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绍兴地名的故事
绍兴古城内的王衙弄、王衙池(碧霞池)、船舫弄、假山弄、观象台等地名的出典与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故事有关。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今绍兴),生于余姚,十岁后随家人迁回山阴。王阳明自幼受宋儒理学的熏陶,兴趣广泛。又善射,好言兵家武事。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时年27岁。他上疏建议加强北方防务,授刑部主事,又转兵部主事。世宗即位,授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思恩、田州等地少数民族起事,命王阳明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王阳明以剿抚两手策略,平息事态。其时患病,辞职未允,上疏乞归,卒于归途江西南安县。谥文成。王阳明生前创立“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阳明学派对明代中叶以后思想界有巨大影响。生平著作由门人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
王衙弄。王衙弄系一条由北至南再向西至北的巷弄,北起上大路,向南折而朝西,往北至假山弄,全长180米,宽3米。因王阳明故宅位于此,故名王衙弄。
王阳明是一位十分正直仗义的官员。武宗正德元年(1506)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人上疏,要求削除宦官刘瑾权柄,被逮捕入狱。当时宦官刘瑾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可谓一手遮天。但王阳明不畏权贵,抗疏引救,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边远荒凉,
生活十分困苦的龙场,王阳明静心思考,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
刘瑾恶行败露被诛后,王阳明被起用为右都御史,巡扶南赣。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谋反,王阳明率师平定叛乱。由于宦官张忠等谗言构煽,平叛不但无功,反而获咎。世宗即位后,王阳明任南京兵部尚书。诏封新建伯,准世袭,又敕建伯府第,人称“伯府”。
王阳明故宅原在光相桥旁,新建的伯府第其址在光相桥附近的东南侧西小河旁。据传,王阳明府第建筑以高大宽敞为特色,其大厅的梁架均用楠木,因此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的传说。其时,四方门人常在此聚集受学,尤其在明嘉靖三年(1524)扩建稽山书院之前,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王阳明故世后,其后代一直居住于此府第。太平天国时,王阳明府第遭焚毁,仅剩下了石门框、饮酒亭、观象台、王衙池等遗迹。此后,原王阳明府第内的一条通道被后人名为王衙弄。
王衙池。王衙池,又名碧霞池,因该池原位于王阳明府第内,池因而得名王衙池。池长36.5米,宽24.5米,既是王宅内的观赏池,又是消防池。据传,当时的池水清澈见底,如同泉水,且不管是干旱天,还是水涝天,始终保持这种水位。池周花木扶疏,绚丽怡人;池内碧水清清,映照云霞。碧霞池之名由此而得。
王阳明府第建成时,王阳明之父王华去世。王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幼承
家学,其父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王父去世后,王阳明按照明代定律,罢官回家为其父亲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在丁父忧期间,常乘月色之夜,下池坐舟,吟诗讴歌以吊慰先灵。
观象台、假山弄。观象台原位于王宅的后花园,是一座用块石垒砌的土堆,高5米,长53米,宽17米,故又名假山。王阳明名世真才,不仅传拓心学,而且精通兵法,对天文也很有研究,常常在府第后花园的假山上观星探月,占气测候,论证天体,运筹其学。后人遂将此假山名为观象台。又将假山前的一条巷弄称为假山弄。
1993年8月由港胞高月明先生出资在王阳明假山观象台遗迹上建造了名为“月明园”的园林式景点。从假山弄拾级而上月明园,园内建有园林式红柱长廊,廊北侧为红漆美人靠,沿廊布臵书画名作,园内建六角亭一座,绿英瓦,红柱,亭中立石碑一块,上书“翰墨集趣”四字。园中植有修竹百枝,并有松树点缀,园中景观精美雅致,十分耐看。正如月明园碑记中所书:“乡里登临此园,清静幽雅,可观赏园艺,游历书林,练气养德,品茗小憩,古越一景为永记。”
船舫弄。船舫弄系一条曲折小路,南起谢公桥河沿,向北折而朝西往北行,再折而向东往北至上大路,全长226米,路宽1.6米至8.7米不等,石板路面。
王阳明曾在府第中完善和总结了“心学”,使“致良知”学说广为传播,更具影响力。不仅打破了思想界长期被程朱理学禁锢的局面,还给后世学者开辟了一条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道路。明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修稽山书院,创尊经阁,刻王著《传习录》,选府属八县生员之成绩优异者升入书院,提供廪膳,支持王阳明的讲
学活动,并亲主讲席,又自称门生受学。王阳明不仅在稽山书院、阳明书院授学,其府第中的大厅亦成了授学之处。伯府占地宏敞,西侧临西小河,水面开阔处是王阳明家停船的河埠。前来受学的门生及来访官员之船舫亦停泊在此处。后人就将西小河旁边的一条路名为船舫弄。
在今日的船舫弄上,路南端与谢公桥河沿相接处为一条较开阔的石板路,路东侧有通向大有仓之路;路西侧为西小河,沿岸筑石柱石板式护栏。往前行,弄两侧为民居,有落地重建的仿古建筑,也有重新修缮后的传统民居。折而向西再往北行,为一河一路,沿河民居粉墙乌瓦,高低错落,斑驳的墙面,漏空的石窗,通向民居门前的各式石台阶,依然保持着水乡民居的建筑特色。再折而向东往北而行,是一条狭窄的巷弄,平整的石板路,低矮的旧时民居,古朴而又幽静。
王阳明是明代时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臣。阳明学说至今仍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悉心予以研究。王衙弄、王衙池(碧霞池)、假山弄、船舫弄、观象台均与王阳明这位名士有关,不失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景点。
