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2010年第1期

双月刊

总第178期JOURNAL0F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ZHoNGNAN№.1.2010Bimonth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SeriaI№.178

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俞兆云陈飞翔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从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的角度,探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发生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问题。研究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银行基层机构将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中小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另外,引入担保企业的前提条件是其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起信息桥梁的作用,防范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发生。

关键词: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信贷契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lO)O卜0051一05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借款人预先获得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但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予以偿还,并对这一预先获得资金的行为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便存在一个风险,即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能力的风险。显然,借款人更清楚自己到期的支付能力,而银行在这方面明显处于信息劣势。为了平衡这一劣势带来的风险,银行有可能提高利率,但是,高利率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信贷市场上的这种逆向选择问题,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银行信贷契约安排展开研究。1985年,Bester从信贷决策机制的角度,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他将抵押品和利率同时作为信贷合约的操作变量,认为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对这两个变量的不同权衡可以反映出他们的风险程度:低风险的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以获得低利率的贷款,而高风险企业则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来换取较低的抵押品。因此,银行可以设计出一系列抵押品与利率不同组合的贷款合约让借款人进行自我选择,实现分离均衡[1]。1994年,Bester进一步说明,如果借款人能从风险不同的项目中进行选择,抵押品要求可以确保借款人选择低风险项目L2J。

Besanko和Thakor将信贷市场划分为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两种市场类型,针对市场上存在高、低两种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给出了相应的信贷契约[3]。金武等人在Besanko和Thakor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对风险刻画的“均值保持展形”概念,研究了信贷市场为完全

收稿日期:2009—10一19

作者简介:俞兆云(1976一),男,福建平潭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陈飞翔(1956一),男,湖南衡东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

竞争情形下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认为银行提供给低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是较高的抵押品要求和较低的贷款利率,而提供给高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则是较低的抵押品要求和较高的贷款利率。在这种契约安排下,高、低风险企业都会真实显示其风险水平,没有伪装成另一风险类型的动机[4]。

Eaton、Gersovitz和St逸litz从多阶段贷款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指出当贷款是分阶段执行时,借款者如果没有归还前期的贷款则会面临在未来阶段中贷款被取消的威胁。多阶段贷款的这种特点对借款者是一种激励,即借款者能主动选择安全的投资项目并且付出更大的努力避免失败∞]。Vercammen、Pagano和Jappelli则尝试从多个贷款者的角度探讨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他们认为多个贷款者的信贷市场能使不同的贷款者之间分享信息,当一个借款人在一项贷款上违约时,其贷款人即可向其他贷款人揭示这一信息,这会有损违约借款人的声誉从而影响其未来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这一声誉效应增加了借款人努力工作以防止失败的激励¨Ⅱ71。

本文拟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展开探讨,把前人关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的研究,应用在当前国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上时,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缺陷:首先是中小企业抵押资源问题。前人的研究大都将抵押品要求作为信贷契约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变量,但是抵押资源匮乏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从抵押的角度探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已失去现实意义。其次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前人的研究普遍认为,银行提供给低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应是较高的抵押品要求和较低的贷款利率,而提供给高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则是较低的抵押品要求和较高的贷款利率。从分离均衡的角度来看,这种信贷契约安排似乎合理,但这里面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问题。在商业银行整个信贷治理框架下,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高风险企业降低抵押要求显然不符合常理,即使对高风险企业的高利率要求能够覆盖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基于信用担保、贷给率这两个操作变量,在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的框架下,探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发生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

二、逆向选择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理论认为,信贷利率、抵押要求和贷给概率这三个变量的不同搭配形成了不同的信贷契约,通过借款人对信贷契约的选择,商业银行可以达到区分不同类型借款人,并有效防范逆向选择的目的。在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主要依靠各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中,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基层机构及其负责人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贷款收益。因此,考虑到商业银行信贷治理机制问题,Bester、金武等人有关“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可能不成立。利率上升固然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逆向选择以及加大企业失败的概率,从而导致不良率的攀升。在资产质量考核压力下,基层机构将利率作为信贷契约设计的一个变量显然是“不明智”的,纵使利率的上升能够“覆盖”风险。此外,抵押资源匮乏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暂不考虑利率变动因素,同时引人第三方信用担保,从第三方信用担保的条件以及贷给概率这两个变量的角度来探讨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现假设市场上有两类分别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的中小企业,它们的风险项目的全部投资额均为I,为此向银行申请贷款。当银行以配给比率vi(i=1,2;o≤v.≤1)给予贷款时,则企业必须自筹(1一vj)I的资金用于项目运作,项目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和m(1<p,<融<1)。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区分他们,但银行知道市场中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的比例分别是t和1一t。两类企业成功的收益率(包括机会成本)分别为R。和R。(R,>R:),失败的收益率都为o,即所谓的血本无归,且p1Rz=p2Rz=R。企业自有资金的无风险收益率为p,设p<1+r<R(其中r为贷款利率),即企业风险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大于贷款本息水平,但其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则小于贷款本息水平。两类企业都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因此其贷款申请只能由第三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假设市场上存52

在两种风险不同的担保企业,其有能力代偿的概率分别为0。和e。(o≤ei≤1,i=1,2);用k(o<k<1)表示担保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k的值越大,担保企业拥有中小企业的信息越不完全。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前,需要预收担保费,设预收的担保费率为(1一pi)eik(i_1,2),即中小企业项目失败的概率(1一n)越大,担保企业自身实力越强(色越大),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不完全,则担保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越高,反之亦然。此时,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为:

E(死)=viI{pl[Ri一(1+r)]一(1一p。)eik)+(1一vi)I(piRi—p)

=v,1[R—pi(1+r)一(1一pi)Bk]+(1一vi)I(R—p)

银行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期望收益为:

E(耳B)=tvlI{[pl+(1一p1)e1](1+r)一1一B0)+(1一t)v2I{[p2+(1一p2)02](1+r)一1一Bo}

(2)i∈(1,2)(1)

其中B0为银行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基层机构所面临的其他市场机会及其风险和收益水平,如对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项目贷款,这种机会越多,风险越低,收益越高,则银行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动力就越小。

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为ql—pi+(1一pi)ei。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目标应是效益E(兀。)最大化,但前提条件即参与约束条件应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优于上级机构下达的资产质量控制指标,即ql≥q0,其中qo为银行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下达的资产质量控制指标。

综上所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契约安排如下:

max

s.t.tvlI{[p1+(1一p1)01](1+r)一1一B。))+(1一t)v2I{[p2+(1一p2)82](1+r)一1一Bo)(3)q1=p1+(1一p1)e1≥qo

q2=p2+(1一p2)e2≥q0(4)(5)

v1I[R—p1(1+r)一(1一p1)elk]+(1一v1)I(R—p)

