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5前沿6 2007年第6期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杨慧慧 石向实 郑莉君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 310018)*

[提 要]本文述评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和信息加

工的儿童认识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于当代教育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 认识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7]6-0055-03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更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价值。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皮亚杰提出了心理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的观点。

关于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是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向前发展。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换言之,人的心理或智力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皮亚杰提出,应当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被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皮亚杰说:/和生理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向平衡的活动。身体的进化是趋向比较稳定的水平,其特征是完成成长过程和各种器官的成熟。同样,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人的心理。也可以说,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过程,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水平。0[1]他认为,儿童的认识系统是极其活跃的,该认识系统在构建知识时,不是被动地对呈现于感官的各种信息

[2]进行简单的接收,而是积极选择和解释环境信息。皮亚杰指出,人的心理既不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写,将其作为

现成的东西被动去接受;也不是无视客观世界,完全自顾自地创造出个人关于世界的心理意识;而是通过接收外部环境信息,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的心理是主体主动地对环境加以分析和解释,使之与自己已有的心理框架相结合,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过程。

皮亚杰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结构的理论。

关于认识结构,在皮亚杰之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做过系统的论述。皮亚杰自己也承认,他的认识结构理论是受到康德理论的启发才提出的。但是,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不同于康德的认识结构理论。图式(scheme)即认识结构,是皮亚*[作者简介]杨慧慧(1977-),女,江苏南京人,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石向实(1954-),山西人,哲学硕士,杭州师范学院教授。

郑莉君(1956-),女,辽宁朝阳人,杭州师范学院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

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3]。图式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而不断增多和复杂化,从而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皮亚杰指出,同化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整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即个体以其已有图式或认识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顺应是指已有的图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容纳新鲜刺激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的发展都离不开图式的同化与顺应作用,它们都既是认识结构顺应于外物,同时又是外物同化于认识结构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所以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从低级的图式在不断的同化或顺应的作用下发展到高级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弗洛伊德的发现,皮亚杰深表同意。然而,皮亚杰通过几十年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大致年龄0-2岁 特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

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客体永恒性的概念。

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

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全面认识事物。

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

恒的道理,/自我中心0程度下降,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

的法则思考问题。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指出: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恒定不变;认识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建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基础;发展阶段不是截然划分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与完成期。

皮亚杰提出了的儿童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中心0理论。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0理论最先见于他所著的5儿童的语言和思维6(1923年)一书中。皮亚杰用/自我中心0这个概念,来说明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儿童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周围一

[4]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的现象。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是皮亚杰的一个重大发现,它指出了儿童心理与成人

心理的不同之处。由于儿童不能协调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加上缺乏经验和知识,在思维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愿望、需要、动作上,形成了特有的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儿童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一切都围拢着自我运转。例如,儿童认为自己走路月亮就跟着自己走。二是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皮亚杰问某一男孩:/你有兄弟吗?0男孩回答:/有。0皮亚杰又问:/你兄弟有兄弟吗?0男孩说:/没有!0三是儿童具有泛灵论倾向。通常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和情感,也有人性。例如儿童认为踩在小草身上,小草会因为疼痛而哭泣。皮亚杰指出,对于0-2岁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也没有涉及一些被认为自我之外的客体。婴儿除自己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0的。到了2-7岁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他们的思考是不系统和不合逻辑的,他们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幼年儿童的一种普遍心理特点。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消除自我中心。只有在活动中儿童不断地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

二、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比较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对感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信息加工心理学则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感觉、知觉、直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个体不同信息加工的不同集合,它不必遵循同样的规则,也不必在基本的结构的控制之下,因此,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的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皮亚杰用同化、顺应、平衡过程来解释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其理论缺乏了对儿童认识发展内在变化机制的

[5]精细分析,而信息加工理论则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对儿童认识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类比

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可以接受(输入)信息(输入),贮存信息,按某种规则加工信息,然后做出回答(输出信息)。儿童的认识也可类比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做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部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以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类似于皮亚杰的理论,两个过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只是各自描述方式和具体名词术语形式上存在着差别[6]。信息加工心理学与皮亚杰一样试图描述认识的性质,信息加工心理学通过类似于图式性质的/脚本0,作为儿童首先使用的认识单元,并通过表象、概念及判断等作为儿童构建知识的单元,分析人的心理如何反映和操作信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研究认识过程如何随年龄和经验而变化。

