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工作的[质与量的战争]

浅谈行政工作中《质与量的战争》 读完杨钢博士的《质与量的战争》,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质量问题”存在于我们各行各业、不同职位的人身上。如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一、 本书主要内容介绍

从“三鹿事件”到“丰田事件”从“上海楼房倒塌”到“矿井出事”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反思的质量问题都在本书中呈现。从“三鹿事件”到“丰田事件”从“上海楼房倒塌”到“矿井出事”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反思的质量问题都在本书中呈现。所有这些例子都由“零缺陷管理”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一中心思想贯穿起来。本书没有具体的质量管理工具,看起来就像一本小说,更多的是对中国制造模式、甚至是社会质量观念的评论,颠覆并提

出树立新的品质意识,强调从观念上和细想层面出发解决质量问题。

从那些成就了百年基业、经久不衰的“长寿公司”身上总结出思想共同特征:

1、 对外界变化善于接受并能迅速反应。

2、 对满足新的客户需求充满好奇

3、 在财务上都很保守

4、 都终于企业的价值观

接着,总结出被质量问题困扰的组织一般呈现的情况有:

1、 产品和服务时常与自己的承诺或客户的要求不一致

2、 存在着许多修修补补的工作和“救火”的行为

3、 政策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允许大家犯错误

4、 不知道不符合要求会产生真正的代价

5、 管理者往往在寻找各种借口,而不肯正视问题的根源

最后,指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一副成功企业的“拼图”含以下这些要素:

1、 正确的质量管理哲学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2、 善于通过差异化策略创造局部的竞争优势

3、 善于捕捉商机、整合资源,尤其是着力提高转危为机的能力

4、 销售和服务人员成为拉动组织“客户化”的主角和生力军

5、 创建“第一次就做对”的质量文化,把提高质量作为降低成本的关键

6、 不间断地请客户来访、内部人员出访,以强化工艺流程和产品的创新

7、 加快公司总体的创新节奏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

8、 把研发工作视为和客户、生产密不可分的不断试验的“现场”

9、 减少管理层级以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

10、 管理团队热爱读书思考、勤于国际交流并用于实践先进方法

11、 舍得花时间培训、倾听和表彰一线员工及团队

12、 自觉地消除“官僚主义”和不尊重人的环境

13、 注重打造内部信息化平台,鼓励信息分享、参与改进

14、 鼓励员工群策群力,挑战自我,参与管理,分享成功

二、 我对本书的理解

《质与量的战争》告诉我们:质与量的战争不应该是生产部门和品质管理部门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一场各执一词的战争,而是大家一致站在品质的立场上,对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从而忽视品质的行为的一场战争。 从对抗到和谐,《质与量的战争》一书反复强调一个观念:零缺陷。做到零缺陷在任何人看来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做到呢?该书提供了一个根本上的解决方法:第一次就做对。作者随手举出两个中国企业的案例,一个是通过让每名员工了解爱一次就作对的重要性,提高了品质,从而提高了效

率;一个是工厂到客户那里充分了解客户真实需求,现场设计,从而第一次就做对,节省了自己的成本和双方的时间,进而赢得了市场。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提高品质靠的不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对抗,也不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一场博弈,而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员工、企业和客户之间立场一致的一场针对缺陷的战争。

《质与量的战争》 解剖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质量迷思,使我们认识到“质量”不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必由之路。更为可贵的是,本书不仅重点解决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也为“中国制造”如何领跑世界提供了系统、详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1、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以数量取胜,谋得短期利益也是明智的

2、在同品质商品,以数量才能获得更多利润,量大则利大

3、长期只有质好才能获得更多市场占有率。其包括多方面的质

4、个性优质软硬件是一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必由之路

5、质的标准能为市场带来良性持续循环。即统一通用的日常用工具可以互换为用多好;

三、本书对行政工作的指导意义

1、 有助于更有效的进行日常管理

管理原来的概念是用物理的、高压的手段对你所要控制的对象加以管控,然而如果用这种方式只会造成工作的混乱和迷失,毕竟现在是21世纪,世界已经是“平”的了,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中,自由、平等、博爱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再用所谓的“锤子和钉子”式的管理方法,已经是大大的不适应,大大的out 了!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强硬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们十分反感和抵触,因此员工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从而导致管理更强硬,效率更低的恶性循环。而有的采取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重新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之上,采取相信人的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以图通过制度来相互制衡,使得管理反而井然有序,并且有力的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因此,本书让我们发现,在中国要想真正地实施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有当我们因地制宜对管理方式有了新思考,真正明白采取正确的管理时,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2、 有助于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行政部门的工作,既有管理同时更要为公司、为员工服务。因此更加要“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作对”,现如今的企业都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智慧“,认为第一次做对是不可能的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如手术事故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几,邮递错投率不

