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萌 [1**********]法学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以及内容被不断丰富。而在全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情况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特殊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现状决定了它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且西部地区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求民众和政府从意识和行为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生态理念现实举措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内容
(一)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内容: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众有正确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树立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生产方式上,国家逐渐转变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威胁到自然,而是融入自然,在自然中享受新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由来及发展
改革开放初始,就有政治方面的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 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中国正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残酷的事实说明,改变目前的状况,树立一个环境治理的新理念,建设一个绿色文明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现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必要性: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凸显。如果没有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 建设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就会在源头上带动和促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这既是我国的地理环境使然,也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民族地区处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64%左右,且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从地理环境上看,青藏高原处于我国地
形的第一阶梯,这里是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 居区,也是长江、黄河及其他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江河水源 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这里云集了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 一方面,云贵高原的生态资源最丰富、地形复杂;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又最严重。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的土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对内地的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最直接,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从资源环境上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山区。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靠近边界的地带,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就聚居在这里。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及西藏的部分地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时,如果森林分布均匀,就可以保持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为农牧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区,东与大兴安岭森林区相连,西至贺兰山东麓,北至中蒙、中俄边界,南至冀、晋、陕、宁、甘五省区,横跨了整个“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强大的生态防护带,以其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支撑着北方民族的繁衍生息。上述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表明,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理应处于全国的最前沿。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建设意义: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祖国边疆稳定的可靠保证走生态文明之路, 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保持边疆安全、国防 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走生态文明之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国生态可持续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于维护乃至改善我国的自然资源基础意义重大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在我国资源地理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所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发展的需要。2
(二)民族地区环境现况——以云南为例: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发展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大力发展有色冶炼、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建材、炼焦等产业,过度开发当地资源,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依1
21赵智奎.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民族报2009 8( 7)006 版
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能源、资源制约矛盾更加突出,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环境压力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严重的挑战。并且,在西双版纳等地区,随着开发旅游资源,天然的热带雨林被开发,用来建设旅游区,树木砍伐,植物破坏,捕猎珍稀动物来进行非法买卖。而在云南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冬春季节的缺水导致当地居民加剧对地下水的开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此生灾害,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下面表格将更加直观地呈现云南的环境状况。
3 3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
4 4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以总结得出,云南省的总体现状就是: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消耗大,节约循环利用率低,工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人口压力大,素质低,受教育水平低,城乡差距大,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少,建设成果不明显等等。因此,从云南省的例子来看,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三)对策: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情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全国的标准下稳步推进,并且还要根据地区的现状,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1)首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从具体内容上看,必须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养殖,扩大规模,加工产销配套连接,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山绿人富。这些要求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的最终的目标,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2)其次,就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从个人和政府以及意识和具体措施方面介绍。
在意识方面:①西部民族地区的民众应该增强生态理念,树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念。普通大众需要学习去认识人类文明进步,建立科学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理念,自觉形成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汲取中国古代和当今世界“ 天人合一” ,“ 尊重自然、尊重生 命、尊重当代人和世代人的平等权利” ,“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的思想。在过程中,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也许会限制这种观念的传播,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务必让民众基本了解并且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②对于当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还有当地专家学者来说,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在于他们应该用科学、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经济
社会发展,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及提高认知科学规律的能力,认知科学规律要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根据资源、地理、经济、科技、人文基础,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政府应承担起大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提升民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真正把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在措施方面:①对于民众来说,需要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传统游牧民族由游牧到定居,畜牧生产到旅游服务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农耕民族由传统小农生产到农业现代化生产,这一过程既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又是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②政府当然要从民族方面来入手。第一,当地政府要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反映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形成了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与现代生态伦理 具有一致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应当总结和发扬这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而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 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第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可以根据当地基层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和实际需要,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补充具体的执行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有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三,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立足当地民族特色,发展低碳特色产业。生态循环经济倡导的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要求,有助于民族地区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把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使民族地区走上发展循环生态经济的轨 道。西部很多民族地区需要克服贫困,发展市场经济,提高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5例如,在西南部民族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也要大力发展科技,增加农业发展支出,坚定不移地支持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5
参考文献:
1、赵智奎.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民族报 2009 8( 7) 006 版/
2、杨华.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9 第一期
3、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云南省为例 《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4、郭京福.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第414 期 2011/10
