料《将军赋采薇》,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的传记材料为阅读文本,文本中渗透了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元素;课标卷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涉及到来护儿的重义轻财。从这些人物事迹中,不难看出渗透了当前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不是直接贴政治标签,而是有机融入在阅读材料中。这提醒我们在平时选择训练材料时,要有这种意识。 2.立足能力考查,着眼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课标卷突出的是能力的检测。这些能力更多的是语文的核心能力,突出阅读与写作能力,侧重在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探究、观察(如图表)与表达上。同时着眼于语言的应用。比如对词语(含成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段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尤其强化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 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从2015年全国课标卷涉及的内容,不难看出试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比如全国课标卷甲第5题涉及“进士及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内容;全国课标卷乙第5题考查了文化常识,涉及了对古代男子的名和字、谥号、嗣位、阙的把握;全国课标卷乙小说阅读材料

《塾师老汪》中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传记阅读中戴安澜赋诗《远征》两首,借诸葛亮、秦始皇事迹表达壮志,不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套试卷适度地体现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醒人们重视。平时在复习时不要忽略传统文化。

4.渗透创新意识。

在全国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试题也有所渗透。比如2015 年全国课标卷甲传记阅读中体现的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的内容;全国课标卷乙作文中涉及的科学家大李矢志创新的内容,语言运用第13题第③句强调“中国戏曲”唯有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内容的融入,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思想,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导向相吻合。

5.突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全国课标卷注重与社会生活联系。比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第14题涉及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食品安全法》,第15题涉及的“尾气排放”,第16题涉及的“电商网购”,第17题涉及“保护水环境”;全国课标卷乙第14题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第17题涉及“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主体图形,暗扣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这些内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意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复习时要将生活联系起来。

6.作文题增加任务驱动元素。

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作文的真实能力,避免套作,在作文命题上增加了任务驱动元素。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在作文形式有书信体限制。全国课标卷乙针对三位“当代风采人物”,要求优中选优,让考生在深入思考推选标准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规避宿构和套作。这一命题趋向要求考生平时要踏踏实实写文章,不要投机取巧。

三、有效备考,提高复习的效果。

1.加强自我追问,充分了解自己目前的语文状况。

要想在复习中快速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成绩,必须充分了解自己语文学科的真实情况,不忽略优势,不回避问题。

(1)我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哪里?

(2)试卷中哪一个板块是我的强项?

(3)我的困惑点、弱点或模糊点在什么地方?

(4)我在知识和能力上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5)我分数的提升空间在什么地方?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6)我在语文上用心没有,如果用心了有没有效果?

借助这些追问,对自己的语文现状进行一次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明确复习的方向,拟定复习的计划和落实的措施,立足语文核心能力(整

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加强专题突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注重与教材的链接。

2015年全国卷强化了与教材的链接。比如课标卷甲要求鉴赏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时,要求与初中所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说明该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命题思路,避免了单一的诗歌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原有的诗歌积累,而且是对初中诗歌积累考查,学生只有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才能准确地在对比中进行回答。课标卷乙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在分析作品中“老汪”时,要求与初中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要求分析两人为何生活性情相似但精神根源却不同。如果对初中所学的文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无法回答的。

从2015年考查看,链接的内容是初中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限于初中内容。因此,在语文复习中,要重视初中教学内容和高中教学内容的融合,要加强对初高中教材内容或课外阅读材料链接的训练,要有链接教材文本和课外材料的意识,在考场上才能够从容应对。 3.注重现代文训练的四个“兼顾”。

全国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和材料选择的范围上更加全面,多样兼顾。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兼顾。一是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兼顾,不只押在一两种文体上;二是选材内容多方面的兼顾(如文化类、精神成长、生命感悟、科普知识等),熟悉不同类型的材料;三是不同地域材料的兼顾(国内、国外文章),高考材料往往不限于某一区域,地域跨度很大;四是文章不同风格、不同时间的兼顾,避免材料陌生化。这样全面兼顾,就不会让遗憾留在考试过后。 4.用好教材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材就是一个资源库。用好这个资源,不但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提高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个资源的利用是多样的,因篇幅关系,这里只强调两点。

