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第118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一八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5/02/14 台孝廉講堂 档名:57-109-0118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一句,【受寵若驚】。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三百六十九頁,我們看經文:

【受寵若驚。】

【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亦當知幾(jī)知足。有弗克負荷。若驚若懼之意。蓋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理固然也。至於君上。恩如天地。若不實圖報効。臣子何以自安。豈不更可驚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受寵若驚』這一段,第一段這個經文很簡單,但是蘊藏很深的道理跟智慧在裡面。尤其是『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這跟我們的人生有關,跟我們的禍福有關。所以我們等一下會來分析這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看字句解說:

這個『分』就是本分。

『知幾知足』,「知幾」就是可以預見事情的幾微,看出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徵兆,這個叫「知幾」。

『弗克負荷』,「弗」就是不。「克」就是能夠。「負荷」就是擔負、承擔。「弗克負荷」就是他不能夠承擔、不能夠承受,這個意思。

第四個「福兮禍所伏」,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俗話講的禍福倚伏,禍跟福常常相因而至。這句話是從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出來的,這裡面就有講到這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是相倚的,相倚的意思就是它互相依從、倚賴、倚靠。

我們《太上感應篇》首先講的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老子第一句話就把你點出整個命運的關鍵,整個禍福的關鍵,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接下來才跟你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已經講到事了。那理呢?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一個是

體、一個是用,一個是理、一個是事。所以《太上感應篇》的意境非常地深,它跟佛經其實是不謀而合。「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跟你講根本,大根大本,那就是理、就是體。「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跟你講它的用,我們講從體起用,這講事。所以可以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八個字,「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八個字,加起來這個十六字真言,如果你能夠保握住的話,那麼一生應該是吉祥平安、幸福美滿。如果這十六個字你不能夠深深去體會,不能契入,那就會這裡講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有些人是因禍得福,末學在這個講座裡面提過兩次,也幾乎是兩次被明升暗降,雖然不致於像古代講說貶官,但是是明升暗降,給你升官,但是事實上是離開主管的職務,這叫明升暗降。我第一次一九九四年,被以前我們的一位督察長,我在講座裡面有提過他的故事,他現在已經過世了,我有提到他的故事。他把我不明事理的、不問事由的就把我從主管的職位調下來,調下來是一九九四年,我離開組長的職務,是一個工作繁重的組長調到一個工作輕鬆的組長。在世俗的角度講說失去權力,因為工作繁重的組長可以管理二百五十個員警。到工作輕鬆的組長,只有管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我的承辦人,一個辦事員。

一般人說這個是大禍臨門,被貶官,但是我也因此,在被明升暗降的三個月以後,看到報紙《中國時報》登廣告,中國佛教會長悟明長老在海明寺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我報名五戒參加。結果被悟明長老把我點名,要我改受菩薩戒。當然在戒行方面我要再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八百個戒子裡面,是我唯一被改菩薩戒,那我就是怎麼樣?如果我當時沒有受菩薩戒,就沒有後來我將近十幾年的菩薩行,學習菩薩行了,以及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跟隨簡豐文老師,內典研究班第一屆,講經說法學習了,那就沒有今天的這個講座了,這個講座比當局長還有價值,對不對?每天在法樂裡面,在法喜裡面。

在世間的名聞利養裡面會有得失,會有升降,但是在法喜裡面,每天都跟佛陀在一起,能夠薰習般若,這就是福報。當時看起來是災禍,現在看起

來是福報,這就是什麼?「禍兮福所倚」,因禍得福,福是潛藏的,看你怎麼去轉念跟轉境,所以它才告訴你「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福兮禍所伏」,你看起來是幸福,快快樂樂地出門,突然間開車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死掉了,我們每天看報紙常常發生這個事情。

我們臺灣臺南有一個年輕人,家裡很幸福,家裡在經營企業,他是獨子,好幾億的身價在等他繼承,很快樂啊。妻子也很賢慧,生了兩個兒子也非常地好。就有一天早上,假日的時候,開百萬的日本進口的休旅車,帶了他太太跟兩個小孩要去吃早餐。結果不曉得是不是這個汽車裡面的導航設備不好,結果開車出門的時候,可能精神狀態也不是很好,結果開車開到臺南安平港旁邊,開錯方向,結果煞車不及,就整車掉到安平港裡面就死掉了,全家都滅頂。「福兮禍所伏」,人在幸福的生活當中,卻潛藏著災禍,可是卻渾然不知,很多人都是這樣,不知道死亡將至。

《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你不知道黑白無常什麼時候到臨、降臨,很可怕的事情。人的禍福無常,是禍、是福常常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凡夫眾生。甚至有時候在一生裡面遭受的災難,到蓋棺都論不定。岳飛含冤而死,一直到死後六十年才得平反,對不對?我們中國經濟的大舵手鄧小平他也是一樣,對不對?所以禍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壞事或者是好事,但是禍福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的心是生住異滅,佛法講因果是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萬法是成住壞空,跟老子講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佛陀才跟你講苦、空、無常、無我,他教我們追求的是常樂我淨。佛陀教我們去追求那個永不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教我們去追求那個真如自性,那才是究竟的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講極樂世界,那才是永不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否則其他都是在相對法的世界裡面,只有一真法界它是絕待的,永不變異,而且是不可破壞,在哪裡?在我們當下這念心,我們這念妄心裡面有真人存在,有一體三身佛,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百千億化身佛,一體三身佛。我們有這四淨德,

