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九讲

易文化与中医药

彭崇胜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二o一三年七月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

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医古文》等。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

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经的起源

周易简介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医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北方:1白点在内,6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3白点在内,8黑点在外,

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2黑点在内,7白点在外,

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4黑点在内,9白点在外,

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5白点在内,10黑点在外,

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以五居中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初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yǒu)里城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伏曦八卦图(先天图)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

或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

《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

《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之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bŭshì)书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周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美称,要旨: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传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时期的作品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

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卦画--卦的符号

乾—

卦名: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元亨利贞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历代易学家大抵分为“象数”及“义理”两派:

“象数派”--以《易》象(八卦的众多卦象,比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及《易》数(阴阳奇偶之数,比如,1,3,5为阳,2,4,6为阴)来作为解读《周易》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理

“义理派”--主阐明《周易》的哲学思想,不很看重于象数

汉代的易学者,“象数派”为主

魏晋以后,“义理派”为主

清朝时,“象数派”又占上风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孔子曾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

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17世纪德国大赖布尼兹哲学家兼数学家:微积分和二进位(二元式)

我的不可思议的发现,就是六千多年前中国伏羲氏,古代文字秘密发现

易图真是宇宙间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常用人体器官描述卦象

乾为首

离为目坤为腹

坎为耳艮为手

兑为口震为足

巽为股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关于医学知识是零星的,

见“疾”的占问爻辞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丰》六二:“往得疑疾”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豫:欢乐;贞:卜问

“贞疾”反映当时在疾病诊断、预后上迷信、依赖天命神意

同时,又将无节制地享乐比喻为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人的生命的疾病,认识到过度享乐对健康的危害。

本卦的宗旨是提倡乐而有节,反对享乐无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复》卦所论为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

“朋”:阳气

卦辞意思: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

认识到阳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反映古人的尚阳观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无妄》卦所论宗旨要人们“无妄”,即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行事

本爻意思:不违背自然养生之道而得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

反映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反映古人迷信自然之道、忽视人对自然规律主观能动作用的一面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遁》全卦所论为隐退之道

“遁”:隐退、隐居

本爻“系遁”:迫于压力不得不隐退而不是自觉自愿的隐退,此情况下,思想上想不通,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疾患

反映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所述是箕子因劝谏不成而被迫出走的情形“明夷”:一种鸟,本卦中隐喻光明被黑暗遮蔽爻辞:鸟头部被射中,必死无疑

如果人患病后占问遇到此爻,就很凶险

反映头部对生命的重要性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损》所述是决策中的取舍之道

爻辞:减损疾病,使之尽快痊愈,没有害处

认识到“疾”对人体有害,在减损、舍弃之列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卦全卦以与饮食相关之事隐喻男女夫妻两性生活

爻辞:鼎中虽有食物,但妻子有病,不能同我一起进食

隐喻:妻子有性功能上隐疾,不能满足丈夫要求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丰》六二:“往得疑疾”

《丰》全卦所述是古代一次日食的景象爻辞:日食发生时,天昏地暗,人们由于不适应,容易患心志疑惑、迷乱的疾病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兑》全卦所论为语言艺术

爻辞:商谈、谈判虽然还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双方的矛盾、隔阂已经消除

说明人们体会到人际关系的矛盾、隔阂,正如“疥疮”一样,使人感到烦恼与不快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关于当时养生保健和卫生意识的卦爻辞

《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

《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夫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周易》基本原理对中医的影响

《周易》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不同时期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先于易”论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卫生习惯和比较丰富的医药知识

《周易》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建立在较高的经济基础上

医学是《易》学发展的基础“近取诸身”医学体系较之《易》学体系更为复杂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文化之道的表征和载体之一中医药学一方面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明医药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讨论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思想

小结

问题:

中医学与易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第九讲

易文化与中医药

彭崇胜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二o一三年七月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

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医古文》等。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

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经的起源

周易简介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医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北方:1白点在内,6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3白点在内,8黑点在外,

