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

作者:伦蕊

江苏社会科学 2005年05期

  工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 联系。工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体系,它既包括横向水平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形式 及比例,即工业产业间结构,也包括纵向产业链条水平上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工业产业链结构。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工业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 态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 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 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 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可见,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过程,就 是工业技 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淘汰衰退产业,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 新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效能和效益的过程。

  一、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并有多种具体表现的复杂进程,那么我 们如何判断特定时期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工业结构高度呢?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标准结构”法,是将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产业结构平均高度进行比 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目前较常用的参照系有:库兹涅茨的“标准结 构”、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钱纳里—塞尔昆模型”等。在研究地区产业 结构高度化程度的现有文献中,“标准结构”法是一种相当便捷、直观也被广泛使用的 比较方法。另一种是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相似性系 数的计算(注:其计算方法为:设A为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

  ),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 高度化程度。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学者通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进行国家(地区)间产 业结构的比较,如刘伟(1995)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行过估计, 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而产值结构与日本1925 年的水平基本相等(注:参见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洪银兴、刘志彪(2003)计算了沪苏浙8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相 似系数以研究其产业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注:参见洪银兴、刘志彪:《长江 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许达明(19 96)和陈家玮(2004)分别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法比较了深圳与香港、浙江与韩国的产 业结构演进水平(注:参见许达明:《深圳与香港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特区经济 》1996年第4期;陈家玮:《浙江省与韩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今日科技》2004年 第1期。)。

  上述两种方法虽使用广泛,但都是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横截面视角对产业结构高 度进行比较,其缺陷是分析表面化,并未深入到产业结构的内核层面,难以体现产业结 构升级过程中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等深层次内容。两种方法都要求选 择适当的参照系,但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都存在巨大差异,参 照国的产业结构仅能反映其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并不能作为普适于任何地区的标准产 业结构。另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等产业发展新趋 势正在对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也因此不断发生 动态演变,参照国在以前某个特定时期的产业结构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以此为基 础进行比较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削弱。

  由于“标准结构”法和“相似性系数”法的上述缺陷,程如轩(2001)、马涛(2004)等 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以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在他们的指标 体系中,霍夫曼系数、产业高加工度系数、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的选入使得 测评方法更加科学全面。另外,在程如轩设计的指标体系中还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产业的 发展水平等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内容,从而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动态因素纳入产业 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范畴。

  但上述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1、均以产业间结构高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产业链结构高度重视不足,另外,区域产业结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 有机系统,当前的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链结构高度是产业结构高度的现实状况,而产 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则决定长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和演进路径。如果区域产业达到 了较高水平的产业间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但欠缺长期内的持续升级能力,则尚不能得出 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结论。例如在广东工业结构中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就占了工业总增加值的约1/4,该产业的全员劳动生 产率高达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1.7倍,对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的拉动作用很大,但该产业 的超前发展也会挤占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反映出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 程度上滞后。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依据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链结构高度来衡量区域产 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完全忽略对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的考察,则很可能导致测评结 果的片面化、短期化;2、其所使用的部分指标,如产业水平满足率(为该产业社会需求 量与生产供应量的比值)等的引入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取值方面存在较大困难;3 、未能选取样本进一步测算具体指标值以从实证角度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4、工 业结构高度化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核心内容,上述指标体系未能突出和区分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这一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的缺陷和不足,综合考虑影响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因素,笔者 提出了一个包括分类指标层、基本指标层和权重层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指标 体系。该体系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能够系统综合反映工业产 业结构高度的指标群,以此作为综合评价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依据。该指标体系 对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测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

  1.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间结构高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由以轻工业、劳动密 集型工业占主体比重逐渐向以重化工业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占主体比重的过渡。 另外,随着产业生态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趋势也成为考核 工业结构高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我们共选取了7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权重总 和为46%。

