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鲁迅的杂文及后期思想.txt 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本文由JIAHNE 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鲁迅的杂文及后期思想 兼及社会主义理想与矛盾
本课重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被革命高度推崇的原因。 鲁迅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鲁迅被单一化的过程及实质。
一 鲁迅杂文的特点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 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 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 (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 学体式。 (2)它是一种瞬息即逝的实存的表达和手段,这种实存 要求对一切领域的一切事物做出直接的反应。要言之, 杂文就是:现在。 (3)这种散文以积极干预的姿态登场,它具有道德性。 它要迅速介人,直截了当地促成变化。 (4)它是片断式的,没有固定的形态。由于它似乎能同 时兼容所有的形式和思考内容的东西,因此是一种“无 体的自由体式”。也正由此,要做出清晰界定是相当困 难的。
1、批判性的特色。鲁迅在反对“恕道”的传统精神和 “中庸”学说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原则“战则不止”。 他的社会和文化批判的主要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人的 奴性、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压迫,还有他那时代的右倾 政策:他既反军阀势力,又反国民党,既反各种封建复辟 势力,又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学,既反国粹,又反国学。 在他的14卷政治杂文中,《坟》是最有名也是最少争议的。 相反他的很多集子,特别是1927年后撰写的,在不少文学 批评家看来纯属诽谤中伤。 不过,即使他的论争文章中也包含需要在今天做一番全新 思考的挑战。 他在1925年的《灯下漫笔》文中写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话: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 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 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 年的使命!
2、多疑性。 、多疑性。 中国传统中较少有不断陷入绝望的意义上的怀疑精神。 中国传统中较少有不断陷入绝望的意义上的怀疑精神。 中国只有片刻的思想混乱,由自我修养就可以克服。 中国只有片刻的思想混乱,由自我修养就可以克服。这 种状态在知识分子当中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 世纪。 种状态在知识分子当中一直维持到了 世纪。 鲁迅是个极大的例外,怀疑就犹如他第二层皮肤,一种 鲁迅是个极大的例外,怀疑就犹如他第二层皮肤, 在他的杂文里有特殊表达的生活感觉。作者对日常事物, 在他的杂文里有特殊表达的生活感觉。作者对日常事物, 对自己都充满疑心。他对日常情景进行分析, 对自己都充满疑心。他对日常情景进行分析,对自身进 行解剖。 行解剖。即便是一句骂人话也可能成为他批判性地审视 中国历史的目标。 中国历史的目标。作者喜欢借助价值重估和悖论的技巧 来展开其追问。 来展开其追问。 1933年4月10日,鲁迅就曹聚仁在同一天写的主题为 “杀错了人”的杂文提出不同看法。就后者的论点,即 每次革命都难免会有牺牲,只是不要错杀人,即杀错了 自己人,他作了进一步发挥:袁世凯在1913年的二次革 命之后并不是错杀了人,而是专杀自己阵营的人,杀革 命党人,以便日后自己能做上皇帝。鲁迅在这里也是把 过去和现在总结为一个历史循环,他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革命的闹成这模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杀错了 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袁世凯)。”
(3)引申性。 )引申性。 鲁迅骂过连布莱希特都很推重的戏剧演员梅兰芳那 鲁迅骂过连布莱希特 样的当时名人。我们很容易找到以下的辩解理由: 作者的批判对象并不是个人或者具体事,而是总体 和普遍现象。单个人只不过是总体观察中的附带物。 这一点从《论
“费厄泼赖”应当缓行》中也能看出, 该文以传统的八股文风格写出:这里涉及的并不是 单单的一只狗,一只要继续去痛打的落水狗,而是 有其引申的寓意。它代表了一群人,也就是被打垮 的士绅阶层,他们在民国成立后仍然从不同层面上 图谋复辟和反革命活动。简而言之,对于杂文家来 说重要的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在整体中的单个人, 他要的是在一个典型情景中的具体事物,具体事物 由此而能上升为代表性范例。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就是鲁迅的做法。在 此意义上,多次遭他批判的散文家林语堂和梁实秋 对他而言乃是代表了“公仇”,而不是“私敌”。
4、双层性。所有杂文的起点都是一个客观事件, 然后被予以主观性的过滤。“中国的灵魂”就成 了鲁迅的灵魂。这些杂文因此就有一个公开的和 一个潜藏的主题。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纪念刘和珍君》, 这篇杂文最终与其说是悼念两个女学生被当时的 北京政府枪杀,不如说更多地关系到在暴力时代 能否谈政治的问题:在所有谈论都无意义,而所 有沉默都意味深长的情况下,我们是沉默还是开 口?反抗如何可能? 类似这样的杂文之所以对所谓“68年”一代产生 了巨大影响,是因为在中国和德国方面都有着相 近的思考。
5、语言特征。在恐怖暴政之下,鲁迅成功地 在开口和沉默之间发展了中国语言的各种可 能性,他所采用的方式迄今无人能及。 他偏爱重复句式、悖论和辛辣嘲讽。他调遣 着不同的语言层次:白话文与口语,口语又 同文言相交杂。高雅和平白的语言使用、中 西文法、本国语和外来词构成了一种需要反 复阅读的独特风格。 除了使用通常的长短句交替、感叹句、修辞 性问句以及传统的对仗结构之外,鲁迅还破 坏语法规则,特别是不守逻辑,“有理的压 迫”和“跪着的造反”就是两个例子。
鲁迅杂文的影响。 在左联的领导下,作家们偏爱用杂文作 为政治争论的形式,对国民党展开斗争。 鲁迅也是如此。从1927年开始直到逝世, 他就几乎没有再用过其他文体(如果不 论《故事新编》的话)。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中, 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与论战效果,作为 匕首与投枪的杂文很自然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30年 代又出现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许多“左联”的与进步的文学刊物,如《萌芽月刊》、 《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文学》、 《海燕》。《芒种》、《杂文》,甚至连《申报自 由谈》、《东方杂志》等,在一个时期内,都刊登左 翼杂文。 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出来,影响较大的就有瞿秋 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 入自己的集子《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 风月谈》,读者竟不能加以区分。唐弢的《新脸谱》 一文,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足可证明 鲁迅对这一时期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 作家杂文的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加以概括的。 1937至1941年,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也十分引 人注目,有诸多报刊发表杂文,其中影响最大的有 《鲁迅风》和《文汇报》副刊《世纪风》。 由于“孤岛”特殊的政治地域氛围,这里杂文的写 作更有现实的批判性,也更真切痛快。但具体到每 个作者,又都力求有不同的艺术风致。唐弢是最能 学得鲁迅风致的作者之一,他在“孤岛”期间的杂 文结集有《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等。 他的作品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一切社会病毒都在 其扫荡之列,尤为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 源。如《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 《氓》、《丑》、《逃与趋》诸篇,都注重勾勒世 相,讽刺西崽汉奸、奴才等形形色色的可鄙性格, 活画出其无耻嘴脸。 唐弢的杂文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并不总是 剑拔弩张,能读出其中流露的感情与诗意。
二 鲁迅杂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鲁迅在1927年清党事件后身不由已地陷入与官方 对抗的险恶处境,这处境对他心理的伤害就特别 深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本来是常常并排供着 两尊神,一个要他注重实际,把眼前的功利奉为 第一,另一个却要他超越世俗,向上下左右追问 人生的终极意义。 国民
党浙江省党部,以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为 理由,在一九三0年三月向国民党中央公开申请, 要通缉“反动文人鲁迅”。几个月后,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会更下令“取缔”自由运动大同盟、 中国革命互济会和左翼作家联盟等八个团体,在 附于取缔今后面的“左联”成员名单上,赫然列 着他的名字。
他写系列文章,激烈地抨击政府;他更积极地参加 “左联”的活动,一九三二年又参加宋庆龄、杨杏 佛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它的执 行委员。 被列入暗杀名单。 一九三二年夏天,“蓝农社”的特务暗杀身为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的杨杏佛,随即放出风声,说 也将鲁迅列入了暗杀的名单。从一九三四年起,政 府的书报检查机关更连续查禁他的著作,从《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之类的年度文集,一直到 《鲁迅杂感集》那样的选本,到后来,网还越收越 紧,他到上海以后的几乎所有杂文集,都被打上了 黑叉。
(一) 寻找共产党。 寻找共产党。 一 寻找共产党 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可能性?中国的社会是一片漆黑;欧 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呢?都站在中国的当权者背后;唯一 可以考虑的,似乎就是苏维埃制度下的俄国了。说起来, 他在“五四”时候就看过介绍俄国革命的书籍,二十年 代中期介绍苏俄的文艺论战和文学作品,也明显表示过 对俄国的变革的好感。 他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一直有怀疑,但他现在已经别无 选择,对理想的需要如此急迫,他不得不先把这一点怀 疑压入心底。更何况中国的官方也好,它的外国的支持 者也好。都一齐攻击苏俄,单从敌我利害考虑,也应该 将苏俄引为同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帝国主义和我们, 除了它的奴才之外。哪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我们 的痈疽,是它们的敌人,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 们的朋友了。”
