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本章内容导航:

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 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游戏与儿童交往能力 游戏与儿童自控能力 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导入: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儿童身体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儿童情感发展。这章我们着重来学习游戏对儿童的这些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价值;理解体能,机体的适应能力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一、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在从事身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钻、爬、平衡等)和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等)。儿童游戏富含符合生理发展规律的活动,是锻炼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各种游戏中,都包括有各种大小动作和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儿童的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儿童经常在户外、在阳光下、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心情舒畅,天天锻炼着基本动作,促进其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大肌肉、小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爬攀登架、跳跃等,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活动。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基本动作的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综合体能运动游戏,以其丰富而刺激的内容,向儿童的运动水平不时的发出挑战信号,从而提高了儿童身体动作的敏捷、灵活和协调,使儿童身体大小肌肉、骨骼、关节等组织器官得到有效的活动和锻炼,让儿童变得更为结实和健壮,因此,我们说游戏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动力。同时,游戏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运作和运动的机会,又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手段。

二、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

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儿童进行户外游戏,常常接触到阳光、水、空气这三大自然因素,他们可以感受温热和寒冷,这既符合儿童生理代谢的需要,又能够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知道热了脱衣服、冷了加衣服,口渴了喝水等等),保持儿童身体的健康。

三、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专门的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黄世勋“关于体育游戏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参见黄世勋编著:《儿童运动游戏创编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版。其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班用体育游戏形式加强体育锻炼,对比班则按常规锻炼的方法进行锻炼。 实验结果表明: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实验班的儿童在身体的各项指标中得分均好于对比班。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身体生长发育的水平更是进行游戏的生理基础,因此,身体健康的儿童可能比身体不健康的、营养不良的儿童更喜欢游戏,幼儿个体在同一游戏中所能承受的负荷和完成动作的难易也会有所不同,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游戏与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之间的这种正性或负性 循环的相互关系,及时、合理地安排好游戏计划,以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总之,游戏使儿童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大到追、跑、跳、跃的游戏,小到拼图、绘画、玩沙等游戏,都可以促进儿童大、小肌肉的运动、促进骨骼、关节的灵活与协调。儿童在不同的游戏中,变得结实、健康;在与外界环境的多方面刺激中,变得反应迅速而敏捷;在欢快的游戏中,形成各种技能,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游戏为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和运动的机会,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增强了儿童的体质。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理解认知、感知觉、想象、思维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价值,这节课我们接着前面的内容来学习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前面我们在讲游戏的分类时提到了认知的概念,在这里了又碰到了,今天我们要重点掌握了。认知是认识过程及其心理活动品质的总称,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其提供了从不同方面来认识外部环境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①通过扮演各种角色,②通过使

用各种玩具或材料、③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回忆、想象思维,④通过对已有知识理解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对已掌握能力的运用、对动作和情节的实践。去接触、接受、探索新的事物,去了解玩具(物体)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于是,其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同时,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有了很好的语言锻炼机会,幼儿的语言得到了发展。所以说,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游戏对儿童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既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游戏与儿童的知识增长

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获得的对“物”的知识(经验)包括两类:物理和数理逻辑。①物理知识主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性质,如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色彩等②数理逻辑知识主要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数的概念就属于这一类,它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1)儿童在游戏时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还会获得对“人”的知识,这是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知识的源泉,皮亚杰称之为社会性知识(经验)。

(2)儿童在游戏时候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或材料,通过不断的移动、触摸、聆听、观察、对比等运动,感觉和认知活动,掌握了对物体的性质、物体之间的联系、动作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知,发展了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学到很多相应的概念,增长了知识。

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了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会在外部动作操作和内部心理加工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注意力、感知觉能力、记忆力的发展,这是其智力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所必须知识的前提和经验基础。如,玩积木游戏时幼儿认识了大小、多少、形状、结构,理解了“拼”和“拆”的概念、“连接”和“层次”等构造关系,同时在摆弄积木和其他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圆球、轮子、圆柱体、圆锥体、悬垂等的也运动规律,理解“滚动”、“转动”、“摆动”的概念。

2、游戏与儿童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智力发展的通道。感知觉的发展是衡量此阶段儿童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指标。儿童依靠感知觉获得的经验,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因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须通过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对事物形成概念、记忆。

游戏实际上是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1)儿童通过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接触到各种性质的物体,了解到各种事物的特征,发展了感觉;

(2)儿童通过对空间、形状大小、时间的观察,学会了感知各种事物的状态和

属性,发展了知觉。

儿童的感知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活动使得幼儿充满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感知兴趣,在积极进行一定的活动中去完成感知觉任务,有着明显的感知、探索和学习效果。 举例:儿童接触到新玩具,观察玩具,感知不同的玩法。

