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心理学 (二) | 精彩美文

分享到豆瓣百度收藏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0

实际上,文字现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汉字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称。就汉字文化的研究而言,所强调的也正是汉字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字对文化演变的影响与塑造。从事汉字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的是一种心理的创造;许多汉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时代的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结。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

汉字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一样悠久,有关汉字的研究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成书于公元100-120年间的《说文解字》,集周秦两汉文字学研究和汉字训诂之大成,不但奠定了汉字学研究的基础,而且也随后形成了主导汉字学研究与发展的“许学”研究,历经千余载而不衰。一直到了清代,杰出的汉字学家如段玉裁、桂馥、王筠等,也都是研究“许学”的专家,他们所留给后人的代表著作,也都以诸如《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说文解字义证》(桂馥)和《说文释例》(王筠)等面目出现。

实际上,汉字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学研究。正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汉字与中国文化实在是千丝万缕,浑然一体;在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内涵中,浸透着人性的本色,传递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当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的时候,无疑他已经是把文字和语言与人性,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联系了起来。所以孟子也曾说:“吾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谄,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穷。”(《孟子·公孙丑上》)显而易见,在孟子的分析中,文字与语言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也就产生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研究。在何九盈等主编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中,强调了汉字文化研究是要在汉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了解汉民族的古今文化模式,习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① 其中也反映着一种汉字心理文化的含义。刘志基在其《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一书中说:“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历史文化信息。”① 可见,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向和研究规范,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汉字心理学的意义。

之所以称其为特殊,是相对于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认知研究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心理学中研究汉字的学者尚没有充分重视汉字文化的意义而言的。

汉字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必然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我曾在“‘心’与心理学”一文中,专门分析了汉字“心”的含义,以及心部汉字的文化心理学意义,并且指出:“在几千年前,在汉字形成之时起,也就衍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学”②。随后,我们还在“汉字中的心理学”、“汉字与心理原型”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论文中,对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学意义作了逐步深入的探讨。

(二)汉字起源与原型

汉字具有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在特性。在我们的理解中,汉字本身所内含的自然特性和自然道理,已经具有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对人的认知和心理活动产生一种启发和规范的作用,能够在某种方式下,引起人们产生一种与该原型相应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这种心理原型能够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某种相互感应,能够与人的认知活动相呼应,或者说能够启发人的认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当代考古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大汶口陶器文字的发现,为汉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更为实际的依据。汉字学家唐兰由此提出:我国意符文字的起源,应在太昊炎帝时代;也即传说中的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省略号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周易·系辞》中对“易”之起源的描述,只是《易经·系辞》中还在“於是始作八卦”之后,加上了一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汉字的起源及其意义和内涵,汉代学者刘勰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感想,他在其《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汉字学专著中对于汉字起源的解释,以及对汉字内在特性的描述。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有关汉字最初形成与起源的根据,其中揭示出了汉字中所包含的象形于天地人文,通过认识自身以演绎天地万物品性的道理,以及汉字中所内含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原型作用。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源于自然之道,汉字的形成中也就包含了一种符合自然的道理。而这种“自然之道”以及符合自然的道理,也就是汉字所内涵的心理特性,也就是汉字所具有的心理原型意义的根据与印证。

同时,汉字产生之后(实际上也符合任何语言文字的产生),它也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之道的一个本源。它对人的认识就有了一种相应的启发和规范作用,实际上也就包含了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因而,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还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按照许慎的解释,汉字的产生以及汉字的使用,使得人们“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使得人们能够从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中获得一种秩序,获得一种原型的认知和原型的规范作用,或者是获得种种认知的基本原型。同时,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形成和汉字本身,也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原始心灵的秘密,包含着丰富而深蕴的文化心理信息。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几个汉字的起源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理解。“春”字的甲骨文原形上面是“屯”字,下面是“日”字,两者都是构字的结构要素,而且都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日”是太阳的象形,“屯”字的形体所象征的是破土而出的植物种子。因而,在“春”字中,沟通着“日”与“屯”的之间的关系,也即以草木在阳光普照下屯然破土而出,表示“春”的物候特征,一种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一种融认知原型和文化原型意义为一体的汉字原型。因而,在“春”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中,也就包含着生命和生长的信息,包含着兴奋和喜悦的意境。象我们汉语中的“春意盎然”和“春风得意”等,便是“春”之本义和意境的投射与反映。

