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

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 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467881亩。

3、交通优势 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

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4、劳动力优势 双城市域人口2004年末总数为80.58万人,在哈尔滨所辖12县(市)中列第2位,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这样高密度的人口是与高垦殖率相联系的,双城实有耕地3374946亩。人均占有耕地4.1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34亩。双城市域的人口分布比较均衡,40.9%的人口分布于双城镇、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和韩甸镇,非农业人口为173563人,现有满族人口17万人,有8个满族乡,1个满族锡伯族镇,满族、锡伯族保持着各自特有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情。

5、自然旅游资源 双城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俗民风、轶事掌故、传统建筑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具有历史凝重感情和建筑文脉统一的建筑、繁华街市的风味食品,构成了双城发展旅游的重要人文资源。

6、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在临江乡区域,发现了大量的地下石油资源,目前已打生产油井进300眼。

(二)制约因素

1、资源条件方面的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虽然规模较大,但其存在无形多、有形少,破坏严重的局限性,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的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不够以吸引旅客。

2、经济基础方面的制约因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城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推进缓慢,筹措能力弱,投入存在不足,就业压力大。

3、社会文化基础有待提高。双城历史文化沉积相对丰富,但缺乏完整性与鲜明性;双城教育体系从总体来看,中小学校办学规模偏小,投资效益、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文体设施的布局单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的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综合功能、技术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4、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双城市域的交通受地形地貌的严格制约,水路、铁路都没有很大的发展伸缩性,只有着力发展公路建设;邮政业的发展水平、交通工具和指导思想都相对滞后;供电、供水业的综合功能不高;防洪工程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群众意识更有待于提高。

5、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双城地处内陆地区,经济相对于大城市来说也较落后,吸引外资能力、原材料加工能力都比较薄弱。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从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市域工业化,一是要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多方引进较大规模、较高起点的高新技术工业项目。二是结合农业产业化,实施现代农业,要引导地方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在产业领域上向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转移集中,在地域空间布局上向城镇转移集中,在城镇规模中,要充分考虑,合理安排适宜工业化需求的工业功能分区和用地。

2、同步推进人口、产业和地域城镇化

双城市实行人口、产业、地域同步的城镇化推进策略,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放宽户籍管理及工商等有关方面管理,吸引和鼓励本市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尤其鼓励带资进城镇的创业者。

二是实行人才引进策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落户城镇,改善城镇人口结构,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充实城镇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三是多方加强产业培育。特别是要着重解决大多数城镇缺乏立镇支柱产业问题,强化城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经济基础,增强其内在动力机制。

四是规划开发双城市新区和发展较快的重点建制镇,改造所需要的创新空间和置换空间。对大多数小城镇在用地基本无规划、无标准情况下,形成的镇区要着重解决布局散、乱和用地超标问题,配合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其空间利用的有序性和集约化,在继续完善以公路为重点的市域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城镇建成区内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

近期的重点,一是把市域中心双城镇尽快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具有较完善城市功能和多方面带动作用的中等城市。二是对重点建制镇及部分具有显著现实或潜在优势和明确专业化职能方向的小城镇加强扶植引导,促其尽快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特色。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撤乡并镇,对小城镇进行重新分类排队,区分出层次和类型,加强有计划性的规划、指导。

4、强化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在发展方面,围绕发展的问题,突出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强化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动力。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多元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入以人为本、城市经营、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城镇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途径。

在城镇建设方面,多方拓宽城镇建设筹融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形成和强化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5、镇区组合归并战略

规划对市域内乡镇按弱民族乡镇向强民族乡镇归并、弱乡镇向强乡镇归并的原则,将乡镇总数减至16个通过人口似的空间转移,来实现重点城镇的和一般城镇的发展。归并后的城镇行政区人口规模可以分成四个等级。人口规模30万一个、5-30万两个、1—5万十个、1万人以下三个。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人口预测采用综合增长率法。

2、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发展条件是个综合系统,评价结果要反映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选择“双等差级数法”,预测结果如下:

