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适应关天经济区发展的现代银行服务体系
宝鸡银监分局
一、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9家在核心城市(西安)设立了分支机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正陆续进驻次核心城市(宝鸡、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银监会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为西部地区特别设立了外资银行“绿色通道”,先后有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3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批准在西安筹建或开业。截至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数5136个(数据为关天经济区8大主要行政区域,不含关天经济区辐射区域,下同),银行从业人员49688人,资产总量19754.85亿元,分别占陕(西)甘(肃)两省总量的42.96%、42.47%和45.38%;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5785.45亿元和9840.66亿元,分别占陕甘两省存贷款总量的48.84%和56.12%;2011年银行业实现经营利润132.05亿元,占陕甘两省总额的61.86%;按五级分类口径,关天经济区主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311.25亿元,不良率3.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
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业务处理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并推出了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金融服务质量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国际结算渠道。如:宁夏银行西安分行分别为西安银桥生物
科技公司和西安恒田化工科技公司发放以“银桥”和“恒田”商标专用权作质押担保的贷款38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如:建行陕西省分行首次采取“海外代付”方式满足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的融资需要;工行、建行、中行陕西省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按照国际惯例采用“银团贷款”方式满足关天经济区在路、桥、电等项目建设上的巨额贷款需求。
二、银行业服务与关天经济区发展不相适应
(一)银行业总量小,服务不够充分。一是关天经济区内除核心城市西安机构设臵健全外,次核心城市仍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县级城市则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12家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仅有2-3家在次核心城市设臵了分支机构,在县级城市仍未涉足。外资银行除在西安设有3家分支机构外,在次核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均没有机构,银行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关天经济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形势不相契合。二是地方法人机构发展缓慢,银行业资产总量偏小,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截至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为119.80%,分别低于全国和长三角经济区19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特别是次核心城市和县级城市,信贷投放增长速度低于同期GDP和存款增长水平,难以满足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三是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加快发展,信贷资金集中向发达地区、重点项目和大中型优质企业倾斜,造成了信贷资源配臵不协调,小企业和县域、三农等“弱势群体”得到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二)银行业经营管理机制不活,金融创新乏力。一是机构管理不顺畅,基层行缺乏经营自主权。目前,五家大型银行信贷审批权限
全部上收,基层行只有揽储权和贷款调查权。二是银行业机构业务创新不足。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主要盈利仍然以存贷款利差收人为主,2011年关天经济区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为35.85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2个百分点,离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更大。银行业机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缺乏对客户量身定制的差异性产品。三是信贷管理刚性考核和正面激励机制缺失,造成部分信贷人员责、权、利不对称,导致“恐贷”、“惧贷”心理,影响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天经济区银行业运营潜在风险较大。一是信用风险突出,不良贷款总量较大。按五级分类统计,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11.25亿元,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259.3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3.23%。二是不良贷款前清后生问题比较突出,集团客户风险、二级公路贷款风险暴露已成为不良贷款反弹的主因。三是操作风险凸显。在业务操作特别是授信业务办理过程中,违规操作、管理缺位、内审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因前述问题引发的案件时有发生。四是地方法人机构监管不达标,公司治理不完善。所有者监管缺位、公司治理运行不畅、高管人员配备不齐、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三会”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区域金融合作步伐落后于经贸合作。一是陕西与甘肃跨省行政区金融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合作还停留在官方互访和部分结算层面,深层次、多领域、大范围的金融业务合作比较少。二是经济区内金融机构跨省区服务受到制度约束,对大项目的跨省银团贷款尚未进入议事日程,大型银行省、市分行不能跨省区发放贷款,地方性
法人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三是以行政区域为主服务对象的区域分治管理模式,阻碍了资金在关天经济区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源在经济区内的优化配臵,制约了对经济区的有效投入。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一是关天经济区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人行、公安、海关等职能部门,主管部门不明确,且信息公开缺乏法律规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二是政府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户贷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数量少、规模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仅在部分城市中有所体现,尚未覆盖关天经济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三是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大专及以上学历18780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01%,金融专业人才少,精通项目投融资的人才更是奇缺,无法适应关天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四是对少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打击缺乏力度,金融生态环境仍待优化。
三、构建现代银行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建议
(一)着力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银行组织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加快银行业改革步伐,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及驻华外资金融机构负责人来关天经济区考察,提升国内外银行对关天经济区良好发展前景的认知度。二是陕甘两省应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关天经济区金融业改革发展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引银入关”优惠政策,增强外埠银行进驻关天经济区的吸引力。三是监管部门要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市场准入和服务工作,加快埠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次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四是督促已在西安设立分行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和外资银行努力实现指标优化,鼓励并支持达标机构适时增设同城或异地分支机构。
