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24日/第014版
焦点
专项审计指向违规分包
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造价“翻番”泄底
本报记者 张勇
上海“11.15”大火的余温逐渐退去,但这场特大火灾对上海建筑工程市场的影响犹在。 2010年12月初,国家审计署的一个专项审计小组在上海徐家汇路555号10楼D 座悄然成立,对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进行调查。这个项目曾经是民营,如今是国有企业负责运营管理。调查发现,该工程8年间造价离奇翻番,承建过程混乱无序,资金使用多处违规,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
知情者透露说,审计小组的工作将很快结束,随之将形成专项审计报告提交有关部门,这项报告可能成为纪检机关调查的依据。
在了解此次调查的多位上海市政府人士看来,此次调查的背景并不简单。上海“11・15”大火也是由于层层分包而导致的问题,有关部门正是在上海大火后对这类问题非常重视,才有了上述调查。
伏笔:国进民退
据了解,国家审计署的专项审计小组所在之处,是这个工程项目运营管理方——上海友联竹园第一污水处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竹园公司)控股股东上海阳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 审计小组不选择在运营管理方办公,而是在控股股东处调查,是因为问题已经牵扯到一定的层面。
这个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已经进行了8年多,在开建之初曾一度获得各界的认可。 2002年6月5日,上海友联联合体与上海市水务局下属的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签约,获得总投资额为8.7亿元的上海市最大污水处理项目——竹园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此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期内的运营管理。
据悉,上海友联联合体是由民营上海友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后更名为上海友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友联集团)、上海建工和北京华金信息产业投资公司3家单位共同投资组成,其中友联集团占股85%。
在友联集团之前,上海的水务市场从未有过民营资本的介入,因此竹园项目意味着民营资本首次进入了申城水务市场。
2002年7月24日,为开展对竹园项目的运营管理,竹园公司应运而生,但时隔月余,股权比例就发生了变化,友联集团、华金信息和上海建工的持股分别为45%、40%和15%。
或许作为民营企业,友联集团在成立竹园公司时的“退缩”就预示着将来的彻底退出,也意味着首例民营资本进入申城水务市场的无果而终。
2006年6月,有国资背景的阳晨联合其子公司对竹园公司进行收购,至当年11月成为竹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包括友联集团在内的竹园公司原有股东悉数退出。
“友联的退出,其实是对水务市场无利可图的无奈之举。”一位长期在阳晨工作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水务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行业,更为要紧的是,其中的资金运作需要时时刻刻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作为民营企业,很多事情成本太大,友联根本无法应付。” 在介入竹园公司之前,友联集团主要从事的是汽车租赁业务,对水务市场并不熟悉。 而经过一番“国进民退”之后,竹园公司工程造价翻番的大戏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开端:推倒重来
2008年7月16日,隧道股份(600820.SH )公告称,中标上海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 (下称竹园一厂)升级改造项目工程,中标价为人民币8.86亿元。公开资料显示,竹园一厂为竹园公司的下属企业,也是竹园公司最主要的项目所在。上述阳晨内部人士表示,竹园一厂几乎可以等同于竹园公司。
据了解,竹园一厂位置在浦东新区高东镇,已建合流污水竹园排放口预留污水处理厂厂址的范围内。该地区在合流污水输水箱涵管南侧,海徐路、航津路以及长江大堤所围地区,占地33.79公顷。
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此次升级改造项目工程的造价与2002年竹园公司最初与上海水务局签订的项目总投资开始出现不同,前者是8.86亿元,而后者是8.7亿元。
如果说这样的差别只是细微变化,那么之后的造价超过预算的程度则完全可以称之为“改头换面”。
据知情者透露,从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阳晨收购竹园公司的近4年时间里,整个竹园公司的项目进展其实非常缓慢,当时真正成型的工程或者建筑并不多,“项目刚被收购过来,原来的工程就被全部拆掉,材料几乎全部被当成废铁卖掉,拿回的资金还不到十几万元。”