≥v2I[R—p1(1+r)一(1一p1)e2k]+(1一v2)I(R—p)

v2I[R—p2(1+r)一(1一p2)e2k]+(1一v2)I(R—p)

≥v1I[R—p2(1+r)一(1一p2)elk]+(1一v1)I(R—p)

v1I[R—p1(1+r)一(1一p1)0lk]+(1一v1)I(R—p)≥o

v2I[R—p2(1+r)一(1一p2)02k]+(1一v2)I(R—p)≥O(9)(6)(7)上述公式中,式(3)为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期望收益目标函数;式(4)和(5)为银行基层机构的参与约束条件;式(6)和(7)为中小企业的激励相容条件,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真实显示其风险水平的收益不低于其伪装成另一风险水平的收益;式(8)和(9)为高、低风险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通过构造Lagrange函数,由Kuhn.Tucker条件可以推出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契约的最优安排,限于篇幅从略。本文将从某种限定条件下,求出信贷契约的特解,从中分析信贷契约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L在条件pi≥q0“21’2时,根据上述方程组可解得:1。<e。≤垦瑞rVi一1

(10)

(i一1,2)

式(10)的现实意义是,由于当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在银行内部资产质量考核压力下,基层机构不可能提供免担保的中小企业信贷契约。即使是在经济非常景气,中小企业项目失败的概率非常之小时,银行还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担保,此时的担保要求为:o<ei≤[R—p。(1+r)]/[(1一p,)k]。在pi≥qo时,银行无需进行信贷配给,即vi一1。由于对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都将全额贷给,对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都一样,任何一类借款人伪装自己的风险类型都得不到更多的预期收益,因此没有冒充其他类型的动机。同时,由于[R—p。(1+r)]/[(1一p,)53

k]≤[R—pz(1+r)]/[(1一p2)k]①,因此,该契约能够满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2.当中小企业项目的实际风险逐渐增大,在条件pl≥q。不成立时,为了控制风险,基层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加强担保措施,确保资产质量优于上级机构下达的控制指标,即满足条件qI=pi+(1一pi)0I≥q0。此时,基层机构提供的信贷契约为:

驴等嚣

ez2景毒

p—pl(1+r)一(1一p1)02k(11)vl=1。:巳二吐!±!)二!!二旦!独垦”

上述公式中,令8=(q。一p)/(1一p),由d8/dp一(qo一1)/(1一p)2<0(q。<1)且p1<p2,可得8->0:。再由e。>e。得v:<1,即银行提供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

令v一[P—p(1+r)一(1一p)eIk]/[p—p(1+r)一(1一p)e2k],由e1>02、1+r>P、k>o,得av/ap=[k(e:一O。)(1+r—P)]/[P—p(1+r)一(1一p)02k]2<o。再由p。<p2,得:

[p—p2(1+r)一(1一pz)8】k]/[p—p2(1+r)一(1~p2)02k]<[P—p-(1+r)一(1一p,)e,k]/[p—p。(1+r)一(1一p1)8:k]

小企业都没有冒充其他风险类型的动机。

将上述信贷契约条件代入式(8)和(9)中,分别得:(12)由此可以推出上述信贷契约条件满足式(6)和(7)的激励相容条件,即在该契约下,高、低风险中

k≤譬旦生尝kqo—pl,k≤错+器

用上面同样的方法可推出:[R—p。(1+r)]/(q0一p,)<[R—p。(1+r)]/(q0一p。)。(13)(14)

譬掣:呼掣+趔<呼掣+g坚唼

写掣<呼掣+j坠乓由0<v:<1,可以推出:

(qo—p2)(qo—p2)’(qo—p2)、(qo—pz)。V2(qo—p2)(15)…7

因此有:

(16)…7

(qo—p1)、(qo—p2)’v2(qo—p2)

故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k≤[R—p。(1+r)]/(qo—p。)时,上述信贷契约安排满足式(8)和(9)的参与约束条件,即满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2)当[R—p。(1+r)]/(qo—p。)<k≤[p—p2(1+r)]/(q。一p2)+(R—P)/[v2(q。一p2)]时,上述信贷契约安排满足式(9),但不满足式(8)的参与约束条件,即高风险中小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低风险中小企业继续留在信贷市场;

(3)当k>[P~p。(1+r)]/(qo—p。)+(R—p)/[v2(qo—pz)]时,式(8)和(9)的参与约束条件均不满足,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都退出信贷市场。

综上所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为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银行基层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这与Bester、金武等人的“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明显不同。54

在担保企业的选择上,以上推论的前提假设是银行对担保企业的信息较为充分。再由推论得知,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充分(k的值越小),则越容易满足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因此,当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合格的财产抵押时,引入担保企业的前提条件是它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起信息桥梁的作用。

三、简短结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财产抵押,因而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时,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银行基层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Bester、金武等人的“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显然没有考虑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在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下,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对高风险企业反而要求低抵押显然与实践不符。安全性是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的首要原则,在借款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的情况下,提高担保要求是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高风险企业实行高担保,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是一个合乎现实的推论。

另外,在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财产抵押,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时,担保企业应该较银行而言,对中小企业拥有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充分,越能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越有效。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践中,银行比较青睐的担保企业通常是与中小企业同处一个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的原因。这些担保企业首先是自身实力较强、信息较透明,银行对其信息拥有较为完全;其次,这些企业与中小企业同处一个行业或同处一个供应链,不仅对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采购、供应以及生产等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由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的发生。

注释:

①推导过程如下:令8一[R—p(1+r)]/[(1一p)k],由a。/ap一{k[R一(1+r)]}/[(1一p)k]2>o且pl<p2,得[R—p1(1+r)]/[(1一p1)k]≤[R—p2(1+r)]/[(1一p2)k]。

参考文献:

incredit[1]H.Bester,V.s.sreening.Rationing

Review,1985,75(4):850~855.

[2]H.Bester.TheRole

1994,(26):72~86.ofCollateral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mation[J].AmericanEconomicsaModelofDebtRenegotiatio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

[3]S.williamsoll.costlyMonitoring,FinancialIntemediation,and

MonetaryEconomics,1986,(18):159—179.Equilib“umCreditRationing[J].Journalof

[4]金武,王浣尘,董小洪.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二)——信贷市场为完全竞争情形[J].系统工程学报,1996,11(2):59—65.

[5]EatonJonathan,GersovitzMark,J.Sti91itz.The

1986,(30):48l一515.

[6]JamesA.Vercammen.credit

ica,1995,62(248):461~478.

