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图文版

8月12日 上海城规院 链接:

0.1海绵城市百家争鸣

0.2 海绵城市是个筐?

1.1专项规划指标管控

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国务院75号文件要求2020年是20%以上,2030年要8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70%的雨水就地消纳,能做到吗?

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争论太多了,这是“Sponge Club海绵城市和流域群”,是美国的郭祺忠教授建立的微信群,这个群里面争论最剧烈。

程晓陶是中国水科院副总工,他@车伍,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感觉“困惑”,他意思就是有人不懂基本的水文知识,搞市政排水的不懂水文。然后他就讲到“小雨留住,大雨快排”,是理念出了问题,70%的小雨留住,就可能意味着90%以上的时间,河道没有汇流......。

讨论很激烈,7月22日的凌晨5点半,这么早起来讨论,美国时间是晚上,因为正好差12个小时,是傍晚的时间。

关于小雨没留住是不是问题?我学水利出身,后来搞水务,而且跟城市规划紧密合作,了解水相关专业及关系;我来回答程总的问题:

其实小雨留住没问题,小海绵留住小雨,你说留住的雨水到哪里去了?其实大部分下渗了,下渗就增加了生态基流,怎么会90%以上的时间没有生态基流呢?

第二留住小雨会增加蒸发,我下面会用一张图来表示,下雨又回归大地。

第三小雨留住后,哪怕用了,那你用了的雨水又到哪里去了呢?用了你不是又排出来了吗?水没有减少,因为物质不灭。

我当时对着他说,有些水利工程如大水库留住小雨,那才大大减少生态基流。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包括现在对三峡和南水北调的争论,今天不在这儿说。

大雨全部快排倒行吗?我反过来提问题。武汉今年严重内涝是什么原因?

引用中规院王家卓所长的部分观点,武汉内涝首先是因为连续强雨,

其中6月30到7月6日,1周内武汉降雨累计576毫米,超过98大洪水的539毫米:

第二是因洪致涝,因为长江水位抬高了,

长江汉口水位比武汉的地面高出5~6米,

武汉的水排不出来,只有靠泵站排。

第三个原因是武汉大量填湖,造成滞蓄严重不足,

  第四个原因是排水不力。2013年发布的武汉排水三年行动计划,投资130亿,但到2015年底只完成40亿,武汉的规划增加泵站大部分没建,

今年长江中下游城市严重内涝,与“98”大洪水比较,最大一周的降雨强度是超过98大洪水,但一个月的降雨量总量还没有98洪水大。

为什么今年长江中下游水位超过98大洪水同期水位?天灾还是人祸?

  人祸大于天灾。98洪水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还是有成效的,所以主因是“水泥地太多”,沿长江的城镇”水往高处强排”,把整个长江中下游水位抬高了。这是整个长江流域的问题,所以要建设长江全流域海绵。

8月4日《南方周末》“千篇一绿”专栏:

  我引用“一锅粥”这篇文章的内容:

“连最基本的参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都争论不休”,程总的意见是:海绵城市留住一二十毫米小雨,只是小尺度地解决“小雨不积水”,但对于“大雨不内涝”与“水体不黑臭”不仅不能解决,反而阻拦了城市河道基流,导致河道干涸。

各家观点摘录如下:

  车伍教授怎么说?

车教授有一点不屑一顾,他说两年了还纠结这个?我们在会上、会下,当面不知道跟他们说了多少次了,有一点傲慢,其实也没说清楚,否则不会争论到现在。

我同意车教授后面讲的“海绵能够蓄水、滞水和保水,回补地下水,为河湖提供必要的基流”,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他应当把整个条件说清楚。

我用车老师的下面这张图来说,车老师从雨水收集利用到雨洪管理,搞了二三十年,确实资深。

这是车老师的水循环图,来自他的论文,自然排水、灰色排水与LID水循环的比较:

传统城市化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下雨55%的雨水排出来,而且排出来的是黑水,只有15%下渗,30%蒸发回到天空。

通过海绵城市LID改造以后,能够从55%的排出减少到20%,而且水质变好。

下渗从15%增加到35%;蒸发从30%增加到45%,增加率达50%。

不过海绵城市改造,不可能回到纯自然的水循环:

自然水循环是下雨后,只有10%的雨水产生径流,40%下渗,50%蒸发回去又循环。

我讲来讲去,就是说水利和市政排水及城市规划,他们讲的都不是一个事情。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海绵城市的对象有都没搞清楚?对象是大海绵、中海绵,还是小海绵?