常樂我淨。世間人以為他所擁有的高樓大廈、黃金萬兩、名聞利養、榮華富貴,世間人以為它是真的,結果它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俗話講的一場夢,就是佛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也在講座裡面提過,臺灣有一位搞網路賭博的,也是很有名的,在我們臺灣中部,身價一百億臺幣。快快樂樂從美國坐飛機回來,叫他司機到桃園機場去接他。在桃園機場要往臺中方向的高速公路,就被他自己認為沒有問題的司機綁架。是他自己堅持要用的那個司機,他在用這個司機的時候,公司的人員跟家人還跟他勸說,不要用這個人,他還是堅持要用,這個叫做什麼?這叫做「福兮禍所伏」,冤親債主已經到你旁邊來,你都不知道,很可怕的事情。結果這位百億身價的網路賭博的老闆,就在自己的高級的休旅車上活活被他打死,然後棄屍在南部的山上,手上還帶著一百多萬的進口名錶,一百億也帶不走,這個就是什麼?剛才我們講的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這裡面老子這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非常容易懂的這十個字,充滿人生的智慧。如果你能夠體悟的話,你就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十個字裡面,我給它分析的結果,有各種不同的見解。

第一個,禍中有福。我們常常在人生過程裡面,我們也常會碰到失敗,但是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所以你失敗,你也許是認為說,人生已經絕望了,結果沒有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峰迴路轉,碰到貴人。所以貴以賤為本,所以以前皇帝自己高高在上,都稱孤家寡人,他這也是一種謙卑的說法。佛法裡面講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有時候逆增上缘其實是我們能夠向上提升的一種福分。所以逆境,我常講逆境不是壞事,業障現前不是壞事,它是在消業障。印祖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就像我常常在講說,我自己本身也有業障現前,母親往生的時候,兩個手奇癢無比,折磨了我將近七年。但是那一段期間,也是我精進用功的時候,拜了兩三部的《無量壽經》,一字一拜,一字一拜,才消這個業障。

所以我們看禍中有福,我們看禪宗的大德,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一出生就沒有母親了,在我們看起來是禍。虛雲老和尚俗姓蕭,梁武帝的後裔。他世代都居住在湖南鄉下,他的父親叫做蕭玉堂,是科舉出身的,在清道光十九年分發到永春,到四十歲還沒有小孩。他母親信觀世音菩薩,到附近郊外,城外的觀音寺祈子,看到這個觀音寺的廟宇殘破,還有這個東關橋失修,他母親發願要修橋、修佛寺。因為這個福報,因為這個願力,感召了虛雲老法師到她家來。她發願興建以後,她回家,夫妻同作一個夢,有一個長鬚青袍的老人,頭頂觀音,跨虎而來,那就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他頭頂觀音,留了個長鬍鬚,虛雲老和尚後來在這一世的時候也是留了長鬍鬚。

你看他前世是留了長鬍鬚,到這世來又是留了長鬍鬚。他騎什麼?他騎虎而來的,騎一隻老虎,「跨虎而來」,「躍臥榻上」,就是跳到那個床舖上。醒來以後,兩個夫妻互相告訴對方說,我昨天作了一個夢,兩個夢一模一樣,互相驚告,所以懷孕了。但是你要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出生就沒有見到他的母親,他是祖母把他帶長大的,活到幾歲?一百二十歲。在中國近代的佛教史上,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虛雲老和尚,我也很喜歡虛雲老和尚的故事,很有趣。可能我過去生也有薰習過虛雲老和尚的教學,特別喜歡他的開示跟故事。

道光二十年他父親在泉州府,佐泉州府。他母親就懷胎十個月,在七月二十九日,七月二十九日也很接近地藏菩薩聖誕,七月二十九日寅時生下一個肉球。虛雲老和尚生出來是一個肉球,虛雲老和尚在肉球裡面,那是一個很特別的事情。結果他母親生出來的時候,看到是一團肉球,氣死了,就死掉了。她向觀世音菩薩祈子,也發願修這個觀音寺殘破的屋宇、廟宇,又修這個東關橋,這好事啊,也一個菩薩來投胎做她的兒子。但是他母親卻是因為這樣,一看到肉球,一氣而亡。

在世間人看起來說,這樣行善有什麼用呢?做好事有什麼用呢?她生出一個貴子,生出一個佛菩薩出來,那福報有多大?你看起來是她一期的生命

而已,但是後來虛雲老和尚度他的母親生西。所以他生出來是一團肉球,第二天,有一個賣藥老翁來,他父親跟他對話,他就說,來,我幫你處理。他就拿了一把刀,就把它剖開以後,就是今天的虛雲老和尚。如果那時候父親沒有智慧,沒有這個老翁出現,這老翁是佛菩薩派來的,搞不好就把那個肉球丟掉了,那就沒有虛雲老和尚啦,對不對?