但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区别还是明显的:首先,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认识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强调理论应为发展提供某种/过程0的解释。而皮亚杰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认识的发生和认识的本质,更注重对认识发展的普遍性的探讨。其次,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通常假设发展变化是渐进而连续的,而皮亚杰则认为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的统一,发展不仅是量的变化,重要的是还有质的变化。最后,皮亚杰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作了阶段性的划分,而许多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试图确定任务变化对儿童信息加工发生的效应,通常

[7]拒绝跨任务的一般性或阶段性的观念。

三、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皮亚杰认为,教育是帮助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识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表现出来。因此,根据皮亚杰儿童发展认识理论,当代教育学倡导教育应该根据儿童已有的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慎重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提倡发现式教育,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8]。并且,皮亚杰研究结果表明,既然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那么学校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特点,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皮亚杰的这些理论,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正确认识学习和发展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特别是在学前教育中,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要积极了解儿童认识发展中的困难,并帮助儿童解决困难[9]。要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皮亚杰的这个理论观点,已经被世界各国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参考文献:

[1]皮亚杰1儿童的心理发展[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201

[2]桑标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51

[3]皮亚杰,英海尔德1儿童心理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

[4]林菁1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0理论述评[J]1学前教育研究,2001,(1)1

[5]朱莉琪,方富熹1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进展[J]1心理科学,1997,(20)1

[6]车丽萍1论皮亚杰认知学说与信息加工过程的内在一致性[J]1前沿,1995,(5)1

[7]桑标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41

[8]David1R1Shaffer著,邹泓译1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1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561

[9]符吉祥1浅谈皮亚杰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J]1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1

(责任编辑:亚光)

5前沿6 2007年第6期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

杨慧慧 石向实 郑莉君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 310018)*

[提 要]本文述评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将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和信息加

工的儿童认识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于当代教育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 认识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7]6-0055-03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更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价值。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对儿童认识发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皮亚杰提出了心理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的观点。

关于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是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向前发展。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换言之,人的心理或智力是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皮亚杰提出,应当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被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皮亚杰说:/和生理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向平衡的活动。身体的进化是趋向比较稳定的水平,其特征是完成成长过程和各种器官的成熟。同样,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人的心理。也可以说,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过程,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水平。0[1]他认为,儿童的认识系统是极其活跃的,该认识系统在构建知识时,不是被动地对呈现于感官的各种信息

[2]进行简单的接收,而是积极选择和解释环境信息。皮亚杰指出,人的心理既不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写,将其作为

现成的东西被动去接受;也不是无视客观世界,完全自顾自地创造出个人关于世界的心理意识;而是通过接收外部环境信息,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的心理是主体主动地对环境加以分析和解释,使之与自己已有的心理框架相结合,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过程。

皮亚杰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结构的理论。

关于认识结构,在皮亚杰之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做过系统的论述。皮亚杰自己也承认,他的认识结构理论是受到康德理论的启发才提出的。但是,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不同于康德的认识结构理论。图式(scheme)即认识结构,是皮亚*[作者简介]杨慧慧(1977-),女,江苏南京人,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石向实(1954-),山西人,哲学硕士,杭州师范学院教授。

郑莉君(1956-),女,辽宁朝阳人,杭州师范学院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

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3]。图式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而不断增多和复杂化,从而导致认识结构的发展。皮亚杰指出,同化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整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即个体以其已有图式或认识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顺应是指已有的图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容纳新鲜刺激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的发展都离不开图式的同化与顺应作用,它们都既是认识结构顺应于外物,同时又是外物同化于认识结构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所以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从低级的图式在不断的同化或顺应的作用下发展到高级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弗洛伊德的发现,皮亚杰深表同意。然而,皮亚杰通过几十年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大致年龄0-2岁 特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

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客体永恒性的概念。

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

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全面认识事物。

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

恒的道理,/自我中心0程度下降,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

的法则思考问题。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指出: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恒定不变;认识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建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基础;发展阶段不是截然划分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与完成期。

皮亚杰提出了的儿童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中心0理论。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0理论最先见于他所著的5儿童的语言和思维6(1923年)一书中。皮亚杰用/自我中心0这个概念,来说明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儿童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周围一

[4]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的现象。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是皮亚杰的一个重大发现,它指出了儿童心理与成人

心理的不同之处。由于儿童不能协调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加上缺乏经验和知识,在思维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愿望、需要、动作上,形成了特有的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其表现主要有:一是儿童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一切都围拢着自我运转。例如,儿童认为自己走路月亮就跟着自己走。二是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皮亚杰问某一男孩:/你有兄弟吗?0男孩回答:/有。0皮亚杰又问:/你兄弟有兄弟吗?0男孩说:/没有!0三是儿童具有泛灵论倾向。通常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和情感,也有人性。例如儿童认为踩在小草身上,小草会因为疼痛而哭泣。皮亚杰指出,对于0-2岁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也没有涉及一些被认为自我之外的客体。婴儿除自己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0的。到了2-7岁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他们的思考是不系统和不合逻辑的,他们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幼年儿童的一种普遍心理特点。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能消除自我中心。只有在活动中儿童不断地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