张东萌 [1**********]法学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以及内容被不断丰富。而在全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情况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特殊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现状决定了它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且西部地区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求民众和政府从意识和行为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生态理念现实举措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内容
(一)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内容: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众有正确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树立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生产方式上,国家逐渐转变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威胁到自然,而是融入自然,在自然中享受新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由来及发展
改革开放初始,就有政治方面的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 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中国正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残酷的事实说明,改变目前的状况,树立一个环境治理的新理念,建设一个绿色文明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现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必要性: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凸显。如果没有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 建设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就会在源头上带动和促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这既是我国的地理环境使然,也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民族地区处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众所周知,我国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64%左右,且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从地理环境上看,青藏高原处于我国地
形的第一阶梯,这里是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 居区,也是长江、黄河及其他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江河水源 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这里云集了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 一方面,云贵高原的生态资源最丰富、地形复杂;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又最严重。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的土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对内地的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最直接,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从资源环境上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山区。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靠近边界的地带,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就聚居在这里。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及西藏的部分地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时,如果森林分布均匀,就可以保持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为农牧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区,东与大兴安岭森林区相连,西至贺兰山东麓,北至中蒙、中俄边界,南至冀、晋、陕、宁、甘五省区,横跨了整个“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强大的生态防护带,以其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支撑着北方民族的繁衍生息。上述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表明,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理应处于全国的最前沿。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建设意义: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祖国边疆稳定的可靠保证走生态文明之路, 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保持边疆安全、国防 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走生态文明之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国生态可持续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于维护乃至改善我国的自然资源基础意义重大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在我国资源地理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所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发展的需要。2
(二)民族地区环境现况——以云南为例: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发展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大力发展有色冶炼、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建材、炼焦等产业,过度开发当地资源,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依1
21赵智奎.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民族报2009 8( 7)006 版
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能源、资源制约矛盾更加突出,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环境压力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严重的挑战。并且,在西双版纳等地区,随着开发旅游资源,天然的热带雨林被开发,用来建设旅游区,树木砍伐,植物破坏,捕猎珍稀动物来进行非法买卖。而在云南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冬春季节的缺水导致当地居民加剧对地下水的开发,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此生灾害,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下面表格将更加直观地呈现云南的环境状况。
3 3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
4 4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以总结得出,云南省的总体现状就是: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消耗大,节约循环利用率低,工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人口压力大,素质低,受教育水平低,城乡差距大,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少,建设成果不明显等等。因此,从云南省的例子来看,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三)对策: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情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全国的标准下稳步推进,并且还要根据地区的现状,走上一条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1)首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从具体内容上看,必须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养殖,扩大规模,加工产销配套连接,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山绿人富。这些要求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的最终的目标,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2)其次,就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从个人和政府以及意识和具体措施方面介绍。
在意识方面:①西部民族地区的民众应该增强生态理念,树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念。普通大众需要学习去认识人类文明进步,建立科学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理念,自觉形成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汲取中国古代和当今世界“ 天人合一” ,“ 尊重自然、尊重生 命、尊重当代人和世代人的平等权利” ,“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的思想。在过程中,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也许会限制这种观念的传播,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务必让民众基本了解并且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②对于当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还有当地专家学者来说,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在于他们应该用科学、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经济
社会发展,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及提高认知科学规律的能力,认知科学规律要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认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根据资源、地理、经济、科技、人文基础,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政府应承担起大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提升民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真正把环境建设落到实处。
在措施方面:①对于民众来说,需要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传统游牧民族由游牧到定居,畜牧生产到旅游服务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农耕民族由传统小农生产到农业现代化生产,这一过程既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又是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②政府当然要从民族方面来入手。第一,当地政府要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所提倡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反映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形成了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与现代生态伦理 具有一致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应当总结和发扬这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而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 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第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可以根据当地基层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和实际需要,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补充具体的执行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有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三,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立足当地民族特色,发展低碳特色产业。生态循环经济倡导的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要求,有助于民族地区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把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使民族地区走上发展循环生态经济的轨 道。西部很多民族地区需要克服贫困,发展市场经济,提高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5例如,在西南部民族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政府也要大力发展科技,增加农业发展支出,坚定不移地支持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5
参考文献:
1、赵智奎.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民族报 2009 8( 7) 006 版/
2、杨华.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9 第一期
3、杨红娟.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云南省为例 《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4、郭京福.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第414 期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