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

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腐败行为花样翻新、腐败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腐败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篇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鉴史问廉》观后感精华版

>2.>>教师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3.>>记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4.>>《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

>5.>>《鉴史问廉》第一集观后感

>6.>>《鉴史问廉》第三集观后感

>7.>>鉴史问廉心得体会2015

>8.>>鉴史问廉观后感

>9.>>《鉴史问廉》第六集观后感

>10.>>教师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

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腐败行为花样翻新、腐败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腐败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篇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鉴史问廉》观后感精华版

>2.>>教师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3.>>记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4.>>《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

>5.>>《鉴史问廉》第一集观后感

>6.>>《鉴史问廉》第三集观后感

>7.>>鉴史问廉心得体会2015

>8.>>鉴史问廉观后感

>9.>>《鉴史问廉》第六集观后感

>10.>>教师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相关内容

  • 观看禁毒片心得体会
  • 观看禁毒片心得体会 观看禁毒片心得体会一:观看电影<与死神共舞>心得体会 根据<关于组织观看"与死神共舞"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为了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禁毒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13年4月4日晚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 ...

  • 观看安全教育片心得体会
  • 观看安全教育片体会 观看安全教育片后,片中的场面使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安全事故通过声像播放方式,再现事故现场,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看后让我感到对任何单位的生产来讲:"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一.事故对人身.对家庭的伤害 什么是安全,对于我们职工来说,就是不出事故,就是人身不受到 ...

  • 2017观看[榜样]心得体会(五篇)
  • 2017观看<榜样>心得体会(篇一)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于10月26 日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广泛好评.网友@享绶生活写道:&q ...

  •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
  •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 公安局交警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 全体民警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观看后我中队民警展开了热烈讨论,以下是我全体民警的>观后感想: 观看过程中就视频中举例的黑龙江.**.**等地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了讨论,就视频中的违规违纪现象 ...

  • 幼儿教师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 幼儿教师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永远在路上>,作为教师的我也认真的观看了此片,感触颇深,对我震撼较大,使我深深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几点观看感受: 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中披露了一些贪腐细节,可说是触目惊心.白恩培任云南省委书记期间,放任妻 ...

  • 大庆精神教案
  • 第一课 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动画故事,体会铁人王进喜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2. 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呈现形式:二维动画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动画故事,体会铁人王进喜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 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

  • 观看[四风之害]的个人心得体会
  • 为了认真开展"弘扬光荣传统.践行优良作风"主题教育活动,单位组织我们党员干部观看了专题片<四风之害>,使党员干部受到生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并组织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增强教育效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寻明胜同志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党员干部强化宗旨 ...

  • 观看[榜样]专题节目心得体会(四篇)
  • 观看<榜样>专题节目心得体会(篇一) 电视专题片<榜样>,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通过访谈.讲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生动展示了罗官章.支月英.李万君.苗振水.吴孟超.李贝.王恩东等一批优 ...

  • 观看银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 观看银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我们支行在八月份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银行案件警示教育学习,其中还观看了一些案例录橡,真象书的名字一样"代价"实在太大了,农行的代价,员工的代价足以让每个人痛心疾首.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促使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平时的小事上在心中筑起"防火墙&q ...

  • 观看专题片 将革命进行到底 心得体会
  • 观看专题片 将革命进行到底 心得体会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播出,一方面把政论落脚在改革的点上是十分恰当的,我们的党和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的时期.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和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可言.人们也不能用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政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