一级城镇――1个,双城市

二级城镇――2个,新兴镇、临江镇。

三级城镇――4个,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韩甸镇、

四级城镇――9个单城镇、青岭镇、乐群镇、团结镇、农丰镇,杏山镇、朝阳镇、万隆镇、希勤乡。

为了保证科学性,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对结果进行科学的比较后,确定城镇化目标。方法包括时间趋势外推法,联合国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法,经验推算法,最后确定双城市域的非农化水平2020年为66.36%。

(三)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四)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2005-2020年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见下表:

(五)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采取“培育中心,扩展两翼,重点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以双城为中心,以临江、新兴为副中心,周家、五家、兰棱、韩甸为重点的空间结构。

以建设双城市区为核心,以开拓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以副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以交通网络为骨架,以市域资源,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为支点,优化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通过相关的政策导向机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双城市总体规划

一、基本情况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属哈尔滨市行政管辖;西北、北部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市相望;东北紧邻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市接壤;南、西部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两市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市域南北长65km,东西宽85km,全市土地面积3112km2。

市政府驻地双城镇,位于双城市域中部,东经126°18′,北纬45°21′,总面积168km2。京哈铁路、G102国道横穿腹地,其自然环境优越、交通发达、

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省会哈尔滨市45km。

二、规划区界定及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

1、规划区界定

依据城市规划区界定原则和方法,确定双城市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包括双城镇、联兴乡、幸福乡、东官镇和新兴乡。城市规划区面积为537.66km2,具体范围请参照城市规划区界定图。

2、用地发展方向

双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划期内以向东、东南方向为主;远景向南、东南方向跳跃式发展,不宜向铁路和飞机场方向发展。

三、城市规模预测

1、人口规模预测

2、用地规模预测

双城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052.01hm2,较1997年的1694hm2增长了358.01hm2,城市的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在逐年增长。

依据双城市城市用地的现状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参照规划人口规模,确定双城市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3096.65h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3.22m2。

四、用地总体布局

至2020年,双城市城市建设用地由2004年末的2052.01hm2增加到

3096.65hm2,人均用地103.22m2。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调整到17.34%,绿地百分比增加到17.36%,居住用地调整到32.28%,工业用地调整到14.05%。各项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面积详见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备注:2004年现状城市实际居住人口19.87万人,2020年规划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00万人。

五、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的发展分四个重点:首先是老城区的旧城居住用地的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大发展,城市的南部边缘向南拓展,以便为将来的城市用地向南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新城区的居住用地的进一步完善,规划新城区利用较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进行居住用地的科学规划建设。第三是铁北区的居住用地建设,为配合铁北区的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规划的铁北区的居住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建设,形成便于职工生活、配套设施完备的居住区。第四是为了城市的远期用地发展规划的城南区,此区为新开发区域,开发建设中要先规划后建设,以达到城南区科学合理的建设。

双城市现状有中小学校24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8所,职业中学3所,占地面积49.49hm2,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位于老城区。规划结合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南区新规划3所小学校和1所中学校;在铁北区的居住用地范围内新规划1所小学校。现状的24所中小学校规划保留。

新建和改造住宅区的居住标准选用我国现代化住宅建设标准,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不低于30m2/人为目标,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以不高于300人/hm2为目标,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999.1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2.28%,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3.30m2。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双城市公共中心位于老城区的十字街,中心包含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市民广场、绿地等用地。

双城市的行政办公用地较多,分布比较零散,不够集中,但部分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规划对这部分行政办公用地予以保留。规划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办公用地布局,与居住、工业混杂的办公用地。现状一些企业单位的行政办公用地予以保

留。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21.40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69%,人均行政办公用地面积0.71m2。

现状已形成的以十字街为中心的全市商贸金融中心,应进一步强化其功能。远期规划的城南区中心区域,规划形成双城市的商贸副中心。同时,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形成新的分区中心。另外,随着成片的新居住区的开发,应建立各级商业副中心和基层商服网点,形成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络。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84.4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73%,人均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2.82m2。