其实市政排水因为专业限制,考虑的就是小海绵,最多到管网,把中海绵带进来。

水利是大海绵概念,是从流域水循环考虑,其实水利的流域还不是完整的流域,因为水利流域一般没考虑到城市小海绵,还有雨水的入渗和蒸发,地上和地下甚至大气是一个整体。

有一位清华水利系教授畅想:控制和利用大气水循环,设计一条水汽输送“天路”,来代替'南水北调'和'西水东送'工程!

第二个问题是三个专业的目标没搞清楚。我们搞海绵城市也好,搞水利工程也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水量?水质?还是生态?目标没搞清楚。

第三个问题,条件没搞清楚。各家不是同一个边界条件:

第1个条件降雨,是小雨还是大雨?是点暴雨还是面暴雨?是短历时还是长历时降雨?都没说清楚。

第2个条件土壤,土壤的下渗怎么样?前期有没有饱和?其实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下边,雨水花园下面的土要换掉,渗透率比原状土增加几十倍以上。所以美国要求雨水花园中的积水必须要24小时下渗完成,所以雨水花园要换土。

第3个条件是竖向,海绵城市最最重要的是竖向设计。上半节我引用过小光的话:“没有竖向专业深度参与的LID设计一定会失败”。

如果海绵城市的对象、目标和条件不说清楚,各家都不在一个平台和一个频道上对话,鸡同鸭讲,所以吵成一锅粥。

建议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现在不是VR吗?完全可以靠大数据数学模型,把地表、地下和大气的整个水循环模拟出来,然后大家看模型计算的虚拟现实动画,就知道整个过程,就像我今天讲课一样,用图和数字说话。

我再用一张图来说话,这是地球的水循环图,陆地和海洋的水循环:

  陆地上的100毫米降雨,其中39毫米来自海洋,其余61毫米是陆地自己的蒸发,包括植物和土壤蒸发、蒸腾,所以61%雨水是自我循环的。

当然回到海洋是39毫米,因为水是平衡的,其中38毫米通过径流入海,还有1毫米是通过地下水回归海洋,是这么一个水的循环。

水循环资料来源:Gleick, P.H., 1996 :水资源,天气气候百科全书,编辑S. H. Schneider ,哈佛大学出版社,纽约,第 2卷:

地球上只有3%的水是淡水,而河流、淡水湖和淡水沼泽等地表淡水,只占地球淡水的0.3%。

但是世界上20%的地表淡水集中于贝加尔湖,还有20%储存于美国的大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

江河只占有全世界淡水总量的0.006%;由此看出地球上的生命只依赖于地球总供水量的'沧海一栗'。

为什么只占全世界淡水0.006%的江河,能够养活全球几十亿人?

因为水在循环!

我们再从流域来看水循环,这是长江流域的整个汇水范围,

  这是多年平均降雨在长江流域不同地方的分布,年降雨最大的地方是四川盆地,平均年降雨1200~2000毫米(灰色、局部蓝色);太湖到上海长江口都是绿色,年降雨1000~1200毫米。

整个长江流域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067毫米,因为长江流域面积是180万平方公里,所以总降雨的水量有1.92万亿方。

从长江口入东海的径流有多少呢?是9513亿方,占总降水量49%。什么意思呢?按照雨水能够在流域内自我消纳不外排的算法,全长江流域的年径流控制率就是51%吗?

这个51%跟车老师自然水循环图中,蒸发占50%的比例倒差不多,因为它是全球平均,查阅了很多水文气象资料,平均50%的雨水是又蒸发回去,因为物质是不灭的,水是不断地在循环当中。

再比如黄河流域,一年有好几个月断流,因为外排入海的水量很少,难道黄河的年径流控制率达到90%多了吗?

所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能适用于大海绵吗?

回到中小海绵的年径流控总量制率指标讨论。2015年11月,在国外从事给排水的小光写了一篇文章,引起大家的讨论,他认为年径流控总量制率是误读,不能用多年平均天然径流率,因为海绵城市主要是对城市中小区块,

  第二是指标的适应性:应该是水质控制指标,而不是水量控制指标,但国内现在主要针对水量。

第三是指标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地块、建筑小区等,不适用于包含水系的城市区域。

因为住建部的海绵城市指标体系没有界定清楚,所以各家各说。比如上海怎么说?怎么应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达标问题?