  2.产业链结构高度。产业链是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依附于一定的产业环节所 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产业链结构高度主要体现在各个链核附加价值的高度化水平,可通 过产业高加工度化水平以及工业增加值率来考察。另外,产业内贸易状况也能从一个侧 面反映地区工业在国际产业链上所处位置,同种工业制成品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的比值 越高,则一般情况下所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附加价值也相对越大,在此我们使用了几种主 要工业制成品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比值的加权平均数衡量工业产业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 处的价值链高度。此处共选取了4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权重总和为28%。

  3.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能力即产业结构高度的可持续性提升 能力,它以产业自身创新能力为基础,受到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开放度的制 约,并依赖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在此我们共选取了5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 权重总和为26%。

  该指标体系的设立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原则,即尽可能利用可量化的指标 和实际可得的公开资料,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二是可比性原则,选择涵义明确、口 径一致的评价指标,采用相对合理的核算和综合方法,这是建立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评 价系统的基础。三是简单原则,由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含和替代关系,庞杂的 指标体系并不一定能够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四是动态化原则,既注重对产业结构高度 的现状考察,也涵盖了对长期内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能力方面的考察。

  表1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测指标体系

  分类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权

  指标 重

   重工业化系数 重工业增加值/轻工业增加值 8

   装备工业发展系数 装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增加值8

   高技术产业发展系数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总增加值[i]

  8

   资本密集度系数

  劳均固定资产净值高于全国工业产业

  8

  平均水平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

  间结/工业总增加值

  构高 生产率增长系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

  6

  度指

  平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

  数(增加值

  总权 工业节能系数 近4年来单位增加值能耗量年均降低4

  重为

  率达10%以上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

  46%)

  /工业总增加值

   工业环保系数 每立标立方米工业废气所对应的工业

  4

  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0%的工

  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增加值

   高加工度系数 加工工业增加值/采掘、原料工业增加 8

  值

  产业链工业增加值率系数 工业总增加值/工业总产值7

  结构高高附加值率系数

  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7

  度指数 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增

  (总权 加值

  重为 主要外贸商品国际竞争力系数

  几种主要工业制成品(合成有机涂料、 6

  28%)

  纸及纸板、钢材、医药品、金属加工

  机床)的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比值的加

  权平均数

  产业结构

  研发投入系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

  7

  升级转换

  其产值比重

  能力指数

  研发成果系数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量 6

  (总权重工业外向度系数 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5

  为26%) FDI影响系数 FDI/当地GDP5

  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 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3

  合计 10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上述指标分别从不同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但为了得到一个 总体上的数量概念,有必要构造一个“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这个综合 指数是在3个分类指标(产业间结构高度指数、产业链结构高度指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能力指数)和16个基本指标的基础上,赋予各指标以一定的权重(权重用德尔菲方法得到 ),进行综合计算所得。

  为了消除各项指标因单位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对所有的个体指标均 进行

  

  化处理前的原始数值,y[,max]、y[,min]分别是该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

   = Σ(标准化处理后的个体指标×权数)

  这样计算出来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就在0—100之间。

  二、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

  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区域,是先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发展起来的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新近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的环渤海经济区。2003年,分 别位于上述三大经济区域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五省市的工业总产值已分别 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1%、12.7%、9.0%、10.8%和2.7%(当年价),其总和已超过全 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值(为50.3%)。近年来五省市的工业增长表现出总量优势显著、持续 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等共同特征,这为未来阶段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 经济区在要素、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增添了不少悬念。本文借助上述指标体系,对粤 、苏、浙、鲁、京五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未来阶段有关三大经济 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演进、稀缺经济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 证支持。

  表2 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原始指标

  指标 广东江苏 浙江山东北京

  产业间结构高度

  重工业化系数 1.211.68 1.022.052.85

  装备工业发展系数 0.460.39 0.320.230.46

  高技术产业发展系数

  0.180.10 0.060.010.24

  资本集约化系数⑤ 0.220.28 0.240.310.27

  生产率增长系数

  0.460.36 0.300.330.56

  工业节能系数 0.440.53 0.530.620.61

  工业环保系数 0.740.69 0.710.690.67

  产业链结构高度

  高加工度系数 2.413.01 2.611.062.54

  工业增加值率系数 0.270.26 0.240.230.27

  高附加值率系数

  0.160.12 0.170.250.17

  外贸品国际竞争力系数⑥

  0.130.15 0.200.180.21

  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研发资金投入系数(%) 1.371.77 1.191.501.48

