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热词"

秦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补习班第八次检测

语 文 试 题

第I卷(30分)

命题教师:成其昌 辛平 李小妹 徐君祥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安谧.mì 忖度.duó

烙.

印lào 妍媸.

毕露chī 惊魂甫.

定fǔ B.变徵.wēi

炽.

热chì 伫.

立chù 光风霁.月jì 溘.

然长逝kâ C.绣闼.tà 弓缴.zhuó

蜷.曲quán 伉.俪之情kàng 热泪盈眶.kuāng D.经筵.yán 趿.

拉tā 枸杞.jĭ

羽扇纶.

巾guān

钟鼓馔.

玉zhu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 A、2月11日,年仅48岁的流行乐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与世长辞。她生前对歌迷一直态度温和,一团..和气..

,她的去世引起了歌迷的极度伤心。 B、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

的。 D、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美国苹果公司前任总裁乔布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缔造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 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堪称巴黎上流社会的编年史。

B.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C.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D.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5.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

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如姬为公子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第 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译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⑶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_________________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l7题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因为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事实上人群中的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诗意还表现在人类良知的情不自禁的流露。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你就已经和骄傲的诗人们站在了一起。 1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意”虚渺复杂,难以把握,作者怎样把它表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4分)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答:

19.从以下14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6分)

崇拜 还 传播 和 渗透 深入 崇尚 积淀 仍然 流传 或 认同 赞同 沉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 ① 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 ② ,到今天人们 ③ 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 ④ 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 ⑤ 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 ⑥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 ⑦ 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 ⑧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0、请把下面一段话的内容,按所提示的语境进行转述。(5分)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李晓对王枫说:“我母亲病了,得陪她到医院看病,下午的球赛我不能参加了,请你给班长说一声,并请他通知余杰顶上,好不好?”

(1)王枫对班长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限80字)

(2)班长到余杰家,余杰不在,就对余杰的爸爸说了,并请他一定要转达到。(3分,限80字)

班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了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一片,蜂呜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乌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他们选择的是愤世,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示例

1答案:A解析B. 变徵zhǐ,伫立zhù; C.热泪盈眶kuàng;D.枸杞qǐ

2答案:C 解析C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A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褒贬失当。也和“态度温和”表述重复。B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

应改为“淋漓尽致”。D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此处应改为“隔岸观火”。) 3答案:B 解析A不合逻辑,用“所以”联系上下句,强加因果。C成分残缺。因缺少谓语动词而导致宾语“学雷锋活动”无法与主语“青年志愿者”搭配,应在宾语“学雷锋活动”前面加上“开展”或

“参与”等谓语动词。D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答案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后句中代词“此”,指向不

明确。

4答案:D解析:应该去掉冒号或将句号放在引号内。

5.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偷换概念。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

“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6. A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

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7. C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条件缺失。从全文来看,

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包括“网络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

介入态度”、“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等方面,“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不受信任”只是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之一。A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三段,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五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末段。

8、C(批复,回复) 9、D.

10、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11、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⑵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⑶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12: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

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

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

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

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

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向朋友发出邀请 .

13. 答案:(1)聚类迩而见义远 吾未见其明也 可以横绝峨眉巅. 任重而道远 千里澄江似练 (2)纫秋兰以为佩 早岁那知世事艰 冰泉冷涩弦凝绝 风正一帆悬 于我如浮云

14(6分)(1)(3分)因为人的诗意不仅存在于人的外表,更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这种诗意比从大自然获得

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也更让人心弦颤动。(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人海中美好的情感或动人的景象(比如陌生人清澈透明的目光)像一盏灯,可以长久地留存在人的记忆里,温暖人心。(语意相近即可)