也就从到上海开始,他陆续买来一批日文 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非常认真地读, 单在一九二八年内,他就读了十多本这样 的书,许广平甚至说他是“几乎每天手不 释卷的在翻着这方面的著作。”
将苏俄描述成理想的标本,下一步就自然 是在中国寻找它的相似物。既然认定布尔 什维克的成功是千千万万穷苦人造成的, 要在中国实现同样的成功,就势必得把眼 光转向中国的穷苦人。鲁迅似乎早有这样 的念头。 在北京和广州,他看多了知识者的无用, 看多了青年人的叵测;种种流血的事实又 一再向他证明,光靠文字和思想,决不能 战胜拥有暴力的黑暗。
(二) 观念的改变。重群众。 从早先高喊“任个人而排众数”, 到现在将世界放到“愚人”肩上, 他的立场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 转变;从这个新立场再转到将工 农视为中国的希望,那几乎是顺 理成章,非常容易了。 于是,也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 接。二连三地断言,中国的将来 也必是工农百姓的天下。“左翼 文艺现在在和无产者一同受难, 将来当然也将和无产者一同起 来”;“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 来。”
1、他对共产党和红军控制下的江 西“苏区”,也就因此特别重视, 这是中国土地上唯一和苏俄相似 的地方。 2、长篇小说计划。一九三二年, 他就在家中会见从“苏区”秘密 来上海养病的红军将领陈赓,了 解“苏区”的情况,他尤其注意 农民的生活状况,提了一大堆具 体的问题。最后他相当满意,确 信“苏区”的农民已经获得了某 种“解放”。他后来甚至表示, 要写一本描写红军的小说。
3、在鲁迅的观念中,民众除了以被统治者的身份, 与统治者构成一对反义词,更以自己的不识字,和 知识者构成一对反义词。因此,他改变了对民众的认识,也就势必要改变对知识阶级的认识 . 4、工人与新知识分子。把知识阶级一分为二,一部 分应该灭亡,另一部分还有将来。可这区分的依据 何在呢?鲁迅无奈,只好又搬出苏俄来:“在社会 主义的建设中,智识劳动和筋肉劳动的界限也跟着 消除,„„由此也更见社会一异,所谓‘智识者’ „„ 即截然不同,苏联的新的智识者,实在已不知道为 什么有人会对秋月伤心,落花坠泪,正如我们的不 明白为什么熔铁的炉,倒是没有炉底一样了。”
5、变化的原因。只有一个出路了。 为了能有个理想来支撑他与官方的对抗,鲁 迅不惜对自己的思想作那么大的修正,那在 实际的社会交往中,他会采取什么样的功利 策略,你也就可想而知。谁都不愿意孤身一 个人面对强敌,他总希望两边有支援,背后 有接应,越是发现敌人的强大,这寻找盟友 的心情还越急迫。 鲁迅自然也是如此,他自已和国民党政府为 敌了,对一切也与国民党为敌的人,就本能 地会产生好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与国民 党对抗最激烈的势力,就是共产党,鲁迅看 待它的目光,也就最为亲切。
(三) 与共产党的实际交往。 1、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家的 客厅里就经常有文化界的共产 党人来来往往,其中瞿秋白和 冯雪峰等人,更成了他非常亲 近的朋友。以参加“左联”为 起点,他公开和上海文化界中 的共产党人站在一起,即使对 其中有些人心存芥蒂,也总是 克制着,尽量不露在脸上。他 将自己的寓所提供给瞿秋白作 避难所,瞿秋白一有危险,就 往他家里躲.
2、一九三二年他去北京,就在 共产党北方局的安排下,借一 个朋友的家,和北京各个左翼 文化团体的核心分子见面,其 中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他 因此常常充当共产党的“联络 人”。那北方局失掉了和共产 党中央的联系,就派人将汇报 信送至他手上,请他转交;
一 些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打散了, 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也都会 来找他,请他帮忙恢复联系。 一九三三年冬天,他帮助成仿 吾和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接上了 头。
3、鲁迅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他也不会加入,在内 心深处,他对政治性的团体向来就有戒心。一九二 五年春未,他回答许广平关于参加国民党的询问, 就明确说过:“如要思想自由,特立独行,便不相 宜。如能牺牲若干自己的意见,就可以。” 他早年在东京就不愿意当刺客,现在又经历了二十 多年的人生风雨,将个人的独立看得更重,当然不 会再加入什么政治团体了。 因此,他和共产党人的联合,就主要是以他那一枝 笔,和那个令人眼亮的名字。事实上,当时的共产 党领导人所以再三敦促成仿吾、钱杏邨这些人,要 他们收起对鲁迅的敌意,主动去联合他,甚至尊他 为“左联”的领袖,也就是看中了他的名字和笔。
4、凡是共产党方面要求他写的文章,只要和自己 的见解抵触不太大,他就总是勉力照写。在这样写 下的文章中,他也总是尽力以共产党人的口吻说话, 对国民党政府痛加斥责。 一九三一年春天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 的血》,一九三四年冬天的《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就是两则突出的例证。有时候,他甚至愿意按照共 产党的要求发表对时局的看法。 一九三一年,上海有一家《文艺新闻》杂志请他评 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意义,他就写道:“这在一 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惩膺’他的仆役--中国 军阀,„„在另一面,是进攻苏联的开头,是要使 世界的劳苦群众,永受奴隶的苦楚的方针的第一 步。”
5、至于将自己的名字列在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宣 言上,次数就更多了。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他都和茅盾联名拍电报去祝贺。 甚至冯雪峰自作主张,以他的名义买了火腿,作 为给毛泽东的礼物送去陕北,他事后也表示同意。 他临逝世前,请冯雪峰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 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切切实实,足踏 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他过目时并 不涂改,同意就这样送出去发表,就更说明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都非常看重和共产党人 的联盟,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对共产党的怀疑 四
鲁迅是一个“五四”式的知识分子,强调 个人自由 精神,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陷得深了,就难免会 觉得格格不入。 1、李立三。一九三0年五月,他刚刚和共产党人结 盟,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秘密约见他, 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 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 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婉言拒绝:“文章是很容 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 就无法住下去”,李立三竟说:“这个问题好办! 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 上去就可以到苏联
去了。„„”口气如此粗鲁,一点 也不掩饰他对鲁迅的利用心,好像看得他如同一枚 炸弹一样,这教鲁迅怎么受得了,他当然一口拒绝 了
2、与创造社的论争。 (1)20年代与创造社的论争中郭沫若成仿吾一 帮极端革命者骂鲁迅是为封建余孽,因为资本 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动,封建社会又是对资本 主义的反动,因此鲁迅罪大恶极,是双重反动, 是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 。 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对鲁迅的围剿,重要理 由他是个反动老作家,“对于布鲁桥亚是一个 最良的代言人,对于普罗列塔亚(大众)是一 个最恶的煽动家”,在鲁迅骂郭沫若是“才子 加流氓”。
(2)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成仿吾就 在《洪水》半月刊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上 发表了《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 在估计数年来新文学形势时,把鲁迅和 周作人、刘半农和陈西滢列在一起,认 为鲁迅等人所从事的是“以趣味为中心 的文艺”,“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 暇,第三个闲暇。” 基于这种形势估计和小团体的倾向, “革命文学”论争一开始,创造社、太 阳社就把批判的茅头指向了鲁迅。
(3)1928这年一月十五日,冯乃超在《文化批判》 冯乃超在《 ) 冯乃超在 文化批判》 创刊号上发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说道: 创刊号上发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说道: 鲁迅这位老生——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 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是常向 “鲁迅这位老生 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 是常向 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对鲁迅在批判封建礼教中的伟大功绩视而不见,反而 说他“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 (4)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继续重复 )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对鲁迅的说法,并 且进一步概括所谓“趣味文学”的四点社会效能,加 上了“以‘趣味”为护符,蒙蔽一切社会恶。”“以 趣味”为护符,蒙蔽一切社会恶。”“以 “ 趣味’为鸦片,麻醉青年”等等罪名。这些文章, ‘趣味’为鸦片,麻醉青年”等等罪名 以及后来发表的彭康的《除掉鲁迅的“除掉”!》、 冯乃超的《人道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李初梨 的《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 》
(5)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 时代》。钱文与这场 时代》 )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 时代 论争中其它反对鲁迅的文章不同,没有一笔抹煞鲁迅 作品的价值,简单扣上种种罪名,而是承认《阿Q 正 传》的相当的好处,承认它“不但是代表了病态的国 民性,同时还解剖了在辛亥革命初期的农村里一部分 人物的思想,我们扩大点说,阿Q 的思想也代表了那 时都市里一部分民众的思想。”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十年来的中国农民已“不象阿Q 时代的幼稚 时代的幼稚, 十年来的中国农民已“不象阿 时代的幼稚,他们大 都有了很严密的组织, 都有了很严密的组织,而且对于政治也有了相当的认 他们的革命已“不是莫明其妙的阿Q 式的蠢动 式的蠢动, 识”,他们的革命已“不是莫明其妙的阿 式的蠢动, 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不是泄愤, 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不是泄愤,而是一种政 治的斗争了。 治的斗争了。”所以,“这个狂风暴雨的时代,只有 具有狂风暴雨的革命精神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只有 忠实诚恳情绪在全身燃烧,对于政治有亲切的认识, 自己站在革命的前线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阿Q 正 传》的技巧是力不能及了!阿Q 时代是早已死去了!”