(二)坚持差异化服务,丰富银行业务品种。一是提高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开放程度,在提供政策性银行贷款、吸引商业性金融贷款、引进外资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加强对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合作,积极利用利率低、还款期长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二是鼓励银行采取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委托理财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关天经济区大项目和支柱产业的金融支持。对小项目或大企业集团的下游企业,应综合运用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多种信贷服务方式,努力满足中小客户各种不同融资需求。三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可以接受自然人以其财产或权利提供的抵(质)押担保,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推广分期还款的还贷方式,减轻中小企业集中还贷时资金调度上的困难。四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范围。
(三)强化银行内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强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内控建设,建立完善全面涵盖各环节风险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案件的发生。二是在发展中解决信用风险突出问题。加强对大额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尤其要加强对集团客户风险的监控,实施区别对待、逐户跟踪、分类处臵的风险化解策略,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责任追究、核销重组等措施,加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三是大力培养外向型、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以适应银行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跨省区域金融经贸合作。一是陕甘两省政府应在金融与经贸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关天经济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组织领导,携手解决经济区内银行业机构跨省域金融服务约束瓶颈,对大项目跨省银团贷款在制度框架内创新解决,促使大型银行省、市分行实现关天经济区内跨省域发放贷款,同时推动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积极跟进。二是改革关天经济区内的区域分治管理模式,促进资金在经济区内快速流动,强化金融资源在经济区内的优化配臵,加大信贷对经济区的有效投入。
(五)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引商、护商、营商的良好氛围。关天经济区各级政府应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引进和扶持辖区银行业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内外资银行进入关天经济区,鼓励和吸引良好战略投资者参股关天经济区地方性银行机构,并出台吸引和留住优秀金融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增强关天经济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陕甘两省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由政府牵头组织,依托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联合税务、海关、工商信息网络,建设关天经济区信用查询系统,同时对关天经济区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尽快打造“诚信关天经济区”。三是引导企业从领导者素质、品牌建设、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积极谋求自身升级发展。四是对境内外银行和企业到关天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投资的,在办公用地、网点设臵、公共服务、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营造引商、护商、营商的良好氛围。(执笔:孙平)
加快构建适应关天经济区发展的现代银行服务体系
宝鸡银监分局
一、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9家在核心城市(西安)设立了分支机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正陆续进驻次核心城市(宝鸡、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银监会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为西部地区特别设立了外资银行“绿色通道”,先后有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3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批准在西安筹建或开业。截至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数5136个(数据为关天经济区8大主要行政区域,不含关天经济区辐射区域,下同),银行从业人员49688人,资产总量19754.85亿元,分别占陕(西)甘(肃)两省总量的42.96%、42.47%和45.38%;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5785.45亿元和9840.66亿元,分别占陕甘两省存贷款总量的48.84%和56.12%;2011年银行业实现经营利润132.05亿元,占陕甘两省总额的61.86%;按五级分类口径,关天经济区主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311.25亿元,不良率3.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
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业务处理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并推出了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金融服务质量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国际结算渠道。如:宁夏银行西安分行分别为西安银桥生物
科技公司和西安恒田化工科技公司发放以“银桥”和“恒田”商标专用权作质押担保的贷款38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又如:建行陕西省分行首次采取“海外代付”方式满足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的融资需要;工行、建行、中行陕西省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按照国际惯例采用“银团贷款”方式满足关天经济区在路、桥、电等项目建设上的巨额贷款需求。
二、银行业服务与关天经济区发展不相适应
(一)银行业总量小,服务不够充分。一是关天经济区内除核心城市西安机构设臵健全外,次核心城市仍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县级城市则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12家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仅有2-3家在次核心城市设臵了分支机构,在县级城市仍未涉足。外资银行除在西安设有3家分支机构外,在次核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均没有机构,银行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关天经济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形势不相契合。二是地方法人机构发展缓慢,银行业资产总量偏小,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截至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为119.80%,分别低于全国和长三角经济区19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特别是次核心城市和县级城市,信贷投放增长速度低于同期GDP和存款增长水平,难以满足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三是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加快发展,信贷资金集中向发达地区、重点项目和大中型优质企业倾斜,造成了信贷资源配臵不协调,小企业和县域、三农等“弱势群体”得到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二)银行业经营管理机制不活,金融创新乏力。一是机构管理不顺畅,基层行缺乏经营自主权。目前,五家大型银行信贷审批权限
