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旅夜书怀]写景的张力感知杜甫诗歌之沉郁

文 本 髓 读 

由 《 旅夜书 怀》 写景的张 力感知杜甫 诗歌之 沉郁  

清 华大 学 附属 中学 许姗 姗 

在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尤 其 是 古 典 诗 歌 的教 学 中 ,   杜甫 的诗 是重 中之重 。杜 甫诗歌 的风格 , 他 曾 自己 

细读和分析诗歌 , 首联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 

夜舟 ” , 这 两 句 中的 意 象 有 细 草 、 微风、 岸, 危樯 、  

提 出也 被历来 诗评家们 所公认 的 , 便是 “ 沉郁顿  夜 、 独 舟 。这些 意象 具有 怎样 的特 点 呢?“ 细草” 是 

挫” 。所 谓 “ 沉郁” 主要 表现 为 意 境 开 阔壮 大 , 感 情  纤 细 、 脆弱的草 , 在风 中瑟瑟 地 颤抖 。“ 危樯” 是高  深沉苍凉 ; 所谓 “ 顿挫 ” 主要 表 现 为 语 言 和韵 律 屈  高 的桅 杆 。 “ 独舟” 的意 象不 免 让 人想 到滔 滔无 尽  折有力 , 而不 是平 滑流 利或 任情 奔放 。( 章培 恒 、 骆  的江 水 之 中一 叶小 舟 浮游 于上 ,如似 没 有 根 蒂 的 

玉 明主编 , 《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 出版社 1 9 9 6   飞蓬一般在水面上随波荡漾 ,任风吹拂 ,任 浪拍  年版 ) 如何理解 杜甫诗歌 的“ 沉郁” ?“ 沉” 即“ 深” ,   打 。而 在这 样舟 上 的人就会 显得 更加 微茫 和凄 惶 。   指 内容的深刻 、 深广 、 深厚。“ 郁” 即“ 积” , 指内容 的  杜甫作诗 曾有 “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美学追求 , 后 

真实 、 凝重 、 含蓄。 沉则 不 浮 , 郁 则不 薄 。因此 , 杜甫  代 诗 人在 评 价杜 甫 的 诗 时也 提 出 “ 少 陵炼 神 ” , 足  诗 歌 中所 蕴 藏 的情 感 往 往 是极 其 复 杂 的 ,远 非 一  见 杜 甫 在 诗 歌 写 作 中对 于 某 些 字 词 使 用 的考 究 。   些 单 一 的词 语 可 以概 括 。 本文 将 以杜 甫 的 五言 律  在《 旅夜书怀》 中, 这样作诗 的准则集 中体现在诗 

诗《 旅夜书怀》 为例 , 品读赏鉴 , 探讨杜甫情感 的复  歌 的颔联“ 星垂平野 阔, 月涌大江流 ” 。这一联中 ,  

杂 性及 其 “ 沉郁” 的诗 学 风格 。   过 。公 元 7 6 4年 , 杜甫 携 家 人再 次 回到 成 都 , 给 好  被 无数 诗 评 家追 捧 的两 个 字是 “ 垂” 和“ 涌” 。这 两  “ 垂” 字 的含 义有 很 多 , 查阅《 汉典》 发现 , 与 本 

杜甫后半生 的大部分 时光都在颠沛流离 中度  个字的使用究竟优在何处?  

友 严武 做节 度参 谋 , 生活 暂 时安定 下来 。但 不料 第  诗 相关 的含 义有 : 第一 , 本 意为 像 花 叶下 垂 ; 第二 ,  

二年 四月严武忽然去世 ,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  垂挂 ; 第三 , 接近 , 快要 。联系这

