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 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 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 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d ,之后于5 d 内逐步减量至停用。发病3 d 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2.抗病毒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0.4 g ,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 ,每日2~3次;疗程7~10 d 。

3.神经营养剂:

临床上通常给予B 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二、眼部保护

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三、外科手术减压

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

四、神经康复治疗

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

在国内临床上,经常采用针灸和理疗等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是不同的专家对针

灸和理疗的疗效和时机尚持不同意见,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证实。 预后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 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 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 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d ,之后于5 d 内逐步减量至停用。发病3 d 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2.抗病毒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0.4 g ,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 ,每日2~3次;疗程7~10 d 。

3.神经营养剂:

临床上通常给予B 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二、眼部保护

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三、外科手术减压

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

四、神经康复治疗

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

在国内临床上,经常采用针灸和理疗等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是不同的专家对针

灸和理疗的疗效和时机尚持不同意见,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证实。 预后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相关内容

  •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要点总结
  • 隐球菌性脑膜炎(CM)是大部分HIV感染高发地区成人脑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在美国,非HIV相关CM约占CM相关住院的1/4,是CM相关死亡的1/3.近年来,国内隐球菌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并开始出现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的报道.CM起病多为亚急性和慢性,误诊率一直很高,没有得到及时正确诊治是CM预后不佳的 ...

  •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观察
  • 48 从以上两组的治疗法得出的效果分析显示,单纯用电灼治疗肛门尖锐湿疣复发率高,治愈率较低,而联合用干扰素中药坐浴疗效好,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总之,电离子.干扰素中药坐浴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疗效肯定.参考文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 ]891.[ ...

  • 二级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为有序合理使用本区域的医疗资源,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应立足本地区常见病为主,以下所列"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大部分引自卫生部第一周期医院评审<二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设置的<临床科室技术标准>"一般"与& ...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
  • 生堡』L型盘查!!!!生!!旦筮丝鲞筮!!塑鱼!也』里!!堕!:Q!!!!竺垫!!:!!!:塾:№:!! .标准.方案.指南.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患 ...

  • 甲状腺指南-超声
  • 90一史旦塑声医学杂志2015年1月 第31卷第1期ChineseJUltrasoundMedV01.31No.1 January2015 ・文献综述・ 甲状腺结节指南中超声相关部分的解读及问题探讨 付颖王金锐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诊断治疗涉及多学科,国内外有多个指南进行 ...

  •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6版
  • 颈椎病诊治指南2016版 世界脊柱学会会长Tomas Kung 编著 柳茹理工大学康复专业 Yaonasoya 翻译 关键词:颈椎病,诊断,治疗,康复,牵引,手术,药物. 第一部分 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 ...

  •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CAP,患儿精神反应好,无明显呼吸困难.低热3天以内.胸片仅提示斑片状阴影 ...

  • 内分泌科常用的 6 个检查中易被忽视的事
  • 在内分泌科,为了守护患者健康,医生常常需要做一些内分泌功能检查来确定诊疗方案.这些检查方法在专科著作或指南中写得明明白白,但是实际应用中,可能忽视检查时重要的「小事」,甚至因小失大,影响结果而引起误判.笔者就内分泌科常用功能检查的一些「小事」进行总结.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之「小事记」 ·试验前 ...

  • 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进一步提高我国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水平 于润江 千禧之年初本刊推出了由国内知名专家撰写的 近#这必将在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或启迪.作为刊物等亦应重视充实继续教育的题材和信息.总之,殷切期望我国的继续内科专业医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总结个人的诊治 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