上海也出了一套海绵城市的指标体系,七家单位共同编制,

  比九龙治水少两个龙,住建、规划、发改、水务、交通、环保加园林绿化,一共七条龙共同治水。

上海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如果控制75%对应22毫米,80%对应26.7毫米。

上海的指标体系有名词解释,把雨水滞蓄量算进去:

然后上海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因为根据要求,上海是达不到8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什么?

因为上海所谓“三高一低”:地下水位高,覆盖率高,开发强度高,而下渗率又低,所以你住建部有指标考核的政策,那我上海就有对策。上海用什么对策呢?用河道来托底:

  如果上海的年径流控制率没有达标的话,那我通过内河调蓄,甚至通过深邃调蓄,只要河道调蓄了以后就算。我上次跟住建部制定70%标准的人说,我说你们没说清楚,那没办法,你有政策我们上海就有对策。

争来争去,说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不清,又不说清楚适用范围,更不知道为了什么?反而造成误会,让水文专家误解海绵城市使河流断流!其实国外不太关心水量问题,主要关心水质,还有前面说到的水循环。

在《指南》里面,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有一个分区,《指南》的附表F2-1中,全国的四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平均,80%的径流控制率对应24.9毫米,也就是25毫米。

  上海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的统计分析,每次控制住26.7毫米的降雨,就等于控制了80%的年降雨径流总量。

再回到水循环图,这是全球的水循环图,前面说到的25毫米,前几年跟国外的专家一直在讨论,他们一直说,国外的LID设计对降雨径流及污染的控制,一般是20毫米到30毫米,平均值就是25毫米一英寸,他们就控制一英寸降雨。开始我听不懂,我说为什么就一英寸,不是两英寸,不是半英寸,他们说就控制这么多。

现在找到答案了,这是哈佛大学出版的自然百科的一篇文章里面介绍的,关于全球的水循环,大家知道吗?地球的大气当中的水是多少?是12900立方公里,有12.9万亿吨雨水,就是大气当中的水气。

这些水气如果一次性地降雨落到地面,平摊在地球表面,整个地球表面平均下多少雨呢?

25毫米,2.5厘米,一英寸!这就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也就是说我们空气当中的水气,全球平均就是一英寸25毫米,所以你看它在不断地循环,它的平均一次完整降雨,就是25毫米。

比如上海,因为相对湿润,比平均大一点,是26.7毫米,就对应80%的控制率。所以这个一英寸的数字后面,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非常有意思。

这是上海,徐家汇气象站在这儿,

是中国最早的气象站,有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

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的统计分析,徐家汇站的降雨场次和降雨总量累积的概率分布,如下图:

你看不同的降雨,5毫米、10毫米、27(26.7)毫米,有一个降雨场次的统计分析,因为下小雨的场次多,降雨小于27毫米的场次差不多要占到95%,因为还有少量几场大雨。

把小于27毫米的降雨累计,也就是说控制了27毫米,有多少累计降雨被控制呢?大概有82%到83%的降雨总量被控制。这么一个数值是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统计分析来的,但背后是自然水循环的规律。

所以我讲来讲去,这是一个水循环问题,可见我们搞海绵城市,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要懂这些才知道内在的规律是什么。

我再来深入地讲一下地下的水循环。这是地下的水循环示意图,

雨水渗入后,地表下面有隔水层、承压层,这个水又可以通过植物和土壤蒸腾、蒸发,回到大气当中。

大气中有10%的水来自于植物蒸腾,一棵大橡树一年蒸腾151吨水:

7月30日,在上海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培训,我讲了“周易屯卦看海绵”:

后来整理成周易看海绵系列:

屯卦就是上面一个水下面一个雷,

图文版

8月12日 上海城规院 链接:

0.1海绵城市百家争鸣

0.2 海绵城市是个筐?

1.1专项规划指标管控

1.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国务院75号文件要求2020年是20%以上,2030年要8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70%的雨水就地消纳,能做到吗?

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争论太多了,这是“Sponge Club海绵城市和流域群”,是美国的郭祺忠教授建立的微信群,这个群里面争论最剧烈。

程晓陶是中国水科院副总工,他@车伍,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感觉“困惑”,他意思就是有人不懂基本的水文知识,搞市政排水的不懂水文。然后他就讲到“小雨留住,大雨快排”,是理念出了问题,70%的小雨留住,就可能意味着90%以上的时间,河道没有汇流......。

讨论很激烈,7月22日的凌晨5点半,这么早起来讨论,美国时间是晚上,因为正好差12个小时,是傍晚的时间。

关于小雨没留住是不是问题?我学水利出身,后来搞水务,而且跟城市规划紧密合作,了解水相关专业及关系;我来回答程总的问题:

其实小雨留住没问题,小海绵留住小雨,你说留住的雨水到哪里去了?其实大部分下渗了,下渗就增加了生态基流,怎么会90%以上的时间没有生态基流呢?