由于当初的建筑及工程已经不复存在,本报无从查实当时的情况。但本报获得的资料显示,即使按照当时收购时的文件,竹园公司净资产也还有约1亿元,负债达6亿元左右,无论如何不至于被变卖成十几万元的废铁。
除此之外,本报之前还曾报道过,阳晨在收购竹园公司的过程中,还存在利用多份咨询合同的方式多支付给竹园公司的原股东,金额总数高达3700万元。这些咨询合同既没有经过董事会决议也没有通过股东大会,甚至不对外公告。
而在拆除之前的工程之后,竹园公司在新东家的授意之下,开始了升级改造工程。
2007年4月16日,阳晨发布公告称竹园公司将进行升级改造,表示经过上海市发改委的批复同意,工程投资估算为12.04亿元,所需资金由竹园公司自筹解决。
在此项整体升级改造中,竹园一厂占据了很重的分量,其后的2008年7月,也就是上文所述,竹园一厂改造项目由隧道股份以8.86亿元中标承建。
不过,隧道股份仅仅是竹园一厂改造项目的总包而已,在经过随后的层层分包之后,这一项工程至今的造价已经严重超过预算,本报经过综合多份材料显示,目前的工程金额已经达到约15亿元,几乎是2008年7月招标时的两倍。
谜底:分包之困
实际上,最让审计小组关注的,就是2008年7月至今的竹园一厂改造工程造价的严重超标。而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调查发现,违规分包是导致造价翻番的“谜底”。 虽然从表面上看,竹园一厂的改造工程由国有企业——隧道股份总承包,但真正进行施工的承包商却多达几十个企业,其中不乏大量民营企业。本报获得的材料显示,包括上海申洲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上海金山区一些非常小的民营企业都在其中。
上述阳晨内部人士介绍说,“他们(分包商)在投标时候报价非常低,把工程拿到后,超过招标预算的比比皆是,许多项目连工程都未结束,钱已经花了预算的一倍以上。”
分包商如此增加费用,为何竹园一厂会“照单全收”?
“问题就出在这些分包商与负责发包的责任人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上述知情者告诉本报,隧道股份在成为总承包之后,第一步是将工程分包给了上海金山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山市政),原来在金山市政工作的金志刚被聘到竹园一厂担任总经理,而随后工程向各个小分包商发包的就是金志刚。
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表示,让审计人员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如此重大的工程中,分包商和负责发包的人员竟然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为这其中极易发生问题。而从金山市政在对工程进
行的一份约7.7亿元投保协议上可以发现,这项工程一开始就存在报价不实的问题。
同时,据内部人士介绍,金志刚在平常处理问题时基本不向阳晨请示,而是直接做主,或者越过阳晨向直接控股方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国资公司)的负责人汇报。
而严重的造价超预算已经引发了不少问题。据了解,在分包商就超标的工程款向阳晨索要时,一旦阳晨有意拒绝,矛盾就可能激化。甚至在2010年1月,也就是上海世博会前夕,有分包商曾因超标的工程款得不到及时支付而带领约350名农民工围堵竹园一厂厂区的临时办公大楼。 大火后遗症
在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看来,竹园公司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建筑过程中的问题,它甚至是整个上海建筑施工市场的问题的缩影。
而据本报了解,在审计小组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审计署对这一专项审计增派了力量,审计小组从原有的2人增加至3人,而且定点在阳晨办公地办公。
同时,在审计署加大对竹园公司的审计力量之外,中国证监会也委派上海证监局抽调力量对阳晨涉及违反上市公司相关规定进行调查。
据悉,上海证监局的调查范围和方向与审计署有一定不同,其重点在于阳晨信息披露的违规及违反上市公司章程的行为,也对阳晨内部管理人员的不当形为展开了调查。
而实际上,无论是国家审计署还是上海证监局,都已经多次找有关人员谈过话,其中包括阳晨前任总经理沈扬华和前任财务总监曲霞,而竹园一厂总经理金志刚也为此事被审计小组请去了解情况。
上述接近审计小组的知情者还告诉本报,专项审计将在不久之后完成,由于审计署的工作重点是国有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收益分配,因此不会对相关个人采取措施,而之后形成的专项报告将提交给相关部门,或许这将是纪检部门跟进的依据。
更让上海市政府多位人士关注的是,此次低调的调查可能将引发更大的问题。
因为上海“11.15”大火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层层分包而导致工程出现问题,最终引发大火,这与上海市政建设及安全工作的负责方有着不可回避的关联,而有知情者表示,国家安监总局在上海大火后对这一类问题非常重视,因此才有了目前的系列调查。