老和尚後來跟隨他的祖母,家裡因為他母親往生,就要請僧人來做佛事,老和尚看到那個三寶的法器,他馬上生歡喜心。然後他在家中看他母親以前看過的《香山傳》,《香山傳》就是講觀世音菩薩成道的經過,他就很喜歡這個故事,薰染根深。後來他朝拜五臺山三年,感得文殊師利菩薩,文吉菩薩護持他,兩次遇難都被文吉菩薩把他救起來。他朝拜五臺山三年,就是要報母恩。後來虛雲老和尚在阿育王寺禮舍利塔的時候,在禪坐之中,似夢非夢之中,見到一條金龍,他就跨上那個金龍,乘雲而去,在一個樓閣之間看到他的母親,他是一出生就沒見過他母親,但是他知道說她是他母親,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根,這個叫做骨肉相連,他從來沒見過他母親,那誰告訴他的?覺性告訴他的,那就是你的母親。

我們本具的六通裡面有什麼?有宿命通,他知道她是他母親,他就告訴他母親說,母親,請騎上龍背,那個龍,他母親跳上來以後,就帶著他母親到西方去了。他說,騎龍背上西方,他就度他母親了。所以他成道以後,他有那個功德力,可以超度他的母親往生西方,那他怎麼樣?他的母親有這個福報,生出一個佛菩薩出來,這個叫做什麼?這叫禍中有福,不管是對虛雲老和尚、對他的母親,都是禍中有福。

第二個,福中有禍。就是我給各位看這個剪報,這是一對夫妻,這位潛水員,潛水員算是很厲害,對不對?會潛水啊。他們夫妻很幸福,假日的時候就開車到我們臺灣北部的東北角,那個地方都很多人在潛水,很幸福啊。他背那個潛水器,那個潛水器可能久沒有用了,氧化了、硬掉了,就打不開,就氧氣送不過來,一下水就死掉了,這個叫什麼?這叫福中有禍。你看起來

是很幸福,那裡面藏了災禍。

所以要怎麼樣?《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宋朝靈源禪師告訴伊川,伊川就是程伊川,程頤。他說,「禍能生福,福能生禍」,跟老子這裡講的道理是一樣的。「禍能生福者」,為什麼禍能夠生福?因為在危險的時候,「以其處危之時,切於思安,深於求理。」就是我們講的精進用功,能夠居安思危。我們講居安思危,禍就可以轉成福,他最主要是怎麼樣?他能夠「祇畏敬謹」,有敬畏心。那福能生禍呢?因為他在居安的時候,「縱其奢念,肆其驕怠。」他就是怎麼樣?他懈怠、驕慢、奢侈、慾念,「尤多輕忽侮慢也」,那就是福能生禍。在我們《感應篇彙編》前面的時候,講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時候特別提到這一段,這一段就跟老子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老法師說禍福從哪裡來?就是自作自受,自己造的。老法師就一下子把問題點出來。所以不是上天給你的,不是外面給你招感的,是你自己自作自受,這就是感應的根本原理。所以佛法講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就是講這兩句話嗎?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跟樂是福,迷跟苦是禍。就是《太上感應篇彙編》主要的宗旨在這邊,我剛才講說它的體把它點出來,也就是說聖賢人的存心就在這裡。我們世間人怎麼祈福避禍?你求佛菩薩、求神明保佑,你求佛菩薩、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老法師說能做得到嗎?做不到。很多人都去求佛菩薩、去求神明,為什麼沒有辦法感應?因為根本不在佛菩薩,根本是在你。所以老和尚說,如果你求佛菩薩、求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這叫做迷信,這不合感應的道理。所以老子第一句話就跟你點出來,「惟人自召」,就在你自己當下就可以了,你就可以做得到了。所以老法師說,如果把這兩句參透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參透了,悟那個體,你就不會再去祈求神明保佑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就改變命運了。

第三個,順境為福,為人人所愛;困境為禍,為人人所惡,這是第三個重點。順境是福沒有錯,但是順境難修,一般人都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不喜歡困境,其實困境跟逆境才是增上緣。所以順境有時候,你沒有開悟,

沒有明心見性,你根本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斷,見思惑、塵沙惑都沒有斷,你貪瞋癡慢疑,見惑都還在,你遇到順境很容易迷惑顛倒,很容易起惑造業,反而是墮落的根源,墮落到六道的根源。我們看到很多名人何嘗不是這個情形呢?所以我們要有敬畏心,前面靈源禪師講要有敬畏心,居安思危,所以容易招感禍,災禍。處順境要怎麼樣呢?你就是本身要剛才講的,要有精進心跟省悟。