[7]Marco

1693—1718.Pagano,TunioBureauPolicyandsustainableReputationEffectsincreditPureTheoryofCountryRisk[J].EuropeanEconomicReview,Markets[J].Econom—Jappeni.InfomationsharinginCreditMarket[J].JournalofFinance,1993,48(5):

(责任编辑:胡浩志)55

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俞兆云, 陈飞翔, YU Zhao-yun, CHEN Fei-xiang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10,""(1)0次

参考文献(8条)

1. H Pester. V S Sreening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1985(4)

2. H Bester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a Model of Debt Renegotiation 1994(26)

3. S Williamson Costly Monitoring,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1986(18)

4. 金武. 王浣尘. 董小洪 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二)--信贷市场为完全竞争情形 1996(2)

5. Eaton Jonathan. Gersovitz Mark. J Stiglitz The Pure Theory of Country Risk 1986(30)

6. James A Vercammen Credit Bureau Policy and Sustainable Reputation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1995(248)

7. Marco Pagano. Tullio Jappelli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 1993(5)

8. 推导过程如下:令θ=[R-p(1+r)]/[(1-p)k],由θ/ p={k[R-(1+r)]}/[(1-p)k]2》0且p1《p2,得[R-P1(1+r)]/[(1-p1)k]≤[R-p2(1+r)]/[(1-p2)k]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黄忠勇 信贷配给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研究 200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强势弱位”是各国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制约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凸现的“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企业的利润率偏低,因此内源性融资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导,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缓慢和滞后,且其天生地就具有为配合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融资的性质,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法跨越外部直接融资设定的高门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等形式的间接融资,形成了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资金实力薄弱,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之大企业更为严重,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困难。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银行信贷配给,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方法。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的,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说到底是一个市场现象,虽然政府有义务和必要利用政府的信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提供多少信用支持。以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与我国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不符,使信用担保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做大,担保受益企业范围太小。另一方面政府成为主要出资方,导致政府行政干预比较严重,不能真正做到按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运营基金。这些问题使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是如何成为银行信贷融资的配给对象的?

2.信用担保在缓解银行信贷配给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3.三类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是否有差异?三类信用担保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怎样的?信用担保融资以政府为主导是否合理?

4.在提出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互助性担保融资的基础上,分析了互助性担保融资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性担保融资模式的一个基本框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和论文框架。

第二部分: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特征。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源积累不足使内源融资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由于发展不完善或者对中小企业设置“高门槛”而使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这些渠道获得资金,商业信用、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几种间接融资方式由于发展不成熟使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融资,并在融资特征上表现为对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的依赖。然而,在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和银行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及自身素质原因,基本上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约束。

第三部分: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点,分析了中小企业是如何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对象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配给的内在原因,而信用不足是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外在表现。其中逆向选择导致银行信贷的数量配给,而道德风险的结果是银行信贷的规模配给。此外,非对称信息下交易成本的的提高则加剧了中小企业在面对银行信贷配给机制时的不利地位,进一步使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陷入困境。要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就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才能缓解中小企业所受的信贷配给上面。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分析信用担保在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机理在于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达到信用增级的作用。指出发展信用担保融资是缓解银行信贷配给的一个有效途径。接着对我国三类信用担保即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性信用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对待担保风险的态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互助性信用担保在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降低担保费用、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利率方面比其他两类信用担保具有优势。接着按照安全维度和地域聚集维度对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根据这个分类对三类信用担保进行了功能定位,结合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指出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

第五部分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主要包括:1.互助信用担保基金规模普遍较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政府出资或者政府成为主要出资方,受到政府的一定干预;2.互助担保主要以成员企业为对象,担保受益范围较小;4.互助担保承担风险太大,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一个基本框架。首先对以集

担保更具优势,但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基于地理的“根植性”、业务关联性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对“声誉”的看重,能够有效解决因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能够有效降低互助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水平。2.集群内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有较强的业务关联性,集群内的大企业可以而且愿意成为互助信用担保基金的来源之一.3.在集群内民间资本充足,也是互助信用担保基金的重要来源。4.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的支持力度会更大。5.银行和互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意愿更强,一方面银行更愿意为互助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基金,另一方面银行更愿意和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文章接下来重点对该模式的担保基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该模式表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模式首先可以有效降低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担保基金来源多元化和规模化。首先在集群内组建互助担保基金,同时吸收集群外的中小企业加入,在此基础上几个集群互助担保基金的联合,同时吸收民间资金、政府资金和银行资金,通过多方认购组成互助担保基金,把互助担保资金规模做大,以解决担保基金规模过小问题,实现互助担保基金来源多元化。3.持有基金的自愿性,即各来源主体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愿选择持有基金和赎回基金.4.低水平的盈利分配能够增强基金的吸引力,保证基金来源的持续性.5.在组织结构上实行二级架构,即在每个集群内设立互助信用担保理事会,主要负责小额、短期贷款担保等业务,而在互助信用担保公司主要负责大额、长期贷款担保等业务和资本运作。6.以一定比例的担保基金来开展资本运作活动,开展多元化业务,以增强担保基金的盈利能力;7.在担保对象上不仅限于持有互助担保基金的中小企业,扩大互助担保的受益对象。8.建立多元化的互助担保基金补偿机制。最后文章按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探讨了对互助性信用担保违约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完善互助信用担保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本文的新意:

(1)对三类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互助信用担保融资对促进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更有效。并根据对中小企业按照安全维度和地域聚集维度的重新划分,对三类信用担保进行了功能定位,并且指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应该大力发展互助信用担保融资。

(2)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资金来源广泛等优点,尝试性地提出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和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融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细致研究,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这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期刊论文 付俊文. 李琪 信用担保与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8)

本文应用数理模型分析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的结果是:在中小企业无任何抵押担保品的前提下,虽然担保机构部分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未解决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反而可能加大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形成信用担保悖论.

3.学位论文 顾海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研究 2006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必将为加快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信用担保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始终沿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这一条主线展开并深入。在深入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得到了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信贷配给的形成和局部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了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数理模型,深入研究了因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问题,深化了信用担保的风险理论。

(2)基于风险中性思想,从强化金融学内涵基础上推导了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相关假设及其定价特征的讨论,得到了该模型的期权价格特征,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期货的定价公式。构建了期货期权价格的一般动态方程,再结合所给出的信用担保的期货期权定义,提出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微分方程。导出了欧式期货看涨与看跌期权的平价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的欧式特征理论,在理论上首次证明了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运用于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的科学性,拓展和深化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理论与方法。

(3)针对单期定价的不足,结合担保实践中债务展期的优势,把存款保险风险定价思路引入信用担保风险定价,构建了债务单阶段展期的风险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单阶段展期模型的风险定价方法。在单阶段展期模型的基础上,为改进单阶段展期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债务多阶段展期的担保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多阶段展期模型的风险定价方法。针对担保投资的优越性,从准债权与准股权复合设置角度,提出了类似于优先股模式的债务追索权,构建了债务展期的担保复合定价模型,给出了复合模型的定价方法,并作了相关实例和实证分析,从而又进一步深化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理论与方法。