3、游戏与儿童想象力发展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形象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更缺乏创造力。游戏室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方法。象征(假装)、模拟、联想是儿童游戏的普遍特征,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因此,想象是构成儿童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

4、游戏与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其特性。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需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认知的高级活动,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知过程发生了质的改变,使认知开始成为整体。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综合认知能力。游戏中必然会产生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游戏是问题的主要发生源,游戏过程是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发散性。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儿童,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揭示出,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这些也正是游戏的特点和性质,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三、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或得需要有先天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发音器官、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和成熟,但真正的语言发展一定是通过社会环境和儿童的时间获得。语言是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交际。

幼儿基本上是运用口头语言来进行交际的,促进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是使儿童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游戏为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语言游戏在幼儿教室里随处可见,它常常发生在最平常的环境里。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理解社会性发展、自控力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

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感知、思维及情感的理解,即对别人的所看、所想、所感的理解。幼儿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皮亚杰等研究表明,年幼幼儿学习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决定的。对幼儿来说,自我与非我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就是惟一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

二、游戏与儿童交往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结成两种类型的关系: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结成的现实伙伴关系,一是通过角色扮演结成的角色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游戏与儿童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

自控能力是意志力的重要方面,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游戏能培养幼儿的自控力、锻炼幼儿的意志。

总之,通过游戏,儿童首先学会了发现自我,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再扩展到发现他人,能了解别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自己对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游戏也帮助儿童确定社会角色,使儿童从尝试中学习如何扮演老师、母亲、学生、医生等,为儿童提供了获得社交能力的大量机会,这正是游戏经验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所产生的最重要的价值。

同时,游戏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进入了新的社交环境,学会如何去应付新的情境。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协作也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所以说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价值;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欢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使人惊恐、厌恶。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绪和情感紧密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情绪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满足;在游戏中儿童积极主动地活动,没有强制的目标,减少了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游戏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和愿望,儿童便产生快乐、欢笑、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的浓厚兴趣等积极情绪。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世界复杂的事物压缩至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缩小了周围世界与其已有经验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儿童在运用玩具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由环境的中等程度的新异性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并在多次重复中使他们逐渐熟悉并掌握周围事物,由此而产生了快乐感。辛格(1990)对3~4岁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发现:经常玩假装游戏或者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多的微笑和欢笑,坚持性和合作

性较好,较少出现攻击行为,也较少出现愤怒和悲伤。对年龄稍大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富于想象的儿童较少莫名其妙地发火、攻击他人,较少冒失、冲动,更容易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而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儿童在其游戏中表现出混乱和刻板的特征,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出不合群、焦虑,且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出现攻击性和冲动性,不能担任帮助他人的角色,他们在幻想游戏中要从“我”转移到自我以外,转移到假想的其他人的角色也很困难,由此人们认为:儿童不能发展想象型游戏标志着严重的病理症状。游戏可以给儿童提供体验积极情绪的机会。

二、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

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心跳加速、血压和呼吸不正常或其他疾病。游戏可以使儿童情绪轻松愉快,对身体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好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达各种情绪的安全场所,能保障儿童心理的卫生与健康。

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挑选一种玩具,这种玩具代表着他所惧怕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解决疑难的问题,能够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

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他们只要对那些引起自己愤怒的思想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思想,因而游戏就变得平静了。正是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游戏,儿童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外部和内部。 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游戏还能以儿童能接受的情景,再现不愉快的经验,在假扮角色的情况下,儿童消除了紧张、减低了恐惧,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如:儿童害怕打针,但在游戏中却喜欢玩“打针”,通过再现痛苦的体验,减轻了害怕的程度,体验到战胜恐惧的愉快;在游戏中还能转换角色,扮成“医生”给别的“小孩”打针,发泄了对医生和打针的恐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用比较妥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设法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游戏作为调节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的手段,目前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内在的,社会性是外在的,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部分。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发展起来。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本章内容导航:

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 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游戏与儿童交往能力 游戏与儿童自控能力 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导入: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儿童身体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儿童情感发展。这章我们着重来学习游戏对儿童的这些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价值;理解体能,机体的适应能力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一、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在从事身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钻、爬、平衡等)和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等)。儿童游戏富含符合生理发展规律的活动,是锻炼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各种游戏中,都包括有各种大小动作和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儿童的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儿童经常在户外、在阳光下、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心情舒畅,天天锻炼着基本动作,促进其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大肌肉、小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爬攀登架、跳跃等,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活动。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基本动作的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综合体能运动游戏,以其丰富而刺激的内容,向儿童的运动水平不时的发出挑战信号,从而提高了儿童身体动作的敏捷、灵活和协调,使儿童身体大小肌肉、骨骼、关节等组织器官得到有效的活动和锻炼,让儿童变得更为结实和健壮,因此,我们说游戏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动力。同时,游戏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运作和运动的机会,又是促进儿童体能发展的手段。

