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宣传日宣传资料
目 录
1、全国强化免疫日(1月5日)
2、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3、全国爱耳日(3月3日)
4、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星期一)
5、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6、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份)
7、世界卫生日(4月7日)
8、全国计划免疫日(4月25日)
9、世界哮喘日(5月3日)
10、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5月5日)
11、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
12、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
13、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14、世界环境日(6月5日)
15、全国爱眼日(6月6日)
16、世界献血日(6月14日)
17、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18、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1日至7日)
20、之全国爱牙日(9月20日)
21、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22、国际老人节(10月1日)
23、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
24、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
25、国际盲人节(10月15日)
26、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
27、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
28、食品卫生法宣传周(11月第一周)
29、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30、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全国强化免疫日(1月5日) 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常规免疫、群众运动、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策略,特别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形式——国家免疫日。强化免疫是为了补充及完善,而不是代替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免疫高危年龄组(通常0~4岁)的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野毒株传播。在中国,1993年12月江泽民同志给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拉开了我国强化免疫日的序幕。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播给他人,但也可以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儿童一旦发病将会造成驰缓性肌肉麻痹,而导致身体残疾或死亡,严重摧残患儿的身心健康。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办法是婴儿出生后满2个月就开始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每月1次,连服3次,4岁时再强化1次。2000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但4岁以下儿童仍要服用4次糖丸,直至此病毒在全世界消灭。
强化免疫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措施,即每年12月5日和1月5日对全国所有4岁以下儿童各服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
灭脊髓灰质炎公益口号:
消灭脊髓灰质炎,保护儿童的健康
把每一粒脊髓灰质炎糖丸送到每一个儿童口中
动员社会参与,消灭脊髓灰质炎
强化儿童免疫,让全社会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卫生科普顺口溜:
公共卫生重预防,防患未然是良方;
消灭小儿麻痹症,强化接种固屏障。
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律师倡议以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际麻风节,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麻风是可以治愈的,过去恐惧和歧视麻风病人的现象不应继续下去,呼吁人人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可和响应,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参加这种庆祝,麻风节已变成了全球性的节日。
1987年11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在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将国际麻风节定为中国麻风节的决定,将1988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作为第一届中国麻风节。中国卫生部和中国麻风协会要求各地病人和麻风防治工作者,消灭人们对麻风的偏见和恐惧。
核心信息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疾。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由于积极防治,目前本病已得到有效地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
家属以及麻风菌素、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治愈麻风病。
麻风防治公益口号:
让每个村庄的每个病人都得到关怀与治疗
实施社会关怀是麻风康复者的希望
消灭麻风病 新世纪使命
麻风防治与康复是全社会的责任
卫生科普顺口溜:
人人献出关爱情,共同抵制麻风病;
麻风可防也可治,偏见恐惧要纠正。
全国爱耳日(3月3日)
中国目前有聋人2057万,7岁以下的聋儿约80万,而且,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聋人约3万。1998年3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门共同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卫生部要求各地、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把防聋治聋工作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贯彻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共同把此项工作做好;加强对医务人员《常用耳聋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减少产伤致聋; 逐步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做到早期诊断和训练;积极宣传爱耳护耳知识,预防可避免性耳聋的发生。
核心信息
药物性耳聋(耳毒性聋)是指应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等。此外,一些利尿剂、抗肿瘤药物及水样酸制剂也可引起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的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耳鸣、耳聋,可发生于用药期或停药后数周至数月。耳聋开始于高频区,逐渐向语言频率扩展。所以,开始时患儿常不觉得耳聋,家长往往待其病情逐渐加重,波及语言区时才发现。
注意以下几点,可减少耳聋性药物的危害。
(1) 妊娠期妇女禁用耳毒性药物。
(2) 婴幼儿、老人、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耳毒性药物。
(3) 避免联合使用耳毒性药物。
(4) 耳毒性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根据患者体重确定。
(5) 药物性耳聋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有耳毒性药物敏感史者应禁用该类药物。
(6) 家长不随便给孩子应用抗生素,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指导用药。
(7) 给孩子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听力。 爱耳公益口号:
重视听力,爱护耳朵
树立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