(4)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外部防范层面,在分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外部防范机制。提出了改善信用担保机构外部运营环境、实现信用担保风险外部分散、外部转移和外部补偿的有效途径及加强外部监管与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理模型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担及政府财政的外部补偿问题,提出了可选择性风险转移(A.R.T.)保险机制对担保外部风险转移的运用。

(5)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层面,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担保风险识别角度,构建了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系统;从信用担保风险预警角度,构建了信用担保风险预警系统;提出了信用担保机构科学运营的实现途径;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分散角度,提出了基于担保投资的风险内部分散机制;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转移角度,提出了基于反担保的风险内部转移机制;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补偿角度,提出了基于风险自留的风险内部补偿机制。

4.学位论文 田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 2009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了市场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中坚力量。然而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人才匮乏等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资信度较低,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风险更高,寿命短暂,这一切不利因素是很难改变的客观事实,从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信用担保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对资信度较高的大型企业来说,他们是商业性银行的优良客户,很容易获得贷款,解决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资信度较低,风险较高,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才能获得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高风险的局面,同时还要承担来自协作银行和中小企业双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协作银行利用自己在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过程中的有利地位,迫使信用担保机构承担全部的风险,这是不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参与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其要面对的来自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扩大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业务上二者是合作关系。

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图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风险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以风险的主要来源--企业经营风险为核心,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针对信用担保机构由于在与银行的协作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承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风险的不合理情况,提出了风险分担的数学计量方法,以期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有所启迪,更好的促进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5.期刊论文 邹小芃. 章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逆向选择问题的数理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

人们往往认为加强对企业的调查能够减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逆向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建模分析的方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价值大于项目期望收入与担保费之差时,担保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调查能减少逆向选择;当企业不提供抵押品或者提供的抵押品的价值小于项目期望收入与担保费之差时,加强对企业的调查反而会加剧逆向选择.

6.学位论文 贾同颖 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 2010

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

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各国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用做法。我国大陆也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

体系,但是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足。

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我国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小企

业的管理和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就在国际经济

合作和发展委员会设立“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1974年开始实行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而且成效显著,很

值得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研究意义及目的、理论研究综

述等;其次,简要介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概念、产生的必然

性,并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准公共产

品理论等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对策提供理论支持;第三,对两岸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两岸中小企业界定

标准、政策法规、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等,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中

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成熟;第四,简要介绍了两

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包括发展历程、体系架构和

管理制度、发展特点等,从中可以看出两岸信用担保在发展上的差距;

第五,借鉴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体制,着重从政府应在信用

担保中发挥的作用出发,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若政府能建立基础

财政支撑、财政补偿及增资机制以及通过相关的规定建立银保风险分

担机制,那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将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带来更多的

经济及社会效益;第六,通过对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借鉴,

主要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

环境及加快基础信用建设等角度,对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进行对策

研究;第七,结论及展望。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海峡两岸

7.期刊论文 梅强. 秦默. 顾振伟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逆向选择 -软科学2008,22(7)

首先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回顾了西方担保理论的重大进展,然后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三个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得出:银行贷款利率、担保机构调查费用、担保比例与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概率均不是单调关系;而担保比例、贷款利率、再担保比例与担保机构以及再担保机构的期望也不是单调关系.结果证明了信用担保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反担保、担保比例和再担保比例能够减轻逆向选择问题的程度,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

8.学位论文 程玲 中小企业融资信贷担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7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伴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产生的。

论文在认真对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担保机构的主要运作模式。出于对目前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我国逐步发展壮大并大有赶超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规模的现实思考,文章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分析焦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三方信贷担保模型,进而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决策参考依据。

论文第三章通过信息经济学的信贷配给模型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退化,并且在传统信贷配给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三方信贷担保模型,分别从中小企业融资信贷配给产生的两个方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深入探讨了商业性担保机构介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指出了具有信息优势的信用担保可以修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使得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交易得以顺利完成。商业性担保机构的信息优势可以剔除高风险企业,降低担保风险,减缓企业的逆向选择,提高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并且,相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商业性担保机构具有较高的担保效率。因此,商业性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大有可为。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品具有公共品属性,仅靠商业性担保机构会导致提供成本过高,论文指出在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控制运行风险的系列对策建议。

9.学位论文 张学伟 不对称信息下民营中小企业信贷困境探讨 2007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信贷资本的支持,而民营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始终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如何破解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理论框架内,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分析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中的约束条件并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根据我国信贷市场的实际情况,构造了利率和抵押都可变的垄断性信贷市场下的信贷模型。这个模型分析了银行在设计信贷合同中的两种均衡: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通过对这两个信贷均衡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是民营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必要条件。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民营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但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其介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导致信贷市场整体风险升高。接着假设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不同的效用函数风险规避程度不同,分析它们之间的风险分担比例,发现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过高的风险,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几个因素,指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摆脱困境是个系统问题。鉴于关系型信贷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分析了关系型信贷的特点,指出其在降低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并从我国客户经理制和银行体系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关系型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

10.期刊论文 张建波. ZHANG Jian-bo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

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信用担保市场逆向选择及由此引致的信用担保配给.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担保市场的逆向选择和信用担保配给,逆向选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诱因之一,道德风险及信用担保外部性导致信用担保供给不足.文章以市场失灵和供求失衡为基本框架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的原因.缓解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完善信用担保市场的功能.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ncjzfdxxb201001009.aspx

授权使用:安徽工业大学(ahgydx),授权号:7bef0aad-2f2d-467a-86d7-9e0a01476f63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9日

2010年第1期

双月刊

总第178期JOURNAL0F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ZHoNGNAN№.1.2010Bimonth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SeriaI№.178

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俞兆云陈飞翔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从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的角度,探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发生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问题。研究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银行基层机构将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中小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另外,引入担保企业的前提条件是其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起信息桥梁的作用,防范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发生。

关键词: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信贷契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lO)O卜0051一05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借款人预先获得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但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予以偿还,并对这一预先获得资金的行为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便存在一个风险,即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能力的风险。显然,借款人更清楚自己到期的支付能力,而银行在这方面明显处于信息劣势。为了平衡这一劣势带来的风险,银行有可能提高利率,但是,高利率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信贷市场上的这种逆向选择问题,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银行信贷契约安排展开研究。1985年,Bester从信贷决策机制的角度,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他将抵押品和利率同时作为信贷合约的操作变量,认为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对这两个变量的不同权衡可以反映出他们的风险程度:低风险的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以获得低利率的贷款,而高风险企业则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来换取较低的抵押品。因此,银行可以设计出一系列抵押品与利率不同组合的贷款合约让借款人进行自我选择,实现分离均衡[1]。1994年,Bester进一步说明,如果借款人能从风险不同的项目中进行选择,抵押品要求可以确保借款人选择低风险项目L2J。

Besanko和Thakor将信贷市场划分为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两种市场类型,针对市场上存在高、低两种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给出了相应的信贷契约[3]。金武等人在Besanko和Thakor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对风险刻画的“均值保持展形”概念,研究了信贷市场为完全