些含义可知 , 本句 

都 草堂 , 乘舟 东下 , 在岷江、 长 江一 带飘 泊 。 5 3岁 的  中“ 星 垂平 野 阔 ” 的意思 首 先是 指 星 辰仿 佛 悬 挂 在 

杜甫 , 在一个漂泊的夜晚 , 在静夜停 舟的寂寥江天  遥 远 的天 边 , 这是 一 种 星空 的状 态 , 好像 星 星 是有 

中, 他 看 到 了什 么 ?又 如 何抒 发 自己一 生 的感 慨 ?   重量的, 而夜幕承受不住星星这个重量 , 所 以星星  这便 是诗 歌 《 旅夜 书怀 》 的诞 生 背景 。  

要垂下来 。因此 “ 垂” 在此 处不可换 作“ 坠” 或 者 

《 旅夜书怀》 是一首典型 的写景抒情诗歌。仔  “ 落” 等。在此句中, “ 星” 与“ 平野” 有何关联?我们 

细 品读 诗 歌前 两 联 的写 景 句 ,会 发 现 这 两 联 的景  都 有 这样 的 经 历 , 当大 地 一 马 平 川 , 无限宽广时 ,   色具 有 截然 相 反 的特点 。第一 联 “ 细 草微 风 岸 , 危  就会 看到 在无 限 的远方 天地 相接 , 融为 一体 。也 因  樯独夜舟” 由狭 小 特 点 的 意 象 群 构 成 , 第 二联 “ 星  此 , 当平 野 足够 广 阔 , 远 处垂 挂 在 天上 的星 星 就会  垂平野阔 , 月 涌 大江 流 ” 则 由雄浑 广 阔 的意 象群 构  向下无 限地接 近地 面 。一 个 “ 垂” 字, 将夜 空和 平野  成 。那 么这 两 组 特点 几 乎 相 反 的意 象 群 放 在一 首  两个 空 间联 结 在 了一 起 , 让 它 的逻 辑关 系变 为 : 因  诗 中, 一 幅画 面 中 , 难 道 不 矛 盾 吗 ?如 何 看 待杜 甫  为看见 星垂 , 便 知平 野无 限 的广 阔。  

写 景 的张力 ?  

“ 月涌 大江 流 ” 句 亦是 如此 。“ 涌” 字优 在何 处 ?  

2 0 1 3年 第 7 - 8期 

《 说文解字》 中说 : “ 涌, 滕也。 ” 《 广雅》 中释: “ 涌, 出   患 了肺 病 和风 痹 ,又 老又 病 的他 已经没 有 可 能 回 

也。 ” 而 涌动 的主体 是何 物呢 , 是月光 还是 大江 ?由  到 朝廷 。所 以揣摩 杜 甫此 刻 的 内心 , 何 其 悲伤 、 悲 

沉重 !但是同时 , 他的悲却并不是因为个体的  和上 句 “ 星垂 平 野 阔” 的对 应 关 系可 知 , 涌 动 的应  痛 、

是江水 , 此 处 的情 景 是 : 天 上一 个 月 亮 , 水 中一 个  小 情感 ,而 是在其 中 内蕴 和 内化 了一 种经 世 济 民  月亮 , 看 见水 中月 亮 在翻 腾涌 动 , 不 断 向上 涌 出它  的胸怀 。如他 后期 的很多 诗歌一 样 , 即使 略去 了忧  的空 间平 面 。因此 , 这里 同样构成 了一 个 因果 的逻  国忧民的内容 , 依然长存忧国忧民的精神 。  

辑 关 系。  

到此 , 再 回头 细 品诗 歌

写景 的前 两联 , 杜 甫 的 

诗 歌 的首 联 和颈 联 的关 系 是什 么 ?从 内容上  胸 怀 彰显 的淋漓 尽致 。诗人 脚 下 似乎 唯有 细 草 微  看, 两 联 中 的意象 是 有联 系 和可 叠加 的 : 其实“ 岸”   风, 所 倚 似 乎 也 只 是 江上 一 叶孤 舟 , 但 四野 平 阔 ,   即是 阔野 , “ 细草 ” 长 在 阔野 上 , “ 夜” 指 向的是 “ 星”   是何等境界与胸襟 ;大江奔流 ,是何等气势 与力 