二、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

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儿童进行户外游戏,常常接触到阳光、水、空气这三大自然因素,他们可以感受温热和寒冷,这既符合儿童生理代谢的需要,又能够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知道热了脱衣服、冷了加衣服,口渴了喝水等等),保持儿童身体的健康。

三、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专门的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黄世勋“关于体育游戏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参见黄世勋编著:《儿童运动游戏创编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版。其研究方法是在实验班用体育游戏形式加强体育锻炼,对比班则按常规锻炼的方法进行锻炼。 实验结果表明: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实验班的儿童在身体的各项指标中得分均好于对比班。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身体生长发育的水平更是进行游戏的生理基础,因此,身体健康的儿童可能比身体不健康的、营养不良的儿童更喜欢游戏,幼儿个体在同一游戏中所能承受的负荷和完成动作的难易也会有所不同,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游戏与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之间的这种正性或负性 循环的相互关系,及时、合理地安排好游戏计划,以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总之,游戏使儿童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大到追、跑、跳、跃的游戏,小到拼图、绘画、玩沙等游戏,都可以促进儿童大、小肌肉的运动、促进骨骼、关节的灵活与协调。儿童在不同的游戏中,变得结实、健康;在与外界环境的多方面刺激中,变得反应迅速而敏捷;在欢快的游戏中,形成各种技能,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游戏为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和运动的机会,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增强了儿童的体质。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理解认知、感知觉、想象、思维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价值,这节课我们接着前面的内容来学习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前面我们在讲游戏的分类时提到了认知的概念,在这里了又碰到了,今天我们要重点掌握了。认知是认识过程及其心理活动品质的总称,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方面。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其提供了从不同方面来认识外部环境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①通过扮演各种角色,②通过使

用各种玩具或材料、③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回忆、想象思维,④通过对已有知识理解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对已掌握能力的运用、对动作和情节的实践。去接触、接受、探索新的事物,去了解玩具(物体)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于是,其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同时,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有了很好的语言锻炼机会,幼儿的语言得到了发展。所以说,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游戏对儿童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既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游戏与儿童的知识增长

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获得的对“物”的知识(经验)包括两类:物理和数理逻辑。①物理知识主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性质,如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色彩等②数理逻辑知识主要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数的概念就属于这一类,它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1)儿童在游戏时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还会获得对“人”的知识,这是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知识的源泉,皮亚杰称之为社会性知识(经验)。

(2)儿童在游戏时候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或材料,通过不断的移动、触摸、聆听、观察、对比等运动,感觉和认知活动,掌握了对物体的性质、物体之间的联系、动作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知,发展了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学到很多相应的概念,增长了知识。

儿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了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社会性知识,会在外部动作操作和内部心理加工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注意力、感知觉能力、记忆力的发展,这是其智力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所必须知识的前提和经验基础。如,玩积木游戏时幼儿认识了大小、多少、形状、结构,理解了“拼”和“拆”的概念、“连接”和“层次”等构造关系,同时在摆弄积木和其他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圆球、轮子、圆柱体、圆锥体、悬垂等的也运动规律,理解“滚动”、“转动”、“摆动”的概念。

2、游戏与儿童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智力发展的通道。感知觉的发展是衡量此阶段儿童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指标。儿童依靠感知觉获得的经验,为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因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须通过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对事物形成概念、记忆。

游戏实际上是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1)儿童通过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接触到各种性质的物体,了解到各种事物的特征,发展了感觉;

(2)儿童通过对空间、形状大小、时间的观察,学会了感知各种事物的状态和

属性,发展了知觉。

儿童的感知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活动使得幼儿充满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感知兴趣,在积极进行一定的活动中去完成感知觉任务,有着明显的感知、探索和学习效果。 举例:儿童接触到新玩具,观察玩具,感知不同的玩法。

3、游戏与儿童想象力发展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形象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更缺乏创造力。游戏室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方法。象征(假装)、模拟、联想是儿童游戏的普遍特征,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因此,想象是构成儿童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

4、游戏与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其特性。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需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认知的高级活动,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知过程发生了质的改变,使认知开始成为整体。