加强耳病防治,慎用耳毒药物
预防老年性耳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康复一个聋儿,温暖一个家庭
卫生科普顺口溜:
爱耳护耳要做好,预防耳聋应及早;
婴儿听力需筛查,千万慎用耳聋药。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星期一) 1996年2月12日,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劳动部、国家体育总局7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通知》,决定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排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每年的这一天,都有一个宣传主题。2003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31日)主题为“大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核心信息
中小学生及幼儿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主体。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儿童安全教育包括有碍身心健康成长因素的自我防护教育和急救知识训练,共分成以下十类:(1)交通安全教育;(2)玩具及游戏机的安全;(3)防止中毒;(4)防止溺水;(5)防止触电及工具伤害;(6)防止烧伤及动物昆虫咬伤;(7)心理障碍的防治;(8)居家安全教育;(9)自然灾害的防护和救治;(10)远离邪教毒品。
学生安全公益口号:
防止校园伤害,关注儿童安全
加强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重在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
把住饮食卫生关,保障集体饮食安全
卫生宣传顺口溜:
安全教育很重要,中小学生要做到;
保护生命警意外,预防在先效果好。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1982年在纪念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柯霍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大会上,国际防痨和肺病联盟(IUATLD)宣布,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旨在提高在全球范围的抗结核行动。
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结核病是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1993年WHO针对全球结核病疫情恶化的情况,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1995年为进一步推动全球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宣传活动,建议世界各国举办“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1996年2月8日,中国卫生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开展防治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活动。 核心信息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高声谈话时,从呼吸道排出含结核菌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肺内,结核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受感染者约10%在青春期或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患其他疾病情况下发病。
确诊为肺结核后应该尽快接受正规治疗,肺结核病治愈的成败关键:是否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是否坚持规律服药,是否坚持完成指定的疗程。 DOTS疗法,即“直接面视下短
程督导化疗”,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法。病人每次吃药都必须到指定地点,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下服药。采用DOTS疗法,不用住院即可得到正确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性,减少复发机会,并可以减少传染。
预防肺结核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在7岁、12岁时进行第二、第三次强化。对公众进行以下预防教育。
(1)不随地吐痰,不在他人面前打喷嚏、咳嗽;打喷嚏、咳嗽要用纸捂住口鼻;不将痰液吞咽下去。
(2)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3)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如果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两周以上或者与结核病病人密切接触,就要及时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5)已婚的妇女,如患活动性肺结核要注意避孕,一旦怀孕要终止妊娠(一般在怀孕6~8周内);如果妊娠月份较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化疗住院分娩,分娩后应尽量避免哺乳,防止传染婴儿。
防治结核公益口号:
防治结核,造福人类
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
为了预防结核病,儿童要打卡介苗
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
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关注结核病
推行DOTS疗法,结核可以治愈
加强结核病社区管理,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入口,登记再走 卫生科普顺口溜:
全球结核病,蔓延趋势凶;
社会齐动员,防治与监控。
DOTS疗法好,简单又实用。
医生观察下,服药入口中,
不用住医院,治愈结核病。
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份)
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而又可能解决的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社会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它集中体现了健康促进“政府重视、政策倡导、动员社会、群众参与”的理念和原则。
历年全国爱国卫生月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城市要搞好公共场所的卫生;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要搞好交通工具及车站、码头、机场卫生;农村要抓好集贸市场的卫生管理和搞好改水改厕;处理好蚊蝇孳生地,把灭鼠活动再推进一步;控制吸烟;食品卫生;以及水的安全卫生等。 核心信息
全民动员,搞好城镇环境卫生。全面清除城区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和乱搭乱建,重点治理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扔废弃物的不卫生行为,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和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以“治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
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禽畜圈、改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房前屋后垃圾、杂物,清理禽圈粪便,加强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促进创建卫生村活动。
消灭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预防疾病。
以建设卫生厕所为重点的农村改厕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清洁卫生,也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爱国卫生公益口号:
清洁生活环境,消灭卫生死角
发动群众,监督检查,搞好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 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
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卫生新风 卫生科普顺口溜:
更新观念大卫生,动员社会树新风;
除害灭病年年讲,确保疾病不流行。
卫生宣传日宣传资料