第二留住小雨会增加蒸发,我下面会用一张图来表示,下雨又回归大地。

第三小雨留住后,哪怕用了,那你用了的雨水又到哪里去了呢?用了你不是又排出来了吗?水没有减少,因为物质不灭。

我当时对着他说,有些水利工程如大水库留住小雨,那才大大减少生态基流。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包括现在对三峡和南水北调的争论,今天不在这儿说。

大雨全部快排倒行吗?我反过来提问题。武汉今年严重内涝是什么原因?

引用中规院王家卓所长的部分观点,武汉内涝首先是因为连续强雨,

其中6月30到7月6日,1周内武汉降雨累计576毫米,超过98大洪水的539毫米:

第二是因洪致涝,因为长江水位抬高了,

长江汉口水位比武汉的地面高出5~6米,

武汉的水排不出来,只有靠泵站排。

第三个原因是武汉大量填湖,造成滞蓄严重不足,

  第四个原因是排水不力。2013年发布的武汉排水三年行动计划,投资130亿,但到2015年底只完成40亿,武汉的规划增加泵站大部分没建,

今年长江中下游城市严重内涝,与“98”大洪水比较,最大一周的降雨强度是超过98大洪水,但一个月的降雨量总量还没有98洪水大。

为什么今年长江中下游水位超过98大洪水同期水位?天灾还是人祸?

  人祸大于天灾。98洪水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还是有成效的,所以主因是“水泥地太多”,沿长江的城镇”水往高处强排”,把整个长江中下游水位抬高了。这是整个长江流域的问题,所以要建设长江全流域海绵。

8月4日《南方周末》“千篇一绿”专栏:

  我引用“一锅粥”这篇文章的内容:

“连最基本的参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都争论不休”,程总的意见是:海绵城市留住一二十毫米小雨,只是小尺度地解决“小雨不积水”,但对于“大雨不内涝”与“水体不黑臭”不仅不能解决,反而阻拦了城市河道基流,导致河道干涸。

各家观点摘录如下:

  车伍教授怎么说?

车教授有一点不屑一顾,他说两年了还纠结这个?我们在会上、会下,当面不知道跟他们说了多少次了,有一点傲慢,其实也没说清楚,否则不会争论到现在。

我同意车教授后面讲的“海绵能够蓄水、滞水和保水,回补地下水,为河湖提供必要的基流”,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他应当把整个条件说清楚。

我用车老师的下面这张图来说,车老师从雨水收集利用到雨洪管理,搞了二三十年,确实资深。

这是车老师的水循环图,来自他的论文,自然排水、灰色排水与LID水循环的比较:

传统城市化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下雨55%的雨水排出来,而且排出来的是黑水,只有15%下渗,30%蒸发回到天空。

通过海绵城市LID改造以后,能够从55%的排出减少到20%,而且水质变好。

下渗从15%增加到35%;蒸发从30%增加到45%,增加率达50%。

不过海绵城市改造,不可能回到纯自然的水循环:

自然水循环是下雨后,只有10%的雨水产生径流,40%下渗,50%蒸发回去又循环。

我讲来讲去,就是说水利和市政排水及城市规划,他们讲的都不是一个事情。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海绵城市的对象有都没搞清楚?对象是大海绵、中海绵,还是小海绵?

其实市政排水因为专业限制,考虑的就是小海绵,最多到管网,把中海绵带进来。

水利是大海绵概念,是从流域水循环考虑,其实水利的流域还不是完整的流域,因为水利流域一般没考虑到城市小海绵,还有雨水的入渗和蒸发,地上和地下甚至大气是一个整体。

有一位清华水利系教授畅想:控制和利用大气水循环,设计一条水汽输送“天路”,来代替'南水北调'和'西水东送'工程!