全部上收,基层行只有揽储权和贷款调查权。二是银行业机构业务创新不足。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主要盈利仍然以存贷款利差收人为主,2011年关天经济区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为35.85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2个百分点,离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更大。银行业机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缺乏对客户量身定制的差异性产品。三是信贷管理刚性考核和正面激励机制缺失,造成部分信贷人员责、权、利不对称,导致“恐贷”、“惧贷”心理,影响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天经济区银行业运营潜在风险较大。一是信用风险突出,不良贷款总量较大。按五级分类统计,2011年12月末关天经济区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11.25亿元,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259.3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3.23%。二是不良贷款前清后生问题比较突出,集团客户风险、二级公路贷款风险暴露已成为不良贷款反弹的主因。三是操作风险凸显。在业务操作特别是授信业务办理过程中,违规操作、管理缺位、内审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因前述问题引发的案件时有发生。四是地方法人机构监管不达标,公司治理不完善。所有者监管缺位、公司治理运行不畅、高管人员配备不齐、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三会”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区域金融合作步伐落后于经贸合作。一是陕西与甘肃跨省行政区金融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合作还停留在官方互访和部分结算层面,深层次、多领域、大范围的金融业务合作比较少。二是经济区内金融机构跨省区服务受到制度约束,对大项目的跨省银团贷款尚未进入议事日程,大型银行省、市分行不能跨省区发放贷款,地方性
法人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三是以行政区域为主服务对象的区域分治管理模式,阻碍了资金在关天经济区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源在经济区内的优化配臵,制约了对经济区的有效投入。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一是关天经济区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人行、公安、海关等职能部门,主管部门不明确,且信息公开缺乏法律规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二是政府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为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户贷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数量少、规模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仅在部分城市中有所体现,尚未覆盖关天经济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三是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大专及以上学历18780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01%,金融专业人才少,精通项目投融资的人才更是奇缺,无法适应关天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四是对少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打击缺乏力度,金融生态环境仍待优化。
三、构建现代银行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建议
(一)着力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银行组织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加快银行业改革步伐,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及驻华外资金融机构负责人来关天经济区考察,提升国内外银行对关天经济区良好发展前景的认知度。二是陕甘两省应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关天经济区金融业改革发展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引银入关”优惠政策,增强外埠银行进驻关天经济区的吸引力。三是监管部门要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市场准入和服务工作,加快埠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次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四是督促已在西安设立分行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和外资银行努力实现指标优化,鼓励并支持达标机构适时增设同城或异地分支机构。
(二)坚持差异化服务,丰富银行业务品种。一是提高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开放程度,在提供政策性银行贷款、吸引商业性金融贷款、引进外资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加强对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合作,积极利用利率低、还款期长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二是鼓励银行采取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委托理财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关天经济区大项目和支柱产业的金融支持。对小项目或大企业集团的下游企业,应综合运用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多种信贷服务方式,努力满足中小客户各种不同融资需求。三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可以接受自然人以其财产或权利提供的抵(质)押担保,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推广分期还款的还贷方式,减轻中小企业集中还贷时资金调度上的困难。四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范围。
(三)强化银行内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强关天经济区银行业内控建设,建立完善全面涵盖各环节风险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案件的发生。二是在发展中解决信用风险突出问题。加强对大额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尤其要加强对集团客户风险的监控,实施区别对待、逐户跟踪、分类处臵的风险化解策略,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责任追究、核销重组等措施,加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三是大力培养外向型、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以适应银行业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跨省区域金融经贸合作。一是陕甘两省政府应在金融与经贸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关天经济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组织领导,携手解决经济区内银行业机构跨省域金融服务约束瓶颈,对大项目跨省银团贷款在制度框架内创新解决,促使大型银行省、市分行实现关天经济区内跨省域发放贷款,同时推动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积极跟进。二是改革关天经济区内的区域分治管理模式,促进资金在经济区内快速流动,强化金融资源在经济区内的优化配臵,加大信贷对经济区的有效投入。
(五)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引商、护商、营商的良好氛围。关天经济区各级政府应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引进和扶持辖区银行业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内外资银行进入关天经济区,鼓励和吸引良好战略投资者参股关天经济区地方性银行机构,并出台吸引和留住优秀金融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增强关天经济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陕甘两省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由政府牵头组织,依托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联合税务、海关、工商信息网络,建设关天经济区信用查询系统,同时对关天经济区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尽快打造“诚信关天经济区”。三是引导企业从领导者素质、品牌建设、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积极谋求自身升级发展。四是对境内外银行和企业到关天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投资的,在办公用地、网点设臵、公共服务、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营造引商、护商、营商的良好氛围。(执笔: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