目 录
1、全国强化免疫日(1月5日)
2、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3、全国爱耳日(3月3日)
4、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星期一)
5、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6、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份)
7、世界卫生日(4月7日)
8、全国计划免疫日(4月25日)
9、世界哮喘日(5月3日)
10、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5月5日)
11、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
12、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
13、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14、世界环境日(6月5日)
15、全国爱眼日(6月6日)
16、世界献血日(6月14日)
17、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18、世界母乳喂养周(8月1日至7日)
20、之全国爱牙日(9月20日)
21、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22、国际老人节(10月1日)
23、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
24、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
25、国际盲人节(10月15日)
26、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
27、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
28、食品卫生法宣传周(11月第一周)
29、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30、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全国强化免疫日(1月5日) 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常规免疫、群众运动、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策略,特别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形式——国家免疫日。强化免疫是为了补充及完善,而不是代替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免疫高危年龄组(通常0~4岁)的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野毒株传播。在中国,1993年12月江泽民同志给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拉开了我国强化免疫日的序幕。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播给他人,但也可以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儿童一旦发病将会造成驰缓性肌肉麻痹,而导致身体残疾或死亡,严重摧残患儿的身心健康。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办法是婴儿出生后满2个月就开始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每月1次,连服3次,4岁时再强化1次。2000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但4岁以下儿童仍要服用4次糖丸,直至此病毒在全世界消灭。
强化免疫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措施,即每年12月5日和1月5日对全国所有4岁以下儿童各服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
灭脊髓灰质炎公益口号:
消灭脊髓灰质炎,保护儿童的健康
把每一粒脊髓灰质炎糖丸送到每一个儿童口中
动员社会参与,消灭脊髓灰质炎
强化儿童免疫,让全社会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卫生科普顺口溜:
公共卫生重预防,防患未然是良方;
消灭小儿麻痹症,强化接种固屏障。
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律师倡议以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际麻风节,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麻风是可以治愈的,过去恐惧和歧视麻风病人的现象不应继续下去,呼吁人人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可和响应,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参加这种庆祝,麻风节已变成了全球性的节日。
1987年11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在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将国际麻风节定为中国麻风节的决定,将1988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麻风节)作为第一届中国麻风节。中国卫生部和中国麻风协会要求各地病人和麻风防治工作者,消灭人们对麻风的偏见和恐惧。
核心信息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疾。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由于积极防治,目前本病已得到有效地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
家属以及麻风菌素、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治愈麻风病。
麻风防治公益口号:
让每个村庄的每个病人都得到关怀与治疗
实施社会关怀是麻风康复者的希望
消灭麻风病 新世纪使命
麻风防治与康复是全社会的责任
卫生科普顺口溜:
人人献出关爱情,共同抵制麻风病;
麻风可防也可治,偏见恐惧要纠正。
全国爱耳日(3月3日)
中国目前有聋人2057万,7岁以下的聋儿约80万,而且,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聋人约3万。1998年3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门共同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卫生部要求各地、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把防聋治聋工作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贯彻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共同把此项工作做好;加强对医务人员《常用耳聋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减少产伤致聋; 逐步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做到早期诊断和训练;积极宣传爱耳护耳知识,预防可避免性耳聋的发生。
核心信息
药物性耳聋(耳毒性聋)是指应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等。此外,一些利尿剂、抗肿瘤药物及水样酸制剂也可引起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的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耳鸣、耳聋,可发生于用药期或停药后数周至数月。耳聋开始于高频区,逐渐向语言频率扩展。所以,开始时患儿常不觉得耳聋,家长往往待其病情逐渐加重,波及语言区时才发现。
注意以下几点,可减少耳聋性药物的危害。
(1) 妊娠期妇女禁用耳毒性药物。
(2) 婴幼儿、老人、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耳毒性药物。
(3) 避免联合使用耳毒性药物。
(4) 耳毒性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根据患者体重确定。
(5) 药物性耳聋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有耳毒性药物敏感史者应禁用该类药物。
(6) 家长不随便给孩子应用抗生素,应该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指导用药。
(7) 给孩子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听力。 爱耳公益口号:
重视听力,爱护耳朵
树立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
加强耳病防治,慎用耳毒药物
预防老年性耳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康复一个聋儿,温暖一个家庭
卫生科普顺口溜:
爱耳护耳要做好,预防耳聋应及早;