  研发成果系数 3.681.33 3.080.805.67

  工业外向度系数

  0.930.52 0.360.090.37

  FDI影响系数(%)

  4.757.02 4.394.004.95

  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

  0.130.14 0.180.190.28

  注释:

  ⑤在计算分省工业资本密集度系数、生产率增长系数、工业节能系数、工业环保系数 及高附加值率系数的过程中,为解决各省工业统计体系中指标名目不符,统计层次不同 等问题,我们首先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遴选出全国工业整体中符合标准的产业 类别,然后根据地区统计年鉴分别求得上述产业增加值总和在当地工业总增加值中的比 重。

  ⑥浙江、山东、北京的进出口数据资料不全,笔者参照《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 告》(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印2003)中计算的上述省份工业品竞争力指数结论,估算 了上述省份的外贸商品进出口单价比值。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浙江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 鉴》

  表3 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指数

  指标 广东江苏 浙江 山东 北京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指数48.5150.2531.3035.8175.73

  产业间结构高度指数 21.8620.099.19 20.1238.22

  产业链结构高度指数 14.6914.7516.0510.7521.76

  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11.9615.416.06 4.94 15.74

  注:本表为将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加权求和后的指数值

  从上述五省市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市工业产业结构水平最高(综合 指数值为75.73),其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链结构高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均在五省市中具有绝对优势,这体现出其作为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江苏省(50.25)和广东省(48.51)的产业结构高度次之,其三项分类指标均位居五省市中游水平,两 省的产业间结构高度与北京市尚存在较大差距(其指数值分别为北京市的52%和57%),未 来阶段工业发展中将继续体现出重化工业趋势及资本、技术集约化趋势。另外,广东工 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能力弱于江苏省和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持续提升的后劲略 显不足。山东省(35.81)和浙江省(31.30)的产业结构高度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山东 省产业间结构高度位居五省市中游,这与环渤海地区一直以来作为我国资本密集型重化 工业基地的历史原因不无关系。但山东工业产业链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均 比较落后(其指数值均为五省市最低),未来阶段该地区在提升产业链结构、提高工业深 加工能力以及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等方面依然任务艰巨。浙江省的产业 链结构高度位居五省市中游,但其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偏低(其指 数值均位居五省市末位或接近最低值),表明工业虽具有一定的产业内深加工能力,但 产业结构整体在向重工业化、资本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现实落后和前景 堪忧。

  从衡量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基本指标来看:

  1.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的评价

  从产业间结构高度来看,广东工业结构偏轻,其重工业化系数在五省市中排名第四, 但作为重工业核心部门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却在五省市中排名第一。这一现象与广 东装备工业体系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一枝独秀不无关系。 2003年,该部门的工业增加值已接近工业总增加值的1/4,该部门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专 业化优势,其一枝独秀表明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广东资本密集型工 业的增加值比重在五省市中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其石化、冶金、电力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比重低,同时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装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亟待大幅提升 。另外,广东工业尚需加强节能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量的下降 率在五省市中最低。

  与广东工业产业间结构特征正相反,山东工业产业间结构表现为重工业化水平较高, 但装备工业发展不足。另外该地区工业资本密集度高居五省市榜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在该地区集中投资重工业部门造成的。山东工业技术水平偏低 ,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五省市中均处于末位或接 近最低水平。未来阶段应大力促进医药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等高技术行业的长足发展。

  浙江工业结构偏轻,其重工业化系数在五省市中居末位,其工业的低技术水平不仅表 现在工业生产中固定资产投入不足(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五省市中的最低水 平),而且表现在其高技术产业、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在五省市中位居或接 近最低水平。浙江工业中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总体的4.7%,而 在广东该比重已达23.5%,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工业产业结构的高 技术化进程受阻。

