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关于改革战略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学界对改革走向的不同看法,集中地表现于1986年配套改革方案,特别是在当时应否进行价格改革的问题上。  1.“企业改革主线论”  1986年3月,赵紫阳提出“价、税、财配套改革”的思路,并且设立“方案办”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以后,一部分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他在1986年4月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如果遭到失败,可能就失败在价格改革上;中国的改革如果获得成功,必然是因所有制的改革获得成功”的著名论断。【厉以宁(1986):《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1986年4月25日在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3~14页。】  厉以宁认为:“价格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创造一个适宜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而所有制的改革或企业体制改革才真正涉及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同上书,第3页。)中国当前的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在非均衡条件下,价格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指望通过价格改革来理顺经济关系不具有现实性。中国唯一可以选择的途径是:先进行所有制改革,在所有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使市场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同时,分阶段调整商品比价,最后着手全面的价格~工资体系的改革。” 【厉以宁(1987):《关于经济改革基本思路的进一步说明——1987年6月2日在“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结束前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各班干部专修班学员所提问题的回答》,同上书,第15页。】由此,他提出的改革顺序是“绕过价格改革,先进行所有制改革” (《金融时报》,1988年1月18日),《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制改革以后,再进行价格改革》(《理论信息报》,1986年11月3日;《金融时报》,1987年12月3日)他所说的“所有制改革”,是指将规范化的“股份制”和非规范化的“承包制”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先包后股”、“先股后包”、“又股又包”或“只股不包”的办法,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公有制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公有制形式的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次谈话》,载《金融时报》,1987年12月3日】这种意见在1986年的讨论中起初处于劣势,10月以后为国务院领导人所接受,并在1987~1988年期间得到实施。  反对“价、税、财配套改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大型国有企业首都钢铁公司的领导者。他们以首钢经济研究所的名义上书言事,认为改革应当“以承包为本”,离开了企业承包制,改革就背离了正确的方向。【首都钢铁公司经济研究所1986年印发的一份材料(打印稿) 】  2.“整体协调改革论”  被称为“整体协调改革论”的学术派别,是在1986年“价、税、财配套改革”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的。早在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郭树清、刘吉瑞、邱树芳等就上书国务院领导提出,“双轨制”是一种“冲突型”的双重体制,它的长期持续,必然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甚至会导致改革的“夭折”【郭树清、刘吉瑞、邱树芳(1985):《全面改革亟须总体规划——事关我国改革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年第1期】。接着,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许美征等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草拟了综合配套改革方案【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等(1985):《关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的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第35期】。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办公室工作的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等人围绕“七五”前期改革发表了不少论著,围绕建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中心思想,逐步形成了一套可以称作“配套改革论”或“市场经济论”的改革理论。它的要点是:  ——旧体制的根本特征在于通过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克服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上的重大缺陷,因而不可能有效率。把传统体制的弊病归结为“权力过分集中”,是一种肤浅的论断。如果不改变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企图用“放权让利”来实现经济运行状况的根本改变,是不会奏效的。  ——唯一能够取代行政命令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克服命令经济在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上的缺陷,使经济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作为一个体系,以上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这三个支柱初步树立起来,这种经济体系才能有效率地运转。因此,经济改革必须在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同步配套地进行。【吴敬琏、周小川等(1986~1987):《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学界对改革走向的不同看法,集中地表现于1986年配套改革方案,特别是在当时应否进行价格改革的问题上。  1.“企业改革主线论”  1986年3月,赵紫阳提出“价、税、财配套改革”的思路,并且设立“方案办”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以后,一部分人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他在1986年4月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如果遭到失败,可能就失败在价格改革上;中国的改革如果获得成功,必然是因所有制的改革获得成功”的著名论断。【厉以宁(1986):《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1986年4月25日在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3~14页。】  厉以宁认为:“价格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创造一个适宜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而所有制的改革或企业体制改革才真正涉及利益、责任、刺激、动力问题。”(同上书,第3页。)中国当前的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在非均衡条件下,价格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指望通过价格改革来理顺经济关系不具有现实性。中国唯一可以选择的途径是:先进行所有制改革,在所有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使市场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同时,分阶段调整商品比价,最后着手全面的价格~工资体系的改革。” 【厉以宁(1987):《关于经济改革基本思路的进一步说明——1987年6月2日在“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结束前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各班干部专修班学员所提问题的回答》,同上书,第15页。】由此,他提出的改革顺序是“绕过价格改革,先进行所有制改革” (《金融时报》,1988年1月18日),《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制改革以后,再进行价格改革》(《理论信息报》,1986年11月3日;《金融时报》,1987年12月3日)他所说的“所有制改革”,是指将规范化的“股份制”和非规范化的“承包制”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先包后股”、“先股后包”、“又股又包”或“只股不包”的办法,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公有制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公有制形式的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次谈话》,载《金融时报》,1987年12月3日】这种意见在1986年的讨论中起初处于劣势,10月以后为国务院领导人所接受,并在1987~1988年期间得到实施。  反对“价、税、财配套改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大型国有企业首都钢铁公司的领导者。他们以首钢经济研究所的名义上书言事,认为改革应当“以承包为本”,离开了企业承包制,改革就背离了正确的方向。【首都钢铁公司经济研究所1986年印发的一份材料(打印稿) 】  2.“整体协调改革论”  被称为“整体协调改革论”的学术派别,是在1986年“价、税、财配套改革”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的。早在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郭树清、刘吉瑞、邱树芳等就上书国务院领导提出,“双轨制”是一种“冲突型”的双重体制,它的长期持续,必然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甚至会导致改革的“夭折”【郭树清、刘吉瑞、邱树芳(1985):《全面改革亟须总体规划——事关我国改革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年第1期】。接着,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许美征等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草拟了综合配套改革方案【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等(1985):《关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的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第35期】。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办公室工作的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等人围绕“七五”前期改革发表了不少论著,围绕建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中心思想,逐步形成了一套可以称作“配套改革论”或“市场经济论”的改革理论。它的要点是:  ——旧体制的根本特征在于通过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克服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上的重大缺陷,因而不可能有效率。把传统体制的弊病归结为“权力过分集中”,是一种肤浅的论断。如果不改变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企图用“放权让利”来实现经济运行状况的根本改变,是不会奏效的。  ——唯一能够取代行政命令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克服命令经济在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上的缺陷,使经济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作为一个体系,以上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这三个支柱初步树立起来,这种经济体系才能有效率地运转。因此,经济改革必须在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同步配套地进行。【吴敬琏、周小川等(1986~1987):《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相关内容