和“ 月” , “ 独舟 ” 行驶 在 大江 中 ; “ 平野 ” 承 “ 岸” , 因  量 。 因此 , 广 阔之景 绝 非仅 仅 为 了衬 托孤 独 之情 ,   只有 “ 细草 ” 而无丛 林 大木 , 视野 才 得 “ 开 阔” ; “ 大  广 阔之景本 身 就是杜 甫 阔大胸怀 的反 映和体 现 。  

江” 承“ 舟( 水面) ” , 因船 桅 “ 高” , 易见 船之 晃 动 , 又 

于此 ,杜 甫在 诗歌 中对 自己 的形象 产 生 了 自  

由船 之动便 可 以感 到 江水 的奔流 。这样 看来 , 这两  我 想象 。 “ 飘飘 何所 似 , 天 地一 沙鸥 ” 。 试想 , 这 是一  联在 内容上 其 实 紧紧相 承 并且 密 不 可分 。从情 感  只 什么样 的沙 鸥?一 方面这 只沙 鸥很孤 独 , 在 天地  上说 , 杜 甫 此 时在西 蜀 漂泊 的路 途 中 , 其 由“ 细草”   之 间无依 无靠 。但 另 一方 面 , 这不 是一 只蜷缩 在 角 

“ 独舟” 承载的孤寂 、 凄凉之情不言而喻 , 那么颔联  落里孤影 自怜 的鸥鸟 , 而是即使孤独 、 飘零 、 痛苦 、  

无奈 , 但 依然胸 中有 天地 。因此 , 诗歌 的最后  广 阔之 景似 应 为衬 托 , “ 狭” 和“ 阔” 构 成一 组 反 衬 ,   悲愤 、 在无 限广 阔 的空 间 内 , 孤独 才 会更 显 孤 独 , 渺小 才 

会更 为渺 小 。  

句“ 天地 一 沙 鸥” 恰 恰是 诗 歌前 两 联 的微 缩 和 总 

结, 细草 、 独舟、 沙鸥都是杜甫 自己, 而星月下的阔 

由此 可观 。  

诗歌颔联中有一个字“ 涌” 字 。其实 , “ 涌” 的除  野 、 大江便是整个天地 。杜甫孤独 、 悲愤中的胸怀 

了江水 , 还 有 作者 的心 。诗人 此 刻 的心 情是 “ 把酒  酹 滔滔 , 心潮 逐浪高 ” 。体 现在诗 歌 中 , 便是 颈联 直  《 旅夜 书 怀 》 中这 种 “ 阔” “ 狭” 相 生 的诗歌 手 法 

例如 : “ 日月笼 中鸟 , 乾坤 水上 萍 ” ( 杜  抒 胸 臆 的情 感 抒 发 —— “ 名 岂 文 章 著 ,官 应 老 病  为杜 甫 常用 ,

休” 。名声确实是 因文章而显著 , 做官没有 因为年  甫 《 衢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 ) , “ 江湖满地一渔  老多病而停止。清代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 中

对其  翁” ( 杜甫《 秋 兴八首 ・ 其七》 ) , “ 江汉思归客 , 乾坤 

阐释说 : “ 胸 怀经 济 , 故 云名 岂以文 章 而著 ; 官 以论  事罢 , 而云 老病应休 。立 言之 妙如此 。”  

腐儒” ( 杜 甫《 江 汉》 ) 。正 是景 中 的张力 , 才生 出  了杜 甫 复杂 的 、 浓 厚深 沉 的情 感 。梁启 超 1 9 2 2年 

经 世济 民是古 代 贤 士 的立 世 准则 ,儒 家 一 直  曾做过一场题为 《 情圣 杜甫》 的演讲 , 其 中谈 到 :   我 以为工 部最少 可 以 当得起   隋圣 ’ 的徽号 。因 为  强 调 建功 立业 ,强调 对 于 国家 和 人 民强 烈 的责 任  “ 感, 而 不是 写文章 取得 一个 书生 与诗 人 的名声 。深  他 的 情 感 的 内容 , 是极丰富的 , 极真实的 , 极 深 刻 