经济观察报/2011年/1月/24日/第014版
焦点
专项审计指向违规分包
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造价“翻番”泄底
本报记者 张勇
上海“11.15”大火的余温逐渐退去,但这场特大火灾对上海建筑工程市场的影响犹在。 2010年12月初,国家审计署的一个专项审计小组在上海徐家汇路555号10楼D 座悄然成立,对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进行调查。这个项目曾经是民营,如今是国有企业负责运营管理。调查发现,该工程8年间造价离奇翻番,承建过程混乱无序,资金使用多处违规,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
知情者透露说,审计小组的工作将很快结束,随之将形成专项审计报告提交有关部门,这项报告可能成为纪检机关调查的依据。
在了解此次调查的多位上海市政府人士看来,此次调查的背景并不简单。上海“11・15”大火也是由于层层分包而导致的问题,有关部门正是在上海大火后对这类问题非常重视,才有了上述调查。
伏笔:国进民退
据了解,国家审计署的专项审计小组所在之处,是这个工程项目运营管理方——上海友联竹园第一污水处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竹园公司)控股股东上海阳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 审计小组不选择在运营管理方办公,而是在控股股东处调查,是因为问题已经牵扯到一定的层面。
这个上海最大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已经进行了8年多,在开建之初曾一度获得各界的认可。 2002年6月5日,上海友联联合体与上海市水务局下属的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签约,获得总投资额为8.7亿元的上海市最大污水处理项目——竹园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此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期内的运营管理。
据悉,上海友联联合体是由民营上海友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后更名为上海友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友联集团)、上海建工和北京华金信息产业投资公司3家单位共同投资组成,其中友联集团占股85%。
在友联集团之前,上海的水务市场从未有过民营资本的介入,因此竹园项目意味着民营资本首次进入了申城水务市场。
2002年7月24日,为开展对竹园项目的运营管理,竹园公司应运而生,但时隔月余,股权比例就发生了变化,友联集团、华金信息和上海建工的持股分别为45%、40%和15%。
或许作为民营企业,友联集团在成立竹园公司时的“退缩”就预示着将来的彻底退出,也意味着首例民营资本进入申城水务市场的无果而终。
2006年6月,有国资背景的阳晨联合其子公司对竹园公司进行收购,至当年11月成为竹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包括友联集团在内的竹园公司原有股东悉数退出。
“友联的退出,其实是对水务市场无利可图的无奈之举。”一位长期在阳晨工作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水务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行业,更为要紧的是,其中的资金运作需要时时刻刻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作为民营企业,很多事情成本太大,友联根本无法应付。” 在介入竹园公司之前,友联集团主要从事的是汽车租赁业务,对水务市场并不熟悉。 而经过一番“国进民退”之后,竹园公司工程造价翻番的大戏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开端:推倒重来
2008年7月16日,隧道股份(600820.SH )公告称,中标上海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 (下称竹园一厂)升级改造项目工程,中标价为人民币8.86亿元。公开资料显示,竹园一厂为竹园公司的下属企业,也是竹园公司最主要的项目所在。上述阳晨内部人士表示,竹园一厂几乎可以等同于竹园公司。
据了解,竹园一厂位置在浦东新区高东镇,已建合流污水竹园排放口预留污水处理厂厂址的范围内。该地区在合流污水输水箱涵管南侧,海徐路、航津路以及长江大堤所围地区,占地33.79公顷。
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此次升级改造项目工程的造价与2002年竹园公司最初与上海水务局签订的项目总投资开始出现不同,前者是8.86亿元,而后者是8.7亿元。
如果说这样的差别只是细微变化,那么之后的造价超过预算的程度则完全可以称之为“改头换面”。
据知情者透露,从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阳晨收购竹园公司的近4年时间里,整个竹园公司的项目进展其实非常缓慢,当时真正成型的工程或者建筑并不多,“项目刚被收购过来,原来的工程就被全部拆掉,材料几乎全部被当成废铁卖掉,拿回的资金还不到十几万元。”
