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整合,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摘要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有效的实现民族整合,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和巩固。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重视民族整合政策与制度,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注重民族之间的关系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各民族间相互友爱、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族际政治整合形式。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代和形势不断变化的,中国也应该根据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的特点,适时调民族整合方式,以保持必要的民族整合能力。   关键词民族整合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56-02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不同的民族,把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   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重要性   周平教授指出:“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以及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能否全面地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族际整合,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和巩固。因此,多民族国家总是要根据族际关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调整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以保持必要的族际整合能力。一旦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方式僵化,族际政治整合能力弱化甚至完全丧失,多民族国家也就难免遭遇分崩离析的命运了。”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正处于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消除因民族异质性要素带来的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才能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惊呼,“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现代世界上绝大多数(95%以上)的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民族构成多样、文化多元并存。很多多民族国家内部因民族权利保障不到位和民族利益分配上不平等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甚至是民族分离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民族问题不仅阻滞了国家内部的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恶化了国家外部的族际环境,而且还影响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由此,加强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整合,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和挑战   中华大家庭“经过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从今天的情况看,“他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鉴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特色,共产党执政后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不平衡,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主要有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特别是上升为法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政策体系对整合中国多民族社会中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诚然,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获得良好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其发展的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给民族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与完善,市场经济有造就民族经济一体化的功能,这有助于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有分化社会、孕育矛盾的副作用。其次,少数民族本事也有很大的变化。目前与新中国成立时期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仅就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就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实施很多优惠政策,这就使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同时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语言、文化获得很大的发展,政治和社会地位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的荣辱意识以及对民族利益得失的考虑在逐渐增强,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民族意识已经趋向于旺盛,并且还在逐步增强。在中国日渐融人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国际环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日渐强烈。   “民族意识既是天使也是恶魔,关键是看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出现和怎样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国目前东西部发展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势必要求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政治上的安排存有很多问题,这种利益诉求通畅度又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自治机关自治权不能充分行使,这与我国的政治传统不无关系。   我国目前个别地方出现的少数民族排斥汉族干部的现象、个别少数民族中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都是民族间利益矛盾加剧的表现。民族关系中的摩擦和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实质都是族际间的利益争夺。虽然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并没有影响我国各民族间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总体格局,但是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现象、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不能被忽视,只有正确的面对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有助于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的发展。   三、适时调整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我国族际关系的新变化和现行民族政策体系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的现实表明,必须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当然,如何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来研究的重大课题,但以下一些问题无疑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第一,正确认识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适度的加以调整。“3・14”事件、“7・5”事件和天安门广场上的民族团结柱问题更激发了学术界对处理“民族关系”是否要“去政治化”的争论。“去政治化”论者的思路和论述逻辑是:“民族”识别→“少数民族”被“政治化”赋予“民族”地位→民族意识上升→民族主义,要求自决权→民族分离,被国外势力利用,产生事端。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借鉴美苏等国的策略与经验教训,改“政治化”趋势为“文化化”新方向。周平教授也一再强调调整国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构成一个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他指出:长期实行“民族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可能导致这样的问题。一是这样的政策取向强化族际区分,使民族间的族际界限明确化。二是这样的政策取向有可能对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强化起到促进作用。三是强化各个民族的利益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各个民族对民族政治权力的进一步要求。因此一句话,任何对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利益的考虑,都应该置于国家利益之下,不论在当前还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不应该损害国家利益。在这里,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不论是“去政治化”还是民族政策价值的国家主义取向,都指使少数民族人民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虽然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具体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采取“文化化”模式,很难想象有助于民族问题主要矛盾的解决。但是这种主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有合理之处。因此在政策安排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国家主义倾向的民族政策方向,同时具体工作上对于作为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的利益与要求仍要加倍关注。