写了《死去了的阿Q 时代》之后,钱杏邨 又写了《死去了的鲁迅》(《现代中国文 学’作家》,泰东图书局七月初版)和 《朦胧以后——三论鲁迅》(五月二十日 《我们月刊》创刊号),对鲁迅的批评更 加直接、简单。后来李何林编《鲁迅论》 时,将这两篇文章合并在《死去了的阿Q 时代》中了。
3、左联。 在文学界,鲁迅和那些尊他为领袖的共产党人,还 有更直接的矛盾在。它的起因就是“左联”。严格 说起来,这其实是一个仓促建立的组织,鲁迅和创 造社、太阳社那些年轻人正在报刊上战得昏天黑地, 共产党的领导人却出来调停,强拉双方坐到一张桌 子
边上来当战友。 (1)因此,即便表面上是握手言和了,鲁迅也好, 那批激进的青年也好,心里的不快依然梗着,不但 鲁迅依旧讨厌成仿吾,蒋光慈也依旧看不上鲁迅, 就是钱杏邨,他可以服从命令,不再写文章骂鲁迅, 但在心里,他却并不认错,直到“左联”成立以后, 他都一再说,他看不出前两年批评鲁迅有什么措。 这也难怪。鲁迅和这批年轻人,思想上完全是两代 人。
(2)就在“左联”成文的第一天,矛盾就 暴露出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讲话,依然 批评创造和太阳社“专事于吹擂”,“力 量实在单薄”;听者中间的那年轻人,则 有好几个在会后公开指责:“他说的还是 这些话!所谓“这些话”,不单是指鲁迅 依旧记仇,也指他还是老生常谈,说不出 一句新鲜话。几个月后,在那次为鲁迅祝 寿的集会上,鲁迅刚讲完,一位年轻人就 摇着头对身边的人说:“这大令人失望 啦!„„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使青 年人为之沮丧„„”
(3)一九三二年,因为批评“左联”刊物《文学 月报》上的一首诗,鲁迅又得罪了这份”刊物的 主编周扬。偏巧从第二年开始,周扬成为“左联” 中的共产党负责人,于是鲁迅和周扬的个人矛盾, 就演化为他和“左联”中一群共产党人的矛盾。 (4)一九三三年春,“左联”的四位成员联名发 表文章,替《文学月报》上的那首诗辩护,斥责 鲁迅是“右倾机会主义”,是“带着白手套的革 命家”。一九三四年,则又有一位“左联”的青 年成员化名“林默”,说鲁迅当时在报纸副刊上 发表的短文是“花边文学”,“往往渗有毒 汁„„”
(五) 对共产党的失望
1、四条汉子整胡风 1932年,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生四 人以“内奸”的嫌疑,革去了与鲁迅素 来亲近的胡风的左联书记的职务 ,并曾 经搞了一辆汽车一起到鲁迅家里让鲁迅 作证。鲁迅拒绝了。从此对党内的残酷 更反感。
2、周扬的同伙老是化名骂他,鲁迅又特 别敏感,几乎每一次都能猜出化名攻击者 的真实面目,他的反击,就往往相当厉害。 当初你成仿吾骂我是“有闲,有闲,还是 有闲”,我就干脆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 九年的杂文集名为《三闲集》,且在序言 中指明,这是“射仿吾也”。你林默涵扣 我一顶“花边文学”的帽子,我就干脆摘 来作这些短论的总名 。
3、直到逝世前一个月,病在床上,还写信向朋友表 示:“这里的有一种文学家,„„他们自有一伙, 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我病稍 愈,还要给以暴露的,那么,中国文艺的前途庶几 有救”,简直是将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这群共产 党人了。 4、肯定那些人的革命热情。 他再怎样说,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成仿吾和 钱杏邨也好,周扬和徐懋庸也好,他们都是向国民 党官方作坚决斗争的共产党人,在基本的政治态度 上,正和自己大致相同。因此,即便“左联”解散 以后,他依然得承认他们是“革命者”,就在给徐 懋庸的那封信中,他那样痛斥周扬,最后也还是要 补充一句:这个人“也许别有他的优点。也许后来 不复如此,仍将成为一个真的革命者。”
5、集团利益。 只是,这并不能冲淡他对共产党的思想控制 严密与专制的不满。 横站 他和周扬们的矛盾,其实是体现了一个试图 坚持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讲究实际 利害的政治集团的矛盾。因为面临共向的敌 人,他们似乎是联合了,但在骨子里,他们 其实是两路人。一九三四年底他对朋友说: “最可怕”的确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 友’,„„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 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
6、京海派对比。一九三二年冬天他从北 京写信给许广平,对京沪两地文人的评 价:“此地人士,似尚存友情,故颇欢 畅,殊不似上海文人之反脸不相识也。” 7、半年以后又说:“我与中国新文人相 周旋者十余年,颇觉得以古怪者为多, 而漂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 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而最可 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
8、与亲共的其他人。 从这个时候起,他不但和周扬那些人越闹越僵,与 别的人也屡起冲突。譬如为了办《译文》,就和生 活书店的邹韬奋、胡愈之等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到
一九三六年,“左联”解散以后,他又对傅东华、 王统照这样一些态度相当温和的作家,甚至对茅盾, 也渐生不满,在给朋友的私人通信中,就屡次用严 厉的口气,将他们和周扬排在一起,依次批评过来。 说起来,邹韬奋们也好,王统照们也好,可以说是 文学和文化界中,除共产党之外,在社会政治立场 上与他最接近的人,他对他们都心存疑虑,也就很 难再找到别的同道了。
(六) 鲁迅 的最终态度。 鲁迅老了之后,他的精神更是极端,一 九三六年九月他写道:“欧洲人临死时, 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 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 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诚 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七) 鲁迅之死。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 作。捱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封短信,由许广平 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 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 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 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 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已的生命。可是,到第二天 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在苦苦地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后,他终于走到了生 命的尽头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写下这 么几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 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 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三 鲁迅被神化的过程
(一) 早期的思想多元 1、周作人 鲁迅逝世的第二天,即十月二十日, 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就在北平寓所 “苦雨斋”对北平《世界日报》记者 发表了谈话,谈叙了听到鲁迅逝世消 息之后的感慨,并对鲁迅的一生业绩 和人格进行了评论,他着重谈鲁迅早 年的学术活动和整理古籍的工作。对 鲁迅后期的战斗生活避而不谈,对鲁 迅的文学创作和处世态度则以“处世 悲观,批评苛刻”两点加以概括,把 鲁迅看成是一位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 者。
2、林语堂。一九三七年一 一 月一日, 宇宙凤》 月一日,《宇宙凤》第三十 二期发表了林语堂的《 二期发表了林语堂的《悼鲁 迅》。林语堂曾是鲁迅的老 朋友,后来虽然发生龈龋, 朋友,后来虽然发生龈龋, 还不至成为仇敌, 还不至成为仇敌,然而侨居 美国的林语堂所写的这篇悼 文态度却不够友好, 文态度却不够友好,半文半 尖酸刻薄,文风不正, 自,尖酸刻薄,文风不正, 作为一种资料, 作为一种资料,也反映了林 语堂这类人物的鲁迅观,应 语堂这类人物的鲁迅观, 当注意。(砸狗的快感) 。(砸狗的快感 当注意。(砸狗的快感)
3、苏雪林。资产阶级右翼立场上, 露骨地攻击、谩骂鲁迅的是苏雪 林。三月一日。在武汉创刊的 《奔涛》第一期上刊登了胡适和 苏雪林的通信《关于当前文化动 态的讨论》,苏雪林在信中大骂: “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 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 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但他的羽党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 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象孔 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 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 受他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 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 了得?”