15.(4分)这句话引出了由上文对自然界诗意的描写转入下文对出自心灵的诗意的描写(1分),作者认为诗意是(1)人类美好情感的抒发(或“对真诚的爱和友情的渴望”以及“激情的涌现”);(2)人类良知的自然流露;(3)在孤独中获得的宁静和自由。(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16.(6分)(1)通过具体的画面(或典型的细节)来形象表现诗意(或答成“通过举例来形象表现诗意”也可)。比如冬日残荷、情侣互视、久别重逢、愤怒呐喊等,将虚渺的诗意变得具体而可感。(2)采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描绘诗意。比如将“诗意”比喻为“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将邂逅后的美好感受比喻为“记忆中”的“一盏不灭的灯”等,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诗意”的美好。(每点3分,其中明确手法;给1分,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17.(4分)答案略(运用描写的手法,给1分;画面富有诗意,给2分;包含的情感积极向上,给1分) 18答案:滥用 抗生素 耐药性(耐药菌) 威胁(每个词语1分) 19答案:

①②④ ⑦ ⑧ 认同

20、解析:语言的转述要注意人称、时间、地点的转换。(口述) 答案示例:(多媒体展示)

(1)“班长,李晓的母亲病了,他得陪她母校去看病,下午的球赛也参加不了了,他要我跟你说一声,并要你通知余杰顶他上场,好不好?”

(2)“余伯伯,今天下午,学校有一场球赛,原是李晓上场的,可他母亲病了,他得陪母亲去医院看病,不能参加了。他要我通知余杰顶他上场,请您一定转告余杰,务必准时参加,谢谢您了。” 21答案: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学会珍重生命。

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针对小树关于怎样成长得健壮、完美的问题,大树的回答是: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大自然的精华;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

成长所需的营养(可联想他人的批评等);要经受风雨雷电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炼;拒绝“愤世”“抱怨”等阴暗的情绪——拥乐乐观向上的情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多个写作角度。

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

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秦安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补习班第八次检测

语 文 试 题

第I卷(30分)

命题教师:成其昌 辛平 李小妹 徐君祥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安谧.mì 忖度.duó

烙.

印lào 妍媸.

毕露chī 惊魂甫.

定fǔ B.变徵.wēi

炽.

热chì 伫.

立chù 光风霁.月jì 溘.

然长逝kâ C.绣闼.tà 弓缴.zhuó

蜷.曲quán 伉.俪之情kàng 热泪盈眶.kuāng D.经筵.yán 趿.

拉tā 枸杞.jĭ

羽扇纶.

巾guān

钟鼓馔.

玉zhu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 A、2月11日,年仅48岁的流行乐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与世长辞。她生前对歌迷一直态度温和,一团..和气..

,她的去世引起了歌迷的极度伤心。 B、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

的。 D、面对他人的困难与无助,我们理应伸出援助的双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美国苹果公司前任总裁乔布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所以缔造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发出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 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堪称巴黎上流社会的编年史。

B.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C.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D.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热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5.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

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如姬为公子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第 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译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⑶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_________________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l7题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最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诗意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着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面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机会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面对无数熟悉与不熟悉的脸孔,面对茫茫人海。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因为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事实上人群中的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样的诗意无须用语言解释,譬如母亲聆听新生儿的啼哭,譬如热恋中的情侣互相凝视的目光,有时甚至只是会心地莞尔一笑,只是一声含泪的叹息……

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一次邂逅,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因幸福和欢乐忘情歌哭是诗意,譬如亲人久别重逢时泪眼相向、抱头失声,譬如游子返乡时手捧故乡泥土深情长吻……

诗意还表现在人类良知的情不自禁的流露。面对同类的灾祸和危难,见义勇为、奋力相助,这也是诗意。曾经看过一部难忘的电影:一个幼儿失足跌落在深井中,无数素不相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采,为抢救在黑暗的地下挣扎的幼小生命齐心协力、不分日夜地拼搏,终于驱逐了死神。孩子被救出地面时,欢呼的泪水汇成一片激情的海洋……这样的故事和场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谁说这不是诗意呢?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进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已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假如你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你就可能成为诗人。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真情的呼唤而颤动,你就已经和骄傲的诗人们站在了一起。 1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记忆中却点燃起一盏不灭的灯”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意”虚渺复杂,难以把握,作者怎样把它表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4分)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答:

19.从以下14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6分)

崇拜 还 传播 和 渗透 深入 崇尚 积淀 仍然 流传 或 认同 赞同 沉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 ① 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 ② ,到今天人们 ③ 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 ④ 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 ⑤ 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 ⑥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 ⑦ 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 ⑧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0、请把下面一段话的内容,按所提示的语境进行转述。(5分)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述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李晓对王枫说:“我母亲病了,得陪她到医院看病,下午的球赛我不能参加了,请你给班长说一声,并请他通知余杰顶上,好不好?”