收稿日期:2009—10一19

作者简介:俞兆云(1976一),男,福建平潭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陈飞翔(1956一),男,湖南衡东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

竞争情形下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认为银行提供给低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是较高的抵押品要求和较低的贷款利率,而提供给高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则是较低的抵押品要求和较高的贷款利率。在这种契约安排下,高、低风险企业都会真实显示其风险水平,没有伪装成另一风险类型的动机[4]。

Eaton、Gersovitz和St逸litz从多阶段贷款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指出当贷款是分阶段执行时,借款者如果没有归还前期的贷款则会面临在未来阶段中贷款被取消的威胁。多阶段贷款的这种特点对借款者是一种激励,即借款者能主动选择安全的投资项目并且付出更大的努力避免失败∞]。Vercammen、Pagano和Jappelli则尝试从多个贷款者的角度探讨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他们认为多个贷款者的信贷市场能使不同的贷款者之间分享信息,当一个借款人在一项贷款上违约时,其贷款人即可向其他贷款人揭示这一信息,这会有损违约借款人的声誉从而影响其未来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这一声誉效应增加了借款人努力工作以防止失败的激励¨Ⅱ71。

本文拟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展开探讨,把前人关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的研究,应用在当前国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上时,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缺陷:首先是中小企业抵押资源问题。前人的研究大都将抵押品要求作为信贷契约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变量,但是抵押资源匮乏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从抵押的角度探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已失去现实意义。其次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前人的研究普遍认为,银行提供给低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应是较高的抵押品要求和较低的贷款利率,而提供给高风险企业的信贷契约则是较低的抵押品要求和较高的贷款利率。从分离均衡的角度来看,这种信贷契约安排似乎合理,但这里面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问题。在商业银行整个信贷治理框架下,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高风险企业降低抵押要求显然不符合常理,即使对高风险企业的高利率要求能够覆盖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基于信用担保、贷给率这两个操作变量,在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的框架下,探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发生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问题。

二、逆向选择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理论认为,信贷利率、抵押要求和贷给概率这三个变量的不同搭配形成了不同的信贷契约,通过借款人对信贷契约的选择,商业银行可以达到区分不同类型借款人,并有效防范逆向选择的目的。在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主要依靠各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中,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基层机构及其负责人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贷款收益。因此,考虑到商业银行信贷治理机制问题,Bester、金武等人有关“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可能不成立。利率上升固然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逆向选择以及加大企业失败的概率,从而导致不良率的攀升。在资产质量考核压力下,基层机构将利率作为信贷契约设计的一个变量显然是“不明智”的,纵使利率的上升能够“覆盖”风险。此外,抵押资源匮乏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暂不考虑利率变动因素,同时引人第三方信用担保,从第三方信用担保的条件以及贷给概率这两个变量的角度来探讨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现假设市场上有两类分别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的中小企业,它们的风险项目的全部投资额均为I,为此向银行申请贷款。当银行以配给比率vi(i=1,2;o≤v.≤1)给予贷款时,则企业必须自筹(1一vj)I的资金用于项目运作,项目成功的概率分别为p。和m(1<p,<融<1)。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区分他们,但银行知道市场中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的比例分别是t和1一t。两类企业成功的收益率(包括机会成本)分别为R。和R。(R,>R:),失败的收益率都为o,即所谓的血本无归,且p1Rz=p2Rz=R。企业自有资金的无风险收益率为p,设p<1+r<R(其中r为贷款利率),即企业风险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大于贷款本息水平,但其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则小于贷款本息水平。两类企业都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因此其贷款申请只能由第三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假设市场上存52

在两种风险不同的担保企业,其有能力代偿的概率分别为0。和e。(o≤ei≤1,i=1,2);用k(o<k<1)表示担保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k的值越大,担保企业拥有中小企业的信息越不完全。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前,需要预收担保费,设预收的担保费率为(1一pi)eik(i_1,2),即中小企业项目失败的概率(1一n)越大,担保企业自身实力越强(色越大),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不完全,则担保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越高,反之亦然。此时,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项目投资的期望收益为:

E(死)=viI{pl[Ri一(1+r)]一(1一p。)eik)+(1一vi)I(piRi—p)

=v,1[R—pi(1+r)一(1一pi)Bk]+(1一vi)I(R—p)

银行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期望收益为:

E(耳B)=tvlI{[pl+(1一p1)e1](1+r)一1一B0)+(1一t)v2I{[p2+(1一p2)02](1+r)一1一Bo}

(2)i∈(1,2)(1)

其中B0为银行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基层机构所面临的其他市场机会及其风险和收益水平,如对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项目贷款,这种机会越多,风险越低,收益越高,则银行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动力就越小。

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为ql—pi+(1一pi)ei。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基层机构参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目标应是效益E(兀。)最大化,但前提条件即参与约束条件应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优于上级机构下达的资产质量控制指标,即ql≥q0,其中qo为银行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下达的资产质量控制指标。

综上所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契约安排如下:

max

s.t.tvlI{[p1+(1一p1)01](1+r)一1一B。))+(1一t)v2I{[p2+(1一p2)82](1+r)一1一Bo)(3)q1=p1+(1一p1)e1≥qo

q2=p2+(1一p2)e2≥q0(4)(5)

v1I[R—p1(1+r)一(1一p1)elk]+(1一v1)I(R—p)

≥v2I[R—p1(1+r)一(1一p1)e2k]+(1一v2)I(R—p)

v2I[R—p2(1+r)一(1一p2)e2k]+(1一v2)I(R—p)

≥v1I[R—p2(1+r)一(1一p2)elk]+(1一v1)I(R—p)

v1I[R—p1(1+r)一(1一p1)0lk]+(1一v1)I(R—p)≥o

v2I[R—p2(1+r)一(1一p2)02k]+(1一v2)I(R—p)≥O(9)(6)(7)上述公式中,式(3)为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期望收益目标函数;式(4)和(5)为银行基层机构的参与约束条件;式(6)和(7)为中小企业的激励相容条件,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真实显示其风险水平的收益不低于其伪装成另一风险水平的收益;式(8)和(9)为高、低风险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通过构造Lagrange函数,由Kuhn.Tucker条件可以推出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契约的最优安排,限于篇幅从略。本文将从某种限定条件下,求出信贷契约的特解,从中分析信贷契约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L在条件pi≥q0“21’2时,根据上述方程组可解得:1。<e。≤垦瑞rVi一1

(10)

(i一1,2)