由于当初的建筑及工程已经不复存在,本报无从查实当时的情况。但本报获得的资料显示,即使按照当时收购时的文件,竹园公司净资产也还有约1亿元,负债达6亿元左右,无论如何不至于被变卖成十几万元的废铁。
除此之外,本报之前还曾报道过,阳晨在收购竹园公司的过程中,还存在利用多份咨询合同的方式多支付给竹园公司的原股东,金额总数高达3700万元。这些咨询合同既没有经过董事会决议也没有通过股东大会,甚至不对外公告。
而在拆除之前的工程之后,竹园公司在新东家的授意之下,开始了升级改造工程。
2007年4月16日,阳晨发布公告称竹园公司将进行升级改造,表示经过上海市发改委的批复同意,工程投资估算为12.04亿元,所需资金由竹园公司自筹解决。
在此项整体升级改造中,竹园一厂占据了很重的分量,其后的2008年7月,也就是上文所述,竹园一厂改造项目由隧道股份以8.86亿元中标承建。
不过,隧道股份仅仅是竹园一厂改造项目的总包而已,在经过随后的层层分包之后,这一项工程至今的造价已经严重超过预算,本报经过综合多份材料显示,目前的工程金额已经达到约15亿元,几乎是2008年7月招标时的两倍。
谜底:分包之困
实际上,最让审计小组关注的,就是2008年7月至今的竹园一厂改造工程造价的严重超标。而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调查发现,违规分包是导致造价翻番的“谜底”。 虽然从表面上看,竹园一厂的改造工程由国有企业——隧道股份总承包,但真正进行施工的承包商却多达几十个企业,其中不乏大量民营企业。本报获得的材料显示,包括上海申洲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上海金山区一些非常小的民营企业都在其中。
上述阳晨内部人士介绍说,“他们(分包商)在投标时候报价非常低,把工程拿到后,超过招标预算的比比皆是,许多项目连工程都未结束,钱已经花了预算的一倍以上。”
分包商如此增加费用,为何竹园一厂会“照单全收”?
“问题就出在这些分包商与负责发包的责任人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上述知情者告诉本报,隧道股份在成为总承包之后,第一步是将工程分包给了上海金山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山市政),原来在金山市政工作的金志刚被聘到竹园一厂担任总经理,而随后工程向各个小分包商发包的就是金志刚。
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表示,让审计人员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如此重大的工程中,分包商和负责发包的人员竟然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因为这其中极易发生问题。而从金山市政在对工程进
行的一份约7.7亿元投保协议上可以发现,这项工程一开始就存在报价不实的问题。
同时,据内部人士介绍,金志刚在平常处理问题时基本不向阳晨请示,而是直接做主,或者越过阳晨向直接控股方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国资公司)的负责人汇报。
而严重的造价超预算已经引发了不少问题。据了解,在分包商就超标的工程款向阳晨索要时,一旦阳晨有意拒绝,矛盾就可能激化。甚至在2010年1月,也就是上海世博会前夕,有分包商曾因超标的工程款得不到及时支付而带领约350名农民工围堵竹园一厂厂区的临时办公大楼。 大火后遗症
在接近审计小组的人士看来,竹园公司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建筑过程中的问题,它甚至是整个上海建筑施工市场的问题的缩影。
而据本报了解,在审计小组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审计署对这一专项审计增派了力量,审计小组从原有的2人增加至3人,而且定点在阳晨办公地办公。
同时,在审计署加大对竹园公司的审计力量之外,中国证监会也委派上海证监局抽调力量对阳晨涉及违反上市公司相关规定进行调查。
据悉,上海证监局的调查范围和方向与审计署有一定不同,其重点在于阳晨信息披露的违规及违反上市公司章程的行为,也对阳晨内部管理人员的不当形为展开了调查。
而实际上,无论是国家审计署还是上海证监局,都已经多次找有关人员谈过话,其中包括阳晨前任总经理沈扬华和前任财务总监曲霞,而竹园一厂总经理金志刚也为此事被审计小组请去了解情况。
上述接近审计小组的知情者还告诉本报,专项审计将在不久之后完成,由于审计署的工作重点是国有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收益分配,因此不会对相关个人采取措施,而之后形成的专项报告将提交给相关部门,或许这将是纪检部门跟进的依据。
更让上海市政府多位人士关注的是,此次低调的调查可能将引发更大的问题。
因为上海“11.15”大火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层层分包而导致工程出现问题,最终引发大火,这与上海市政建设及安全工作的负责方有着不可回避的关联,而有知情者表示,国家安监总局在上海大火后对这一类问题非常重视,因此才有了目前的系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