(1)借助教材诗词,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利用自己对教材熟悉的优势,进行有效复习。除进行诗歌基本知识的建构外,可从教材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度的复习。比如可用《雨霖铃》《赤壁怀古》为例,进行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训练,同时也可借这两首诗歌中虚实用法,把握好虚实的特点。可用《登高》为例,进行写景方法的复习,借助这一诗歌,进行动静、点面、听觉与视觉多角度写景的训练。可用《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为例,把握诗歌用典特点。可用《扬州慢》等为例,把握对比在诗歌运用中的特点。恰当的选用教材诗歌进行复习,会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提炼并积累教材内容成为作文素材。

让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成为考场作文的资源库,弥补生活材料的不足。比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将这篇文章内容巧妙用在逆境中的“坚持”、“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为主题的作文上。即使是《短新闻两篇》,也可以将其材料灵活地用在“忘记与铭记”为主题的作文中。

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善于挖掘,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相关的作文素材,将会大大的丰富我们头脑中的作文资源库,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在考场上将这些素材灵活地用在不同的作文中。

5.抓好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复习中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这里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根据全国卷的考试特点与体现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在此,强调考试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收集与整理。琢磨教材与考试的联系——把准考题与教材的对接。比如梳理文中相关文化知识,增强链接历史知识的意识,立足过手。二是现实生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从报刊杂志收集,从优秀文章中积累,也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细节中挖掘,力求丰富、鲜活,也可以适当关注流行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素材储备。

6.重视对试卷的分析,强化得分意识。

对每次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尤其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知识上还存在的模糊点;二是解题中的易错点、混淆点;三是解题上的得分点或失分点;四是阅卷中的扣分点;五是进一步提升的优化点。如果每次测试以后对这几个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着手解决,让问题逐渐减少,答题质量就会进一步提高。

7.加强快速选定选做题的训练。

面对考场选考题的选择,如果犹豫不决将会影响整个答题时间和答题质量。从命题者角 度看,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命题时会尽量做到难易度的一致,但考生自己对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面对选考题部分时,要快速浏览两篇文章和扫描所命制的题干,心中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结合自己平时解答不同文体的优势,快速决断,确定选做的内容。不要在考场上东想西想,拿不定主意而耽误答题时间。这种选择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在考场上才能快速选定答题文章,有效提高答题效果。

面对新的高考语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冷静地应对。要加强对全国卷语文课标卷试题的研究,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其高考的特点及趋势,找准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点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和复习思路,尽快地适应新的高考要求,以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考试。

当然,面对新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也不必紧张,要相信,高考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基本考查方式和核心能力的考查不会变。只要我们抓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注重过程的实效,提高每一次训练的效果,抓好全面,突破弱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内容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1)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 ...

  • 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考点能力层级简析 Ⅰ.考试性质与对象 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必考科目,语文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语文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 ...

  • 2016年山东春季高考政策解读
  • 2016年山东春季高考政策解读 山东春季高考政策解读有青航教育石老师解读: 第一点:限制报名条件,省外考生无权报名 今年,省教育厅和省招考院明确规定山东省春季高考的报名条件:具有我省中等学校(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学籍并且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夏季高考报名资格的 ...

  • 高考加油 | 详细解读2017年高考命题及备考策略,送给正在努力的你
  • 看60万高中生喜欢的杂志 2017年高考热点是什么?每一门课程哪些知识点出题率最高?随着省高考"一诊"的结束,高考备考也逐渐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近日,省教科所组织召开了全省2017年高考备考研讨会,邀请省内外骨干教师对2017年的高考试题.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做了详细解读.预测与分 ...

  • 山东2016年高考重大改革方案发布
  • 3月17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就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公布和解读.那么本次山东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内容呢?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下: 方案确定我省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启 ...

  • 2016年广东高考改革方案:文理不分科,英语可考两次
  • 备受关注的广东省高考改革方案昨日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最新的广东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亮点解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统一高考实行 "3+3",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可有两次考试机会 --经教育部备案同意,广东省人民政 ...

  •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全文
  •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正式版出台了吗?据了解,<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将于9月4号正式颁布.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下同),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 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

  • 重磅|省府文件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政发[2016]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9日 方案 ...

  • 高考命题专家解析2016年高考各科试题
  • 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详解-- 高考作文题传递怎样的教改信号 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万玉凤 刘博智 凌馨 董鲁皖龙 "看到漫画作文题我有点傻眼""农村娃没见过VR (虚拟现实),恐怕作文不知道从哪里动笔"„„6月7日,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试题依然成为街谈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