受 儒家思想影 响的杜甫 , 同样满怀 “ 致君尧舜上 ,  

的。他表情 的方法又极熟练 , 能鞭辟到深处 , 能将 

能像 电气 一 般 , 一 振 一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但是纵览他的一生 , 曾   他 全 部完 全反 映不 走样 子 , 只有 体会 到杜 甫情感 的  因直 言 进谏 , 触 怒权 贵 而被 贬 官 , 也 因对 时 政 痛心  荡地 打 到别人 的心 弦上 。”

疾首而弃官 , 总之都没有按照 自己的理想 因为老 、   复杂 和深 刻 , 玩 味 出杜甫 表情 达 意 、 锤 炼字 句 的 深  才能感觉到老杜的沉郁和大气 , 也方能赏  病 而功 成身 退 。此 时 的杜 甫 5 3 岁, 在经 历 了安史  厚功力 ,

情圣 ” 的本 色 。   之乱后 , 他和唐代都已经青春不再 。垂暮之年 , 又  鉴 到其 “

2 0 1 3年 第 7 - 8期 

文 本 髓 读 

由 《 旅夜书 怀》 写景的张 力感知杜甫 诗歌之 沉郁  

清 华大 学 附属 中学 许姗 姗 

在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尤 其 是 古 典 诗 歌 的教 学 中 ,   杜甫 的诗 是重 中之重 。杜 甫诗歌 的风格 , 他 曾 自己 

细读和分析诗歌 , 首联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 

夜舟 ” , 这 两 句 中的 意 象 有 细 草 、 微风、 岸, 危樯 、  

提 出也 被历来 诗评家们 所公认 的 , 便是 “ 沉郁顿  夜 、 独 舟 。这些 意象 具有 怎样 的特 点 呢?“ 细草” 是 

挫” 。所 谓 “ 沉郁” 主要 表现 为 意 境 开 阔壮 大 , 感 情  纤 细 、 脆弱的草 , 在风 中瑟瑟 地 颤抖 。“ 危樯” 是高  深沉苍凉 ; 所谓 “ 顿挫 ” 主要 表 现 为 语 言 和韵 律 屈  高 的桅 杆 。 “ 独舟” 的意 象不 免 让 人想 到滔 滔无 尽  折有力 , 而不 是平 滑流 利或 任情 奔放 。( 章培 恒 、 骆  的江 水 之 中一 叶小 舟 浮游 于上 ,如似 没 有 根 蒂 的 

玉 明主编 , 《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 出版社 1 9 9 6   飞蓬一般在水面上随波荡漾 ,任风吹拂 ,任 浪拍  年版 ) 如何理解 杜甫诗歌 的“ 沉郁” ?“ 沉” 即“ 深” ,   打 。而 在这 样舟 上 的人就会 显得 更加 微茫 和凄 惶 。   指 内容的深刻 、 深广 、 深厚。“ 郁” 即“ 积” , 指内容 的  杜甫作诗 曾有 “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美学追求 , 后 

真实 、 凝重 、 含蓄。 沉则 不 浮 , 郁 则不 薄 。因此 , 杜甫  代 诗 人在 评 价杜 甫 的 诗 时也 提 出 “ 少 陵炼 神 ” , 足  诗 歌 中所 蕴 藏 的情 感 往 往 是极 其 复 杂 的 ,远 非 一  见 杜 甫 在 诗 歌 写 作 中对 于 某 些 字 词 使 用 的考 究 。   些 单 一 的词 语 可 以概 括 。 本文 将 以杜 甫 的 五言 律  在《 旅夜书怀》 中, 这样作诗 的准则集 中体现在诗 