  北京工业在除环保系数以外的其他六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但其工业环保系数位居五 省市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所对应的偏高的废气排放量与其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方向不相 适应,未来阶段应重视在冶金、化纤等高污染行业(其工业增加值合计超过工业总体的1 0%)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2.工业产业链结构高度的评价

  广东工业表现出较强的深加工能力,其高加工度系数和工业增加值率均较高,但工业 体系中具有强加工增值能力的工业部门比重仅位居五省市中下游水平,说明强势产业优 势并不明显。广东虽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大省,但其贸易条件并不优,其主要外贸商品出 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在五省市中位居末位,说明主要外贸商品的生产尚处于产业链 低端,出口加工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技 术含量亟待提升。

  山东工业的高加工度水平和工业增加值率均位居五省市末位,但其工业整体中具有较 强深加工能力的工业部门比重反而最高,说明其采掘、石化、冶金等强势产业的深加工 优势相当突出。

  江苏以加工工业增加值与原料、采掘工业增加值之比表示的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在五 省市中高居榜首,但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与国际市场价比值、高增加值率产业比重两 项指标上位居五省市下游水平,可见其工业的深加工增值实力并不强,相对较高的高加 工度系数更多地反映了其加工工业对外区域原料、能源的使用。

  3.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的评价

  较低的创新能力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其每万人口所拥有 的专利数量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为主要表现的工业外向度水 平和工业引资能力也均在五省市中排名末位,这将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未来阶段工业 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浙江偏低的工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来源于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低研发资金投入力度以 及该地区工业较低的引资能力。近几年来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引资环境不断改善,一些 原先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和内资企业出现了“北移”和“北扩”趋势,其关联配 套产业也随同转移。但外部资金的流入并未在长三角地区平均分布,2003年,同为长三 角主要省份的江苏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的比重为浙江省的1.6倍,可见浙 江尚需加快引资环境建设,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机遇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金问题。

  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方面,广东工业需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另外其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在五省市中最低,未来阶段应重视CEPA实施后粤港之间生 产性服务业深度合作的重大机遇,尽快改善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的现状。

  尽管江苏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已接近五省市中的最高水平,但其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加快金融、物流、中介等行业的发展应作为其进一步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重点。

  三、结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表明,欲提升工业产业结构高度, 不仅应重视通过产业的重工业化和资本、技术集约化来提升产业间结构高度,更要积极 推进工业生产向产业链高端演进。另外,以创新能力和产业外向度、相关产业支持度为 主要标识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决定着区域工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和持续升级潜力,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

  对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工业 产业结构水平最高,其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链结构高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 力均在五省市中具有绝对优势,这体现出其作为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江苏和广 东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次之,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间结构高度以及工业产业结构的持 续优化升级能力。山东、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未来阶段两省工业结构 的升级重点应分别在于其产业链结构高度和产业间结构高度,另外两省尤需尽快培育起 以创新能力、产业外向度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体系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作者介绍:伦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510632

作者:伦蕊

江苏社会科学 2005年05期

  工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 联系。工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体系,它既包括横向水平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形式 及比例,即工业产业间结构,也包括纵向产业链条水平上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工业产业链结构。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工业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 态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 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 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 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顺次演进。可见,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过程,就 是工业技 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淘汰衰退产业,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 新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效能和效益的过程。

  一、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并有多种具体表现的复杂进程,那么我 们如何判断特定时期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工业结构高度呢?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标准结构”法,是将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产业结构平均高度进行比 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目前较常用的参照系有:库兹涅茨的“标准结 构”、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钱纳里—塞尔昆模型”等。在研究地区产业 结构高度化程度的现有文献中,“标准结构”法是一种相当便捷、直观也被广泛使用的 比较方法。另一种是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相似性系 数的计算(注:其计算方法为:设A为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