  •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 政策研究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术 温铁军,温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鉴于国情约束,中国不具备一般性地模仿欧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条件.1998年我国 ...

  •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 ...

  • 见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 见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见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纪念<经济研究>创刊50周年笔谈 编者按: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 , 伴随着我 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繁荣<经济研究>, 中,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研究>, 坚持, 实, , 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

  • _海防与塞防之争_与当前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 第9卷第4期 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 Vol . 9No . 43 "海防与塞防之争"与当前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周云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上海200083) 摘 要: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孰先孰后的大讨论.在当时的 特定情 ...

  • 从十二大到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历史进步
  • 从胡耀邦和赵紫阳联名给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信说起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主持下起草的.在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时,<炎黄春秋>第11期发表了当年参与这份文件起草的郝怀明先 ...

  •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 作者:倪世雄许嘉 欧洲 1998年01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则始于80年代初.在起步晚.研究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有必要对10余年来中国国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做一番回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本章在分析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制框架.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一.对市场经济的不同理解 市场经济最初被理解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市场为资源配臵方式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市经济被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 市场经济定义 奥地利的冯&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科 硕士研究生 <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讨论>教学大纲(暂定)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学科(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即在课外 ...

  • 我国股份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 1959年我从苏联留学归国后,留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从此和金融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改革开放以后,历史把我推到了金融改革的第一线,历经风雨,感慨颇深.1980年,我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主管金融体制改革:1990年起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继续研究和推进金融改革:1992年创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