式(10)的现实意义是,由于当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在银行内部资产质量考核压力下,基层机构不可能提供免担保的中小企业信贷契约。即使是在经济非常景气,中小企业项目失败的概率非常之小时,银行还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担保,此时的担保要求为:o<ei≤[R—p。(1+r)]/[(1一p,)k]。在pi≥qo时,银行无需进行信贷配给,即vi一1。由于对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都将全额贷给,对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都一样,任何一类借款人伪装自己的风险类型都得不到更多的预期收益,因此没有冒充其他类型的动机。同时,由于[R—p。(1+r)]/[(1一p,)53

k]≤[R—pz(1+r)]/[(1一p2)k]①,因此,该契约能够满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2.当中小企业项目的实际风险逐渐增大,在条件pl≥q。不成立时,为了控制风险,基层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加强担保措施,确保资产质量优于上级机构下达的控制指标,即满足条件qI=pi+(1一pi)0I≥q0。此时,基层机构提供的信贷契约为:

驴等嚣

ez2景毒

p—pl(1+r)一(1一p1)02k(11)vl=1。:巳二吐!±!)二!!二旦!独垦”

上述公式中,令8=(q。一p)/(1一p),由d8/dp一(qo一1)/(1一p)2<0(q。<1)且p1<p2,可得8->0:。再由e。>e。得v:<1,即银行提供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

令v一[P—p(1+r)一(1一p)eIk]/[p—p(1+r)一(1一p)e2k],由e1>02、1+r>P、k>o,得av/ap=[k(e:一O。)(1+r—P)]/[P—p(1+r)一(1一p)02k]2<o。再由p。<p2,得:

[p—p2(1+r)一(1一pz)8】k]/[p—p2(1+r)一(1~p2)02k]<[P—p-(1+r)一(1一p,)e,k]/[p—p。(1+r)一(1一p1)8:k]

小企业都没有冒充其他风险类型的动机。

将上述信贷契约条件代入式(8)和(9)中,分别得:(12)由此可以推出上述信贷契约条件满足式(6)和(7)的激励相容条件,即在该契约下,高、低风险中

k≤譬旦生尝kqo—pl,k≤错+器

用上面同样的方法可推出:[R—p。(1+r)]/(q0一p,)<[R—p。(1+r)]/(q0一p。)。(13)(14)

譬掣:呼掣+趔<呼掣+g坚唼

写掣<呼掣+j坠乓由0<v:<1,可以推出:

(qo—p2)(qo—p2)’(qo—p2)、(qo—pz)。V2(qo—p2)(15)…7

因此有:

(16)…7

(qo—p1)、(qo—p2)’v2(qo—p2)

故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k≤[R—p。(1+r)]/(qo—p。)时,上述信贷契约安排满足式(8)和(9)的参与约束条件,即满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

(2)当[R—p。(1+r)]/(qo—p。)<k≤[p—p2(1+r)]/(q。一p2)+(R—P)/[v2(q。一p2)]时,上述信贷契约安排满足式(9),但不满足式(8)的参与约束条件,即高风险中小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低风险中小企业继续留在信贷市场;

(3)当k>[P~p。(1+r)]/(qo—p。)+(R—p)/[v2(qo—pz)]时,式(8)和(9)的参与约束条件均不满足,即高、低风险中小企业都退出信贷市场。

综上所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为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银行基层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这与Bester、金武等人的“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明显不同。54

在担保企业的选择上,以上推论的前提假设是银行对担保企业的信息较为充分。再由推论得知,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充分(k的值越小),则越容易满足中小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因此,当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合格的财产抵押时,引入担保企业的前提条件是它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起信息桥梁的作用。

三、简短结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财产抵押,因而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时,考虑到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银行基层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信贷契约为: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实行高担保、高贷给率;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低贷给率。Bester、金武等人的“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品和低利率,对高风险企业要求低抵押品和高利率”的推论显然没有考虑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因素。在银行内部信贷治理机制下,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低风险企业要求高抵押,对高风险企业反而要求低抵押显然与实践不符。安全性是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的首要原则,在借款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的情况下,提高担保要求是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高风险企业实行高担保,对低风险企业实行低担保是一个合乎现实的推论。

另外,在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财产抵押,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时,担保企业应该较银行而言,对中小企业拥有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越充分,越能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越有效。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践中,银行比较青睐的担保企业通常是与中小企业同处一个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的原因。这些担保企业首先是自身实力较强、信息较透明,银行对其信息拥有较为完全;其次,这些企业与中小企业同处一个行业或同处一个供应链,不仅对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而且对中小企业的采购、供应以及生产等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由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能够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的发生。

注释:

①推导过程如下:令8一[R—p(1+r)]/[(1一p)k],由a。/ap一{k[R一(1+r)]}/[(1一p)k]2>o且pl<p2,得[R—p1(1+r)]/[(1一p1)k]≤[R—p2(1+r)]/[(1一p2)k]。

参考文献:

incredit[1]H.Bester,V.s.sreening.Rationing

Review,1985,75(4):850~855.

[2]H.Bester.TheRole

1994,(26):72~86.ofCollateral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mation[J].AmericanEconomicsaModelofDebtRenegotiatio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

[3]S.williamsoll.costlyMonitoring,FinancialIntemediation,and

MonetaryEconomics,1986,(18):159—179.Equilib“umCreditRationing[J].Journalof

[4]金武,王浣尘,董小洪.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二)——信贷市场为完全竞争情形[J].系统工程学报,1996,11(2):59—65.

[5]EatonJonathan,GersovitzMark,J.Sti91itz.The

1986,(30):48l一515.

[6]JamesA.Vercammen.credit

ica,1995,62(248):461~478.

[7]Marco

1693—1718.Pagano,TunioBureauPolicyandsustainableReputationEffectsincreditPureTheoryofCountryRisk[J].EuropeanEconomicReview,Markets[J].Econom—Jappeni.InfomationsharinginCreditMarket[J].JournalofFinance,1993,48(5):

(责任编辑:胡浩志)55

逆向选择、信用担保与银行信贷契约设计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俞兆云, 陈飞翔, YU Zhao-yun, CHEN Fei-xiang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10,""(1)0次

参考文献(8条)

1. H Pester. V S Sreening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1985(4)

2. H Bester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a Model of Debt Renegotiation 1994(26)

3. S Williamson Costly Monitoring,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1986(18)

4. 金武. 王浣尘. 董小洪 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二)--信贷市场为完全竞争情形 1996(2)

5. Eaton Jonathan. Gersovitz Mark. J Stiglitz The Pure Theory of Country Risk 1986(30)

6. James A Vercammen Credit Bureau Policy and Sustainable Reputation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1995(248)

7. Marco Pagano. Tullio Jappelli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 1993(5)

8. 推导过程如下:令θ=[R-p(1+r)]/[(1-p)k],由θ/ p={k[R-(1+r)]}/[(1-p)k]2》0且p1《p2,得[R-P1(1+r)]/[(1-p1)k]≤[R-p2(1+r)]/[(1-p2)k]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黄忠勇 信贷配给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研究 200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强势弱位”是各国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制约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凸现的“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企业的利润率偏低,因此内源性融资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导,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缓慢和滞后,且其天生地就具有为配合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融资的性质,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法跨越外部直接融资设定的高门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等形式的间接融资,形成了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资金实力薄弱,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之大企业更为严重,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困难。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银行信贷配给,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方法。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的,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中小企业融资难说到底是一个市场现象,虽然政府有义务和必要利用政府的信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提供多少信用支持。以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与我国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不符,使信用担保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做大,担保受益企业范围太小。另一方面政府成为主要出资方,导致政府行政干预比较严重,不能真正做到按现代企业制度去管理运营基金。这些问题使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下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是如何成为银行信贷融资的配给对象的?