4、唐弢。如何评价鲁迅杂文、 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是鲁迅 研究领域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 一。一九三七年八月十日,唐 弢在《生活学校》第一卷第七 期上发表了《从 论鲁迅》一文,对鲁迅后期所 作的三本《且介亭杂文》进行 了分析,说明鲁迅后期的思想 “发展到了更前进、更正确的 阶段”,有着“坚强的自信力”
(二) 中共思想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 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为追悼鲁迅先 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 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中称鲁 迅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 迅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思想界的 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 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他唤 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 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 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象他一样的革命 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 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 人一等的功绩。 人一等的功绩。”
2、毛泽东《鲁迅论》的发表。这 篇文章是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毛 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辞,三月份在重 庆出版的《七月》第三期上发表。 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著名演讲辞中说: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这一论断显然比鲁迅逝世纪念文献 中的评价更为精辟,言简意明地概 括了鲁迅在现代中国的至高价值和 历史地位,也揭示了开展鲁迅研究 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3、一九四O 年,毛泽东《新民主 一九四O 毛泽东《 主义论》发表。 主义论》发表。 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新民主主 二月十五日,毛泽东《 义论》 中国文化》 义论》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发表。 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的奴颜和媚骨,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 大多数, 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 方向。
4、冯雪峰的《鲁迅与中国民族及 冯雪峰的《 文学上的鲁迅主义》 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八月一日 文艺阵地》第五卷第二期), ),中 《文艺阵地》第五卷第二期),中 说: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的重要不但 不逊于高尔基之于俄罗斯民族, 不逊于高尔基之于俄罗斯民族,而 且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超过 的。„„如果我们仍以外国历史发 如果我们仍以外国历史发 展的相似的阶段来比较, 展的相似的阶段来比较,则鲁迅先 生还尽了VG 培林斯基的历史的任 生还尽了 培林斯基的历史的任 务,在文学建立上又尽了果戈理的 任务。鲁迅先生的杂感,杂文, 任务。鲁迅先生的杂感,杂文,在 文学上是要和但丁、 文学上是要和但丁、海涅及萨尔蒂 科夫谢特林等人的作品一样不朽 科夫 谢特林等人的作品一样不朽 这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花, 的,这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花, 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花。 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花。
(三) 最后的复杂化。 三 最后的复杂化。
1949这一年七月,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昆明发生 这一年七月, 这一年七月 了一场“关于鲁迅”的争论。 了一场“关于鲁迅”的争论。 1、刘文典认为鲁迅的小说“有不少的疵点”、 (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谈鲁 迅》),具体地说就是:甲、“我们中国的革 命小说革命到《金瓶梅》,可以说革命到顶, 鲁迅的小说怎样能够比呢?” 2、认为鲁迅只是“‘斗士”而不是、‘思想 家’”(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 谈鲁迅》)。刘说,甲、鲁迅“对中国的哲学 还没有研究透彻”(七月十四日《正义报》: 《听刘文典讲(关于鲁迅)》);乙、“说鲁 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革命绝对不能成功,太悲 观,眼光不远大”(七月二十日《观察报》: 《警惕刘文典嘴里的毒液》);丙、刘认为鲁 迅的思想只有继承而无创新,说“中国人的思 想,自古以来都是‘左’的,从来没有‘右’ 的思想,鲁迅的思想也是继承中国的传统,所 以是‘左’的 。
3、刘并不佩服“斗士”,说“斗士”的“以牙 还牙”,就是人被狗咬了,就要反咬狗一
口那样 可笑(参见七月十八日《观察报》:《关于刘文 典教授的(关于鲁迅)》)。他认为“鲁迅的论 战都是多余的,战到精疲力偿是不合算的”(七 月二十日《观察报》:《警惕刘文典嘴里的毒 液》);“鲁迅许多时间都耗在„„无意义的笔 战中” 4、说鲁迅的人品、性格有缺点,如:甲、私德 不好,“兄弟如水火不相容,肉骨关系不应如此” (七月二十日《观察报》:《警惕刘文典嘴里的 毒液》);乙、说“鲁迅对世人是抱着仇恨的态 度(七月十八日《观察报》:《关于刘文典教授 的(关于鲁迅)》),“是具有‘迫害狂’心理 的人”,“人生态度更是太过于小气和偏狭”.
刘文典在讲演中也对鲁迅作了某些肯定, 为鲁迅作了某些辩护,如说鲁迅是武松, 围攻鲁迅的则是“《荡寇志》中实行车轮 战术的人”(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 《刘文典谈鲁迅》);针对有人造谣说鲁 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人的著作 一事,刘认为这“系存心攻击”,同时, 说自己“佩服鲁迅写的小说”(见七月十 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谈鲁迅》)。
(四) 单一化鲁迅 四 单一化鲁迅
1、极左共产党死前后对鲁迅的态度鲁迅 死后,郭沫若完全改了口径,他说鲁迅 比孔子还伟大,理由是孔子没有“国际 间的功勋”,盛赞鲁迅是“中国民族近 代的一个杰作”,是中国近代文艺“真 实意义的开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 的精神”: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 呜呼鲁迅, 呜呼鲁迅 鲁迅鲁迅, 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在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上,已经回 国的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 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 深切的关心。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
2、毛泽东对鲁迅的实际态度
周海婴在《再说几句—— 假如鲁迅还活着》一书中 提到,1957年,罗稷南在 一次聚会中问毛泽东: “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 他会怎样?”毛泽东沉思 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 (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 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 不作声。
黄宗英在《我亲聆毛 泽东与罗稷南的对话》 中则是这样写的: (罗提出问题后), “鲁迅么,”毛主席 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 爽朗地答道,“要么 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 的,要么一句话也不 说。”
(五) 思想控制
雷锋的榜样塑造:死后才可以. 思想控制的严密:不准有丝毫的差错,完全符合 需要。 总结
鲁迅杂文争议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在于 政治化。世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也是一 个重要原因。 杂文的政治工具化,是一大不足。 鲁迅的杂文还是同类文章中成就最高的。 构成了鲁迅思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书目
王晓明《鲁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 钱理群 王得后《论鲁迅的散文》 汪晖《反抗绝望》 薛毅《论鲁迅的杂文》
作业
思考鲁迅杂文的意义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预习施蜇存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
1
9鲁迅的杂文及后期思想.txt 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本文由JIAHNE 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鲁迅的杂文及后期思想 兼及社会主义理想与矛盾
本课重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被革命高度推崇的原因。 鲁迅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鲁迅被单一化的过程及实质。
一 鲁迅杂文的特点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 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 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 (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 学体式。 (2)它是一种瞬息即逝的实存的表达和手段,这种实存 要求对一切领域的一切事物做出直接的反应。要言之, 杂文就是:现在。 (3)这种散文以积极干预的姿态登场,它具有道德性。 它要迅速介人,直截了当地促成变化。 (4)它是片断式的,没有固定的形态。由于它似乎能同 时兼容所有的形式和思考内容的东西,因此是一种“无 体的自由体式”。也正由此,要做出清晰界定是相当困 难的。
1、批判性的特色。鲁迅在反对“恕道”的传统精神和 “中庸”学说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原则“战则不止”。 他的社会和文化批判的主要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人的 奴性、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压迫,还有他那时代的右倾 政策:他既反军阀势力,又反国民党,既反各种封建复辟 势力,又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学,既反国粹,又反国学。 在他的14卷政治杂文中,《坟》是最有名也是最少争议的。 相反他的很多集子,特别是1927年后撰写的,在不少文学 批评家看来纯属诽谤中伤。 不过,即使他的论争文章中也包含需要在今天做一番全新 思考的挑战。 他在1925年的《灯下漫笔》文中写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话: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 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 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 年的使命!