  ),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 高度化程度。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学者通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进行国家(地区)间产 业结构的比较,如刘伟(1995)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行过估计, 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而产值结构与日本1925 年的水平基本相等(注:参见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洪银兴、刘志彪(2003)计算了沪苏浙8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相 似系数以研究其产业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注:参见洪银兴、刘志彪:《长江 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许达明(19 96)和陈家玮(2004)分别用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法比较了深圳与香港、浙江与韩国的产 业结构演进水平(注:参见许达明:《深圳与香港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特区经济 》1996年第4期;陈家玮:《浙江省与韩国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今日科技》2004年 第1期。)。

  上述两种方法虽使用广泛,但都是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横截面视角对产业结构高 度进行比较,其缺陷是分析表面化,并未深入到产业结构的内核层面,难以体现产业结 构升级过程中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等深层次内容。两种方法都要求选 择适当的参照系,但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都存在巨大差异,参 照国的产业结构仅能反映其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并不能作为普适于任何地区的标准产 业结构。另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等产业发展新趋 势正在对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也因此不断发生 动态演变,参照国在以前某个特定时期的产业结构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以此为基 础进行比较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削弱。

  由于“标准结构”法和“相似性系数”法的上述缺陷,程如轩(2001)、马涛(2004)等 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以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在他们的指标 体系中,霍夫曼系数、产业高加工度系数、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的选入使得 测评方法更加科学全面。另外,在程如轩设计的指标体系中还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产业的 发展水平等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内容,从而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动态因素纳入产业 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范畴。

  但上述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1、均以产业间结构高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产业链结构高度重视不足,另外,区域产业结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 有机系统,当前的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链结构高度是产业结构高度的现实状况,而产 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则决定长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和演进路径。如果区域产业达到 了较高水平的产业间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但欠缺长期内的持续升级能力,则尚不能得出 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结论。例如在广东工业结构中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就占了工业总增加值的约1/4,该产业的全员劳动生 产率高达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1.7倍,对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的拉动作用很大,但该产业 的超前发展也会挤占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反映出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 程度上滞后。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依据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链结构高度来衡量区域产 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完全忽略对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的考察,则很可能导致测评结 果的片面化、短期化;2、其所使用的部分指标,如产业水平满足率(为该产业社会需求 量与生产供应量的比值)等的引入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取值方面存在较大困难;3 、未能选取样本进一步测算具体指标值以从实证角度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4、工 业结构高度化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核心内容,上述指标体系未能突出和区分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这一重要内容。

  针对上述指标体系的缺陷和不足,综合考虑影响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因素,笔者 提出了一个包括分类指标层、基本指标层和权重层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指标 体系。该体系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能够系统综合反映工业产 业结构高度的指标群,以此作为综合评价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依据。该指标体系 对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测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

  1.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间结构高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由以轻工业、劳动密 集型工业占主体比重逐渐向以重化工业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占主体比重的过渡。 另外,随着产业生态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趋势也成为考核 工业结构高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我们共选取了7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权重总 和为46%。

  2.产业链结构高度。产业链是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依附于一定的产业环节所 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产业链结构高度主要体现在各个链核附加价值的高度化水平,可通 过产业高加工度化水平以及工业增加值率来考察。另外,产业内贸易状况也能从一个侧 面反映地区工业在国际产业链上所处位置,同种工业制成品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的比值 越高,则一般情况下所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附加价值也相对越大,在此我们使用了几种主 要工业制成品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比值的加权平均数衡量工业产业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所 处的价值链高度。此处共选取了4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权重总和为28%。

  3.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能力即产业结构高度的可持续性提升 能力,它以产业自身创新能力为基础,受到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开放度的制 约,并依赖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在此我们共选取了5个个体指标,该部分指标的 权重总和为26%。

  该指标体系的设立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原则,即尽可能利用可量化的指标 和实际可得的公开资料,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二是可比性原则,选择涵义明确、口 径一致的评价指标,采用相对合理的核算和综合方法,这是建立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评 价系统的基础。三是简单原则,由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含和替代关系,庞杂的 指标体系并不一定能够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四是动态化原则,既注重对产业结构高度 的现状考察,也涵盖了对长期内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能力方面的考察。