第四個,禍福無常。這個常常在我們的故事裡面發生這種,像曾經有一位,他在美國公司任職,後來回來臺灣做汽車零件生意,也在中國大陸設廠,生意做得非常好,常常往來臺灣跟大陸、美國之間。有一次搭華航飛機,經過香港到大陸的時候,那架飛機在澎湖上空爆炸失事,就這樣走了。也有一個臺商在上海,非常努力的工作,有一天帶著她丈夫,她的先生到馬來西亞去度假,就在海邊的度假小屋被海盜綁架,勒索很多金錢。後來還是被救出來,但是被救出來的時候,在那個度假屋的時候,她的先生就被殺死了。這叫禍福無常。

第五個,禍兮福兮。禍福無常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俗話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各位都曉得這句話,有時候常去勉勵人家,人家失意的時候都會鼓勵他,沒有關係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你又問他,「塞翁失馬」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家都這樣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在這裡就把它講出來給各位聽,什麼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前有位塞翁,他的馬走丟了,鄰居知道以後怕他難過,來安慰他。這位塞翁就說了,丟了馬未必是壞事。鄰人不解,為什麼丟了馬不是壞事?結果不久馬就回來,結果帶了一群野馬過來,這匹馬走丢以後去呼朋引伴,又帶了一群野馬回來。鄰居就跟他道賀,你本來一匹馬,現在又多了好幾匹馬!結果塞翁怎麼說呢?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你看這個人是很解脫的,很自在的,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鄰居覺得很奇怪,前面丢掉馬,他不難過,他說,丢了馬未必是壞事,聽清楚,未必是壞事。這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很

自在。所以告訴你,「塞翁失馬」,就是說你要學他的自在。

有一個學佛的師姐,她很執著,她常常去責備她先生說,你都不用功、不念佛、不聽經聞法,你這樣會墮落。她的師兄就說,是、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他師姐有一次找一本,那個印度拿回來、取回來的一本經典,是特別的經典,好像是貝葉經的這個,我們講叫仿造品,也不算是仿造品,就是印度做的一本很珍貴的一本經書。他師姐就一直找不到,找不到那本經書,就非常地煩躁。她師兄就站在旁邊講說,不要找了,自己找不到,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啦,別人幫妳保管啦。這就是得到未必是好事,失去未必是壞事。

結果牠這一匹馬帶了一群野馬回來以後,鄰居給他恭喜,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鄰居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呢?當他兒子在馴服這群野馬的時候,因為這些野馬要訓練,結果跌斷了腿。鄰人又來跟他安慰了,那塞翁就說了,跌斷腿未必是壞事。在我們講說跌斷腿是壞事,他說,跌斷腿未必是壞事,鄰居更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說呢?不久,北方發生戰爭,壯丁都被徵召去當兵,打仗去了,很多都戰死在疆場,他的兒子因為腿斷了不用當兵,不用當兵就倖免於難。這時候大家才領悟到,禍福無常,得失並非絕對。這個是第五個,禍兮福兮。

第六個,「福兮禍所伏」。「福兮禍所伏」這個是常常發生的。美國有一個美聯社有報導一個故事,有一位美國人,他是中了百億的樂透得主,他後來很後悔,後悔他中了百億樂透,他說,早知道就把它撕掉彩券就好了。在我們覺得說是得到一筆橫財,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二〇〇二年的耶誕節,惠塔克收到一個天大的耶誕禮物,他中了威力球樂透頭彩,獎金多少呢?美金三億一千五百萬美元,一家人樂不可支。惠塔克中獎以後,他沒有花天酒地,他還算是有善根,他發願要做好事,他就想建教堂,給餓肚子的人食物,給沒有衣服的小孩子穿。

結果他中了這三億多的美金,三億一千五百萬,他馬上捐了一千五百萬

美元,建兩座教堂。然後成立惠塔克基金會,送出大概五千萬的房子跟汽車現金。因為大家都知道他中樂透,所以他跟他太太講說,不管我們怎麼樣,我們在哪裡出現,我們去舞廳跳舞、去看球賽,都至少有一百五十個人會圍著我們要等要錢。他本來是在他的家鄉西維吉尼亞州開建設公司,每年都固定有一千六百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生活也很愉快。但是中獎以後,全部改觀了。這幾年,他至少花了三百萬美元打官司,有四百個案子控告他個人或是公司,因為為什麼?大家知道他中樂透想分一杯羹。官司纏身使他的名譽受損,他後來為了尋求安慰,他酗酒,漸漸跟人家疏離了。

最糟糕是什麼?這厄運牽連到他最鍾愛的一個外孫女布瑞格,他中獎的時候,布瑞格只有十五歲。他慷慨的買四部新車,給他的外孫女布瑞格,每週還給她兩千美元的零用金。結果沒想到造成他的外孫女交了一些壞朋友,包括毒販,這些毒販看上布瑞格禁不起引誘,給她沾毒品。所以在二〇〇四年十二月的時候,他的外孫女,這個惠塔克中獎兩周年,布瑞格,他的外孫女失蹤了。一星期後,屍體被發現,在一輛廢棄的卡車上,包了一塊塑膠布,死因不明。惠塔克後來他很後悔中奬,他說,我中奬樂透以後,深感人性貪得無厭,你一有錢,人人覬覦,早知如此,我會把彩券撕掉,這是他最後得的結論。如果是你的話,你可能會很高興說,哎呀,我中了一筆三億美金,等於臺幣大概是九十億,哇,百億富翁。結果沒想到,這個惠塔克,他造成最後他非常地後悔。