能超过百分之几、火车的误点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几等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差不多就好“的思维。但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会允许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当你在等待着一封关乎你命运的重要信件时,你会接受那百分之几的错投率的吗?当你准备去赴一场重要的约会,你回希望那百分之几的误点率发生吗?答案不言而喻!杨钢博士指出,“零缺陷”就是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最不容忍重复犯错误的心态,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打败“差不多就行”心里、改变“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的“传统智慧”,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3、 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团队

开展有效的QCC 小组活动,秉持QCC 小组的三个基本宗旨:第一,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第二,尊重人性和建立生机勃勃的工作场所,而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最终创造无限的可能。在这个小组里,人性化得到适当的重视,工作经过精心的设计,这样,人们就可以逐渐的增强信心。以建立和谐的关系为目标,而不是被强迫的从事某项工作,并得到上级的授权,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积极性,构建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

总之,“正确的事”就是战略,“正确做事”就是执行,“第一次”就是效率,其关键的三个要素与环节是控制系统、保证系统

与运营管理。如果用开车的过程来形容企业的经营管理,则开车相当于运营管理,主要处理业务和关系,汽车的表盘则是控制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些数据,报告企业即时的的运营状态,而汽车的用户手册、交通规则是保证体系,解决的是步骤和程序问题,相当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虽然在开车时,会时常遇到各种路况和突发情况,而且有时候不按照交通规则也可以开车,但是绝不可能长久。要持续地开好车,必须三个要素一个也不能少。

因此,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

浅谈行政工作中《质与量的战争》 读完杨钢博士的《质与量的战争》,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质量问题”存在于我们各行各业、不同职位的人身上。如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一、 本书主要内容介绍

从“三鹿事件”到“丰田事件”从“上海楼房倒塌”到“矿井出事”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反思的质量问题都在本书中呈现。从“三鹿事件”到“丰田事件”从“上海楼房倒塌”到“矿井出事”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反思的质量问题都在本书中呈现。所有这些例子都由“零缺陷管理”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一中心思想贯穿起来。本书没有具体的质量管理工具,看起来就像一本小说,更多的是对中国制造模式、甚至是社会质量观念的评论,颠覆并提

出树立新的品质意识,强调从观念上和细想层面出发解决质量问题。

从那些成就了百年基业、经久不衰的“长寿公司”身上总结出思想共同特征:

1、 对外界变化善于接受并能迅速反应。

2、 对满足新的客户需求充满好奇

3、 在财务上都很保守

4、 都终于企业的价值观

接着,总结出被质量问题困扰的组织一般呈现的情况有:

1、 产品和服务时常与自己的承诺或客户的要求不一致

2、 存在着许多修修补补的工作和“救火”的行为

3、 政策不清楚,实际上就是允许大家犯错误

4、 不知道不符合要求会产生真正的代价

5、 管理者往往在寻找各种借口,而不肯正视问题的根源

最后,指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一副成功企业的“拼图”含以下这些要素:

1、 正确的质量管理哲学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2、 善于通过差异化策略创造局部的竞争优势

3、 善于捕捉商机、整合资源,尤其是着力提高转危为机的能力

4、 销售和服务人员成为拉动组织“客户化”的主角和生力军

5、 创建“第一次就做对”的质量文化,把提高质量作为降低成本的关键

6、 不间断地请客户来访、内部人员出访,以强化工艺流程和产品的创新

7、 加快公司总体的创新节奏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

8、 把研发工作视为和客户、生产密不可分的不断试验的“现场”

9、 减少管理层级以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

10、 管理团队热爱读书思考、勤于国际交流并用于实践先进方法

11、 舍得花时间培训、倾听和表彰一线员工及团队

12、 自觉地消除“官僚主义”和不尊重人的环境

13、 注重打造内部信息化平台,鼓励信息分享、参与改进

14、 鼓励员工群策群力,挑战自我,参与管理,分享成功

二、 我对本书的理解

《质与量的战争》告诉我们:质与量的战争不应该是生产部门和品质管理部门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一场各执一词的战争,而是大家一致站在品质的立场上,对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从而忽视品质的行为的一场战争。 从对抗到和谐,《质与量的战争》一书反复强调一个观念:零缺陷。做到零缺陷在任何人看来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做到呢?该书提供了一个根本上的解决方法:第一次就做对。作者随手举出两个中国企业的案例,一个是通过让每名员工了解爱一次就作对的重要性,提高了品质,从而提高了效

率;一个是工厂到客户那里充分了解客户真实需求,现场设计,从而第一次就做对,节省了自己的成本和双方的时间,进而赢得了市场。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提高品质靠的不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对抗,也不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一场博弈,而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员工、企业和客户之间立场一致的一场针对缺陷的战争。