  表1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测指标体系

  分类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权

  指标 重

   重工业化系数 重工业增加值/轻工业增加值 8

   装备工业发展系数 装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增加值8

   高技术产业发展系数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总增加值[i]

  8

   资本密集度系数

  劳均固定资产净值高于全国工业产业

  8

  平均水平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

  间结/工业总增加值

  构高 生产率增长系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

  6

  度指

  平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

  数(增加值

  总权 工业节能系数 近4年来单位增加值能耗量年均降低4

  重为

  率达10%以上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

  46%)

  /工业总增加值

   工业环保系数 每立标立方米工业废气所对应的工业

  4

  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0%的工

  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增加值

   高加工度系数 加工工业增加值/采掘、原料工业增加 8

  值

  产业链工业增加值率系数 工业总增加值/工业总产值7

  结构高高附加值率系数

  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7

  度指数 20%的工业部门增加值总和/工业总增

  (总权 加值

  重为 主要外贸商品国际竞争力系数

  几种主要工业制成品(合成有机涂料、 6

  28%)

  纸及纸板、钢材、医药品、金属加工

  机床)的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比值的加

  权平均数

  产业结构

  研发投入系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

  7

  升级转换

  其产值比重

  能力指数

  研发成果系数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量 6

  (总权重工业外向度系数 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5

  为26%) FDI影响系数 FDI/当地GDP5

  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 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3

  合计 100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上述指标分别从不同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但为了得到一个 总体上的数量概念,有必要构造一个“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这个综合 指数是在3个分类指标(产业间结构高度指数、产业链结构高度指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能力指数)和16个基本指标的基础上,赋予各指标以一定的权重(权重用德尔菲方法得到 ),进行综合计算所得。

  为了消除各项指标因单位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对所有的个体指标均 进行

  

  化处理前的原始数值,y[,max]、y[,min]分别是该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

   = Σ(标准化处理后的个体指标×权数)

  这样计算出来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就在0—100之间。

  二、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

  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区域,是先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发展起来的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新近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的环渤海经济区。2003年,分 别位于上述三大经济区域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五省市的工业总产值已分别 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1%、12.7%、9.0%、10.8%和2.7%(当年价),其总和已超过全 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值(为50.3%)。近年来五省市的工业增长表现出总量优势显著、持续 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等共同特征,这为未来阶段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 经济区在要素、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增添了不少悬念。本文借助上述指标体系,对粤 、苏、浙、鲁、京五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未来阶段有关三大经济 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演进、稀缺经济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 证支持。

  表2 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原始指标

  指标 广东江苏 浙江山东北京

  产业间结构高度

  重工业化系数 1.211.68 1.022.052.85

  装备工业发展系数 0.460.39 0.320.230.46

  高技术产业发展系数

  0.180.10 0.060.010.24

  资本集约化系数⑤ 0.220.28 0.240.310.27

  生产率增长系数

  0.460.36 0.300.330.56

  工业节能系数 0.440.53 0.530.620.61

  工业环保系数 0.740.69 0.710.690.67

  产业链结构高度

  高加工度系数 2.413.01 2.611.062.54

  工业增加值率系数 0.270.26 0.240.230.27

  高附加值率系数

  0.160.12 0.170.250.17

  外贸品国际竞争力系数⑥

  0.130.15 0.200.180.21

  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研发资金投入系数(%) 1.371.77 1.191.501.48

  研发成果系数 3.681.33 3.080.805.67

  工业外向度系数

  0.930.52 0.360.090.37

  FDI影响系数(%)

  4.757.02 4.394.004.95

  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

  0.130.14 0.180.190.28

  注释:

  ⑤在计算分省工业资本密集度系数、生产率增长系数、工业节能系数、工业环保系数 及高附加值率系数的过程中,为解决各省工业统计体系中指标名目不符,统计层次不同 等问题,我们首先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遴选出全国工业整体中符合标准的产业 类别,然后根据地区统计年鉴分别求得上述产业增加值总和在当地工业总增加值中的比 重。

