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结业论文

中印之争

——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碰撞

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大国,中国和印度,自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碰撞。一个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就其国家性质而言,本身也会格格不入。而两个国家又同属于亚洲,而且国土相邻,其边界的争议也从没平息。在当今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中,中印之和平与发展是一个主流的问题。在竞争与合作里,我们都很期待见证我们的大国之崛起。

中印之争热点话题之一,领土的争端。(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下面是对于两国领土争端由来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英国殖民当局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开始蚕食中印边境东段藏南地区。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在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扩张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50年初,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了“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

-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1949年后,新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具体说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军事上没采取任何措施。但这种忍耐进一步助长了印度政府的气焰,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西段也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麦线”尽管非法,但它毕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而在西段,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也没有,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在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于1958年 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即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此予以断然拒绝。 印度政府视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为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在东线,印度政府以勘界为名,跨过“麦线”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在西线,开始派军队进入我国领土。两国军队在1959年8月25日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即东线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线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前进政策”,派巡逻队搜索中国“占领”地区,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的路线。在西段,向印度主张线尽可能地推进,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把阿克赛钦地区“实际上”变为印度领土;在东段,把哨所推进到“麦线”,对整个边境地区加以有效占领。

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国受到很大损害,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对于边界现状,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这个所谓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准备以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实际效力(确认印度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占领)换取印度不再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另外,中国政府建议,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这是我国政府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中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中印两国人民不要上帝国主义的当,应当互谅互让解决边界争端。

但习惯于按西方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思维的尼赫鲁拒绝了中国这一巨大让步性的方案,继续推行“前进政策”。忍无可忍的中国政府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

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第二阶段从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

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麦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这次战役,被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了中最大的战役。

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在边界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

中印的热点话题之二,是大国之间竞争与合作。

2010年是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

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潮流的匣门,印度在中国的外交视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显:

首先,中国的四种外交对象同时涉及印度。冷战后中国外交的对象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是发展大国关系,其次是发展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第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四是在多边领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印度无疑是个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也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周边邻国之一,同时也是与中国十分类似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印两国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中有良好的合作记录。

其次,目前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安全合作和国际合作对中国的价值暂时低于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价值;但是,它对中国外交的价值又远非一般邻国所能比拟:印度所属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体,可被称为“南亚小世界”。换句话说,南亚局势的发展和稳定基本上取决于印度,抓住印度就相当于抓住了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

西方媒体时常把象征着喜庆祥和的中国龙恶意歪曲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为的是辅助论证它们刊载的“中国威胁论”;它们也经常把印度人喜爱的大象夸张成四肢笨重、头脑简单的标志,为的是嘲笑印度经济增长的“大象速度”。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西方媒体的记者又开始有目的地炒作中国“龙”和印度“象”之间的“搏斗”。诚如西班牙《先锋报》的文章所指: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世界对中国(也包括印度)的恐惧可以理解,因为窃贼总是以为别人会跟他一样,得靠偷盗抢掠来发家致富。中国和印度以自己的国家发展经历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尊严来自实力,尊严需要自己去奋斗。

不过,尽管两国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提防超前享受“大国心态”。北京和上海流光异彩的街道只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部分,班加罗尔的咖啡屋和中产阶级也同样不是印度的全部。憧憬大国地位的理想和冲动无可厚非,而且对这两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国家而言,重现昔日的繁华与大气更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印度总统卡拉姆给他的祖国制定一个“印度千年任务”其目标是用20年的时间将印度带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共十六大报告则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格,对中印两国而言尤其如此。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新的阶段,对于中国和印度而言,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世界,中印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他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超级人口大国,都是国土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文明古国„„他们的发展都很迫切,因而中印之争,其竞争,我想将其变化成一种共同的进步会更有利于各自的成长,而不是无谓的纷争,甚至是战争。所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合作,而且,我知道,这也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虽然,美国等国家会在各方面给予各种各样的阻碍,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会给这个世界证明,我们的和平崛起,终将会征服所有的言论!

2010.5.15

中印之争

——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碰撞

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大国,中国和印度,自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碰撞。一个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就其国家性质而言,本身也会格格不入。而两个国家又同属于亚洲,而且国土相邻,其边界的争议也从没平息。在当今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中,中印之和平与发展是一个主流的问题。在竞争与合作里,我们都很期待见证我们的大国之崛起。

中印之争热点话题之一,领土的争端。(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下面是对于两国领土争端由来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英国殖民当局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开始蚕食中印边境东段藏南地区。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在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扩张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50年初,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了“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

-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1949年后,新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具体说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军事上没采取任何措施。但这种忍耐进一步助长了印度政府的气焰,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西段也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麦线”尽管非法,但它毕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而在西段,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也没有,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在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于1958年 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即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此予以断然拒绝。 印度政府视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为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在东线,印度政府以勘界为名,跨过“麦线”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在西线,开始派军队进入我国领土。两国军队在1959年8月25日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即东线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线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前进政策”,派巡逻队搜索中国“占领”地区,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的路线。在西段,向印度主张线尽可能地推进,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把阿克赛钦地区“实际上”变为印度领土;在东段,把哨所推进到“麦线”,对整个边境地区加以有效占领。