诗《 旅夜书怀》 为例 , 品读赏鉴 , 探讨杜甫情感 的复  歌 的颔联“ 星垂平野 阔, 月涌大江流 ” 。这一联中 ,  

杂 性及 其 “ 沉郁” 的诗 学 风格 。   过 。公 元 7 6 4年 , 杜甫 携 家 人再 次 回到 成 都 , 给 好  被 无数 诗 评 家追 捧 的两 个 字是 “ 垂” 和“ 涌” 。这 两  “ 垂” 字 的含 义有 很 多 , 查阅《 汉典》 发现 , 与 本 

杜甫后半生 的大部分 时光都在颠沛流离 中度  个字的使用究竟优在何处?  

友 严武 做节 度参 谋 , 生活 暂 时安定 下来 。但 不料 第  诗 相关 的含 义有 : 第一 , 本 意为 像 花 叶下 垂 ; 第二 ,  

二年 四月严武忽然去世 ,杜甫不得不再次离开成  垂挂 ; 第三 , 接近 , 快要 。联系这

些含义可知 , 本句 

都 草堂 , 乘舟 东下 , 在岷江、 长 江一 带飘 泊 。 5 3岁 的  中“ 星 垂平 野 阔 ” 的意思 首 先是 指 星 辰仿 佛 悬 挂 在 

杜甫 , 在一个漂泊的夜晚 , 在静夜停 舟的寂寥江天  遥 远 的天 边 , 这是 一 种 星空 的状 态 , 好像 星 星 是有 

中, 他 看 到 了什 么 ?又 如 何抒 发 自己一 生 的感 慨 ?   重量的, 而夜幕承受不住星星这个重量 , 所 以星星  这便 是诗 歌 《 旅夜 书怀 》 的诞 生 背景 。  

要垂下来 。因此 “ 垂” 在此 处不可换 作“ 坠” 或 者 

《 旅夜书怀》 是一首典型 的写景抒情诗歌。仔  “ 落” 等。在此句中, “ 星” 与“ 平野” 有何关联?我们 

细 品读 诗 歌前 两 联 的写 景 句 ,会 发 现 这 两 联 的景  都 有 这样 的 经 历 , 当大 地 一 马 平 川 , 无限宽广时 ,   色具 有 截然 相 反 的特点 。第一 联 “ 细 草微 风 岸 , 危  就会 看到 在无 限 的远方 天地 相接 , 融为 一体 。也 因  樯独夜舟” 由狭 小 特 点 的 意 象 群 构 成 , 第 二联 “ 星  此 , 当平 野 足够 广 阔 , 远 处垂 挂 在 天上 的星 星 就会  垂平野阔 , 月 涌 大江 流 ” 则 由雄浑 广 阔 的意 象群 构  向下无 限地接 近地 面 。一 个 “ 垂” 字, 将夜 空和 平野  成 。那 么这 两 组 特点 几 乎 相 反 的意 象 群 放 在一 首  两个 空 间联 结 在 了一 起 , 让 它 的逻 辑关 系变 为 : 因  诗 中, 一 幅画 面 中 , 难 道 不 矛 盾 吗 ?如 何 看 待杜 甫  为看见 星垂 , 便 知平 野无 限 的广 阔。  

写 景 的张力 ?  

“ 月涌 大江 流 ” 句 亦是 如此 。“ 涌” 字优 在何 处 ?  