王阳明与绍兴地名的故事
绍兴古城内的王衙弄、王衙池(碧霞池)、船舫弄、假山弄、观象台等地名的出典与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故事有关。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今绍兴),生于余姚,十岁后随家人迁回山阴。王阳明自幼受宋儒理学的熏陶,兴趣广泛。又善射,好言兵家武事。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时年27岁。他上疏建议加强北方防务,授刑部主事,又转兵部主事。世宗即位,授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思恩、田州等地少数民族起事,命王阳明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王阳明以剿抚两手策略,平息事态。其时患病,辞职未允,上疏乞归,卒于归途江西南安县。谥文成。王阳明生前创立“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阳明学派对明代中叶以后思想界有巨大影响。生平著作由门人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
王衙弄。王衙弄系一条由北至南再向西至北的巷弄,北起上大路,向南折而朝西,往北至假山弄,全长180米,宽3米。因王阳明故宅位于此,故名王衙弄。
王阳明是一位十分正直仗义的官员。武宗正德元年(1506)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人上疏,要求削除宦官刘瑾权柄,被逮捕入狱。当时宦官刘瑾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可谓一手遮天。但王阳明不畏权贵,抗疏引救,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边远荒凉,
生活十分困苦的龙场,王阳明静心思考,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
刘瑾恶行败露被诛后,王阳明被起用为右都御史,巡扶南赣。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谋反,王阳明率师平定叛乱。由于宦官张忠等谗言构煽,平叛不但无功,反而获咎。世宗即位后,王阳明任南京兵部尚书。诏封新建伯,准世袭,又敕建伯府第,人称“伯府”。
王阳明故宅原在光相桥旁,新建的伯府第其址在光相桥附近的东南侧西小河旁。据传,王阳明府第建筑以高大宽敞为特色,其大厅的梁架均用楠木,因此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的传说。其时,四方门人常在此聚集受学,尤其在明嘉靖三年(1524)扩建稽山书院之前,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王阳明故世后,其后代一直居住于此府第。太平天国时,王阳明府第遭焚毁,仅剩下了石门框、饮酒亭、观象台、王衙池等遗迹。此后,原王阳明府第内的一条通道被后人名为王衙弄。
王衙池。王衙池,又名碧霞池,因该池原位于王阳明府第内,池因而得名王衙池。池长36.5米,宽24.5米,既是王宅内的观赏池,又是消防池。据传,当时的池水清澈见底,如同泉水,且不管是干旱天,还是水涝天,始终保持这种水位。池周花木扶疏,绚丽怡人;池内碧水清清,映照云霞。碧霞池之名由此而得。
王阳明府第建成时,王阳明之父王华去世。王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幼承
家学,其父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王父去世后,王阳明按照明代定律,罢官回家为其父亲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在丁父忧期间,常乘月色之夜,下池坐舟,吟诗讴歌以吊慰先灵。
观象台、假山弄。观象台原位于王宅的后花园,是一座用块石垒砌的土堆,高5米,长53米,宽17米,故又名假山。王阳明名世真才,不仅传拓心学,而且精通兵法,对天文也很有研究,常常在府第后花园的假山上观星探月,占气测候,论证天体,运筹其学。后人遂将此假山名为观象台。又将假山前的一条巷弄称为假山弄。
1993年8月由港胞高月明先生出资在王阳明假山观象台遗迹上建造了名为“月明园”的园林式景点。从假山弄拾级而上月明园,园内建有园林式红柱长廊,廊北侧为红漆美人靠,沿廊布臵书画名作,园内建六角亭一座,绿英瓦,红柱,亭中立石碑一块,上书“翰墨集趣”四字。园中植有修竹百枝,并有松树点缀,园中景观精美雅致,十分耐看。正如月明园碑记中所书:“乡里登临此园,清静幽雅,可观赏园艺,游历书林,练气养德,品茗小憩,古越一景为永记。”
船舫弄。船舫弄系一条曲折小路,南起谢公桥河沿,向北折而朝西往北行,再折而向东往北至上大路,全长226米,路宽1.6米至8.7米不等,石板路面。
王阳明曾在府第中完善和总结了“心学”,使“致良知”学说广为传播,更具影响力。不仅打破了思想界长期被程朱理学禁锢的局面,还给后世学者开辟了一条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道路。明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修稽山书院,创尊经阁,刻王著《传习录》,选府属八县生员之成绩优异者升入书院,提供廪膳,支持王阳明的讲
学活动,并亲主讲席,又自称门生受学。王阳明不仅在稽山书院、阳明书院授学,其府第中的大厅亦成了授学之处。伯府占地宏敞,西侧临西小河,水面开阔处是王阳明家停船的河埠。前来受学的门生及来访官员之船舫亦停泊在此处。后人就将西小河旁边的一条路名为船舫弄。
在今日的船舫弄上,路南端与谢公桥河沿相接处为一条较开阔的石板路,路东侧有通向大有仓之路;路西侧为西小河,沿岸筑石柱石板式护栏。往前行,弄两侧为民居,有落地重建的仿古建筑,也有重新修缮后的传统民居。折而向西再往北行,为一河一路,沿河民居粉墙乌瓦,高低错落,斑驳的墙面,漏空的石窗,通向民居门前的各式石台阶,依然保持着水乡民居的建筑特色。再折而向东往北而行,是一条狭窄的巷弄,平整的石板路,低矮的旧时民居,古朴而又幽静。
王阳明是明代时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臣。阳明学说至今仍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悉心予以研究。王衙弄、王衙池(碧霞池)、假山弄、船舫弄、观象台均与王阳明这位名士有关,不失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