(1)王枫对班长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限80字)

(2)班长到余杰家,余杰不在,就对余杰的爸爸说了,并请他一定要转达到。(3分,限80字)

班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了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一片,蜂呜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乌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他们选择的是愤世,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示例

1答案:A解析B. 变徵zhǐ,伫立zhù; C.热泪盈眶kuàng;D.枸杞qǐ

2答案:C 解析C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A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褒贬失当。也和“态度温和”表述重复。B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

应改为“淋漓尽致”。D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此处应改为“隔岸观火”。) 3答案:B 解析A不合逻辑,用“所以”联系上下句,强加因果。C成分残缺。因缺少谓语动词而导致宾语“学雷锋活动”无法与主语“青年志愿者”搭配,应在宾语“学雷锋活动”前面加上“开展”或

“参与”等谓语动词。D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答案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后句中代词“此”,指向不

明确。

4答案:D解析:应该去掉冒号或将句号放在引号内。

5.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偷换概念。第二段“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的说法表明,

“理由”不能简单等同于“流行的理由”。A项和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6. A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

答题区域在第六段。

7. C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条件缺失。从全文来看,

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包括“网络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

介入态度”、“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等方面,“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不受信任”只是热词出现和流行的原因之一。A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三段,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五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末段。

8、C(批复,回复) 9、D.

10、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11、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

⑵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⑶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

12: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

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

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

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

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

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向朋友发出邀请 .

13. 答案:(1)聚类迩而见义远 吾未见其明也 可以横绝峨眉巅. 任重而道远 千里澄江似练 (2)纫秋兰以为佩 早岁那知世事艰 冰泉冷涩弦凝绝 风正一帆悬 于我如浮云

14(6分)(1)(3分)因为人的诗意不仅存在于人的外表,更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这种诗意比从大自然获得

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也更让人心弦颤动。(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人海中美好的情感或动人的景象(比如陌生人清澈透明的目光)像一盏灯,可以长久地留存在人的记忆里,温暖人心。(语意相近即可)

15.(4分)这句话引出了由上文对自然界诗意的描写转入下文对出自心灵的诗意的描写(1分),作者认为诗意是(1)人类美好情感的抒发(或“对真诚的爱和友情的渴望”以及“激情的涌现”);(2)人类良知的自然流露;(3)在孤独中获得的宁静和自由。(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16.(6分)(1)通过具体的画面(或典型的细节)来形象表现诗意(或答成“通过举例来形象表现诗意”也可)。比如冬日残荷、情侣互视、久别重逢、愤怒呐喊等,将虚渺的诗意变得具体而可感。(2)采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描绘诗意。比如将“诗意”比喻为“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将邂逅后的美好感受比喻为“记忆中”的“一盏不灭的灯”等,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诗意”的美好。(每点3分,其中明确手法;给1分,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17.(4分)答案略(运用描写的手法,给1分;画面富有诗意,给2分;包含的情感积极向上,给1分) 18答案:滥用 抗生素 耐药性(耐药菌) 威胁(每个词语1分) 19答案:

①②④ ⑦ ⑧ 认同

20、解析:语言的转述要注意人称、时间、地点的转换。(口述) 答案示例:(多媒体展示)

(1)“班长,李晓的母亲病了,他得陪她母校去看病,下午的球赛也参加不了了,他要我跟你说一声,并要你通知余杰顶他上场,好不好?”