婴儿听力需筛查,千万慎用耳聋药。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周星期一) 1996年2月12日,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劳动部、国家体育总局7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通知》,决定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排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每年的这一天,都有一个宣传主题。2003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31日)主题为“大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核心信息
中小学生及幼儿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主体。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及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儿童安全教育包括有碍身心健康成长因素的自我防护教育和急救知识训练,共分成以下十类:(1)交通安全教育;(2)玩具及游戏机的安全;(3)防止中毒;(4)防止溺水;(5)防止触电及工具伤害;(6)防止烧伤及动物昆虫咬伤;(7)心理障碍的防治;(8)居家安全教育;(9)自然灾害的防护和救治;(10)远离邪教毒品。
学生安全公益口号:
防止校园伤害,关注儿童安全
加强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重在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
把住饮食卫生关,保障集体饮食安全
卫生宣传顺口溜:
安全教育很重要,中小学生要做到;
保护生命警意外,预防在先效果好。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1982年在纪念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柯霍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大会上,国际防痨和肺病联盟(IUATLD)宣布,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旨在提高在全球范围的抗结核行动。
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结核病是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1993年WHO针对全球结核病疫情恶化的情况,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1995年为进一步推动全球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宣传活动,建议世界各国举办“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1996年2月8日,中国卫生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开展防治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活动。 核心信息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高声谈话时,从呼吸道排出含结核菌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肺内,结核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繁殖,造成感染。受感染者约10%在青春期或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患其他疾病情况下发病。
确诊为肺结核后应该尽快接受正规治疗,肺结核病治愈的成败关键:是否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是否坚持规律服药,是否坚持完成指定的疗程。 DOTS疗法,即“直接面视下短
程督导化疗”,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法。病人每次吃药都必须到指定地点,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下服药。采用DOTS疗法,不用住院即可得到正确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性,减少复发机会,并可以减少传染。
预防肺结核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在7岁、12岁时进行第二、第三次强化。对公众进行以下预防教育。
(1)不随地吐痰,不在他人面前打喷嚏、咳嗽;打喷嚏、咳嗽要用纸捂住口鼻;不将痰液吞咽下去。
(2)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3)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如果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两周以上或者与结核病病人密切接触,就要及时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5)已婚的妇女,如患活动性肺结核要注意避孕,一旦怀孕要终止妊娠(一般在怀孕6~8周内);如果妊娠月份较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化疗住院分娩,分娩后应尽量避免哺乳,防止传染婴儿。
防治结核公益口号:
防治结核,造福人类
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
为了预防结核病,儿童要打卡介苗
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
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关注结核病
推行DOTS疗法,结核可以治愈
加强结核病社区管理,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入口,登记再走 卫生科普顺口溜:
全球结核病,蔓延趋势凶;
社会齐动员,防治与监控。
DOTS疗法好,简单又实用。
医生观察下,服药入口中,
不用住医院,治愈结核病。
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份)
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而又可能解决的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社会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它集中体现了健康促进“政府重视、政策倡导、动员社会、群众参与”的理念和原则。
历年全国爱国卫生月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城市要搞好公共场所的卫生;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要搞好交通工具及车站、码头、机场卫生;农村要抓好集贸市场的卫生管理和搞好改水改厕;处理好蚊蝇孳生地,把灭鼠活动再推进一步;控制吸烟;食品卫生;以及水的安全卫生等。 核心信息
全民动员,搞好城镇环境卫生。全面清除城区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和乱搭乱建,重点治理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扔废弃物的不卫生行为,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和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以“治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
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禽畜圈、改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房前屋后垃圾、杂物,清理禽圈粪便,加强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促进创建卫生村活动。
消灭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预防疾病。
以建设卫生厕所为重点的农村改厕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清洁卫生,也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爱国卫生公益口号:
清洁生活环境,消灭卫生死角
发动群众,监督检查,搞好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 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
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卫生新风 卫生科普顺口溜:
更新观念大卫生,动员社会树新风;
除害灭病年年讲,确保疾病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