《质与量的战争》 解剖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质量迷思,使我们认识到“质量”不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必由之路。更为可贵的是,本书不仅重点解决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也为“中国制造”如何领跑世界提供了系统、详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1、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以数量取胜,谋得短期利益也是明智的

2、在同品质商品,以数量才能获得更多利润,量大则利大

3、长期只有质好才能获得更多市场占有率。其包括多方面的质

4、个性优质软硬件是一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必由之路

5、质的标准能为市场带来良性持续循环。即统一通用的日常用工具可以互换为用多好;

三、本书对行政工作的指导意义

1、 有助于更有效的进行日常管理

管理原来的概念是用物理的、高压的手段对你所要控制的对象加以管控,然而如果用这种方式只会造成工作的混乱和迷失,毕竟现在是21世纪,世界已经是“平”的了,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中,自由、平等、博爱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再用所谓的“锤子和钉子”式的管理方法,已经是大大的不适应,大大的out 了!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强硬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们十分反感和抵触,因此员工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从而导致管理更强硬,效率更低的恶性循环。而有的采取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重新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之上,采取相信人的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以图通过制度来相互制衡,使得管理反而井然有序,并且有力的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因此,本书让我们发现,在中国要想真正地实施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有当我们因地制宜对管理方式有了新思考,真正明白采取正确的管理时,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2、 有助于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行政部门的工作,既有管理同时更要为公司、为员工服务。因此更加要“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作对”,现如今的企业都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智慧“,认为第一次做对是不可能的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如手术事故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几,邮递错投率不

能超过百分之几、火车的误点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几等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差不多就好“的思维。但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会允许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当你在等待着一封关乎你命运的重要信件时,你会接受那百分之几的错投率的吗?当你准备去赴一场重要的约会,你回希望那百分之几的误点率发生吗?答案不言而喻!杨钢博士指出,“零缺陷”就是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最不容忍重复犯错误的心态,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打败“差不多就行”心里、改变“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的“传统智慧”,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3、 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团队

开展有效的QCC 小组活动,秉持QCC 小组的三个基本宗旨:第一,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第二,尊重人性和建立生机勃勃的工作场所,而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最终创造无限的可能。在这个小组里,人性化得到适当的重视,工作经过精心的设计,这样,人们就可以逐渐的增强信心。以建立和谐的关系为目标,而不是被强迫的从事某项工作,并得到上级的授权,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积极性,构建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

总之,“正确的事”就是战略,“正确做事”就是执行,“第一次”就是效率,其关键的三个要素与环节是控制系统、保证系统

与运营管理。如果用开车的过程来形容企业的经营管理,则开车相当于运营管理,主要处理业务和关系,汽车的表盘则是控制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些数据,报告企业即时的的运营状态,而汽车的用户手册、交通规则是保证体系,解决的是步骤和程序问题,相当于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虽然在开车时,会时常遇到各种路况和突发情况,而且有时候不按照交通规则也可以开车,但是绝不可能长久。要持续地开好车,必须三个要素一个也不能少。

因此,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


相关内容

  • 中央革命根据地行政区划体制创制与改革刍议
  • 第25卷第121期2009年10月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HunanFinancialandEconomicCollege %f.25,va.121 Oct.2009 中央革命根据地行政区划体制创制与改革刍议 李金龙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

  • 加强创新提升能力-9.6
  • 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创新能力 --公务员创新能力培训专题二 很多人都以为决策是领导者的事情,跟我们普通的公务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决策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时时决策,处处决策,事事决策,伴随终身. 人:出生--喂养--上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婚姻.住房- ...

  •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晋冀鲁豫根据地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和军区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而英勇的斗争,与其他根据地一起,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 ...

  • 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思考
  • 2010年1月(总第228期)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NO.1,2010(Cumulatively,NO.228) 关于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思考 洪卫栋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本文通过界定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定义和范 围,阐述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 ...

  • 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表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

  • 山东省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 ◎第一类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28年4月) 一.民国元年(1912年)的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实行省.道.府.县四级(道为省所派出的道员(俗所谓道台)的监察区域,严格地说不是一级独立的政区.鉴于道的主官特别是分守道具有相当的独立行政职能,故可视为一 ...

  •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
  •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 及其评价 1909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护理事业从此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道路.1914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更名为"中华护士会"成为了真正领导全国护理工作的组织机构,这便 ...

  • 高中历史必修一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一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 关于收听收看[开学第一课]通知
  • 关于收听收看<开学第一课>通知 篇一: 各中小学: 接上级有关部门通知,请各中小学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以下活动: 1.9月3日上午,收看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直播.同时请学校开展好一次国旗下讲话.一节主题班会课.一次观后感征文竞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