同样,我们也可以来分析“秋”字。“秋”字的甲骨文原形为蟋蟀之类昆虫的象形。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以其秋去而身死故。高树藩在其《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① 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叶舒宪在其《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讨论秋天的神话时总结说:“如果说原型便是‘具有人类意义的自然意象’,那么与秋天相关的自然意象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人类意义的原型。”②

古人也正是这样来描述秋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解了“秋”字所包含的这种原型意义,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的含义了。用秋天的自然景象来抒写伤感凄凉的心境,悲哀与失意的情绪,早已铸就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因此也可以见到“原型”所发挥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实际上,许多汉字本身都可以溯源,也既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基本的象形或象意,追溯到其原始的意象表达,或者是追溯到其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创造;汉字所包括与包容的天地万象,总是以人为基点所看到的,包含了人对事物的概括与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的意义。

(三)汉字与文化本性

以心为主体,我们可以获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心理学理解。对此,我们将在“儒学与心的传统”,以及“‘易’与‘心’”、“‘道’与‘心’”、“‘禅’与‘心’”等章节中做专门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只通过三个有关的心部汉字:“恕”、“德”、“悟”,来分析其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分析其所表达的儒学、道家及禅宗德根本意义,领略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特性。

“恕”:子曰,“吾道以一贯之”,所强调的是一个有心的“恕”字。孔子自己对“恕”所下的定义,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惟心,所表达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因而,忠恕之道是儒学之道;舍身处地,将心比心,也是一种朴素而单纯的心理学原则。忠恕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内涵,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实际上,当孟子把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时候(“仁义礼智根於心”),也已经是以“心”来注解儒学的根本了。

“德”:老子《道德经》之开篇,谓“道可道,非常道”;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尽管有道之玄妙,但是德亦有道,亦有其得道之德。尽管今通行本的《老子》是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的《道德经》,但是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中,却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而在郭店楚简中,也是德融于道,而道融于德。于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道为本原,德为本性;失去了德,是不可能把握道的。

在“德”之象形之中,有从真和从心之意蕴。毛公鼎中的“德”字,上面是眼睛,下面是心与行旁。其中,上面的眼睛是与下面的心相连的,正如头脑与心的结合谓之思的道理。而“德”中亦有身体力行,听从真心的蕴含。老子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这或许也就是“德”之於道的德内涵了。正如《老子》之五十一章的总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之於道以及道之於德昭然若揭。

“悟”:悟字从心从吾,表现着发自本心,出之本性的象征。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成佛,所表现的便是一个“悟”字;佛祖与迦耶之“拈花微笑”,也是表现的这种悟性;达摩与忍可之“安心”,也是同样的觉悟。六祖慧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出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感叹而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般若波罗蜜心经始自“观自在”,也有悟出自性本心的启迪。一个“悟”字,足以表达整个佛学,乃至整个东方的心理学。

作为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人,对汉字简直是太熟悉了。自幼由汉字伴随着长大,每天读书写作,象空气与食粮一样与汉字朝夕不离;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对汉字感到神奇,心中永远都拥有一种无限的感激。诚如许慎所言:“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呜呼,汉字其义大矣哉!

分享到豆瓣百度收藏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0

实际上,文字现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得汉字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称。就汉字文化的研究而言,所强调的也正是汉字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字对文化演变的影响与塑造。从事汉字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的是一种心理的创造;许多汉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时代的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结。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

汉字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一样悠久,有关汉字的研究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成书于公元100-120年间的《说文解字》,集周秦两汉文字学研究和汉字训诂之大成,不但奠定了汉字学研究的基础,而且也随后形成了主导汉字学研究与发展的“许学”研究,历经千余载而不衰。一直到了清代,杰出的汉字学家如段玉裁、桂馥、王筠等,也都是研究“许学”的专家,他们所留给后人的代表著作,也都以诸如《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说文解字义证》(桂馥)和《说文释例》(王筠)等面目出现。