在新城区规划形成文化中心,布置用于建设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的用地。规划本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原则,力争使双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规划文化娱乐用地面积7.5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24%,人均文化娱乐用地面积0.25m2。

规划保留现有体育场馆并适当扩大规模,同时规划各组团建设区级体育中心,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需要。规划体育用地面积3.0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10%,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10m2。

规划医疗卫生主要以大医院内部改造、提高医疗技术、增加医疗设备为原则,促进医疗机构的综合化、专业化发展。在各组团建设区级医疗卫生中心,并开辟基层卫生网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6.3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21%,人均医疗卫生用地面积0.21m2。

规划期内增加市区内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的数量,加大高校引入和发展力度,在新城区形成双城市的科研教育中心。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170.3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50%,人均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5.69m2。

规划保留现状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的用地,并进行了用地的扩展。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303.2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9.79%,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0.11m2。

3、工业用地

规划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适应双城市资源优势的轻工业;严格控制耗能多、污染大、占地多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对现有工业积极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调整工业结构。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35.19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4.05%,人均工业用地面积14.51m2。

4、仓储用地

规划根据工业用地布局和对外交通的建设,采用集中布局建设仓储用地,主要仓储用的布局在新城区的铁路附近,铁北区的工业区内和开发区内。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193.70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6.26%,人均仓储用地面积6.46m2。

备注:2004年现状城市实际居住人口19.87万人,2020年规划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00万人。

六、 郊区规划

1、双城市郊区的定位

双城市距省会哈尔滨较近,其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职能具有哈尔滨卫星城的某些功能。因此,本次郊区规划的范围为双城市全市域,规划内容等也兼顾服务于双城市和哈尔滨的需要。

2、规划要点

(1)随着双城市市区的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会建设更多的居民住宅,市区方便的市政公用设施、优越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商业服务氛围,势必对近郊区的村屯起到极大的吸引作用。规划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进行有重点的建设,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屯逐步实施搬迁至市区的政策。

(2)综合考虑市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加强市域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和城镇,并结合双城市和哈尔滨的需要建设城郊型农业基地。

(3)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和高产良田,在河畔等生态系统的薄弱环节加强绿化和生态化建设。

(4)通过对双城市内的排水系统及护城河的改造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逐步改善双城市区附近的水体环境,主要是净化三排干流域的水体环境。

(5)利用靠近哈尔滨市的市场优势和生产协作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计划和旅游规划,积极改良品种、优化种植、深度加工、大力开发多种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6)在郊区重点发展的村屯安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建设的,对居民生活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工业生产项目。

(7)在近郊区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副食品、肉类和蔬菜等的种植和饲养基地。

(8)双城地处平原地区,规划加强郊区的防护林带的建设,以达到固土防风,涵养水源,创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的目的。

七、 近期建设规划

1、居住用地

在加大老城区旧城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城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铁北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2、工业用地

完善铁北区工业区的建设,同时对市内零散布局的工业企业进行初步的整理

和搬迁。

3、公共设施

(1)商贸金融

规划新城区新建部分大型商业设施,同时对老城区商服业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市民不同的购物需要。

(2)文化娱乐

在新城区建设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结合老年公寓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同时对老城区文化娱乐设施进行调整、充实。

(3)体育设施

完善现有的体育场馆,在新城区建设体育运动场馆,为居民提供体育运动场地。

4、绿地

重点提高城区绿化水平,提高城区环境质量,改善居民游憩环境,重点建设承旭公园、新城区水上公园等工程。

5、道路交通

近期对城市骨干路网进行调整,拓宽规划主干道达到规划红线,进一步加大老城区道路网的改造,改善老城区的交通状况。

6、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

改造老城区给水管网,水源地的保护,建设净水厂等。

(2)排水工程

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完善新城区、铁北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7万m3/d。

(3)消防工程

新建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个,建消防水鹤5座。

(4)供热工程

改造城区现有的供热管网,建设热电厂,逐步敷设供热管网,进而实现双城市的整体集中供热。

八、 远景轮廓规划

1、远景展望年限

规划确定双城市的城市远景轮廓规划展望年限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之

后的30年。

2、远景城市的主要功能定位

(1)规划远景强化双城市作为市域中心地的职能,大力发展以双城市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域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使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其市域政治中心的职能。