2 0 1 3年 第 7 - 8期 

《 说文解字》 中说 : “ 涌, 滕也。 ” 《 广雅》 中释: “ 涌, 出   患 了肺 病 和风 痹 ,又 老又 病 的他 已经没 有 可 能 回 

也。 ” 而 涌动 的主体 是何 物呢 , 是月光 还是 大江 ?由  到 朝廷 。所 以揣摩 杜 甫此 刻 的 内心 , 何 其 悲伤 、 悲 

沉重 !但是同时 , 他的悲却并不是因为个体的  和上 句 “ 星垂 平 野 阔” 的对 应 关 系可 知 , 涌 动 的应  痛 、

是江水 , 此 处 的情 景 是 : 天 上一 个 月 亮 , 水 中一 个  小 情感 ,而 是在其 中 内蕴 和 内化 了一 种经 世 济 民  月亮 , 看 见水 中月 亮 在翻 腾涌 动 , 不 断 向上 涌 出它  的胸怀 。如他 后期 的很多 诗歌一 样 , 即使 略去 了忧  的空 间平 面 。因此 , 这里 同样构成 了一 个 因果 的逻  国忧民的内容 , 依然长存忧国忧民的精神 。  

辑 关 系。  

到此 , 再 回头 细 品诗 歌

写景 的前 两联 , 杜 甫 的 

诗 歌 的首 联 和颈 联 的关 系 是什 么 ?从 内容上  胸 怀 彰显 的淋漓 尽致 。诗人 脚 下 似乎 唯有 细 草 微  看, 两 联 中 的意象 是 有联 系 和可 叠加 的 : 其实“ 岸”   风, 所 倚 似 乎 也 只 是 江上 一 叶孤 舟 , 但 四野 平 阔 ,   即是 阔野 , “ 细草 ” 长 在 阔野 上 , “ 夜” 指 向的是 “ 星”   是何等境界与胸襟 ;大江奔流 ,是何等气势 与力 

和“ 月” , “ 独舟 ” 行驶 在 大江 中 ; “ 平野 ” 承 “ 岸” , 因  量 。 因此 , 广 阔之景 绝 非仅 仅 为 了衬 托孤 独 之情 ,   只有 “ 细草 ” 而无丛 林 大木 , 视野 才 得 “ 开 阔” ; “ 大  广 阔之景本 身 就是杜 甫 阔大胸怀 的反 映和体 现 。  

江” 承“ 舟( 水面) ” , 因船 桅 “ 高” , 易见 船之 晃 动 , 又 

于此 ,杜 甫在 诗歌 中对 自己 的形象 产 生 了 自  

由船 之动便 可 以感 到 江水 的奔流 。这样 看来 , 这两  我 想象 。 “ 飘飘 何所 似 , 天 地一 沙鸥 ” 。 试想 , 这 是一  联在 内容上 其 实 紧紧相 承 并且 密 不 可分 。从情 感  只 什么样 的沙 鸥?一 方面这 只沙 鸥很孤 独 , 在 天地  上说 , 杜 甫 此 时在西 蜀 漂泊 的路 途 中 , 其 由“ 细草”   之 间无依 无靠 。但 另 一方 面 , 这不 是一 只蜷缩 在 角 

“ 独舟” 承载的孤寂 、 凄凉之情不言而喻 , 那么颔联  落里孤影 自怜 的鸥鸟 , 而是即使孤独 、 飘零 、 痛苦 、  

无奈 , 但 依然胸 中有 天地 。因此 , 诗歌 的最后  广 阔之 景似 应 为衬 托 , “ 狭” 和“ 阔” 构 成一 组 反 衬 ,   悲愤 、 在无 限广 阔 的空 间 内 , 孤独 才 会更 显 孤 独 , 渺小 才 

会更 为渺 小 。  

句“ 天地 一 沙 鸥” 恰 恰是 诗 歌前 两 联 的微 缩 和 总 

结, 细草 、 独舟、 沙鸥都是杜甫 自己, 而星月下的阔 

由此 可观 。  

诗歌颔联中有一个字“ 涌” 字 。其实 , “ 涌” 的除  野 、 大江便是整个天地 。杜甫孤独 、 悲愤中的胸怀 

了江水 , 还 有 作者 的心 。诗人 此 刻 的心 情是 “ 把酒  酹 滔滔 , 心潮 逐浪高 ” 。体 现在诗 歌 中 , 便是 颈联 直  《 旅夜 书 怀 》 中这 种 “ 阔” “ 狭” 相 生 的诗歌 手 法 