2.信用担保在缓解银行信贷配给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

3.三类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效率是否有差异?三类信用担保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怎样的?信用担保融资以政府为主导是否合理?

4.在提出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互助性担保融资的基础上,分析了互助性担保融资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性担保融资模式的一个基本框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和论文框架。

第二部分: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特征。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源积累不足使内源融资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由于发展不完善或者对中小企业设置“高门槛”而使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这些渠道获得资金,商业信用、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几种间接融资方式由于发展不成熟使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融资,并在融资特征上表现为对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的依赖。然而,在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和银行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及自身素质原因,基本上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约束。

第三部分: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点,分析了中小企业是如何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对象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配给的内在原因,而信用不足是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外在表现。其中逆向选择导致银行信贷的数量配给,而道德风险的结果是银行信贷的规模配给。此外,非对称信息下交易成本的的提高则加剧了中小企业在面对银行信贷配给机制时的不利地位,进一步使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陷入困境。要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就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才能缓解中小企业所受的信贷配给上面。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分析信用担保在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机理在于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达到信用增级的作用。指出发展信用担保融资是缓解银行信贷配给的一个有效途径。接着对我国三类信用担保即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性信用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对待担保风险的态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互助性信用担保在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降低担保费用、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利率方面比其他两类信用担保具有优势。接着按照安全维度和地域聚集维度对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根据这个分类对三类信用担保进行了功能定位,结合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指出在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

第五部分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主要包括:1.互助信用担保基金规模普遍较小,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政府出资或者政府成为主要出资方,受到政府的一定干预;2.互助担保主要以成员企业为对象,担保受益范围较小;4.互助担保承担风险太大,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性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一个基本框架。首先对以集

担保更具优势,但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基于地理的“根植性”、业务关联性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对“声誉”的看重,能够有效解决因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能够有效降低互助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水平。2.集群内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有较强的业务关联性,集群内的大企业可以而且愿意成为互助信用担保基金的来源之一.3.在集群内民间资本充足,也是互助信用担保基金的重要来源。4.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的支持力度会更大。5.银行和互助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意愿更强,一方面银行更愿意为互助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基金,另一方面银行更愿意和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文章接下来重点对该模式的担保基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该模式表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模式首先可以有效降低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担保基金来源多元化和规模化。首先在集群内组建互助担保基金,同时吸收集群外的中小企业加入,在此基础上几个集群互助担保基金的联合,同时吸收民间资金、政府资金和银行资金,通过多方认购组成互助担保基金,把互助担保资金规模做大,以解决担保基金规模过小问题,实现互助担保基金来源多元化。3.持有基金的自愿性,即各来源主体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愿选择持有基金和赎回基金.4.低水平的盈利分配能够增强基金的吸引力,保证基金来源的持续性.5.在组织结构上实行二级架构,即在每个集群内设立互助信用担保理事会,主要负责小额、短期贷款担保等业务,而在互助信用担保公司主要负责大额、长期贷款担保等业务和资本运作。6.以一定比例的担保基金来开展资本运作活动,开展多元化业务,以增强担保基金的盈利能力;7.在担保对象上不仅限于持有互助担保基金的中小企业,扩大互助担保的受益对象。8.建立多元化的互助担保基金补偿机制。最后文章按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探讨了对互助性信用担保违约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完善互助信用担保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本文的新意:

(1)对三类信用担保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互助信用担保融资对促进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更有效。并根据对中小企业按照安全维度和地域聚集维度的重新划分,对三类信用担保进行了功能定位,并且指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应该大力发展互助信用担保融资。

(2)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资金来源广泛等优点,尝试性地提出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融资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和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以集群为依托的互助信用担保融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细致研究,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这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期刊论文 付俊文. 李琪 信用担保与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8)

本文应用数理模型分析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的结果是:在中小企业无任何抵押担保品的前提下,虽然担保机构部分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并未解决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反而可能加大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形成信用担保悖论.

3.学位论文 顾海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研究 2006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必将为加快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信用担保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始终沿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这一条主线展开并深入。在深入探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信用担保风险定价与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得到了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信贷配给的形成和局部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了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数理模型,深入研究了因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形成问题,深化了信用担保的风险理论。

(2)基于风险中性思想,从强化金融学内涵基础上推导了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相关假设及其定价特征的讨论,得到了该模型的期权价格特征,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期货的定价公式。构建了期货期权价格的一般动态方程,再结合所给出的信用担保的期货期权定义,提出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微分方程。导出了欧式期货看涨与看跌期权的平价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的欧式特征理论,在理论上首次证明了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运用于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的科学性,拓展和深化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理论与方法。

(3)针对单期定价的不足,结合担保实践中债务展期的优势,把存款保险风险定价思路引入信用担保风险定价,构建了债务单阶段展期的风险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单阶段展期模型的风险定价方法。在单阶段展期模型的基础上,为改进单阶段展期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债务多阶段展期的担保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多阶段展期模型的风险定价方法。针对担保投资的优越性,从准债权与准股权复合设置角度,提出了类似于优先股模式的债务追索权,构建了债务展期的担保复合定价模型,给出了复合模型的定价方法,并作了相关实例和实证分析,从而又进一步深化了信用担保风险定价理论与方法。

(4)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外部防范层面,在分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外部防范机制。提出了改善信用担保机构外部运营环境、实现信用担保风险外部分散、外部转移和外部补偿的有效途径及加强外部监管与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理模型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担及政府财政的外部补偿问题,提出了可选择性风险转移(A.R.T.)保险机制对担保外部风险转移的运用。

(5)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层面,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担保风险识别角度,构建了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系统;从信用担保风险预警角度,构建了信用担保风险预警系统;提出了信用担保机构科学运营的实现途径;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分散角度,提出了基于担保投资的风险内部分散机制;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转移角度,提出了基于反担保的风险内部转移机制;从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补偿角度,提出了基于风险自留的风险内部补偿机制。

4.学位论文 田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 2009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了市场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中坚力量。然而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人才匮乏等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资信度较低,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风险更高,寿命短暂,这一切不利因素是很难改变的客观事实,从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信用担保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对资信度较高的大型企业来说,他们是商业性银行的优良客户,很容易获得贷款,解决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资信度较低,风险较高,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才能获得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高风险的局面,同时还要承担来自协作银行和中小企业双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协作银行利用自己在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过程中的有利地位,迫使信用担保机构承担全部的风险,这是不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参与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其要面对的来自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扩大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业务上二者是合作关系。

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图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风险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以风险的主要来源--企业经营风险为核心,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针对信用担保机构由于在与银行的协作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迫承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风险的不合理情况,提出了风险分担的数学计量方法,以期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有所启迪,更好的促进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5.期刊论文 邹小芃. 章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逆向选择问题的数理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

人们往往认为加强对企业的调查能够减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的逆向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建模分析的方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价值大于项目期望收入与担保费之差时,担保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调查能减少逆向选择;当企业不提供抵押品或者提供的抵押品的价值小于项目期望收入与担保费之差时,加强对企业的调查反而会加剧逆向选择.