(2)随着双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职能的加强,双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中心将进一步巩固。

(3)双城市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并且距离哈尔滨市区较近,随着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双城市将可能成为哈尔滨市的工业转移地,人口疏散地。

3、远景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双城市远景发展方向为南和东南,采用组团式跳跃发展为主,G102国道东南侧为远景发展腹地,原则上城市建设不向铁路方向发展。

4、 远景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1)人口规模

根据时间相关分析法得到2050年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为39.98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9.29万人。因此,规划远景双城市市区人口预测为实际居住人口为4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0万人。

(2)用地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km2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m2以内。

5、远景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主要框架

远景双城市的道路系统仍然采用方格网式的布局形式,本次规划期末的主干路向远景发展的南部延伸,形成远景发展中相应的主干路框架结构。

6、远景城市布局形式

规划确定双城市远景发展形成四大组团,分别为:规划期末形成的主城组团(包括老城区、新城区和城南区)、铁北区工业组团、开发区工业组团和南部的远景新城组团。组团间以铁路、干道和自然地物为界限,并且划定永久性生态绿地,尽可能多地营造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联系的绿色走廊,形成一个绿色空间分隔、快速通道相联的组团状布局城市,使城市各类用地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绿色城市系统。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

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 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467881亩。

3、交通优势 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

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4、劳动力优势 双城市域人口2004年末总数为80.58万人,在哈尔滨所辖12县(市)中列第2位,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这样高密度的人口是与高垦殖率相联系的,双城实有耕地3374946亩。人均占有耕地4.1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34亩。双城市域的人口分布比较均衡,40.9%的人口分布于双城镇、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和韩甸镇,非农业人口为173563人,现有满族人口17万人,有8个满族乡,1个满族锡伯族镇,满族、锡伯族保持着各自特有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情。

5、自然旅游资源 双城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俗民风、轶事掌故、传统建筑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具有历史凝重感情和建筑文脉统一的建筑、繁华街市的风味食品,构成了双城发展旅游的重要人文资源。

6、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在临江乡区域,发现了大量的地下石油资源,目前已打生产油井进300眼。

(二)制约因素

1、资源条件方面的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虽然规模较大,但其存在无形多、有形少,破坏严重的局限性,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的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不够以吸引旅客。

2、经济基础方面的制约因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城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推进缓慢,筹措能力弱,投入存在不足,就业压力大。

3、社会文化基础有待提高。双城历史文化沉积相对丰富,但缺乏完整性与鲜明性;双城教育体系从总体来看,中小学校办学规模偏小,投资效益、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文体设施的布局单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的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综合功能、技术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4、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双城市域的交通受地形地貌的严格制约,水路、铁路都没有很大的发展伸缩性,只有着力发展公路建设;邮政业的发展水平、交通工具和指导思想都相对滞后;供电、供水业的综合功能不高;防洪工程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群众意识更有待于提高。

5、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双城地处内陆地区,经济相对于大城市来说也较落后,吸引外资能力、原材料加工能力都比较薄弱。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从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市域工业化,一是要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多方引进较大规模、较高起点的高新技术工业项目。二是结合农业产业化,实施现代农业,要引导地方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在产业领域上向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转移集中,在地域空间布局上向城镇转移集中,在城镇规模中,要充分考虑,合理安排适宜工业化需求的工业功能分区和用地。

2、同步推进人口、产业和地域城镇化

双城市实行人口、产业、地域同步的城镇化推进策略,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放宽户籍管理及工商等有关方面管理,吸引和鼓励本市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尤其鼓励带资进城镇的创业者。

二是实行人才引进策略,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落户城镇,改善城镇人口结构,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充实城镇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三是多方加强产业培育。特别是要着重解决大多数城镇缺乏立镇支柱产业问题,强化城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经济基础,增强其内在动力机制。