实际上,汉字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学研究。正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汉字与中国文化实在是千丝万缕,浑然一体;在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内涵中,浸透着人性的本色,传递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当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的时候,无疑他已经是把文字和语言与人性,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联系了起来。所以孟子也曾说:“吾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谄,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穷。”(《孟子·公孙丑上》)显而易见,在孟子的分析中,文字与语言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也就产生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研究。在何九盈等主编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中,强调了汉字文化研究是要在汉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了解汉民族的古今文化模式,习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① 其中也反映着一种汉字心理文化的含义。刘志基在其《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一书中说:“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历史文化信息。”① 可见,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向和研究规范,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汉字心理学的意义。

之所以称其为特殊,是相对于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认知研究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心理学中研究汉字的学者尚没有充分重视汉字文化的意义而言的。

汉字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必然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我曾在“‘心’与心理学”一文中,专门分析了汉字“心”的含义,以及心部汉字的文化心理学意义,并且指出:“在几千年前,在汉字形成之时起,也就衍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学”②。随后,我们还在“汉字中的心理学”、“汉字与心理原型”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论文中,对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学意义作了逐步深入的探讨。

(二)汉字起源与原型

汉字具有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在特性。在我们的理解中,汉字本身所内含的自然特性和自然道理,已经具有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对人的认知和心理活动产生一种启发和规范的作用,能够在某种方式下,引起人们产生一种与该原型相应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这种心理原型能够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某种相互感应,能够与人的认知活动相呼应,或者说能够启发人的认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当代考古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大汶口陶器文字的发现,为汉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更为实际的依据。汉字学家唐兰由此提出:我国意符文字的起源,应在太昊炎帝时代;也即传说中的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省略号前的一段文字,也是《周易·系辞》中对“易”之起源的描述,只是《易经·系辞》中还在“於是始作八卦”之后,加上了一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汉字的起源及其意义和内涵,汉代学者刘勰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感想,他在其《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汉字学专著中对于汉字起源的解释,以及对汉字内在特性的描述。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有关汉字最初形成与起源的根据,其中揭示出了汉字中所包含的象形于天地人文,通过认识自身以演绎天地万物品性的道理,以及汉字中所内含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原型作用。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源于自然之道,汉字的形成中也就包含了一种符合自然的道理。而这种“自然之道”以及符合自然的道理,也就是汉字所内涵的心理特性,也就是汉字所具有的心理原型意义的根据与印证。

同时,汉字产生之后(实际上也符合任何语言文字的产生),它也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之道的一个本源。它对人的认识就有了一种相应的启发和规范作用,实际上也就包含了一种心理原型的意义。因而,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还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按照许慎的解释,汉字的产生以及汉字的使用,使得人们“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使得人们能够从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中获得一种秩序,获得一种原型的认知和原型的规范作用,或者是获得种种认知的基本原型。同时,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形成和汉字本身,也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原始心灵的秘密,包含着丰富而深蕴的文化心理信息。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几个汉字的起源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理解。“春”字的甲骨文原形上面是“屯”字,下面是“日”字,两者都是构字的结构要素,而且都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日”是太阳的象形,“屯”字的形体所象征的是破土而出的植物种子。因而,在“春”字中,沟通着“日”与“屯”的之间的关系,也即以草木在阳光普照下屯然破土而出,表示“春”的物候特征,一种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一种融认知原型和文化原型意义为一体的汉字原型。因而,在“春”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中,也就包含着生命和生长的信息,包含着兴奋和喜悦的意境。象我们汉语中的“春意盎然”和“春风得意”等,便是“春”之本义和意境的投射与反映。

同样,我们也可以来分析“秋”字。“秋”字的甲骨文原形为蟋蟀之类昆虫的象形。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以其秋去而身死故。高树藩在其《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① 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叶舒宪在其《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讨论秋天的神话时总结说:“如果说原型便是‘具有人类意义的自然意象’,那么与秋天相关的自然意象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人类意义的原型。”②

古人也正是这样来描述秋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解了“秋”字所包含的这种原型意义,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的含义了。用秋天的自然景象来抒写伤感凄凉的心境,悲哀与失意的情绪,早已铸就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因此也可以见到“原型”所发挥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实际上,许多汉字本身都可以溯源,也既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基本的象形或象意,追溯到其原始的意象表达,或者是追溯到其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创造;汉字所包括与包容的天地万象,总是以人为基点所看到的,包含了人对事物的概括与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的意义。