2、多疑性。 、多疑性。 中国传统中较少有不断陷入绝望的意义上的怀疑精神。 中国传统中较少有不断陷入绝望的意义上的怀疑精神。 中国只有片刻的思想混乱,由自我修养就可以克服。 中国只有片刻的思想混乱,由自我修养就可以克服。这 种状态在知识分子当中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 世纪。 种状态在知识分子当中一直维持到了 世纪。 鲁迅是个极大的例外,怀疑就犹如他第二层皮肤,一种 鲁迅是个极大的例外,怀疑就犹如他第二层皮肤, 在他的杂文里有特殊表达的生活感觉。作者对日常事物, 在他的杂文里有特殊表达的生活感觉。作者对日常事物, 对自己都充满疑心。他对日常情景进行分析, 对自己都充满疑心。他对日常情景进行分析,对自身进 行解剖。 行解剖。即便是一句骂人话也可能成为他批判性地审视 中国历史的目标。 中国历史的目标。作者喜欢借助价值重估和悖论的技巧 来展开其追问。 来展开其追问。 1933年4月10日,鲁迅就曹聚仁在同一天写的主题为 “杀错了人”的杂文提出不同看法。就后者的论点,即 每次革命都难免会有牺牲,只是不要错杀人,即杀错了 自己人,他作了进一步发挥:袁世凯在1913年的二次革 命之后并不是错杀了人,而是专杀自己阵营的人,杀革 命党人,以便日后自己能做上皇帝。鲁迅在这里也是把 过去和现在总结为一个历史循环,他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革命的闹成这模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杀错了 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袁世凯)。”
(3)引申性。 )引申性。 鲁迅骂过连布莱希特都很推重的戏剧演员梅兰芳那 鲁迅骂过连布莱希特 样的当时名人。我们很容易找到以下的辩解理由: 作者的批判对象并不是个人或者具体事,而是总体 和普遍现象。单个人只不过是总体观察中的附带物。 这一点从《论
“费厄泼赖”应当缓行》中也能看出, 该文以传统的八股文风格写出:这里涉及的并不是 单单的一只狗,一只要继续去痛打的落水狗,而是 有其引申的寓意。它代表了一群人,也就是被打垮 的士绅阶层,他们在民国成立后仍然从不同层面上 图谋复辟和反革命活动。简而言之,对于杂文家来 说重要的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在整体中的单个人, 他要的是在一个典型情景中的具体事物,具体事物 由此而能上升为代表性范例。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就是鲁迅的做法。在 此意义上,多次遭他批判的散文家林语堂和梁实秋 对他而言乃是代表了“公仇”,而不是“私敌”。
4、双层性。所有杂文的起点都是一个客观事件, 然后被予以主观性的过滤。“中国的灵魂”就成 了鲁迅的灵魂。这些杂文因此就有一个公开的和 一个潜藏的主题。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纪念刘和珍君》, 这篇杂文最终与其说是悼念两个女学生被当时的 北京政府枪杀,不如说更多地关系到在暴力时代 能否谈政治的问题:在所有谈论都无意义,而所 有沉默都意味深长的情况下,我们是沉默还是开 口?反抗如何可能? 类似这样的杂文之所以对所谓“68年”一代产生 了巨大影响,是因为在中国和德国方面都有着相 近的思考。
5、语言特征。在恐怖暴政之下,鲁迅成功地 在开口和沉默之间发展了中国语言的各种可 能性,他所采用的方式迄今无人能及。 他偏爱重复句式、悖论和辛辣嘲讽。他调遣 着不同的语言层次:白话文与口语,口语又 同文言相交杂。高雅和平白的语言使用、中 西文法、本国语和外来词构成了一种需要反 复阅读的独特风格。 除了使用通常的长短句交替、感叹句、修辞 性问句以及传统的对仗结构之外,鲁迅还破 坏语法规则,特别是不守逻辑,“有理的压 迫”和“跪着的造反”就是两个例子。
鲁迅杂文的影响。 在左联的领导下,作家们偏爱用杂文作 为政治争论的形式,对国民党展开斗争。 鲁迅也是如此。从1927年开始直到逝世, 他就几乎没有再用过其他文体(如果不 论《故事新编》的话)。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中, 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与论战效果,作为 匕首与投枪的杂文很自然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30年 代又出现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许多“左联”的与进步的文学刊物,如《萌芽月刊》、 《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文学》、 《海燕》。《芒种》、《杂文》,甚至连《申报自 由谈》、《东方杂志》等,在一个时期内,都刊登左 翼杂文。 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出来,影响较大的就有瞿秋 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 入自己的集子《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 风月谈》,读者竟不能加以区分。唐弢的《新脸谱》 一文,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足可证明 鲁迅对这一时期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 作家杂文的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加以概括的。 1937至1941年,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也十分引 人注目,有诸多报刊发表杂文,其中影响最大的有 《鲁迅风》和《文汇报》副刊《世纪风》。 由于“孤岛”特殊的政治地域氛围,这里杂文的写 作更有现实的批判性,也更真切痛快。但具体到每 个作者,又都力求有不同的艺术风致。唐弢是最能 学得鲁迅风致的作者之一,他在“孤岛”期间的杂 文结集有《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等。 他的作品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一切社会病毒都在 其扫荡之列,尤为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 源。如《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 《氓》、《丑》、《逃与趋》诸篇,都注重勾勒世 相,讽刺西崽汉奸、奴才等形形色色的可鄙性格, 活画出其无耻嘴脸。 唐弢的杂文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并不总是 剑拔弩张,能读出其中流露的感情与诗意。
二 鲁迅杂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鲁迅在1927年清党事件后身不由已地陷入与官方 对抗的险恶处境,这处境对他心理的伤害就特别 深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本来是常常并排供着 两尊神,一个要他注重实际,把眼前的功利奉为 第一,另一个却要他超越世俗,向上下左右追问 人生的终极意义。 国民
党浙江省党部,以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为 理由,在一九三0年三月向国民党中央公开申请, 要通缉“反动文人鲁迅”。几个月后,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会更下令“取缔”自由运动大同盟、 中国革命互济会和左翼作家联盟等八个团体,在 附于取缔今后面的“左联”成员名单上,赫然列 着他的名字。
他写系列文章,激烈地抨击政府;他更积极地参加 “左联”的活动,一九三二年又参加宋庆龄、杨杏 佛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它的执 行委员。 被列入暗杀名单。 一九三二年夏天,“蓝农社”的特务暗杀身为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的杨杏佛,随即放出风声,说 也将鲁迅列入了暗杀的名单。从一九三四年起,政 府的书报检查机关更连续查禁他的著作,从《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之类的年度文集,一直到 《鲁迅杂感集》那样的选本,到后来,网还越收越 紧,他到上海以后的几乎所有杂文集,都被打上了 黑叉。
(一) 寻找共产党。 寻找共产党。 一 寻找共产党 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可能性?中国的社会是一片漆黑;欧 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呢?都站在中国的当权者背后;唯一 可以考虑的,似乎就是苏维埃制度下的俄国了。说起来, 他在“五四”时候就看过介绍俄国革命的书籍,二十年 代中期介绍苏俄的文艺论战和文学作品,也明显表示过 对俄国的变革的好感。 他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一直有怀疑,但他现在已经别无 选择,对理想的需要如此急迫,他不得不先把这一点怀 疑压入心底。更何况中国的官方也好,它的外国的支持 者也好。都一齐攻击苏俄,单从敌我利害考虑,也应该 将苏俄引为同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帝国主义和我们, 除了它的奴才之外。哪一样利害不和我们正相反?我们 的痈疽,是它们的敌人,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 们的朋友了。”
也就从到上海开始,他陆续买来一批日文 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非常认真地读, 单在一九二八年内,他就读了十多本这样 的书,许广平甚至说他是“几乎每天手不 释卷的在翻着这方面的著作。”
将苏俄描述成理想的标本,下一步就自然 是在中国寻找它的相似物。既然认定布尔 什维克的成功是千千万万穷苦人造成的, 要在中国实现同样的成功,就势必得把眼 光转向中国的穷苦人。鲁迅似乎早有这样 的念头。 在北京和广州,他看多了知识者的无用, 看多了青年人的叵测;种种流血的事实又 一再向他证明,光靠文字和思想,决不能 战胜拥有暴力的黑暗。
(二) 观念的改变。重群众。 从早先高喊“任个人而排众数”, 到现在将世界放到“愚人”肩上, 他的立场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 转变;从这个新立场再转到将工 农视为中国的希望,那几乎是顺 理成章,非常容易了。 于是,也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 接。二连三地断言,中国的将来 也必是工农百姓的天下。“左翼 文艺现在在和无产者一同受难, 将来当然也将和无产者一同起 来”;“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 来。”
1、他对共产党和红军控制下的江 西“苏区”,也就因此特别重视, 这是中国土地上唯一和苏俄相似 的地方。 2、长篇小说计划。一九三二年, 他就在家中会见从“苏区”秘密 来上海养病的红军将领陈赓,了 解“苏区”的情况,他尤其注意 农民的生活状况,提了一大堆具 体的问题。最后他相当满意,确 信“苏区”的农民已经获得了某 种“解放”。他后来甚至表示, 要写一本描写红军的小说。
