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关键词〕沉迷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反思      个案基本情况   赵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插班生。五年级第一学期从黑龙江省某农村小学转到我校,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前来咨询。   赵某适龄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年前赵某全家迁入吴江。转入新的小学后,赵某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荡然无存。特别是英语,班里的同学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而自己只懂得几句简单的英语会话,“奥数”更是从来没听说过。恰逢国庆长假,应邀去一位同学家玩,这位同学教给他玩网络游戏,赵某甚觉新奇有趣,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于是赵某谎称学习需要,缠着母亲也买了一台电脑。赵某在电脑上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每天闭门玩游戏将近3小时,欲罢不能。   回顾以往,赵某学习自觉,能独立完成作业,课余喜欢看《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农村时,喜欢与同学踢足球。转学后,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自尊心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   赵某主诉:“我的学习底子太差,与同学差距太大,根本追不上他们。我在学习上是没有希望了。”“我也希望改变,可是在玩网络游戏时,我感到很满足,如果不玩,我会很失落。我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父母诉述:孩子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父亲很气愤,打了他一耳光,但他仍一放学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玩游戏,有时连饭也不吃,对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很反感。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上课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咨询过程   第一次:在会谈中我与赵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了赵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探寻赵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我分析赵某学习不适应导致沉迷网络游戏,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我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父母及孩子。   1.赵某沉迷网络游戏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导致,并不是单纯的网络游戏痴迷症;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有自己的见解。   2.赵某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渴望获得成功。通过玩网络游戏,他获得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赵某的网络游戏次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赵某的不良认知,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次:我继续加深与赵某的咨询关系;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促使赵某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并确立行为矫治阶段目标。   根据赵某的愿望,双方一起确立四个阶段的行为矫治目标:   第一阶段:由每天玩一次网络游戏减少到每两天玩一次(一次2~3小时)。上课认真听讲,并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第二阶段:每周玩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第三阶段:每周末玩一次(一次2小时)。能认真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就奖励一本世界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第四阶段:每2~3周玩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每周踢三场球。   我还给赵某以及其父母布置了咨询作业:①准备一个作业本,每天晚上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并及时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感受。②父母与老师交谈一次,取得老师的配合。③父母给予积极评价,实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赵某愿望的满足:买卡通书、电玩书、名著,踢足球。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予正面强化。   第三次:在咨询会谈中,我评估了赵某第一阶段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玩游戏的天数里感觉很无聊,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着玩网络游戏;对提高学习成绩自觉信心不足,完成任务有难度。   我根据赵某的行为表现重新整合咨询方法,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引导赵某作积极的归因分析。我列出人们归因的常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方法、运气),引导赵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成功的突破口。克服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取成功既需要他人协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样,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如此。这样的归因分析能促使赵某继续努力,消除自卑感,减少无助感。   对赵某及其父母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以小时为单位安排、记录活动情况。②继续实行代币法。③父母与老师继续保持联系,取得老师的配合,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四次:赵某在以后这段时间内都能努力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想法,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他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自认为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但学习上主动性差,不愿请教他人,认为老师、同学轻视他。这与赵某的内向、自尊心强不无关系。为强化赵某的“合理观念”,我协助赵某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其不当的认知观念: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赵某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同学或老师。让赵某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让他站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立场上想象合理反应。   然后双方一起完成了这张特殊的“表格”――三栏目表。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遇到疑难问题,放下心理压力,去请教他人,以期获得他人的协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脑中完成这张“三栏目表”。   第五次――第六次:在赵某的反馈中,我了解到他在以后这段时间内能努力克制自己,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已顺利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计划,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赵某很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进行相关心理测验,客观评估其情绪改善情况。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继续安排每天活动、记录完成情况及自我感受。②父母继续以“代币”激励。   第七次: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我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赵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能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玩网络游戏的次数逐渐减少,已能自我控制在2~3周玩一次,并只把打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紧张学习生活后的娱乐休息方式。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获得一套世界名著的奖励。   赵某反馈:“老师,网络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网络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我还想成为足球明星,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父母的评价:“孩子回家后,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能很自觉地做作业了。”“考试成绩提高,又像以前那样自信了。”   我对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咨询反思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体的认知决定心情以及行动;个体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   依据这样的原理,在对赵某进行辅导时,我采用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1.认知干预,引导求助者作积极的归因分析,促使其学会正确归因。   2.强化求助者的“合理观念”,协助求助者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   3.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关键词〕沉迷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反思      个案基本情况   赵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插班生。五年级第一学期从黑龙江省某农村小学转到我校,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前来咨询。   赵某适龄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年前赵某全家迁入吴江。转入新的小学后,赵某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荡然无存。特别是英语,班里的同学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而自己只懂得几句简单的英语会话,“奥数”更是从来没听说过。恰逢国庆长假,应邀去一位同学家玩,这位同学教给他玩网络游戏,赵某甚觉新奇有趣,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于是赵某谎称学习需要,缠着母亲也买了一台电脑。赵某在电脑上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每天闭门玩游戏将近3小时,欲罢不能。   回顾以往,赵某学习自觉,能独立完成作业,课余喜欢看《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在农村时,喜欢与同学踢足球。转学后,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自尊心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   赵某主诉:“我的学习底子太差,与同学差距太大,根本追不上他们。我在学习上是没有希望了。”“我也希望改变,可是在玩网络游戏时,我感到很满足,如果不玩,我会很失落。我还喜欢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足球明星。”   父母诉述:孩子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父亲很气愤,打了他一耳光,但他仍一放学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玩游戏,有时连饭也不吃,对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很反感。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上课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咨询过程   第一次:在会谈中我与赵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了赵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探寻赵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我分析赵某学习不适应导致沉迷网络游戏,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我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父母及孩子。   1.赵某沉迷网络游戏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导致,并不是单纯的网络游戏痴迷症;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有自己的见解。   2.赵某的自卑来自于学业失败,但他内心渴望获得成功。通过玩网络游戏,他获得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赵某的网络游戏次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赵某的不良认知,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次:我继续加深与赵某的咨询关系;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促使赵某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并确立行为矫治阶段目标。   根据赵某的愿望,双方一起确立四个阶段的行为矫治目标:   第一阶段:由每天玩一次网络游戏减少到每两天玩一次(一次2~3小时)。上课认真听讲,并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卡通书,每两周踢一场球。   第二阶段:每周玩2次(一次2小时),上课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事先为他准备的问题),坚持半个月。如果能做到就奖励一本电玩书,每周踢一场球。   第三阶段:每周末玩一次(一次2小时)。能认真完成老师为他布置的作业,坚持一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就奖励一本世界名著,每周踢两场球。   第四阶段:每2~3周玩一次(一次2小时)。巩固坚持三个月,如果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一套世界名著,每周踢三场球。   我还给赵某以及其父母布置了咨询作业:①准备一个作业本,每天晚上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并及时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感受。②父母与老师交谈一次,取得老师的配合。③父母给予积极评价,实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赵某愿望的满足:买卡通书、电玩书、名著,踢足球。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予正面强化。   第三次:在咨询会谈中,我评估了赵某第一阶段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玩游戏的天数里感觉很无聊,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着玩网络游戏;对提高学习成绩自觉信心不足,完成任务有难度。   我根据赵某的行为表现重新整合咨询方法,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引导赵某作积极的归因分析。我列出人们归因的常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方法、运气),引导赵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成功的突破口。克服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取成功既需要他人协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样,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如此。这样的归因分析能促使赵某继续努力,消除自卑感,减少无助感。   对赵某及其父母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以小时为单位安排、记录活动情况。②继续实行代币法。③父母与老师继续保持联系,取得老师的配合,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四次:赵某在以后这段时间内都能努力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想法,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他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自认为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但学习上主动性差,不愿请教他人,认为老师、同学轻视他。这与赵某的内向、自尊心强不无关系。为强化赵某的“合理观念”,我协助赵某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其不当的认知观念: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赵某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同学或老师。让赵某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让他站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立场上想象合理反应。   然后双方一起完成了这张特殊的“表格”――三栏目表。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遇到疑难问题,放下心理压力,去请教他人,以期获得他人的协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脑中完成这张“三栏目表”。   第五次――第六次:在赵某的反馈中,我了解到他在以后这段时间内能努力克制自己,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已顺利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计划,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赵某很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进行相关心理测验,客观评估其情绪改善情况。   继续布置咨询作业:①继续安排每天活动、记录完成情况及自我感受。②父母继续以“代币”激励。   第七次: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我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赵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能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玩网络游戏的次数逐渐减少,已能自我控制在2~3周玩一次,并只把打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紧张学习生活后的娱乐休息方式。考试成绩比以前有进步,获得一套世界名著的奖励。   赵某反馈:“老师,网络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网络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我还想成为足球明星,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父母的评价:“孩子回家后,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能很自觉地做作业了。”“考试成绩提高,又像以前那样自信了。”   我对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咨询反思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体的认知决定心情以及行动;个体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   依据这样的原理,在对赵某进行辅导时,我采用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1.认知干预,引导求助者作积极的归因分析,促使其学会正确归因。   2.强化求助者的“合理观念”,协助求助者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   3.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相关内容