  ⑥浙江、山东、北京的进出口数据资料不全,笔者参照《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 告》(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印2003)中计算的上述省份工业品竞争力指数结论,估算 了上述省份的外贸商品进出口单价比值。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浙江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 鉴》

  表3 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指数

  指标 广东江苏 浙江 山东 北京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指数48.5150.2531.3035.8175.73

  产业间结构高度指数 21.8620.099.19 20.1238.22

  产业链结构高度指数 14.6914.7516.0510.7521.76

  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11.9615.416.06 4.94 15.74

  注:本表为将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加权求和后的指数值

  从上述五省市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市工业产业结构水平最高(综合 指数值为75.73),其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链结构高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均在五省市中具有绝对优势,这体现出其作为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江苏省(50.25)和广东省(48.51)的产业结构高度次之,其三项分类指标均位居五省市中游水平,两 省的产业间结构高度与北京市尚存在较大差距(其指数值分别为北京市的52%和57%),未 来阶段工业发展中将继续体现出重化工业趋势及资本、技术集约化趋势。另外,广东工 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能力弱于江苏省和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持续提升的后劲略 显不足。山东省(35.81)和浙江省(31.30)的产业结构高度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山东 省产业间结构高度位居五省市中游,这与环渤海地区一直以来作为我国资本密集型重化 工业基地的历史原因不无关系。但山东工业产业链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均 比较落后(其指数值均为五省市最低),未来阶段该地区在提升产业链结构、提高工业深 加工能力以及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等方面依然任务艰巨。浙江省的产业 链结构高度位居五省市中游,但其产业间结构高度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偏低(其指 数值均位居五省市末位或接近最低值),表明工业虽具有一定的产业内深加工能力,但 产业结构整体在向重工业化、资本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现实落后和前景 堪忧。

  从衡量工业产业结构高度的基本指标来看:

  1.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的评价

  从产业间结构高度来看,广东工业结构偏轻,其重工业化系数在五省市中排名第四, 但作为重工业核心部门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却在五省市中排名第一。这一现象与广 东装备工业体系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一枝独秀不无关系。 2003年,该部门的工业增加值已接近工业总增加值的1/4,该部门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专 业化优势,其一枝独秀表明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广东资本密集型工 业的增加值比重在五省市中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其石化、冶金、电力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比重低,同时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装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亟待大幅提升 。另外,广东工业尚需加强节能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量的下降 率在五省市中最低。

  与广东工业产业间结构特征正相反,山东工业产业间结构表现为重工业化水平较高, 但装备工业发展不足。另外该地区工业资本密集度高居五省市榜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在该地区集中投资重工业部门造成的。山东工业技术水平偏低 ,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五省市中均处于末位或接 近最低水平。未来阶段应大力促进医药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等高技术行业的长足发展。

  浙江工业结构偏轻,其重工业化系数在五省市中居末位,其工业的低技术水平不仅表 现在工业生产中固定资产投入不足(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五省市中的最低水 平),而且表现在其高技术产业、高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在五省市中位居或接 近最低水平。浙江工业中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总体的4.7%,而 在广东该比重已达23.5%,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工业产业结构的高 技术化进程受阻。

  北京工业在除环保系数以外的其他六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但其工业环保系数位居五 省市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所对应的偏高的废气排放量与其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方向不相 适应,未来阶段应重视在冶金、化纤等高污染行业(其工业增加值合计超过工业总体的1 0%)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2.工业产业链结构高度的评价

  广东工业表现出较强的深加工能力,其高加工度系数和工业增加值率均较高,但工业 体系中具有强加工增值能力的工业部门比重仅位居五省市中下游水平,说明强势产业优 势并不明显。广东虽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大省,但其贸易条件并不优,其主要外贸商品出 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在五省市中位居末位,说明主要外贸商品的生产尚处于产业链 低端,出口加工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技 术含量亟待提升。

  山东工业的高加工度水平和工业增加值率均位居五省市末位,但其工业整体中具有较 强深加工能力的工业部门比重反而最高,说明其采掘、石化、冶金等强势产业的深加工 优势相当突出。