3、在鲁迅的观念中,民众除了以被统治者的身份, 与统治者构成一对反义词,更以自己的不识字,和 知识者构成一对反义词。因此,他改变了对民众的认识,也就势必要改变对知识阶级的认识 . 4、工人与新知识分子。把知识阶级一分为二,一部 分应该灭亡,另一部分还有将来。可这区分的依据 何在呢?鲁迅无奈,只好又搬出苏俄来:“在社会 主义的建设中,智识劳动和筋肉劳动的界限也跟着 消除,„„由此也更见社会一异,所谓‘智识者’ „„ 即截然不同,苏联的新的智识者,实在已不知道为 什么有人会对秋月伤心,落花坠泪,正如我们的不 明白为什么熔铁的炉,倒是没有炉底一样了。”
5、变化的原因。只有一个出路了。 为了能有个理想来支撑他与官方的对抗,鲁 迅不惜对自己的思想作那么大的修正,那在 实际的社会交往中,他会采取什么样的功利 策略,你也就可想而知。谁都不愿意孤身一 个人面对强敌,他总希望两边有支援,背后 有接应,越是发现敌人的强大,这寻找盟友 的心情还越急迫。 鲁迅自然也是如此,他自已和国民党政府为 敌了,对一切也与国民党为敌的人,就本能 地会产生好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与国民 党对抗最激烈的势力,就是共产党,鲁迅看 待它的目光,也就最为亲切。
(三) 与共产党的实际交往。 1、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家的 客厅里就经常有文化界的共产 党人来来往往,其中瞿秋白和 冯雪峰等人,更成了他非常亲 近的朋友。以参加“左联”为 起点,他公开和上海文化界中 的共产党人站在一起,即使对 其中有些人心存芥蒂,也总是 克制着,尽量不露在脸上。他 将自己的寓所提供给瞿秋白作 避难所,瞿秋白一有危险,就 往他家里躲.
2、一九三二年他去北京,就在 共产党北方局的安排下,借一 个朋友的家,和北京各个左翼 文化团体的核心分子见面,其 中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他 因此常常充当共产党的“联络 人”。那北方局失掉了和共产 党中央的联系,就派人将汇报 信送至他手上,请他转交;
一 些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打散了, 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也都会 来找他,请他帮忙恢复联系。 一九三三年冬天,他帮助成仿 吾和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接上了 头。
3、鲁迅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他也不会加入,在内 心深处,他对政治性的团体向来就有戒心。一九二 五年春未,他回答许广平关于参加国民党的询问, 就明确说过:“如要思想自由,特立独行,便不相 宜。如能牺牲若干自己的意见,就可以。” 他早年在东京就不愿意当刺客,现在又经历了二十 多年的人生风雨,将个人的独立看得更重,当然不 会再加入什么政治团体了。 因此,他和共产党人的联合,就主要是以他那一枝 笔,和那个令人眼亮的名字。事实上,当时的共产 党领导人所以再三敦促成仿吾、钱杏邨这些人,要 他们收起对鲁迅的敌意,主动去联合他,甚至尊他 为“左联”的领袖,也就是看中了他的名字和笔。
4、凡是共产党方面要求他写的文章,只要和自己 的见解抵触不太大,他就总是勉力照写。在这样写 下的文章中,他也总是尽力以共产党人的口吻说话, 对国民党政府痛加斥责。 一九三一年春天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 的血》,一九三四年冬天的《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就是两则突出的例证。有时候,他甚至愿意按照共 产党的要求发表对时局的看法。 一九三一年,上海有一家《文艺新闻》杂志请他评 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意义,他就写道:“这在一 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惩膺’他的仆役--中国 军阀,„„在另一面,是进攻苏联的开头,是要使 世界的劳苦群众,永受奴隶的苦楚的方针的第一 步。”
5、至于将自己的名字列在共产党组织的各种宣 言上,次数就更多了。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他都和茅盾联名拍电报去祝贺。 甚至冯雪峰自作主张,以他的名义买了火腿,作 为给毛泽东的礼物送去陕北,他事后也表示同意。 他临逝世前,请冯雪峰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 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切切实实,足踏 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他过目时并 不涂改,同意就这样送出去发表,就更说明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都非常看重和共产党人 的联盟,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对共产党的怀疑 四
鲁迅是一个“五四”式的知识分子,强调 个人自由 精神,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陷得深了,就难免会 觉得格格不入。 1、李立三。一九三0年五月,他刚刚和共产党人结 盟,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秘密约见他, 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 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 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婉言拒绝:“文章是很容 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 就无法住下去”,李立三竟说:“这个问题好办! 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 上去就可以到苏联
去了。„„”口气如此粗鲁,一点 也不掩饰他对鲁迅的利用心,好像看得他如同一枚 炸弹一样,这教鲁迅怎么受得了,他当然一口拒绝 了
2、与创造社的论争。 (1)20年代与创造社的论争中郭沫若成仿吾一 帮极端革命者骂鲁迅是为封建余孽,因为资本 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动,封建社会又是对资本 主义的反动,因此鲁迅罪大恶极,是双重反动, 是一位不得志的 Fascist(法西斯) 。 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对鲁迅的围剿,重要理 由他是个反动老作家,“对于布鲁桥亚是一个 最良的代言人,对于普罗列塔亚(大众)是一 个最恶的煽动家”,在鲁迅骂郭沫若是“才子 加流氓”。
(2)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成仿吾就 在《洪水》半月刊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上 发表了《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 在估计数年来新文学形势时,把鲁迅和 周作人、刘半农和陈西滢列在一起,认 为鲁迅等人所从事的是“以趣味为中心 的文艺”,“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 暇,第三个闲暇。” 基于这种形势估计和小团体的倾向, “革命文学”论争一开始,创造社、太 阳社就把批判的茅头指向了鲁迅。
(3)1928这年一月十五日,冯乃超在《文化批判》 冯乃超在《 ) 冯乃超在 文化批判》 创刊号上发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说道: 创刊号上发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说道: 鲁迅这位老生——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 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是常向 “鲁迅这位老生 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 是常向 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对鲁迅在批判封建礼教中的伟大功绩视而不见,反而 说他“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 (4)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继续重复 )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对鲁迅的说法,并 且进一步概括所谓“趣味文学”的四点社会效能,加 上了“以‘趣味”为护符,蒙蔽一切社会恶。”“以 趣味”为护符,蒙蔽一切社会恶。”“以 “ 趣味’为鸦片,麻醉青年”等等罪名。这些文章, ‘趣味’为鸦片,麻醉青年”等等罪名 以及后来发表的彭康的《除掉鲁迅的“除掉”!》、 冯乃超的《人道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李初梨 的《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 》
(5)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 时代》。钱文与这场 时代》 )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 时代 论争中其它反对鲁迅的文章不同,没有一笔抹煞鲁迅 作品的价值,简单扣上种种罪名,而是承认《阿Q 正 传》的相当的好处,承认它“不但是代表了病态的国 民性,同时还解剖了在辛亥革命初期的农村里一部分 人物的思想,我们扩大点说,阿Q 的思想也代表了那 时都市里一部分民众的思想。”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然而现在的时代变了 十年来的中国农民已“不象阿Q 时代的幼稚 时代的幼稚, 十年来的中国农民已“不象阿 时代的幼稚,他们大 都有了很严密的组织, 都有了很严密的组织,而且对于政治也有了相当的认 他们的革命已“不是莫明其妙的阿Q 式的蠢动 式的蠢动, 识”,他们的革命已“不是莫明其妙的阿 式的蠢动, 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不是泄愤, 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不是泄愤,而是一种政 治的斗争了。 治的斗争了。”所以,“这个狂风暴雨的时代,只有 具有狂风暴雨的革命精神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只有 忠实诚恳情绪在全身燃烧,对于政治有亲切的认识, 自己站在革命的前线的作家才能表现出来!《阿Q 正 传》的技巧是力不能及了!阿Q 时代是早已死去了!”