第二个问题是三个专业的目标没搞清楚。我们搞海绵城市也好,搞水利工程也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水量?水质?还是生态?目标没搞清楚。

第三个问题,条件没搞清楚。各家不是同一个边界条件:

第1个条件降雨,是小雨还是大雨?是点暴雨还是面暴雨?是短历时还是长历时降雨?都没说清楚。

第2个条件土壤,土壤的下渗怎么样?前期有没有饱和?其实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下边,雨水花园下面的土要换掉,渗透率比原状土增加几十倍以上。所以美国要求雨水花园中的积水必须要24小时下渗完成,所以雨水花园要换土。

第3个条件是竖向,海绵城市最最重要的是竖向设计。上半节我引用过小光的话:“没有竖向专业深度参与的LID设计一定会失败”。

如果海绵城市的对象、目标和条件不说清楚,各家都不在一个平台和一个频道上对话,鸡同鸭讲,所以吵成一锅粥。

建议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现在不是VR吗?完全可以靠大数据数学模型,把地表、地下和大气的整个水循环模拟出来,然后大家看模型计算的虚拟现实动画,就知道整个过程,就像我今天讲课一样,用图和数字说话。

我再用一张图来说话,这是地球的水循环图,陆地和海洋的水循环:

  陆地上的100毫米降雨,其中39毫米来自海洋,其余61毫米是陆地自己的蒸发,包括植物和土壤蒸发、蒸腾,所以61%雨水是自我循环的。

当然回到海洋是39毫米,因为水是平衡的,其中38毫米通过径流入海,还有1毫米是通过地下水回归海洋,是这么一个水的循环。

水循环资料来源:Gleick, P.H., 1996 :水资源,天气气候百科全书,编辑S. H. Schneider ,哈佛大学出版社,纽约,第 2卷:

地球上只有3%的水是淡水,而河流、淡水湖和淡水沼泽等地表淡水,只占地球淡水的0.3%。

但是世界上20%的地表淡水集中于贝加尔湖,还有20%储存于美国的大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

江河只占有全世界淡水总量的0.006%;由此看出地球上的生命只依赖于地球总供水量的'沧海一栗'。

为什么只占全世界淡水0.006%的江河,能够养活全球几十亿人?

因为水在循环!

我们再从流域来看水循环,这是长江流域的整个汇水范围,

  这是多年平均降雨在长江流域不同地方的分布,年降雨最大的地方是四川盆地,平均年降雨1200~2000毫米(灰色、局部蓝色);太湖到上海长江口都是绿色,年降雨1000~1200毫米。

整个长江流域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067毫米,因为长江流域面积是180万平方公里,所以总降雨的水量有1.92万亿方。

从长江口入东海的径流有多少呢?是9513亿方,占总降水量49%。什么意思呢?按照雨水能够在流域内自我消纳不外排的算法,全长江流域的年径流控制率就是51%吗?

这个51%跟车老师自然水循环图中,蒸发占50%的比例倒差不多,因为它是全球平均,查阅了很多水文气象资料,平均50%的雨水是又蒸发回去,因为物质是不灭的,水是不断地在循环当中。

再比如黄河流域,一年有好几个月断流,因为外排入海的水量很少,难道黄河的年径流控制率达到90%多了吗?

所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能适用于大海绵吗?

回到中小海绵的年径流控总量制率指标讨论。2015年11月,在国外从事给排水的小光写了一篇文章,引起大家的讨论,他认为年径流控总量制率是误读,不能用多年平均天然径流率,因为海绵城市主要是对城市中小区块,

  第二是指标的适应性:应该是水质控制指标,而不是水量控制指标,但国内现在主要针对水量。

第三是指标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地块、建筑小区等,不适用于包含水系的城市区域。

因为住建部的海绵城市指标体系没有界定清楚,所以各家各说。比如上海怎么说?怎么应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达标问题?

上海也出了一套海绵城市的指标体系,七家单位共同编制,

  比九龙治水少两个龙,住建、规划、发改、水务、交通、环保加园林绿化,一共七条龙共同治水。

上海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如果控制75%对应22毫米,80%对应26.7毫米。

上海的指标体系有名词解释,把雨水滞蓄量算进去:

然后上海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因为根据要求,上海是达不到8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什么?