二、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比较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对感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信息加工心理学则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感觉、知觉、直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个体不同信息加工的不同集合,它不必遵循同样的规则,也不必在基本的结构的控制之下,因此,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的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皮亚杰用同化、顺应、平衡过程来解释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其理论缺乏了对儿童认识发展内在变化机制的

[5]精细分析,而信息加工理论则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对儿童认识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类比

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可以接受(输入)信息(输入),贮存信息,按某种规则加工信息,然后做出回答(输出信息)。儿童的认识也可类比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做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部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以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类似于皮亚杰的理论,两个过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只是各自描述方式和具体名词术语形式上存在着差别[6]。信息加工心理学与皮亚杰一样试图描述认识的性质,信息加工心理学通过类似于图式性质的/脚本0,作为儿童首先使用的认识单元,并通过表象、概念及判断等作为儿童构建知识的单元,分析人的心理如何反映和操作信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研究认识过程如何随年龄和经验而变化。

但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的区别还是明显的:首先,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认识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强调理论应为发展提供某种/过程0的解释。而皮亚杰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认识的发生和认识的本质,更注重对认识发展的普遍性的探讨。其次,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通常假设发展变化是渐进而连续的,而皮亚杰则认为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的统一,发展不仅是量的变化,重要的是还有质的变化。最后,皮亚杰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作了阶段性的划分,而许多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试图确定任务变化对儿童信息加工发生的效应,通常

[7]拒绝跨任务的一般性或阶段性的观念。

三、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皮亚杰认为,教育是帮助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识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表现出来。因此,根据皮亚杰儿童发展认识理论,当代教育学倡导教育应该根据儿童已有的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慎重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提倡发现式教育,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8]。并且,皮亚杰研究结果表明,既然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那么学校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特点,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皮亚杰的这些理论,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正确认识学习和发展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特别是在学前教育中,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要积极了解儿童认识发展中的困难,并帮助儿童解决困难[9]。要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皮亚杰的这个理论观点,已经被世界各国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参考文献:

[1]皮亚杰1儿童的心理发展[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201

[2]桑标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51

[3]皮亚杰,英海尔德1儿童心理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

[4]林菁1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0理论述评[J]1学前教育研究,2001,(1)1

[5]朱莉琪,方富熹1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进展[J]1心理科学,1997,(20)1

[6]车丽萍1论皮亚杰认知学说与信息加工过程的内在一致性[J]1前沿,1995,(5)1

[7]桑标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41

[8]David1R1Shaffer著,邹泓译1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1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561

[9]符吉祥1浅谈皮亚杰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J]1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1

(责任编辑:亚光)


相关内容

  • 学前教育思想史
  • 南京师范大学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学前教育思想史>是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是以历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特点是:具有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 ...

  •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
  • 摘要:意大利的瑞吉欧课程模式同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领域享有相当的国际地位.对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系统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瑞吉欧课程模式: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瑞吉欧课程目标,瑞吉欧课程内容,瑞吉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瑞吉欧课程的特点. 关键词 ...

  •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互补
  • Modern science 文化广角 WEN HUA GUANG JIAO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互补 ◎龙路英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 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二者的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又有很多的 ...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述评
  •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争议不断,本文在对其作大致客观的描述和整合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得出一种中立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即语言与思维(思想.逻辑.理性)至少不是平行时空下两条互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以一种至今还未明朗的关系紧紧交织在一起,语言并不仅仅是思 ...

  •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TE ACHERS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2年第47卷第6期(总第185期) 2002 V ol. 47 N o. 6(G eneral ...

  • 学前比较教育
  •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比较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4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明确将比较教育看作实证性科学的教育家是( ) A.朱利 ...

  • 2009-01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真题及答案
  • 全国2009年1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墨子教育目的主张培养( B ) 上3-48 A .君子 B .贤士 ...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1
  • 姓名:吴铭 学号:[1**********]01 专业:应用心理学 恩施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摘要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 ...

  • 2015年5月同等学力教育学综合复习笔记
  •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丰富积淀:客观需要:分门别类的总趋势和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不懈努力独立的标志:研究对象上: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上,研究方法上,研究结果上,组织机构上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第一次教育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系统教育学著作,洛克<教育漫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