第七個,求福避禍的方法。既然是禍福相倚,那怎麼樣可以避開禍福呢?避開災禍,得到福報呢?這裡有幾點提供給各位參考。第一個,你就世間法角度來講的話,危邦不居,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就是《弟子規》裡面講的鬥鬧場,你不要到鬥鬧場的地方去。這是第一個,危險的地方不要去。第二個,禍福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就像那個塞翁一樣,他得失放得很淡。第三個,知足感恩,就是我們這裡講的要「知幾知足」。有一句話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你知足就不辱,不知足就會起貪心,行險,那麼一失手,

一失足,一失足就成千古恨。這是第三個,要知足感恩。

第四個,要知所進退,要謙卑。在《易經》裡面講,「乾卦」裡面「上九爻」,「亢龍有悔」,登上最高峰,物極必反,再往下去一定是下坡路。你到人生的最高峰,你特別要提高警覺,居安思危。所以,「福兮禍所伏」,所以人要知所進退。一般我們在看歷史故事裡面,范蠡,他就是知所進退。范蠡跟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在越王勾踐最苦的時候,范蠡幫助他。但是范蠡非常瞭解越王勾踐,知道他可以共患難,不能夠共富貴。所以范蠡後來帶著他的太太西施隱居起來,隱名埋姓,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三進三散,賺了錢以後,再布施給他這些親朋好友,三進三散,後來被當為財神。范蠡他修到大福報,他有大智慧,能夠放下名聞利養,這就是什麼?他知所進退,功成要身退。俗話講,見好就收,不要功高震主,會遭來殺身之禍,歷史故事很多。除非你有德行,像范仲淹這種德行,范純仁,我們前面講幾個故事裡面很多,他德行夠,沒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第五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一般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行好事、做好人。最後一個,究竟圓滿的解決之道就是往生西方,圓滿菩提。所以我們要瞭解念佛是可以逢凶化吉的,念佛才是避禍求福最好的方法。

印光大師在寫給,「復林介生書二」裡面有提到,印祖說,「孔子聖人,中年喪子。顏淵大賢,壯歲夭亡。原憲赤貧,子路殉難。夷齊餓死於首陽,伯玉窮困於衛國。」這幾個都是歷史故事,孔子他本身是個聖人,但是他中年,他兒子死掉。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他是一位大賢,但是「壯歲夭亡」,壯年的時候就夭亡。原憲是赤貧,子路到衛國去被害死了,去當官被害死了,他殉難了。「夷齊餓死於首陽」,夷齊是誰呢?夷齊是商朝的人,因為周武王平定殷亂,夷齊他非常不齒,他不吃周朝的米,夷齊恥不食周粟,不吃周米,就隱居在首陽山,採薇而食,吃草,採薇而食,遂餓死,所以叫做「夷齊餓死於首陽」,他算是一個賢人。

所以印祖說,如果你看到這幾個聖賢這樣的一個故事,那你就說,「將謂聖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你會覺得說,聖賢因為他這樣修行,修德有成就啊,怎麼遭受天譴呢?還是說,你消極的說,死生有命呢?富貴在天呢?印祖分析給你聽,印祖說,既不是天譴,也不是死生有命,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如果你碰到逆境,你碰到困難,碰到命運乖違的時候,你都能夠照印祖這樣去說、去做,就是「責己德之不誠」,你的德行不夠真誠,你的發心不夠真誠,以致於不能改變這個業力。

「勿問天報之禍福」,你不要去怪、不要去問上天為什麼給你這樣的一個禍。「能如是者」,如果能夠這樣做,印祖說,「五福自然臨門」,哪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印祖說,如果你能夠「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如果能夠這樣去存心,你就可以五福臨門,自然臨門。「六極決定避舍」,一定離開的,哪六極?短命、疾病生病、憂愁、貧苦、惡事、耗弱。

接下來印祖又說了,有一些人說,你講這樣我不相信,「謂予不信,有如皦日」。但是印祖說,「須知人生世間,具足八苦。縱生天上,難免五衰」。印祖說,你生在世間,你要瞭解有這八苦,佛陀跟我們講這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事實的真相。縱使你生到天上,天上福報是夠大了,但是還是難免五衰相,哪五衰?天人的五衰相一現前的時候,就是開始要墮落的時候,貶墮。第一個,衣服垢穢;第二個,頭上華萎,花枯掉了;第三個,腋下流汗;第四個,身體臭穢;第五,不樂本座,這是天人五衰。