四是规划开发双城市新区和发展较快的重点建制镇,改造所需要的创新空间和置换空间。对大多数小城镇在用地基本无规划、无标准情况下,形成的镇区要着重解决布局散、乱和用地超标问题,配合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其空间利用的有序性和集约化,在继续完善以公路为重点的市域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城镇建成区内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

近期的重点,一是把市域中心双城镇尽快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具有较完善城市功能和多方面带动作用的中等城市。二是对重点建制镇及部分具有显著现实或潜在优势和明确专业化职能方向的小城镇加强扶植引导,促其尽快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特色。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撤乡并镇,对小城镇进行重新分类排队,区分出层次和类型,加强有计划性的规划、指导。

4、强化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在发展方面,围绕发展的问题,突出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强化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动力。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多元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入以人为本、城市经营、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城镇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途径。

在城镇建设方面,多方拓宽城镇建设筹融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形成和强化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5、镇区组合归并战略

规划对市域内乡镇按弱民族乡镇向强民族乡镇归并、弱乡镇向强乡镇归并的原则,将乡镇总数减至16个通过人口似的空间转移,来实现重点城镇的和一般城镇的发展。归并后的城镇行政区人口规模可以分成四个等级。人口规模30万一个、5-30万两个、1—5万十个、1万人以下三个。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人口预测采用综合增长率法。

2、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发展条件是个综合系统,评价结果要反映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选择“双等差级数法”,预测结果如下:

一级城镇――1个,双城市

二级城镇――2个,新兴镇、临江镇。

三级城镇――4个,兰棱镇、周家镇、五家镇、韩甸镇、

四级城镇――9个单城镇、青岭镇、乐群镇、团结镇、农丰镇,杏山镇、朝阳镇、万隆镇、希勤乡。

为了保证科学性,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对结果进行科学的比较后,确定城镇化目标。方法包括时间趋势外推法,联合国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法,经验推算法,最后确定双城市域的非农化水平2020年为66.36%。

(三)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四)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2005-2020年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见下表:

(五)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采取“培育中心,扩展两翼,重点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以双城为中心,以临江、新兴为副中心,周家、五家、兰棱、韩甸为重点的空间结构。

以建设双城市区为核心,以开拓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以副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以交通网络为骨架,以市域资源,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为支点,优化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通过相关的政策导向机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双城市总体规划

一、基本情况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属哈尔滨市行政管辖;西北、北部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市相望;东北紧邻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市接壤;南、西部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两市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1′~126°42′,北纬45°08′~45°43′。市域南北长65km,东西宽85km,全市土地面积3112km2。

市政府驻地双城镇,位于双城市域中部,东经126°18′,北纬45°21′,总面积168km2。京哈铁路、G102国道横穿腹地,其自然环境优越、交通发达、

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省会哈尔滨市45km。

二、规划区界定及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

1、规划区界定

依据城市规划区界定原则和方法,确定双城市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包括双城镇、联兴乡、幸福乡、东官镇和新兴乡。城市规划区面积为537.66km2,具体范围请参照城市规划区界定图。

2、用地发展方向

双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划期内以向东、东南方向为主;远景向南、东南方向跳跃式发展,不宜向铁路和飞机场方向发展。

三、城市规模预测

1、人口规模预测

2、用地规模预测

双城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052.01hm2,较1997年的1694hm2增长了358.01hm2,城市的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在逐年增长。

依据双城市城市用地的现状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参照规划人口规模,确定双城市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3096.65h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3.22m2。

四、用地总体布局

至2020年,双城市城市建设用地由2004年末的2052.01hm2增加到

3096.65hm2,人均用地103.22m2。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比例调整到17.34%,绿地百分比增加到17.36%,居住用地调整到32.28%,工业用地调整到14.05%。各项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面积详见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备注:2004年现状城市实际居住人口19.87万人,2020年规划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00万人。