因为上海所谓“三高一低”:地下水位高,覆盖率高,开发强度高,而下渗率又低,所以你住建部有指标考核的政策,那我上海就有对策。上海用什么对策呢?用河道来托底:

  如果上海的年径流控制率没有达标的话,那我通过内河调蓄,甚至通过深邃调蓄,只要河道调蓄了以后就算。我上次跟住建部制定70%标准的人说,我说你们没说清楚,那没办法,你有政策我们上海就有对策。

争来争去,说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不清,又不说清楚适用范围,更不知道为了什么?反而造成误会,让水文专家误解海绵城市使河流断流!其实国外不太关心水量问题,主要关心水质,还有前面说到的水循环。

在《指南》里面,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有一个分区,《指南》的附表F2-1中,全国的四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平均,80%的径流控制率对应24.9毫米,也就是25毫米。

  上海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的统计分析,每次控制住26.7毫米的降雨,就等于控制了80%的年降雨径流总量。

再回到水循环图,这是全球的水循环图,前面说到的25毫米,前几年跟国外的专家一直在讨论,他们一直说,国外的LID设计对降雨径流及污染的控制,一般是20毫米到30毫米,平均值就是25毫米一英寸,他们就控制一英寸降雨。开始我听不懂,我说为什么就一英寸,不是两英寸,不是半英寸,他们说就控制这么多。

现在找到答案了,这是哈佛大学出版的自然百科的一篇文章里面介绍的,关于全球的水循环,大家知道吗?地球的大气当中的水是多少?是12900立方公里,有12.9万亿吨雨水,就是大气当中的水气。

这些水气如果一次性地降雨落到地面,平摊在地球表面,整个地球表面平均下多少雨呢?

25毫米,2.5厘米,一英寸!这就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也就是说我们空气当中的水气,全球平均就是一英寸25毫米,所以你看它在不断地循环,它的平均一次完整降雨,就是25毫米。

比如上海,因为相对湿润,比平均大一点,是26.7毫米,就对应80%的控制率。所以这个一英寸的数字后面,是自然规律也就是道,非常有意思。

这是上海,徐家汇气象站在这儿,

是中国最早的气象站,有一百多年的气象记录。

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的统计分析,徐家汇站的降雨场次和降雨总量累积的概率分布,如下图:

你看不同的降雨,5毫米、10毫米、27(26.7)毫米,有一个降雨场次的统计分析,因为下小雨的场次多,降雨小于27毫米的场次差不多要占到95%,因为还有少量几场大雨。

把小于27毫米的降雨累计,也就是说控制了27毫米,有多少累计降雨被控制呢?大概有82%到83%的降雨总量被控制。这么一个数值是根据近百年上万场降雨统计分析来的,但背后是自然水循环的规律。

所以我讲来讲去,这是一个水循环问题,可见我们搞海绵城市,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要懂这些才知道内在的规律是什么。

我再来深入地讲一下地下的水循环。这是地下的水循环示意图,

雨水渗入后,地表下面有隔水层、承压层,这个水又可以通过植物和土壤蒸腾、蒸发,回到大气当中。

大气中有10%的水来自于植物蒸腾,一棵大橡树一年蒸腾151吨水:

7月30日,在上海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培训,我讲了“周易屯卦看海绵”:

后来整理成周易看海绵系列:

屯卦就是上面一个水下面一个雷,


相关内容

  • 海绵城市规划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研究
  • 北极星环保网讯: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总量控制.峰值控制和污染控制的实施载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集中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是近年来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探索内容.采用多因子权重 ...

  •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
  • 摘要: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就是要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时应考虑当地水资源特性和当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原则,系统讨论了狭义 ...

  • 罗甸县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论文
  • 罗甸县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论文 摘要:目前我县以及相应的各乡镇尚未建立起反应迅速的水质监测网络,不利于县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应在全县已有较先进的防汛通信传输设施基础上,建立以县为中心.各乡(镇)为分中心,辐射全县主要江河流域的水文.水质监测站网的水污染预警域报系统,为涉及县域各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 ...

  • 2017市政二建继续教育试题(海绵城市)
  • 单选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 )座.16 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 ,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 ...

  •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
  •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博士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相当于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我国的城市地表径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水 ...

  • 湛江市水环境容量测算
  • 第22卷第3期2006年5月水资源保护 WATERRESOURCESPROTECTIONVol.22No.3May2006 湛江市水环境容量测算 关 卉1,2 (1.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2.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2) 摘要:根据雨量资料确定水文设计条 ...

  • 水电站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 ×××电站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 2005年11月 目录 1 总论------------------------------.3 1.1 项目由来--------------------------3 1.2 目的和意义-------------------------3 1 ...

  • 海绵城市简介
  •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相关概念 1.地表径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汽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 ...

  • 浅谈我国水资源状况
  • 自然辩证法作业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赵雪 10803901 环境工程 马斌 10803009 化学工程 刘莹 10838906 化学工程 李辉武 10838006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