所以印祖說,「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將非天以汝倡導淨土,以此無福無壽之子,為汝作頂門一針。」因為這位寫信向印祖請法,這位林介生可能遭受一點災難,印祖在鼓勵他說,你縱使無福無壽,他的兒子沒有福報、沒有壽命,可能他兒子往生了吧?他向印祖請法,印祖就告訴他,他說,你把這個無福無壽之子,這個小孩子他往生示現給你

看,示現這個苦、空、無常、無我給你看,示現這個八苦給你看。你把這個兒子的往生,當成你的頂門一針,讓你覺悟,叫頂門一針,就是在頭頂上幫你打一針,讓你覺悟,頂門一針。

讓你能夠知道三界無安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你先去體會這一段話的意思,他教林介生去體會,看到你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你去體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真的沒有平安,就像火燒房子一樣。「眾苦充滿,甚可畏懼」,「甚可」就是非常讓人家害怕。「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果你在這種關卡上,你還不省悟,「於此猶不惺悟,力修淨業」,努力精進念佛,「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那你就跟木頭、跟石頭一樣、無情物一樣生在世間,沒有什麼作用啊。

如果你是有血汗,血性漢子,「豈肯作走肉行尸」呢?行尸走肉呢?「死與草木同腐。高推聖境」,「高推聖境」就是說,我沒有辦法成佛啦,我沒有辦法往生啦,我開不了智慧啦,我業障深重啦,這叫「高推聖境」。「自處凡愚」,自己說,我業障深重,我非常地愚昧、愚癡,「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這個林介生的兒子死掉就是一個大警策,你還不奮發圖強?「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你既然已經親近三寶了,聽聞佛法了,你還不肯去力行,力修淨業。印祖最後講一句話,「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祈垂慧察。」是老天辜負你呢?還是你辜負老天呢?這句話在自了法師的學習班報告提過這句話,「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

以上我用很長的時間在分析老子講的這句話,「福兮禍所伏」,因為跟我們命運有關,所以我把這個道理解剖出來,讓我們能夠明白。根本的原因就是《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講的,也是《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第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老和尚講自作自受,改變還是在於你自己當下這一念心。這裡我們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

再來「日中則昃」,「日中則昃」什麼意思呢?就是太陽要到正午的時候它會向西傾斜,「昃」就是太陽偏西,比喻事物到了極限,到極限以後會盛極而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易經•豐卦》裡面講,「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月盈則食」是什麼意思呢?「盈」就是滿,「食」就是日蝕那個蝕,就是月亮圓到十五日最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這是這一段「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的意思。它表示佛法裡面講的萬法成住壞空,事物到達顛峰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古德裡面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順時而生,應時而亡。

這一段的白話解釋,我們把它來解釋一下:

「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我們受到尊榮寵愛,我們福報現前的時候,雖然是我們分內所應得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守本分知足。有些福報我們是難以消受,所以你就是『若驚若懼』,很驚喜,但是又好像很懼怕的樣子,要有這個存心。你任何福報現前,榮寵現前,你要存著這個若驚若懼,就會有敬畏之心。要知道「福兮禍所伏」,福中有禍在伏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太陽到中午的時候,就開始向西傾斜,月亮到盈滿就開始殘缺。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上天告訴我們,自然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

『至於君上,恩如天地』,「至於」,「君上」就是皇帝,現在我們的用語就是人民,人民對於政府,「至於君上,恩如天地」,我們講報眾生恩,所以君上對待我們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夠實實在在地努力去報效,我們現在講報效國家,那麼為人臣子的,我們做國家的公務人員,心中怎麼可以安寧呢?『何以自安』就是心中怎麼能夠安寧呢?『豈不更可驚乎』,那豈不是更加驚懼嗎?

所以總結這一段裡面,就是在跟我們講這一句話,「福兮禍所伏」,禍福無常。在《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裡面,這一品裡面有提到整個禍福的因果道理,就是「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

自當之,無誰代者。」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標三界。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云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一絲不爽也」。

「善惡報應」,這個「報應」就是「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所以現前所得的這個禍福,都是「宿因之報應」。「善惡約因,報應約果。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形聲影響,毫釐不差」。這個「影必隨形,回響隨聲」這八個字很重要,影是跟著身體走的,聲音是跟著那個回響,就是它回應的響聲,是隨著它那個聲音的,「一絲不爽」。所以業因果報也是這個,「亦復如是」。所以「禍福相承」的意思就是,「苦樂相繼,禍福相倚」,這個叫做「禍福相承」,完全在你存心這一念。所以「作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老和尚講的自作自受。「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沒有人幫你替代。這一段跟《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太上感應篇》是跟佛經一樣,是究竟圓滿的。

這裡面我們就用一個公案故事來解釋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有施必報,有感必應」,「影必隨形,回響隨聲」,確實是如此。在以前有一個叫做洪秉昆這個人,他是嘉定地方的一個星相家,嘉定在現在的上海。他本身會算命,有一天就有一位南莊的龔逸漁這個人,他因為要娶媳婦,他來算這個日期。這個洪秉昆他平常雖然是靠算命維生,但是他個性忠厚,他本身不飲酒,他最討厭的就是酒徒,但是他跟他的妻子徐氏結婚多年也沒有生小孩。這一天南莊的龔逸漁這位富商到他這個相命館,要娶媳婦要來找一個良辰吉日,帶了一包裡面藏了三十兩黃金帶在身邊。