写了《死去了的阿Q 时代》之后,钱杏邨 又写了《死去了的鲁迅》(《现代中国文 学’作家》,泰东图书局七月初版)和 《朦胧以后——三论鲁迅》(五月二十日 《我们月刊》创刊号),对鲁迅的批评更 加直接、简单。后来李何林编《鲁迅论》 时,将这两篇文章合并在《死去了的阿Q 时代》中了。
3、左联。 在文学界,鲁迅和那些尊他为领袖的共产党人,还 有更直接的矛盾在。它的起因就是“左联”。严格 说起来,这其实是一个仓促建立的组织,鲁迅和创 造社、太阳社那些年轻人正在报刊上战得昏天黑地, 共产党的领导人却出来调停,强拉双方坐到一张桌 子
边上来当战友。 (1)因此,即便表面上是握手言和了,鲁迅也好, 那批激进的青年也好,心里的不快依然梗着,不但 鲁迅依旧讨厌成仿吾,蒋光慈也依旧看不上鲁迅, 就是钱杏邨,他可以服从命令,不再写文章骂鲁迅, 但在心里,他却并不认错,直到“左联”成立以后, 他都一再说,他看不出前两年批评鲁迅有什么措。 这也难怪。鲁迅和这批年轻人,思想上完全是两代 人。
(2)就在“左联”成文的第一天,矛盾就 暴露出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讲话,依然 批评创造和太阳社“专事于吹擂”,“力 量实在单薄”;听者中间的那年轻人,则 有好几个在会后公开指责:“他说的还是 这些话!所谓“这些话”,不单是指鲁迅 依旧记仇,也指他还是老生常谈,说不出 一句新鲜话。几个月后,在那次为鲁迅祝 寿的集会上,鲁迅刚讲完,一位年轻人就 摇着头对身边的人说:“这大令人失望 啦!„„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使青 年人为之沮丧„„”
(3)一九三二年,因为批评“左联”刊物《文学 月报》上的一首诗,鲁迅又得罪了这份”刊物的 主编周扬。偏巧从第二年开始,周扬成为“左联” 中的共产党负责人,于是鲁迅和周扬的个人矛盾, 就演化为他和“左联”中一群共产党人的矛盾。 (4)一九三三年春,“左联”的四位成员联名发 表文章,替《文学月报》上的那首诗辩护,斥责 鲁迅是“右倾机会主义”,是“带着白手套的革 命家”。一九三四年,则又有一位“左联”的青 年成员化名“林默”,说鲁迅当时在报纸副刊上 发表的短文是“花边文学”,“往往渗有毒 汁„„”
(五) 对共产党的失望
1、四条汉子整胡风 1932年,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生四 人以“内奸”的嫌疑,革去了与鲁迅素 来亲近的胡风的左联书记的职务 ,并曾 经搞了一辆汽车一起到鲁迅家里让鲁迅 作证。鲁迅拒绝了。从此对党内的残酷 更反感。
2、周扬的同伙老是化名骂他,鲁迅又特 别敏感,几乎每一次都能猜出化名攻击者 的真实面目,他的反击,就往往相当厉害。 当初你成仿吾骂我是“有闲,有闲,还是 有闲”,我就干脆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 九年的杂文集名为《三闲集》,且在序言 中指明,这是“射仿吾也”。你林默涵扣 我一顶“花边文学”的帽子,我就干脆摘 来作这些短论的总名 。
3、直到逝世前一个月,病在床上,还写信向朋友表 示:“这里的有一种文学家,„„他们自有一伙, 狼狈为奸,把持着文学界,弄得乌烟瘴气。我病稍 愈,还要给以暴露的,那么,中国文艺的前途庶几 有救”,简直是将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这群共产 党人了。 4、肯定那些人的革命热情。 他再怎样说,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成仿吾和 钱杏邨也好,周扬和徐懋庸也好,他们都是向国民 党官方作坚决斗争的共产党人,在基本的政治态度 上,正和自己大致相同。因此,即便“左联”解散 以后,他依然得承认他们是“革命者”,就在给徐 懋庸的那封信中,他那样痛斥周扬,最后也还是要 补充一句:这个人“也许别有他的优点。也许后来 不复如此,仍将成为一个真的革命者。”
5、集团利益。 只是,这并不能冲淡他对共产党的思想控制 严密与专制的不满。 横站 他和周扬们的矛盾,其实是体现了一个试图 坚持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讲究实际 利害的政治集团的矛盾。因为面临共向的敌 人,他们似乎是联合了,但在骨子里,他们 其实是两路人。一九三四年底他对朋友说: “最可怕”的确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 友’,„„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 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
6、京海派对比。一九三二年冬天他从北 京写信给许广平,对京沪两地文人的评 价:“此地人士,似尚存友情,故颇欢 畅,殊不似上海文人之反脸不相识也。” 7、半年以后又说:“我与中国新文人相 周旋者十余年,颇觉得以古怪者为多, 而漂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 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而最可 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
8、与亲共的其他人。 从这个时候起,他不但和周扬那些人越闹越僵,与 别的人也屡起冲突。譬如为了办《译文》,就和生 活书店的邹韬奋、胡愈之等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到
一九三六年,“左联”解散以后,他又对傅东华、 王统照这样一些态度相当温和的作家,甚至对茅盾, 也渐生不满,在给朋友的私人通信中,就屡次用严 厉的口气,将他们和周扬排在一起,依次批评过来。 说起来,邹韬奋们也好,王统照们也好,可以说是 文学和文化界中,除共产党之外,在社会政治立场 上与他最接近的人,他对他们都心存疑虑,也就很 难再找到别的同道了。
(六) 鲁迅 的最终态度。 鲁迅老了之后,他的精神更是极端,一 九三六年九月他写道:“欧洲人临死时, 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 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 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诚 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七) 鲁迅之死。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 作。捱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封短信,由许广平 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 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 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 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 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已的生命。可是,到第二天 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在苦苦地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后,他终于走到了生 命的尽头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写下这 么几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 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 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三 鲁迅被神化的过程
(一) 早期的思想多元 1、周作人 鲁迅逝世的第二天,即十月二十日, 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就在北平寓所 “苦雨斋”对北平《世界日报》记者 发表了谈话,谈叙了听到鲁迅逝世消 息之后的感慨,并对鲁迅的一生业绩 和人格进行了评论,他着重谈鲁迅早 年的学术活动和整理古籍的工作。对 鲁迅后期的战斗生活避而不谈,对鲁 迅的文学创作和处世态度则以“处世 悲观,批评苛刻”两点加以概括,把 鲁迅看成是一位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 者。
2、林语堂。一九三七年一 一 月一日, 宇宙凤》 月一日,《宇宙凤》第三十 二期发表了林语堂的《 二期发表了林语堂的《悼鲁 迅》。林语堂曾是鲁迅的老 朋友,后来虽然发生龈龋, 朋友,后来虽然发生龈龋, 还不至成为仇敌, 还不至成为仇敌,然而侨居 美国的林语堂所写的这篇悼 文态度却不够友好, 文态度却不够友好,半文半 尖酸刻薄,文风不正, 自,尖酸刻薄,文风不正, 作为一种资料, 作为一种资料,也反映了林 语堂这类人物的鲁迅观,应 语堂这类人物的鲁迅观, 当注意。(砸狗的快感) 。(砸狗的快感 当注意。(砸狗的快感)
3、苏雪林。资产阶级右翼立场上, 露骨地攻击、谩骂鲁迅的是苏雪 林。三月一日。在武汉创刊的 《奔涛》第一期上刊登了胡适和 苏雪林的通信《关于当前文化动 态的讨论》,苏雪林在信中大骂: “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 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 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 但他的羽党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 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象孔 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 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 受他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 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 了得?”