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综合认知能力。游戏中必然会产生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游戏是问题的主要发生源,游戏过程是儿童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发散性。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儿童,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揭示出,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这些也正是游戏的特点和性质,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三、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或得需要有先天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发音器官、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和成熟,但真正的语言发展一定是通过社会环境和儿童的时间获得。语言是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交际。

幼儿基本上是运用口头语言来进行交际的,促进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是使儿童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游戏为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语言游戏在幼儿教室里随处可见,它常常发生在最平常的环境里。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理解社会性发展、自控力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

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感知、思维及情感的理解,即对别人的所看、所想、所感的理解。幼儿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皮亚杰等研究表明,年幼幼儿学习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决定的。对幼儿来说,自我与非我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就是惟一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

二、游戏与儿童交往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结成两种类型的关系: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结成的现实伙伴关系,一是通过角色扮演结成的角色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游戏与儿童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

自控能力是意志力的重要方面,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游戏能培养幼儿的自控力、锻炼幼儿的意志。

总之,通过游戏,儿童首先学会了发现自我,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再扩展到发现他人,能了解别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自己对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游戏也帮助儿童确定社会角色,使儿童从尝试中学习如何扮演老师、母亲、学生、医生等,为儿童提供了获得社交能力的大量机会,这正是游戏经验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所产生的最重要的价值。

同时,游戏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进入了新的社交环境,学会如何去应付新的情境。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协作也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所以说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价值;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欢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使人惊恐、厌恶。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绪和情感紧密联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情绪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满足;在游戏中儿童积极主动地活动,没有强制的目标,减少了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游戏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和愿望,儿童便产生快乐、欢笑、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的浓厚兴趣等积极情绪。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世界复杂的事物压缩至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缩小了周围世界与其已有经验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儿童在运用玩具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由环境的中等程度的新异性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并在多次重复中使他们逐渐熟悉并掌握周围事物,由此而产生了快乐感。辛格(1990)对3~4岁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发现:经常玩假装游戏或者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多的微笑和欢笑,坚持性和合作

性较好,较少出现攻击行为,也较少出现愤怒和悲伤。对年龄稍大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富于想象的儿童较少莫名其妙地发火、攻击他人,较少冒失、冲动,更容易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而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儿童在其游戏中表现出混乱和刻板的特征,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出不合群、焦虑,且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出现攻击性和冲动性,不能担任帮助他人的角色,他们在幻想游戏中要从“我”转移到自我以外,转移到假想的其他人的角色也很困难,由此人们认为:儿童不能发展想象型游戏标志着严重的病理症状。游戏可以给儿童提供体验积极情绪的机会。

二、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

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心跳加速、血压和呼吸不正常或其他疾病。游戏可以使儿童情绪轻松愉快,对身体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好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达各种情绪的安全场所,能保障儿童心理的卫生与健康。

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挑选一种玩具,这种玩具代表着他所惧怕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在游戏中解决疑难的问题,能够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

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他们只要对那些引起自己愤怒的思想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思想,因而游戏就变得平静了。正是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游戏,儿童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外部和内部。 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游戏还能以儿童能接受的情景,再现不愉快的经验,在假扮角色的情况下,儿童消除了紧张、减低了恐惧,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如:儿童害怕打针,但在游戏中却喜欢玩“打针”,通过再现痛苦的体验,减轻了害怕的程度,体验到战胜恐惧的愉快;在游戏中还能转换角色,扮成“医生”给别的“小孩”打针,发泄了对医生和打针的恐惧。在游戏中,儿童可以用比较妥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设法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

游戏作为调节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的手段,目前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内在的,社会性是外在的,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部分。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发展起来。


相关内容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01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

  •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 ...

  • 学前教育学笔记
  •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概述 一.涵义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入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是促进入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学前教育是学前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 ...

  • 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
  • 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一章 学前儿童生理卫生 第一节 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其保健 一 运动系统的发育及保健 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组成.起着支撑身体.执行动作.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 (一)骨 1.骨的组成 人体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连接而成,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

  • 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 摘 要: 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娱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影响着儿童的智力,社会性,情绪情感以及运动兴趣等身心发展因素.体育游戏作为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仅促进了身体活动.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倡导通过体育游戏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

  • 250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 第一章 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 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一切有关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 ...

  • 学前教育原理(讲义提纲)
  • 学前教育原理(讲义提纲) 第一章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第一节 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界定 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指从初生至六岁前的儿童教育. 包括: 婴儿教育:初生--三岁 幼儿教育:三岁--六岁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家庭教育:自古代就已存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 ...

  • 学前教育学知识重难点
  • 第一章 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观念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 和(主导) 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 :对3-6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