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国受到很大损害,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对于边界现状,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这个所谓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准备以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实际效力(确认印度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占领)换取印度不再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另外,中国政府建议,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这是我国政府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中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中印两国人民不要上帝国主义的当,应当互谅互让解决边界争端。

但习惯于按西方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思维的尼赫鲁拒绝了中国这一巨大让步性的方案,继续推行“前进政策”。忍无可忍的中国政府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

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第二阶段从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

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麦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这次战役,被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了中最大的战役。

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在边界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

中印的热点话题之二,是大国之间竞争与合作。

2010年是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

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潮流的匣门,印度在中国的外交视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显:

首先,中国的四种外交对象同时涉及印度。冷战后中国外交的对象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是发展大国关系,其次是发展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第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四是在多边领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印度无疑是个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也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周边邻国之一,同时也是与中国十分类似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印两国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中有良好的合作记录。

其次,目前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安全合作和国际合作对中国的价值暂时低于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价值;但是,它对中国外交的价值又远非一般邻国所能比拟:印度所属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体,可被称为“南亚小世界”。换句话说,南亚局势的发展和稳定基本上取决于印度,抓住印度就相当于抓住了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

西方媒体时常把象征着喜庆祥和的中国龙恶意歪曲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为的是辅助论证它们刊载的“中国威胁论”;它们也经常把印度人喜爱的大象夸张成四肢笨重、头脑简单的标志,为的是嘲笑印度经济增长的“大象速度”。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西方媒体的记者又开始有目的地炒作中国“龙”和印度“象”之间的“搏斗”。诚如西班牙《先锋报》的文章所指: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世界对中国(也包括印度)的恐惧可以理解,因为窃贼总是以为别人会跟他一样,得靠偷盗抢掠来发家致富。中国和印度以自己的国家发展经历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尊严来自实力,尊严需要自己去奋斗。

不过,尽管两国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提防超前享受“大国心态”。北京和上海流光异彩的街道只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部分,班加罗尔的咖啡屋和中产阶级也同样不是印度的全部。憧憬大国地位的理想和冲动无可厚非,而且对这两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国家而言,重现昔日的繁华与大气更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印度总统卡拉姆给他的祖国制定一个“印度千年任务”其目标是用20年的时间将印度带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共十六大报告则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格,对中印两国而言尤其如此。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新的阶段,对于中国和印度而言,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世界,中印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他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超级人口大国,都是国土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文明古国„„他们的发展都很迫切,因而中印之争,其竞争,我想将其变化成一种共同的进步会更有利于各自的成长,而不是无谓的纷争,甚至是战争。所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合作,而且,我知道,这也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虽然,美国等国家会在各方面给予各种各样的阻碍,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会给这个世界证明,我们的和平崛起,终将会征服所有的言论!

2010.5.15


相关内容

  • 形势与政策结业论文
  • <形势与政策>结业论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情况分析 摘要: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难题,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关乎到国家 ...

  • 机械行业技师(高级技师)考证
  • 机械行业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机械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鼓励机械行业技术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机械行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师.高级技师是在技术工人或职业技术院校相关教师中设置的技术职务,分别与 ...

  • 有关金融学的结业论文心得体会
  • 论金融学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 ...

  • 甘肃省网上学习研修论文
  •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的一些思考 加强教师培训, 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教师培训模式过于单一和陈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满足高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教师培训学校是高校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培训平台,是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 ...

  • 党校结业论文预备党员论文
  • 以党为荣,勇做先锋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必须由其党员体现,而作为中共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学生党员, 我们未参加社会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体现中共党员的先进性.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能做好一名中共党员所应做的,XXX老师的讲座便告诉了我们新生党员如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 经济法专业在职研究生招生
  • 经济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义: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属于国内法的体系,但他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经济法就是以社会为本位,通过国家.社会团体和市场将有限经济利益和稀缺经济资源合理地分配,以营造 ...

  • 形式与政策结业论文
  • 学号:[1**********]16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课程论文 <大学生创业形势分析> 课程名称 <形式与政策> 课任老师 吕 睿 姓 名 黄家辉 专业班级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1301班 2015年1月6日 [摘要]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正式颁布&l ...

  • 你知道英国大学的结业和毕业吗
  • 你知道英国大学的结业和毕业吗 众所周知:在中国读书,我们经常也会碰到有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或者学位证,只是有一个结业证而已.那么在英国留学的你以及要去英国留学的你,清楚英国的毕业和结业是什么呢?我是597留学俱乐部的李老师,下面我就英国的毕业和结业问题给大家进行一个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其实,在英国 ...

  • 党课结业论文格式
  • 党课结业论文格式.txt (1)涉及面比较宽.现在学习懈怠的面更宽,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 (3)干扰热点转移.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的增多: (4)干扰前移.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向学: (5)师生双向不满.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 ...

  •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结业论文
  • 西南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2) 结业论文 报告题目:关于大学阶段提高学习和素质的思考 作者姓名: 原源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学 号: 20112046 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1102 关于大学阶段提高学习和素质的思考 --工商管理就业分析 摘要 工商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