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龙门
各位朋友,大家好!西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开拓史,素以雄、奇、险、秀的瑰丽景色享誉滇中,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称号,目前是国家4A 级景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山龙门游览区,昆明有句俗话:“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现在我们将去探寻这种“身价百倍”的感觉。
绕过一个小山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崖名叫罗汉崖,西山龙门风景区就位于其上。现在迎面而来的就是见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树林荫的金色屋顶是三清阁建筑群。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阁、灵官殿、真武殿等殿阁;“龙门石窟”则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部分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登上这段石阶就是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何为“三清境”呢?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就是“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据道教传说,这三重最高天境分别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层玉清境居
住着元始天尊,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进了三清境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请看山门正对面这幅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这幅对联是对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大家请看,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就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请再看山门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手还多在上人。”这幅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对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这对联一语双关。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教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这幅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幅集句联,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色,说明滇池是汇集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光辉映,如圆圆碧玉沉入湖水。“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舟”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在阳光的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沿石阶而上,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
处”。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请看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的一副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石壁上刻有“普陀胜景”四个字,我们知道,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普遍性象: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互相包容的。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是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至饿死的故事。通过对伯夷、叔齐
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从隧道向上走,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吴来青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一尊观音,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的特点。左右有骑马骑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势必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的巨大和工作的艰辛。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庆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到了清乾隆年间,道士吴来青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还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开慈云洞。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砖凿成。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继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
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的隧道被称为“云华洞“,是杨氏父子所修。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达天阁”,“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
“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比的黑斗,右足踏鳖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传说魁星来点状元,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称做“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泼跳脱”,与两旁坐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主体突出。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利禄;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石室北面刻有跳跃的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点额而归。登上这悬崖之门的龙门,越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在西山的诸峰中,有一挂榜山。此山的峭壁呈土红色,犹如金榜高悬,故此得名。此景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相得益彰。
在这高山之巅,每个人都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室柱上的这副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汗,更宜心境放平。”这是攀高登顶应注意的劝诫,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西山龙门
各位朋友,大家好!西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开拓史,素以雄、奇、险、秀的瑰丽景色享誉滇中,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称号,目前是国家4A 级景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山龙门游览区,昆明有句俗话:“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现在我们将去探寻这种“身价百倍”的感觉。
绕过一个小山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崖名叫罗汉崖,西山龙门风景区就位于其上。现在迎面而来的就是见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树林荫的金色屋顶是三清阁建筑群。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阁、灵官殿、真武殿等殿阁;“龙门石窟”则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部分组成,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登上这段石阶就是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何为“三清境”呢?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就是“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据道教传说,这三重最高天境分别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层玉清境居
住着元始天尊,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进了三清境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请看山门正对面这幅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这幅对联是对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大家请看,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就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请再看山门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手还多在上人。”这幅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对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这对联一语双关。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教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这幅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幅集句联,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色,说明滇池是汇集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光辉映,如圆圆碧玉沉入湖水。“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舟”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在阳光的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沿石阶而上,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
处”。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请看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的一副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石壁上刻有“普陀胜景”四个字,我们知道,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普遍性象: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互相包容的。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是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至饿死的故事。通过对伯夷、叔齐
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从隧道向上走,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吴来青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一尊观音,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的特点。左右有骑马骑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势必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的巨大和工作的艰辛。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庆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到了清乾隆年间,道士吴来青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还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开慈云洞。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砖凿成。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继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
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的隧道被称为“云华洞“,是杨氏父子所修。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达天阁”,“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
“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比的黑斗,右足踏鳖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传说魁星来点状元,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称做“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泼跳脱”,与两旁坐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主体突出。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利禄;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石室北面刻有跳跃的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点额而归。登上这悬崖之门的龙门,越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在西山的诸峰中,有一挂榜山。此山的峭壁呈土红色,犹如金榜高悬,故此得名。此景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相得益彰。
在这高山之巅,每个人都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室柱上的这副 :“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汗,更宜心境放平。”这是攀高登顶应注意的劝诫,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