  江苏以加工工业增加值与原料、采掘工业增加值之比表示的工业高加工度化水平在五 省市中高居榜首,但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与国际市场价比值、高增加值率产业比重两 项指标上位居五省市下游水平,可见其工业的深加工增值实力并不强,相对较高的高加 工度系数更多地反映了其加工工业对外区域原料、能源的使用。

  3.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的评价

  较低的创新能力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其每万人口所拥有 的专利数量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为主要表现的工业外向度水 平和工业引资能力也均在五省市中排名末位,这将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未来阶段工业 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浙江偏低的工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来源于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低研发资金投入力度以 及该地区工业较低的引资能力。近几年来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引资环境不断改善,一些 原先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和内资企业出现了“北移”和“北扩”趋势,其关联配 套产业也随同转移。但外部资金的流入并未在长三角地区平均分布,2003年,同为长三 角主要省份的江苏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的比重为浙江省的1.6倍,可见浙 江尚需加快引资环境建设,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机遇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金问题。

  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方面,广东工业需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另外其相关产业支持度系数在五省市中最低,未来阶段应重视CEPA实施后粤港之间生 产性服务业深度合作的重大机遇,尽快改善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的现状。

  尽管江苏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已接近五省市中的最高水平,但其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加快金融、物流、中介等行业的发展应作为其进一步 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重点。

  三、结论

  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表明,欲提升工业产业结构高度, 不仅应重视通过产业的重工业化和资本、技术集约化来提升产业间结构高度,更要积极 推进工业生产向产业链高端演进。另外,以创新能力和产业外向度、相关产业支持度为 主要标识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决定着区域工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和持续升级潜力,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

  对粤、苏、浙、鲁、京五省市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工业 产业结构水平最高,其工业产业间结构高度、产业链结构高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 力均在五省市中具有绝对优势,这体现出其作为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江苏和广 东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次之,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间结构高度以及工业产业结构的持 续优化升级能力。山东、浙江的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未来阶段两省工业结构 的升级重点应分别在于其产业链结构高度和产业间结构高度,另外两省尤需尽快培育起 以创新能力、产业外向度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体系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

作者介绍:伦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510632


相关内容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本课测评答案
  •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1.从时间上讲,中国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并且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从农业技术上讲,中国农业强调精耕细作.对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不断改进,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从耕作方式上讲, ...

  •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一堡一攀羁面暴j秘§豫Z鳆4.膏 创靳穗|I|『城童羹酌簿价指标体系 ■杨华峰邱丹 一.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面.并且这三方面自成体系,分别测评,以上两种测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内最后将它们综合得出城市整体创新能分类测评对评价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城市涵的理 ...

  • 提高招聘面试效率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社科论坛 提高招聘面试效率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冯建梅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面试作为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经济性价比较高的一种人才甄选技术被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但是如何提高面试效率,即实现面试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将就面试环节中最为关键 ...

  • 干部任免大会讲话
  • 同志们: 我们这一次干部人事调整,是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以后,对缺额副职进行的补充调整.这次调整面比较宽,涉及干部228人,其中提拔139个,平职交流.调整89个.在提拔的干部中有一部分是非领导职务.常委会研究的时候,大家一致感到,这一次调整面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同志要走上领导岗位,迈开人生新 ...

  •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中共中央组织部 目 录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通知 (2009年9月4日.中组发[2009]14号)------------------------------------ ...

  • 年报会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值此圣诞元旦双节来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区统计局全体工作人员,对大家一年来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祝大家圣诞快乐.元旦快乐!这次全区统计年报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市统计年报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和培训xx年报和xx年定期报表任务,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做 ...

  • 临沂市高中地理三五四
  • 临沂市高中地理 "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 临沂市高中地理课改研究小组 一.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化市教研室提出的高中教学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的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q ...

  • 石家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 石家庄市桥西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及责任分解 石家庄市桥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11年3月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说明 一.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定义 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qu ...

  •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 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我国也逐渐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型成为工业大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助力工业生产,农村的土地则被征用建造工业厂房.修建码头等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高效快速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