  第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是民族政策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开始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就强调了这项制度的经济功能,他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期,民族利益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分裂的情绪会越来越大。有民族闹事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外因,即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煽动,但更应该看到内因的作用。因此,民族政策体系,除了承担政治功能以外,还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功能,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的今天,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来开发和增强民族政策体系的经济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关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感情态度问题。汉族人民对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等尊重程度也有待提高。特别是部分内地移民抱着“边疆挣钱、内地养老”的功利思想来到民族地区,这样会导致移民行为的短期效应。与当地少数民族争夺资源、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会很容易激发民族间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民族政策体系应注重对汉族移民到少数民族发展的人进行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各民族相互尊重、信任。   第四,借鉴协商民主的优势,尝试为少数民族提供协商的平台。在协商民主走进学术界后,很多学者建议把族际的民主引入多民族国家的正常生活,在政治设计上采用协商的形式为少数民族提供话语平台。协商民主的是共识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存在语言障碍和族群矛盾的情况下,寻找共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种尊重差异的思路还是可以给以肯定的。      注释:   周平.构建我国完善的族际政治整合形式.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社会科教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第217页、第223页.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5).第2页.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郭家骥.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云南社会科学.2002(5).第65页.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民族研究.2010(1).第28页.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国共产觉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摘要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有效的实现民族整合,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和巩固。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重视民族整合政策与制度,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注重民族之间的关系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各民族间相互友爱、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族际政治整合形式。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代和形势不断变化的,中国也应该根据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的特点,适时调民族整合方式,以保持必要的民族整合能力。   关键词民族整合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56-02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不同的民族,把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   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重要性   周平教授指出:“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以及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能否全面地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族际整合,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和巩固。因此,多民族国家总是要根据族际关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调整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以保持必要的族际整合能力。一旦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方式僵化,族际政治整合能力弱化甚至完全丧失,多民族国家也就难免遭遇分崩离析的命运了。”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正处于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消除因民族异质性要素带来的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才能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惊呼,“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现代世界上绝大多数(95%以上)的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民族构成多样、文化多元并存。很多多民族国家内部因民族权利保障不到位和民族利益分配上不平等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甚至是民族分离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民族问题不仅阻滞了国家内部的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恶化了国家外部的族际环境,而且还影响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由此,加强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整合,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和挑战   中华大家庭“经过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从今天的情况看,“他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鉴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特色,共产党执政后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不平衡,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主要有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特别是上升为法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政策体系对整合中国多民族社会中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诚然,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获得良好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其发展的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给民族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与完善,市场经济有造就民族经济一体化的功能,这有助于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也有分化社会、孕育矛盾的副作用。其次,少数民族本事也有很大的变化。目前与新中国成立时期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仅就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就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实施很多优惠政策,这就使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同时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语言、文化获得很大的发展,政治和社会地位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的荣辱意识以及对民族利益得失的考虑在逐渐增强,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民族意识已经趋向于旺盛,并且还在逐步增强。在中国日渐融人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国际环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日渐强烈。   “民族意识既是天使也是恶魔,关键是看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出现和怎样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国目前东西部发展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势必要求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政治上的安排存有很多问题,这种利益诉求通畅度又会受到影响。特别是自治机关自治权不能充分行使,这与我国的政治传统不无关系。   我国目前个别地方出现的少数民族排斥汉族干部的现象、个别少数民族中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都是民族间利益矛盾加剧的表现。民族关系中的摩擦和矛盾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实质都是族际间的利益争夺。虽然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并没有影响我国各民族间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总体格局,但是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现象、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不能被忽视,只有正确的面对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有助于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的发展。   三、适时调整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我国族际关系的新变化和现行民族政策体系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的现实表明,必须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当然,如何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来研究的重大课题,但以下一些问题无疑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第一,正确认识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适度的加以调整。“3・14”事件、“7・5”事件和天安门广场上的民族团结柱问题更激发了学术界对处理“民族关系”是否要“去政治化”的争论。“去政治化”论者的思路和论述逻辑是:“民族”识别→“少数民族”被“政治化”赋予“民族”地位→民族意识上升→民族主义,要求自决权→民族分离,被国外势力利用,产生事端。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借鉴美苏等国的策略与经验教训,改“政治化”趋势为“文化化”新方向。周平教授也一再强调调整国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构成一个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他指出:长期实行“民族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可能导致这样的问题。一是这样的政策取向强化族际区分,使民族间的族际界限明确化。二是这样的政策取向有可能对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强化起到促进作用。三是强化各个民族的利益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各个民族对民族政治权力的进一步要求。因此一句话,任何对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利益的考虑,都应该置于国家利益之下,不论在当前还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不应该损害国家利益。在这里,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不论是“去政治化”还是民族政策价值的国家主义取向,都指使少数民族人民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虽然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具体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采取“文化化”模式,很难想象有助于民族问题主要矛盾的解决。但是这种主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有合理之处。因此在政策安排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国家主义倾向的民族政策方向,同时具体工作上对于作为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的利益与要求仍要加倍关注。

  第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是民族政策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开始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候就强调了这项制度的经济功能,他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期,民族利益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分裂的情绪会越来越大。有民族闹事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外因,即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煽动,但更应该看到内因的作用。因此,民族政策体系,除了承担政治功能以外,还要承担相当大的经济功能,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的今天,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来开发和增强民族政策体系的经济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关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感情态度问题。汉族人民对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等尊重程度也有待提高。特别是部分内地移民抱着“边疆挣钱、内地养老”的功利思想来到民族地区,这样会导致移民行为的短期效应。与当地少数民族争夺资源、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会很容易激发民族间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民族政策体系应注重对汉族移民到少数民族发展的人进行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各民族相互尊重、信任。   第四,借鉴协商民主的优势,尝试为少数民族提供协商的平台。在协商民主走进学术界后,很多学者建议把族际的民主引入多民族国家的正常生活,在政治设计上采用协商的形式为少数民族提供话语平台。协商民主的是共识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存在语言障碍和族群矛盾的情况下,寻找共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种尊重差异的思路还是可以给以肯定的。      注释:   周平.构建我国完善的族际政治整合形式.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社会科教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第217页、第223页.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5).第2页.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郭家骥.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云南社会科学.2002(5).第65页.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张三南.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民族研究.2010(1).第28页.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国共产觉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相关内容

  • 教育部要求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 教育部要求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强化美育薄弱环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0-10 20:0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分享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胡浩)教育部10日召开座谈 ...

  • 十一届六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

  •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全文
  •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 ...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

  •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延展
  • 摘要: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是主要来自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策等资源所产生的效力,其核心是内在于其制度之中的,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架构中,统一战线是有效承载和连接文化软实力各结构层次的架构机制,在软实力建设中占据独特的地位:目前统一战线的实际 ...

  • [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
  • 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我省在2020年之前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 ...

  • 十一五全文
  •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方针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 中央2号文件
  • 目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 3 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