(三)汉字与文化本性

以心为主体,我们可以获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心理学理解。对此,我们将在“儒学与心的传统”,以及“‘易’与‘心’”、“‘道’与‘心’”、“‘禅’与‘心’”等章节中做专门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只通过三个有关的心部汉字:“恕”、“德”、“悟”,来分析其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分析其所表达的儒学、道家及禅宗德根本意义,领略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特性。

“恕”:子曰,“吾道以一贯之”,所强调的是一个有心的“恕”字。孔子自己对“恕”所下的定义,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也惟心,所表达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因而,忠恕之道是儒学之道;舍身处地,将心比心,也是一种朴素而单纯的心理学原则。忠恕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内涵,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实际上,当孟子把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时候(“仁义礼智根於心”),也已经是以“心”来注解儒学的根本了。

“德”:老子《道德经》之开篇,谓“道可道,非常道”;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尽管有道之玄妙,但是德亦有道,亦有其得道之德。尽管今通行本的《老子》是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的《道德经》,但是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中,却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而在郭店楚简中,也是德融于道,而道融于德。于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道为本原,德为本性;失去了德,是不可能把握道的。

在“德”之象形之中,有从真和从心之意蕴。毛公鼎中的“德”字,上面是眼睛,下面是心与行旁。其中,上面的眼睛是与下面的心相连的,正如头脑与心的结合谓之思的道理。而“德”中亦有身体力行,听从真心的蕴含。老子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这或许也就是“德”之於道的德内涵了。正如《老子》之五十一章的总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之於道以及道之於德昭然若揭。

“悟”:悟字从心从吾,表现着发自本心,出之本性的象征。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成佛,所表现的便是一个“悟”字;佛祖与迦耶之“拈花微笑”,也是表现的这种悟性;达摩与忍可之“安心”,也是同样的觉悟。六祖慧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出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感叹而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般若波罗蜜心经始自“观自在”,也有悟出自性本心的启迪。一个“悟”字,足以表达整个佛学,乃至整个东方的心理学。

作为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人,对汉字简直是太熟悉了。自幼由汉字伴随着长大,每天读书写作,象空气与食粮一样与汉字朝夕不离;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对汉字感到神奇,心中永远都拥有一种无限的感激。诚如许慎所言:“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呜呼,汉字其义大矣哉!


相关内容

  • 论刘师培的"美文"观--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主
  • 论刘师培的"美文"观 --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主 摘要:本文主要以刘师培在北京大学讲课时所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本书中表现出的"美文"观点的主要内容,得出他将骈文作为&qu ...

  • 2012年小学推普周活动方案
  • 今年9月14日至20日为第xx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主题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深入,我校特制定计划如下:   1、调整推普小组成员,进一步规范工作网络,加强活动的领导。学校在原来的 ...

  • 读美文树美德
  • 读美文树美德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新时期德育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下功夫,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更有操作性.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 ...

  • 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 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 ...

  •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欣喜.困惑和思考
  •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欣喜.困惑和思考 朱莉萍 岳 英 付 蓉 欣 喜 1.良好的研究氛围正在形成 所到九个县市的实验学校,我们看到老师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各位教研员的带领下,加强学习,努力探寻这三个课题的研究方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题为抓手探索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验学校从加强管理入 ...

  • 银行存钱 正确方法
  • ·银行存钱的正确方法· 更多精彩           日志目录·总导航---百万精彩链接内容一点通---           查看更新 走遍中国    百款时钟    十万歌曲    十万视频    百万链接    内容更新- 日志目录 总导航-      十万视频 总导航-      教育资源 总 ...

  • 俞平伯:读书的意义
  • "寓语文作业于活动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常州市潞城中学语文教研组 执笔:沈丽英.沈静娟.陈华萍 一.研究背景 1. 实际情况 "大语文"早已深入人心,老师起劲教,学生卖力学,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语文则是汉语的浓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 ...

  • 活着的意义心得体会
  • 我一直想问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享乐,为何还要学知识?倘若单单是吃喝拉撒,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活着要有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让身边的人,感受得到,你的存在给了他帮助,让他们分享你的爱. 我不期望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只要他们看到我书写生活的痕迹,携得一片灵感,欢笑着对待生命,对待希 ...

  • 2014唱歌写字朗诵活动方案
  • 2014年南丰附小"唱歌写字诵读"活动 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办学理念,以学校"四项活动"为导向,以县教育局素质教育月活动方案为基础,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