結果去這個相命館的時候,他離開的時候忘記帶走。洪秉昆看到的時候,見銀心動,就生了一個貪婪之念,把它拿起來以後就藏起來了。結果龔逸漁走到半路才想到說,那包三十兩黃金不見了,就回過頭來找洪秉昆。問洪秉昆說,你有沒有看到我有一包裡面放了三十兩黃金?但是洪秉昆見黃金

起貪念,就跟他講說他沒見到。因為龔逸漁他是富有人家,所以他也不在意,但是他心裡總覺得怪怪地,又沒證據,他也不追究。很奇怪,洪秉昆自從撿到那三十兩黃金以後,他本來平常不敢飲酒,得到這個銀子以後嗜酒如命,每天都活在醉鄉裡面,人也慢慢消瘦了,而且棄事業於不顧,所以星相館門可羅雀。他妻子也勸他,他屢勸不聽。最後他所得到的三十兩黃金,全部都去償還這個酒債。

後來他就開始反省了,但是一下子積重難返。有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他回到他的星相館,剛好半夜有一個人來敲門,是一個女子,妙齡女子,他問,敲門幹什麼?可能是因為跟她丈夫爭吵,被她丈夫趕出去,她無處容身,就想借他的相命館借宿一宵。洪秉昆就接納她了,那裡面館中沒有其他人,這是我們開始講的「福兮禍所伏」。一般人以為說,艷福不淺,進來一個妙齡女子投懷送抱,對不對?機不可失,洪秉昆正想要去調戲她的時候,忽然自己產生一個懺悔心起來。所以我們講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七聖財,叫做慚愧財。

他起了一個懺悔心以後就是說,我以前因為一時之貪,撿到人家三十兩黃金而不還,以致我今天淪落到這個地步,我怎麼可以一誤再誤呢?這個叫做什麼?他災禍臨頭的時候,他能夠「祇畏敬謹」,就是《感應篇》裡面講的,他能夠「祇畏敬謹」,他也做到怎麼樣呢?《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裡面講的,他在隱微幽獨之處,他能夠刻刻地防閑,戰兢惕厲。所以他就想到這一句,想到這裡的時候,他就不敢胡作非為。然後讓那個女的就住在那個相命館裡面,他自己冒著下雨回到家,以致於因為酒後淋到雨,他就生了一場病。感染風寒以後,延醫用藥,吃了一個月的藥都治不好。

所以你看到這個故事到這裡的時候,你會覺得說,他因為撿到那個三十兩,你以為是個福報,結果是一個災禍的開始,叫福中有禍。他已經非常潦倒了,看起來是災禍臨頭了,禍中有福,偏偏一個妙齡女子來敲門,要住他的命相館,這看起來是福,但是也是禍福相倚。結果他因為受到風寒,一個

月病都沒好,他就請神降乩,就去問那個扶鸞的。那個神跟他講,祂說,「汝拾銀不還,有昧良心」。連神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看,你撿到錢不還,「有昧良心」。「念汝生平忠厚,不忍遽加重罰,但以酒孽耗汝不義之財」。你看,他真的是「惡星災之」。他撿到不義之財,讓他本來最討厭喝酒的,結果他偏偏自己跑去喝酒。結果他所撿到的三十兩黃金,全部去還酒債。這就是這個神講的,「以酒孽耗汝不義之財」。

所以你如果得到很多不義之財,就有人不管是你的妻子、兒女、朋友,把你這個不義之財全部消耗殆盡,因果就是這麼玄,這就是感應的道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我們前面講的這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影必隨形,回響隨聲」。「影必隨形」,影子跟著你,這就是因果,「響必隨聲」,你把它扣下去一定有響,一定有回響,這叫做什麼?「形聲影響,毫釐不差」。

後來他知道以後,這個神跟他這樣降乩以後,祂說,「幸汝見色不亂,將功補過,且賜汝良方,依方服之,病果霍然」。那神跟他講,祂說,你見色不亂,因為那個妙齡女子去給他叩門,他見色不亂,他把這個災禍轉掉了。他起了一個懺悔心,這個懺悔心救了他,這個懺悔心就是他的救命根源。結果那個神說,賜你良方,你依這個良方去服,病就會好了,病後來果然好了。後來這個洪秉昆深感神明鑑察無差,「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這《太上感應篇》講的道理。他後來改過以後,更加向善。第二年「夢熊」,就是生了一個小孩,家道也開始漸漸地富裕,壽到七十無病而終。

所以這個洪秉昆的故事,代表改過遷善的一個例子,轉禍為福的一個例子,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禍福關頭,在一舉止、一動念之間,當他接受這個女子在館中的時候,慾念不能夠自己克制,他本來差一點犯了這個首惡之條,首惡之條就是萬惡淫為首,他後果果報是不堪設想。幸好他一念迴光返照,