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2黑点在内,7白点在外,

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4黑点在内,9白点在外,

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5白点在内,10黑点在外,

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以五居中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初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yǒu)里城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伏曦八卦图(先天图)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

或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

《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

《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之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bŭshì)书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周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美称,要旨: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传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时期的作品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

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卦画--卦的符号

乾—

卦名: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元亨利贞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历代易学家大抵分为“象数”及“义理”两派:

“象数派”--以《易》象(八卦的众多卦象,比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及《易》数(阴阳奇偶之数,比如,1,3,5为阳,2,4,6为阴)来作为解读《周易》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理

“义理派”--主阐明《周易》的哲学思想,不很看重于象数

汉代的易学者,“象数派”为主

魏晋以后,“义理派”为主

清朝时,“象数派”又占上风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孔子曾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

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17世纪德国大赖布尼兹哲学家兼数学家:微积分和二进位(二元式)

我的不可思议的发现,就是六千多年前中国伏羲氏,古代文字秘密发现

易图真是宇宙间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常用人体器官描述卦象

乾为首

离为目坤为腹

坎为耳艮为手

兑为口震为足

巽为股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关于医学知识是零星的,

见“疾”的占问爻辞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丰》六二:“往得疑疾”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豫:欢乐;贞:卜问

“贞疾”反映当时在疾病诊断、预后上迷信、依赖天命神意

同时,又将无节制地享乐比喻为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人的生命的疾病,认识到过度享乐对健康的危害。

本卦的宗旨是提倡乐而有节,反对享乐无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复》卦所论为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

“朋”:阳气

卦辞意思: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

认识到阳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反映古人的尚阳观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无妄》卦所论宗旨要人们“无妄”,即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行事

本爻意思:不违背自然养生之道而得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

反映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反映古人迷信自然之道、忽视人对自然规律主观能动作用的一面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遁》全卦所论为隐退之道

“遁”:隐退、隐居

本爻“系遁”:迫于压力不得不隐退而不是自觉自愿的隐退,此情况下,思想上想不通,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疾患

反映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所述是箕子因劝谏不成而被迫出走的情形“明夷”:一种鸟,本卦中隐喻光明被黑暗遮蔽爻辞:鸟头部被射中,必死无疑

如果人患病后占问遇到此爻,就很凶险

反映头部对生命的重要性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损》所述是决策中的取舍之道

爻辞:减损疾病,使之尽快痊愈,没有害处

认识到“疾”对人体有害,在减损、舍弃之列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卦全卦以与饮食相关之事隐喻男女夫妻两性生活

爻辞:鼎中虽有食物,但妻子有病,不能同我一起进食

隐喻:妻子有性功能上隐疾,不能满足丈夫要求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丰》六二:“往得疑疾”

《丰》全卦所述是古代一次日食的景象爻辞:日食发生时,天昏地暗,人们由于不适应,容易患心志疑惑、迷乱的疾病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兑》全卦所论为语言艺术

爻辞:商谈、谈判虽然还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双方的矛盾、隔阂已经消除

说明人们体会到人际关系的矛盾、隔阂,正如“疥疮”一样,使人感到烦恼与不快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经》中关于当时养生保健和卫生意识的卦爻辞

《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

《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夫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周易》基本原理对中医的影响

《周易》在春秋战国、汉代、宋代不同时期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医先于易”论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卫生习惯和比较丰富的医药知识

《周易》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建立在较高的经济基础上

医学是《易》学发展的基础“近取诸身”医学体系较之《易》学体系更为复杂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医关系论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文化之道的表征和载体之一中医药学一方面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明医药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讨论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思想

小结

问题:

中医学与易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相关内容

  • [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复习
  • <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复习 1.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 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 的宣纸."功深熔琢, 气无烟火" 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使我们成为我们, 让我们懂 ...

  • 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 ...

  • 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 ...

  •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 ...

  • 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医院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 ...

  • 宝应县中医医院医院文化建设方案
  • 宝应县中医医院 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 ...

  • 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解说 毛主席曾经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盛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 总则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一章 第一条 第二条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总则 ...

  • 必修三第二单元
  •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测试题(3) 一.选择题 1. 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