(2)“余伯伯,今天下午,学校有一场球赛,原是李晓上场的,可他母亲病了,他得陪母亲去医院看病,不能参加了。他要我通知余杰顶他上场,请您一定转告余杰,务必准时参加,谢谢您了。” 21答案: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学会珍重生命。

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针对小树关于怎样成长得健壮、完美的问题,大树的回答是: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大自然的精华;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

成长所需的营养(可联想他人的批评等);要经受风雨雷电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炼;拒绝“愤世”“抱怨”等阴暗的情绪——拥乐乐观向上的情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多个写作角度。

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

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相关内容

  • 梅花刀完整招式
  • 梅花刀完整招式 梅花刀是刀术的传统套路之 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流行于河 北.山东.河南等省.梅花刀共41 式,包括有劈.撩.扎.截.推.托.抱.抹.砍.架.缠.扫.按.挂等基本刀法,动作灵活,刀法多变,布局交错,简练易学.是一项既适合单人演练,也适合集体操练的刀术套路. 握刀方法: 右手握刀柄,虎口 ...

  • [灌水]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小女孩[PP]
  • 文章提交者:明_天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被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小女孩[PP] ZT 南加州圣地亚哥市一户人家,一共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孩来自中国,是这家主人两年前在广州收养的被遗弃的女孩! Mary从广州被抱来时,才几个月,现在该3岁左右了 今天他 ...

  • 初级长拳图解(第一路)
  • 初级长拳第一路图解 初级长拳动作顺序.名称 预备势 第一节 一.马步双劈拳 二.拗弓步冲拳 三.蹬腿冲拳 四.马步冲拳 五.马步双劈拳 六.拗弓步冲拳 七.蹬腿冲拳 八.马步冲拳 第二节 一.弓步推掌 二.拗弓步推掌 三.弓步搂手砍掌 四.弓步搂手推拿 五.弓步推掌 六.拗弓步推掌 七.弓步搂手砍掌 ...

  •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 ...

  • [转贴]山西省通报对媒体反映疫苗问题调查核实情况-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 收藏本页 登录 注册 博客 搜索 论坛状态 我能做什么 东方网热点新闻 凯迪社区 →猫论天下 →猫眼看人 → [转贴]山西省通报对媒体反映疫苗问题调查核实情况 猫眼看人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史海钩沉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凯迪周评热帖推荐 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 ...

  • [原创]从中国字看中国语言.文化.及其人种的高低优劣
  • 文章提交者:半路高歌1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从中国字看中国语言.文化.及其人种的高低优劣 一,热身. 二,话题起因. 三,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四,汉字(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残忍.虚伪.非理性. 五,流俗遗毒. 六,出路探索. 七,实症列举, ...

  • 瑜伽引导词
  • 英雄式 以英雄式坐姿正坐在垫子上,吸气,右手掌心向上,经体侧高举过头,屈手肘放于后背,与左手在背后十指相扣,保持自然呼吸(脊柱挺直,眼看前方,头颈正直,尽量使手肘与百会穴平齐,感觉肩膝踝的紧张)呼气,双臂以最小幅度还原体侧,反体位练习,放松身体,调整呼吸. 功效:消除脚跟疼痛,治愈扁平足,根骨刺,以 ...

  • 3.2 人眼看不见的光 教案
  • 3.2人眼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 ...

  • 另眼看敬业心得体会
  • 另眼看敬业心得体会 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周 雪 最近到处转载运动会教师方阵解说词,相信大家点击浏览后,会达成一种共识:"这不就是当下老师境遇的真实写照吗",怀着一丝自卑.失落的心情,聆听了旬阳师训中心赵玉平老师"另眼看敬业的专题讲座",也许是他对人生的领悟 ...

  • 第八套广播体操
  • 第八套广播体操分解动作图解(全部八节) 组图 组图] 第八套广播体操分解动作图解(全部八节)[组图2010-08-05 00:00:00 来源:中国网分享 开心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QQ 空间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人人 豆瓣 白社会 Digg MySpace Yahoo! Buzz Linke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