4、唐弢。如何评价鲁迅杂文、 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是鲁迅 研究领域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 一。一九三七年八月十日,唐 弢在《生活学校》第一卷第七 期上发表了《从 论鲁迅》一文,对鲁迅后期所 作的三本《且介亭杂文》进行 了分析,说明鲁迅后期的思想 “发展到了更前进、更正确的 阶段”,有着“坚强的自信力”
(二) 中共思想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 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为追悼鲁迅先 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 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中称鲁 迅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 迅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导师、思想界的 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 权威、文坛上最伟大的巨星”,“他唤 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 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 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象他一样的革命 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 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 人一等的功绩。 人一等的功绩。”
2、毛泽东《鲁迅论》的发表。这 篇文章是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毛 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辞,三月份在重 庆出版的《七月》第三期上发表。 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著名演讲辞中说: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这一论断显然比鲁迅逝世纪念文献 中的评价更为精辟,言简意明地概 括了鲁迅在现代中国的至高价值和 历史地位,也揭示了开展鲁迅研究 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3、一九四O 年,毛泽东《新民主 一九四O 毛泽东《 主义论》发表。 主义论》发表。 二月十五日,毛泽东《新民主主 二月十五日,毛泽东《 义论》 中国文化》 义论》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发表。 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的奴颜和媚骨, 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 大多数, 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 方向。
4、冯雪峰的《鲁迅与中国民族及 冯雪峰的《 文学上的鲁迅主义》 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八月一日 文艺阵地》第五卷第二期), ),中 《文艺阵地》第五卷第二期),中 说: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的重要不但 不逊于高尔基之于俄罗斯民族, 不逊于高尔基之于俄罗斯民族,而 且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超过 的。„„如果我们仍以外国历史发 如果我们仍以外国历史发 展的相似的阶段来比较, 展的相似的阶段来比较,则鲁迅先 生还尽了VG 培林斯基的历史的任 生还尽了 培林斯基的历史的任 务,在文学建立上又尽了果戈理的 任务。鲁迅先生的杂感,杂文, 任务。鲁迅先生的杂感,杂文,在 文学上是要和但丁、 文学上是要和但丁、海涅及萨尔蒂 科夫谢特林等人的作品一样不朽 科夫 谢特林等人的作品一样不朽 这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花, 的,这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花, 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花。 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花。
(三) 最后的复杂化。 三 最后的复杂化。
1949这一年七月,地处大西南的云南昆明发生 这一年七月, 这一年七月 了一场“关于鲁迅”的争论。 了一场“关于鲁迅”的争论。 1、刘文典认为鲁迅的小说“有不少的疵点”、 (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谈鲁 迅》),具体地说就是:甲、“我们中国的革 命小说革命到《金瓶梅》,可以说革命到顶, 鲁迅的小说怎样能够比呢?” 2、认为鲁迅只是“‘斗士”而不是、‘思想 家’”(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 谈鲁迅》)。刘说,甲、鲁迅“对中国的哲学 还没有研究透彻”(七月十四日《正义报》: 《听刘文典讲(关于鲁迅)》);乙、“说鲁 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革命绝对不能成功,太悲 观,眼光不远大”(七月二十日《观察报》: 《警惕刘文典嘴里的毒液》);丙、刘认为鲁 迅的思想只有继承而无创新,说“中国人的思 想,自古以来都是‘左’的,从来没有‘右’ 的思想,鲁迅的思想也是继承中国的传统,所 以是‘左’的 。
3、刘并不佩服“斗士”,说“斗士”的“以牙 还牙”,就是人被狗咬了,就要反咬狗一
口那样 可笑(参见七月十八日《观察报》:《关于刘文 典教授的(关于鲁迅)》)。他认为“鲁迅的论 战都是多余的,战到精疲力偿是不合算的”(七 月二十日《观察报》:《警惕刘文典嘴里的毒 液》);“鲁迅许多时间都耗在„„无意义的笔 战中” 4、说鲁迅的人品、性格有缺点,如:甲、私德 不好,“兄弟如水火不相容,肉骨关系不应如此” (七月二十日《观察报》:《警惕刘文典嘴里的 毒液》);乙、说“鲁迅对世人是抱着仇恨的态 度(七月十八日《观察报》:《关于刘文典教授 的(关于鲁迅)》),“是具有‘迫害狂’心理 的人”,“人生态度更是太过于小气和偏狭”.
刘文典在讲演中也对鲁迅作了某些肯定, 为鲁迅作了某些辩护,如说鲁迅是武松, 围攻鲁迅的则是“《荡寇志》中实行车轮 战术的人”(七月十二日《大观晚报》 《刘文典谈鲁迅》);针对有人造谣说鲁 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人的著作 一事,刘认为这“系存心攻击”,同时, 说自己“佩服鲁迅写的小说”(见七月十 二日《大观晚报》:《刘文典谈鲁迅》)。
(四) 单一化鲁迅 四 单一化鲁迅
1、极左共产党死前后对鲁迅的态度鲁迅 死后,郭沫若完全改了口径,他说鲁迅 比孔子还伟大,理由是孔子没有“国际 间的功勋”,盛赞鲁迅是“中国民族近 代的一个杰作”,是中国近代文艺“真 实意义的开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 的精神”: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 呜呼鲁迅, 呜呼鲁迅 鲁迅鲁迅, 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之前,既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在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上,已经回 国的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 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 深切的关心。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
2、毛泽东对鲁迅的实际态度
周海婴在《再说几句—— 假如鲁迅还活着》一书中 提到,1957年,罗稷南在 一次聚会中问毛泽东: “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 他会怎样?”毛泽东沉思 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 (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 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 不作声。
黄宗英在《我亲聆毛 泽东与罗稷南的对话》 中则是这样写的: (罗提出问题后), “鲁迅么,”毛主席 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 爽朗地答道,“要么 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 的,要么一句话也不 说。”
(五) 思想控制
雷锋的榜样塑造:死后才可以. 思想控制的严密:不准有丝毫的差错,完全符合 需要。 总结
鲁迅杂文争议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在于 政治化。世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也是一 个重要原因。 杂文的政治工具化,是一大不足。 鲁迅的杂文还是同类文章中成就最高的。 构成了鲁迅思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书目
王晓明《鲁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 钱理群 王得后《论鲁迅的散文》 汪晖《反抗绝望》 薛毅《论鲁迅的杂文》
作业
思考鲁迅杂文的意义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预习施蜇存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