五、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的发展分四个重点:首先是老城区的旧城居住用地的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大发展,城市的南部边缘向南拓展,以便为将来的城市用地向南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新城区的居住用地的进一步完善,规划新城区利用较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进行居住用地的科学规划建设。第三是铁北区的居住用地建设,为配合铁北区的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规划的铁北区的居住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建设,形成便于职工生活、配套设施完备的居住区。第四是为了城市的远期用地发展规划的城南区,此区为新开发区域,开发建设中要先规划后建设,以达到城南区科学合理的建设。

双城市现状有中小学校24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8所,职业中学3所,占地面积49.49hm2,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位于老城区。规划结合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南区新规划3所小学校和1所中学校;在铁北区的居住用地范围内新规划1所小学校。现状的24所中小学校规划保留。

新建和改造住宅区的居住标准选用我国现代化住宅建设标准,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不低于30m2/人为目标,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以不高于300人/hm2为目标,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999.1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2.28%,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3.30m2。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双城市公共中心位于老城区的十字街,中心包含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市民广场、绿地等用地。

双城市的行政办公用地较多,分布比较零散,不够集中,但部分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规划对这部分行政办公用地予以保留。规划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办公用地布局,与居住、工业混杂的办公用地。现状一些企业单位的行政办公用地予以保

留。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21.40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69%,人均行政办公用地面积0.71m2。

现状已形成的以十字街为中心的全市商贸金融中心,应进一步强化其功能。远期规划的城南区中心区域,规划形成双城市的商贸副中心。同时,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形成新的分区中心。另外,随着成片的新居住区的开发,应建立各级商业副中心和基层商服网点,形成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络。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84.4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73%,人均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2.82m2。

在新城区规划形成文化中心,布置用于建设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的用地。规划本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原则,力争使双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规划文化娱乐用地面积7.5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24%,人均文化娱乐用地面积0.25m2。

规划保留现有体育场馆并适当扩大规模,同时规划各组团建设区级体育中心,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需要。规划体育用地面积3.0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10%,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10m2。

规划医疗卫生主要以大医院内部改造、提高医疗技术、增加医疗设备为原则,促进医疗机构的综合化、专业化发展。在各组团建设区级医疗卫生中心,并开辟基层卫生网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6.3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21%,人均医疗卫生用地面积0.21m2。

规划期内增加市区内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的数量,加大高校引入和发展力度,在新城区形成双城市的科研教育中心。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170.3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50%,人均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5.69m2。

规划保留现状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的用地,并进行了用地的扩展。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303.2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9.79%,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0.11m2。

3、工业用地

规划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适应双城市资源优势的轻工业;严格控制耗能多、污染大、占地多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对现有工业积极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调整工业结构。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35.19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4.05%,人均工业用地面积14.51m2。

4、仓储用地

规划根据工业用地布局和对外交通的建设,采用集中布局建设仓储用地,主要仓储用的布局在新城区的铁路附近,铁北区的工业区内和开发区内。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193.70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6.26%,人均仓储用地面积6.46m2。

备注:2004年现状城市实际居住人口19.87万人,2020年规划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00万人。

六、 郊区规划

1、双城市郊区的定位

双城市距省会哈尔滨较近,其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职能具有哈尔滨卫星城的某些功能。因此,本次郊区规划的范围为双城市全市域,规划内容等也兼顾服务于双城市和哈尔滨的需要。

2、规划要点

(1)随着双城市市区的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会建设更多的居民住宅,市区方便的市政公用设施、优越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商业服务氛围,势必对近郊区的村屯起到极大的吸引作用。规划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屯进行有重点的建设,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屯逐步实施搬迁至市区的政策。

(2)综合考虑市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加强市域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和城镇,并结合双城市和哈尔滨的需要建设城郊型农业基地。

(3)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和高产良田,在河畔等生态系统的薄弱环节加强绿化和生态化建设。

(4)通过对双城市内的排水系统及护城河的改造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逐步改善双城市区附近的水体环境,主要是净化三排干流域的水体环境。

(5)利用靠近哈尔滨市的市场优势和生产协作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计划和旅游规划,积极改良品种、优化种植、深度加工、大力开发多种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6)在郊区重点发展的村屯安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建设的,对居民生活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工业生产项目。

