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网络心理意识、技术手段、辅导员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心理 问题 对策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认识、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认知呈现盲目化。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未能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与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有效的联系,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出现混乱,在学习和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致使思维能力下降和钝化,并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
(2)道德选择呈现庸俗化。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匿名性,由熟人目光、舆论和感情铸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被消散。致使出现学生在网络上说假话、谩骂、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心理随之严重。并且随着这种心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3)意志控制呈现薄弱化。互联网络所含内容丰富,有很多吸引学生的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部分学生甚至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一天不上网,手指便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考试时,填姓名一栏时会不知不觉地写了自己的网名或网上个人帐号;同寝室同学不以语言交流而是网上QQ对话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患上互联网痴迷症,为了上网,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2 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剖析
(1)互联网络固有的特点是助推因素。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实现上生活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客观上助推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网上,个人身份处于保密的状态,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心灵的避难所”。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思想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以及不受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相应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兴趣。
(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重要原因。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很多90后的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网络之中,依靠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借助网络空间去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自我麻醉;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与同龄人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老师的批评或者家长的指责,往往容易借助网络回避现实;再就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于是沉溺于网络之中,在网络游戏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外加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大,需要一种释放和解决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学生倾诉和发泄的要求。但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陷入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犯罪。
(3)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虽然高校大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和身边舆论的影响,相当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一些心理健康呈现不正常倾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使得本来可以通过简单方式释放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压抑在内心。在接触网络之后,常常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暂时的安慰,回避现实的问题。当离线后觉得周围的环境与自己更加不和谐,失落感、疏离感愈加强烈,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网络上得到解脱。其结果使得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人格出现变异,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加剧原来的抑郁和焦虑,甚至使其产生自杀念头。
3 应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正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能依赖,也不谈“网”变色;要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使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的教育,使其能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强化技术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校园BBS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较大。高校应加强对BBS的管理,实施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剔除不良的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通过改进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网站,努力完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网上开辟时事政治、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等栏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专家学者制作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网站;在网上开通名著点阅、名曲点播、名片点映等服务项目,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重庆交通大学的天佑网站做得比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很多方面要求。
(3)增强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较为薄弱,必须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第一线,担任着科学育人的重任,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绝大多数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情况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 康伟.成人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干预[J].理论学习,2012(4).
[3]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摘要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网络心理意识、技术手段、辅导员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心理 问题 对策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认识、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认知呈现盲目化。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未能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与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有效的联系,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出现混乱,在学习和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致使思维能力下降和钝化,并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
(2)道德选择呈现庸俗化。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匿名性,由熟人目光、舆论和感情铸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被消散。致使出现学生在网络上说假话、谩骂、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心理随之严重。并且随着这种心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3)意志控制呈现薄弱化。互联网络所含内容丰富,有很多吸引学生的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部分学生甚至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一天不上网,手指便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考试时,填姓名一栏时会不知不觉地写了自己的网名或网上个人帐号;同寝室同学不以语言交流而是网上QQ对话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患上互联网痴迷症,为了上网,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2 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剖析
(1)互联网络固有的特点是助推因素。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实现上生活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客观上助推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网上,个人身份处于保密的状态,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心灵的避难所”。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思想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以及不受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相应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兴趣。
(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重要原因。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很多90后的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网络之中,依靠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借助网络空间去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自我麻醉;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与同龄人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老师的批评或者家长的指责,往往容易借助网络回避现实;再就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于是沉溺于网络之中,在网络游戏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外加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大,需要一种释放和解决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学生倾诉和发泄的要求。但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陷入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犯罪。
(3)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虽然高校大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和身边舆论的影响,相当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一些心理健康呈现不正常倾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使得本来可以通过简单方式释放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压抑在内心。在接触网络之后,常常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暂时的安慰,回避现实的问题。当离线后觉得周围的环境与自己更加不和谐,失落感、疏离感愈加强烈,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网络上得到解脱。其结果使得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人格出现变异,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加剧原来的抑郁和焦虑,甚至使其产生自杀念头。
3 应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正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能依赖,也不谈“网”变色;要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使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的教育,使其能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强化技术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校园BBS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较大。高校应加强对BBS的管理,实施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剔除不良的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通过改进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网站,努力完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网上开辟时事政治、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等栏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专家学者制作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网站;在网上开通名著点阅、名曲点播、名片点映等服务项目,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重庆交通大学的天佑网站做得比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很多方面要求。
(3)增强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较为薄弱,必须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第一线,担任着科学育人的重任,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绝大多数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情况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 康伟.成人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干预[J].理论学习,2012(4).
[3]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