6.学位论文 贾同颖 海峡两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 2010

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

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各国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用做法。我国大陆也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

体系,但是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足。

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我国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小企

业的管理和服务。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就在国际经济

合作和发展委员会设立“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1974年开始实行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而且成效显著,很

值得借鉴。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研究意义及目的、理论研究综

述等;其次,简要介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概念、产生的必然

性,并运用逆向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准公共产

品理论等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对策提供理论支持;第三,对两岸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两岸中小企业界定

标准、政策法规、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等,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中

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成熟;第四,简要介绍了两

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包括发展历程、体系架构和

管理制度、发展特点等,从中可以看出两岸信用担保在发展上的差距;

第五,借鉴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体制,着重从政府应在信用

担保中发挥的作用出发,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若政府能建立基础

财政支撑、财政补偿及增资机制以及通过相关的规定建立银保风险分

担机制,那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将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带来更多的

经济及社会效益;第六,通过对台湾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借鉴,

主要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

环境及加快基础信用建设等角度,对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进行对策

研究;第七,结论及展望。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海峡两岸

7.期刊论文 梅强. 秦默. 顾振伟 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逆向选择 -软科学2008,22(7)

首先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回顾了西方担保理论的重大进展,然后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三个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得出:银行贷款利率、担保机构调查费用、担保比例与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概率均不是单调关系;而担保比例、贷款利率、再担保比例与担保机构以及再担保机构的期望也不是单调关系.结果证明了信用担保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反担保、担保比例和再担保比例能够减轻逆向选择问题的程度,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

8.学位论文 程玲 中小企业融资信贷担保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7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伴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产生的。

论文在认真对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担保机构的主要运作模式。出于对目前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我国逐步发展壮大并大有赶超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规模的现实思考,文章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分析焦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三方信贷担保模型,进而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决策参考依据。

论文第三章通过信息经济学的信贷配给模型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退化,并且在传统信贷配给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中小企业融资三方信贷担保模型,分别从中小企业融资信贷配给产生的两个方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深入探讨了商业性担保机构介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指出了具有信息优势的信用担保可以修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状态,使得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交易得以顺利完成。商业性担保机构的信息优势可以剔除高风险企业,降低担保风险,减缓企业的逆向选择,提高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并且,相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商业性担保机构具有较高的担保效率。因此,商业性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大有可为。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品具有公共品属性,仅靠商业性担保机构会导致提供成本过高,论文指出在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控制运行风险的系列对策建议。

9.学位论文 张学伟 不对称信息下民营中小企业信贷困境探讨 2007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信贷资本的支持,而民营中小企业这个群体始终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如何破解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本文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理论框架内,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分析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中的约束条件并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根据我国信贷市场的实际情况,构造了利率和抵押都可变的垄断性信贷市场下的信贷模型。这个模型分析了银行在设计信贷合同中的两种均衡: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通过对这两个信贷均衡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是民营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必要条件。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民营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但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其介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导致信贷市场整体风险升高。接着假设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不同的效用函数风险规避程度不同,分析它们之间的风险分担比例,发现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过高的风险,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几个因素,指出我国信用担保体系摆脱困境是个系统问题。鉴于关系型信贷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分析了关系型信贷的特点,指出其在降低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并从我国客户经理制和银行体系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关系型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

10.期刊论文 张建波. ZHANG Jian-bo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

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信用担保市场逆向选择及由此引致的信用担保配给.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担保市场的逆向选择和信用担保配给,逆向选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诱因之一,道德风险及信用担保外部性导致信用担保供给不足.文章以市场失灵和供求失衡为基本框架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低效率的原因.缓解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完善信用担保市场的功能.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ncjzfdxxb201001009.aspx

授权使用:安徽工业大学(ahgydx),授权号:7bef0aad-2f2d-467a-86d7-9e0a01476f63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9日


相关内容

  • 现代金融的八个谜团
  • 现代金融的八个谜团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机构:银行.保险公司.互助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等等,所有这些机构都由政府管理着.每年金融体系将大量的美元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那些拥有投资性机会的人们手中.如果我们切近地观察遍布世界的金融体系就会发现,为了理解金融体系 ...

  • 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种渠道,将储蓄者手中 的富余资金转移到那些资金短缺的支出者手中,这种转移增进了经济社会中所有人的经济福 利,因为它使得资金从那些没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们手中转移到那些拥有这些机会的人们 的手中,从而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率.然而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存 ...

  •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 作者:吴大红 浙江金融 2003年08期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授信主体较难获得受主体的真实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信贷市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由国家提供部分担保.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完善中小企业资信等 ...

  • 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项目管理"的概况.随后又着重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在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监督 评估 项目管理概述 人类 ...

  • 信贷担保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业务拓展及转型_李晶晶
  • ·经济与管理· 探求2011年第2期(新136期·总199期) 信贷担保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业务拓展及转型 李晶晶 (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新疆 [摘要][关键词] 石河子832000) 本文通过分析担保市场发展的现状,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担担保公司:信息不对称:业务拓展 ...

  • 企业财务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方存在着矛盾冲突与协作,发生着各种博弈行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相关者的利益,并与之进行合作.协调,使博弈过程逐步达到均衡,最终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利益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 关键词:利益 ...

  • 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知识框架
  • 1.对于公司企业而言,股票不是最为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 2.发行可流通的债务和股权证券不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融资的主要途径 3.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重要性要大得多 金融结构的特点 4.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最重要来源 5.在各经济部门中,金融体系是受到最严格监管的部门之一 金融结 ...

  • [金融经济学]目录
  • <金融经济学>目录 序章 何谓金融经济学? 本章学习要点 0.1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知识专栏0-1:金融资源的选择 0.1.1 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案例专栏0-1: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构成 表0.1 美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及其资金用途的比较 0.1.2 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图0.1 金融 ...

  • 三种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的比较
  • 三种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的比较-LP&GP(中国) 目前国际上,私募股权基金通常采取三种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型.公司型和信托型.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其私募股权基金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又是各自不同的,这与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 目前国际上,私募股权基金通常采取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