  • 第二节网瘾的危害
  • 第二节 网瘾的危害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明上网和网瘾的区别. 2.认识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3.明确如何戒除网瘾. 名人哲语 1."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开始„„" --陶宏开教授 2. 上网是有可能成瘾,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的. - ...

  •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落入E网
  • "落入E网"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用调查了解.资料收集.讨论交流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并了解人们常见的沉迷网络的表现有哪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有哪些?正确认识沉迷网络与不文明网络行为的危害. 2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既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也能给我们带 ...

  • 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的个案研究
  • 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的个案研究 仪征市第二中学 吴凌雁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所教班级的唐露露同学从一个遵守纪律.有进取心的学生到迷恋网络.无心向学的个案研究,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成因,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策略. [关键词]引导学生 上网成瘾 正确上网 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

  • 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个案分析 基本资料 王某,男,1993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 (一) 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局级干部.案主的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长期跟姐姐一起玩耍,因此姐姐对他影响比较大.案主姐姐从小比较喜欢上网,每次上网的时候都喜欢带着案主一起去网 ...

  • 七年级安全法制教案
  • 2.出行时要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 知道有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规则. 2. 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 3.如何安全度过小桥.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及有关交通安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 ...

  •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教案)
  •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汕头市聿怀中学 王 霞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一级 3.学时数:1课时 非上机时间 20 分钟,上机操作时间 2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的各种途径和评价信息发布的效果: ②让学生能 ...

  • 公共安全教育教案(初中全一册)
  • 公共安全教育教案(初中全一册) --教学设计:韩信学 第一课 社会生活安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学生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一些预防和应对 ...

  • 初二学生沉迷于网络怎么办
  • 深圳中心:http://szpkuboss.com 初二学生沉迷于网络怎么办? 导读:沉迷网络应该是家长最担心孩子出现的问题,当网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魔窟把孩子吞噬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面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难道就只能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灭亡吗?深圳燕园博思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为您解读:初二学生沉迷于网 ...

  • 如何预防沉迷网络
  • <如何预防沉迷网络>教学案 院上中心中学 李红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沉迷网络的表现和危害. 2.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面性.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减少其消极影响. 3.使学生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上网,安全上网.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课 同学们,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