(7)在近郊区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副食品、肉类和蔬菜等的种植和饲养基地。

(8)双城地处平原地区,规划加强郊区的防护林带的建设,以达到固土防风,涵养水源,创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的目的。

七、 近期建设规划

1、居住用地

在加大老城区旧城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城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铁北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2、工业用地

完善铁北区工业区的建设,同时对市内零散布局的工业企业进行初步的整理

和搬迁。

3、公共设施

(1)商贸金融

规划新城区新建部分大型商业设施,同时对老城区商服业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市民不同的购物需要。

(2)文化娱乐

在新城区建设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结合老年公寓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同时对老城区文化娱乐设施进行调整、充实。

(3)体育设施

完善现有的体育场馆,在新城区建设体育运动场馆,为居民提供体育运动场地。

4、绿地

重点提高城区绿化水平,提高城区环境质量,改善居民游憩环境,重点建设承旭公园、新城区水上公园等工程。

5、道路交通

近期对城市骨干路网进行调整,拓宽规划主干道达到规划红线,进一步加大老城区道路网的改造,改善老城区的交通状况。

6、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

改造老城区给水管网,水源地的保护,建设净水厂等。

(2)排水工程

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完善新城区、铁北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7万m3/d。

(3)消防工程

新建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个,建消防水鹤5座。

(4)供热工程

改造城区现有的供热管网,建设热电厂,逐步敷设供热管网,进而实现双城市的整体集中供热。

八、 远景轮廓规划

1、远景展望年限

规划确定双城市的城市远景轮廓规划展望年限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之

后的30年。

2、远景城市的主要功能定位

(1)规划远景强化双城市作为市域中心地的职能,大力发展以双城市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域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使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其市域政治中心的职能。

(2)随着双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职能的加强,双城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中心将进一步巩固。

(3)双城市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并且距离哈尔滨市区较近,随着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双城市将可能成为哈尔滨市的工业转移地,人口疏散地。

3、远景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双城市远景发展方向为南和东南,采用组团式跳跃发展为主,G102国道东南侧为远景发展腹地,原则上城市建设不向铁路方向发展。

4、 远景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1)人口规模

根据时间相关分析法得到2050年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为39.98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9.29万人。因此,规划远景双城市市区人口预测为实际居住人口为4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0万人。

(2)用地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km2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m2以内。

5、远景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主要框架

远景双城市的道路系统仍然采用方格网式的布局形式,本次规划期末的主干路向远景发展的南部延伸,形成远景发展中相应的主干路框架结构。

6、远景城市布局形式

规划确定双城市远景发展形成四大组团,分别为:规划期末形成的主城组团(包括老城区、新城区和城南区)、铁北区工业组团、开发区工业组团和南部的远景新城组团。组团间以铁路、干道和自然地物为界限,并且划定永久性生态绿地,尽可能多地营造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联系的绿色走廊,形成一个绿色空间分隔、快速通道相联的组团状布局城市,使城市各类用地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绿色城市系统。


相关内容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 ...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 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 ...

  • 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 <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发布时间:2008-11-11 来源:市建设规划委员会 玉林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5年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广西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以下 ...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
  • 一.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去年5 ...

  • 多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 多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申翔 摘要:文章以镇江多规合一研究为例,论述了实践多规合一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认为开展多规合一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基本指导,在落实上位规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生态优先.保护农田.统筹各类城乡规划与专项规划,实现以市域空间规划为表现形式的"一张蓝图",有效地协调各类规 ...

  •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技术规程--控件(说明书)
  • 控件3 说明书编制导引 第一章 总则 1 城市基本情况 简要描述城市的基本概况,包括区位.历史演变.特色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等内容. 2 对上版总体规划的评价意见 对现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内容进行分析. 3 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 对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分别进行 ...

  •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 近期为2009-2015年 远期为2016-2030年. 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面积8272km2.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 ...

  • 城市地理学(2)
  • 包头市市域城镇体系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包头市市域城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地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包头市市域城镇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空间布局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预测包头市的城镇化水平呈现包头市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包头市 城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