例如 : “ 日月笼 中鸟 , 乾坤 水上 萍 ” ( 杜  抒 胸 臆 的情 感 抒 发 —— “ 名 岂 文 章 著 ,官 应 老 病  为杜 甫 常用 ,

休” 。名声确实是 因文章而显著 , 做官没有 因为年  甫 《 衢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 ) , “ 江湖满地一渔  老多病而停止。清代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 中

对其  翁” ( 杜甫《 秋 兴八首 ・ 其七》 ) , “ 江汉思归客 , 乾坤 

阐释说 : “ 胸 怀经 济 , 故 云名 岂以文 章 而著 ; 官 以论  事罢 , 而云 老病应休 。立 言之 妙如此 。”  

腐儒” ( 杜 甫《 江 汉》 ) 。正 是景 中 的张力 , 才生 出  了杜 甫 复杂 的 、 浓 厚深 沉 的情 感 。梁启 超 1 9 2 2年 

经 世济 民是古 代 贤 士 的立 世 准则 ,儒 家 一 直  曾做过一场题为 《 情圣 杜甫》 的演讲 , 其 中谈 到 :   我 以为工 部最少 可 以 当得起   隋圣 ’ 的徽号 。因 为  强 调 建功 立业 ,强调 对 于 国家 和 人 民强 烈 的责 任  “ 感, 而 不是 写文章 取得 一个 书生 与诗 人 的名声 。深  他 的 情 感 的 内容 , 是极丰富的 , 极真实的 , 极 深 刻 

受 儒家思想影 响的杜甫 , 同样满怀 “ 致君尧舜上 ,  

的。他表情 的方法又极熟练 , 能鞭辟到深处 , 能将 

能像 电气 一 般 , 一 振 一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但是纵览他的一生 , 曾   他 全 部完 全反 映不 走样 子 , 只有 体会 到杜 甫情感 的  因直 言 进谏 , 触 怒权 贵 而被 贬 官 , 也 因对 时 政 痛心  荡地 打 到别人 的心 弦上 。”

疾首而弃官 , 总之都没有按照 自己的理想 因为老 、   复杂 和深 刻 , 玩 味 出杜甫 表情 达 意 、 锤 炼字 句 的 深  才能感觉到老杜的沉郁和大气 , 也方能赏  病 而功 成身 退 。此 时 的杜 甫 5 3 岁, 在经 历 了安史  厚功力 ,

情圣 ” 的本 色 。   之乱后 , 他和唐代都已经青春不再 。垂暮之年 , 又  鉴 到其 “

2 0 1 3年 第 7 - 8期 


相关内容

  • 论杜甫诗歌的写景
  • 论杜甫诗歌的写景 -杜诗漫卷物景载深情 汉语言文学四班 2008级 蒋颖 摘 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更是多样:杜诗也因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写景审美艺术成为华夏诗坛上一株的绚丽奇葩.杜甫诗的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

  • [春望]国培优秀教案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以<春望>为例)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亦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诗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课标>对中学生诗歌学习也有着 ...

  • [登高]教学设计1
  • 中学语文教学2008.1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 [教学方法]诵读体验.问题探究等.[教课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 方案A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1.教学蓄势:播放< ...

  •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 ...

  • [诗歌鉴赏中意像罗列表达效果分析]
  • 诗歌鉴赏中意像罗列表达效果分析 意像罗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表达方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 ...

  •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 ...

  • 对杜甫_沉郁顿挫_诗风的一种解读_许芳红
  • 136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对杜甫/沉郁顿挫0诗风的一种解读 许芳红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南京大学,南京 提 210093) 要: 本文认为杜诗一联或一篇中时空意象与个人老病衰穷之孤独形象所构成的对比效果是杜诗/沉郁顿挫0风格 形成的来源之一.时空对个人的压迫凸 ...

  •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 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 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 ...

  • 蜀相_教学设计 原版
  •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