救了他自己,這個也可以講叫「受寵若驚」,對不對?突然跑出一個妙齡女子,你要怎麼樣?要若驚若懼,他就是有若驚若懼,所以救了他自己,轉禍為福。這一段就講到這裡,接下來看下面這一段,我們看經文三百七十頁:

【周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戒之曰。子無以魯國驕人。吾聞之。德行(xìng)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也。皆謙德也。夫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人道惡滿而好(hào)謙。子慎毋以魯國驕人。今學者。誠能繹思此訓。則驕心傲氣。無自而生。而榮寵之加。時有若驚之意矣。】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這個「周成王」他是西周的國君,姬姓,名誦,是周武王的兒子。他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所以他的叔父,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攝理政事。但是周文王的第三個兒子管叔鮮和第五個兒子蔡叔度,見周公代行天子職務,心懷嫉妒,而且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奪取王位。那麼蔡叔、管叔跟武庚以及東夷各族叛亂,經過周公征討三年才平定。周成王親政以後繼續分封諸侯,周公將王位奉還給,奉還於誦,就是還給周成王。周成王就命周公興禮樂,立制度,民乃和睦,營東都成周,奠定周朝統治的基礎。周公攝政七年,周成王親政三十年,總共在位三十七年。

我們以前有討論過周文王跟他父親王季。周文王的兒子看到周文王對他父親,對他祖父王季的孝,所以周武王也對他父親周文王非常孝順。王季生病的時候,周文王他會問內豎,就是他父親旁邊的侍從,這個官員說,我父親今天平安嗎?如果說平安,周文王就很高興。到中午的時候他又去請安,他說,我父親如何呢?他說平安,他也高興。如果內豎告訴他說他父親不好的話,那周文王就色憂,就是臉色很憂愁,連走路都走不穩。

他的父親王季要用餐的時候,周文王一定要親自來看這個食物端上去。

如果食物冷掉的話,他一定告訴監廚,御廚說,這個冷的食物不要再送了。他都看他父親用完餐,他才退下來。周文王這樣對父親王季這麼孝順,周武王都在旁邊看。所以周文王生病的時候,周武王回來的時候,他不脫冠帶而養,他帽子都還沒有卸下來,周文王吃一碗飯,周武王也吃一碗飯。周文王再吃第二碗,周武王才吃第二碗。這樣的孝順,周文王生病十二天以後就病好了。這是非常有名的周文王一家三代的孝順故事。

第二個『伯禽』,這個「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長子。因為周公他幫助周成王,所以周成王就分了一塊地給他。那塊地就是現在的我們講山東那一帶,封周公於曲阜,孔子的故鄉,就是魯國。周公因為留下來攝政周成王,所以就把這塊地,周公就交給他的兒子他的長子伯禽。這裡主要是講周公怎麼教育他小孩伯禽。伯禽在魯國經營得非常好,周公有問他,伯禽就跟他講了「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

接下來這個『周公』,「周公」他是叫周公旦,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剛才有提過輔佐周成王。周朝的禮樂制度,都是周公所定的。所以老法師有講過,如果周公當時他們的後代子孫,都能夠遵守這個禮樂制度,周朝是不會滅掉的。方東美教授跟老法師講,他說,《周禮》制度是最完善的一部憲法。方東美教授特別教老法師要深入《周禮》。這是「周公」,他很了不起。

再下來我們看這一個『博裕』,「土地博裕」,「博裕」就是廣闊富饒。 『祿位』就是俸給及爵次,就指官位俸祿。

『聰明睿知』,聰穎明智。

『博聞』就是見聞廣博。

『謙德』就是謙虛儉約之德。

下面這三句,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有研討過,『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人道惡滿而好謙』,都在講謙德。在講這個裡面,《易經》裡面,六十四卦裡面的一卦,是坤卦跟艮卦兩卦疊成,上半是坤卦,下半是

艮卦,坤是地,艮是山,因為山是高的,地是低的,可是山在地下面,是表示謙虛的形象,所以叫「地山謙」。在六十四卦裡面,別卦都有凶有吉,唯獨這一個謙卦有吉無凶,也就是《易經》告訴你,謙德是能夠逢凶化吉的,是一切吉祥平安的根源,這個意思。

『繹思』就是推究思考。

『無自而生』,這個「自」就是緣由。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

當周成王把魯國封賞給伯禽的時候,周公就教訓他的兒子說,你不要以為得到魯國的封地,而就對人有驕傲的心。我聽說『德行廣大』,擁有崇高德行的人,『守以恭者榮』,他能夠守著這個恭敬心,他就能夠享受這個尊榮。我聽說有廣大土地富裕的人,他平時能夠節儉自持,才能夠保住平安,我們所謂講的持盈保泰。我聽說「祿位尊榮」,就是擁有尊貴榮耀祿位的人,他能夠謙卑自持,就能夠保住這個富貴、這個尊貴,保住這個尊貴。我聽說『人眾兵強』,就是說他能夠擁有強兵,人多勢眾的人或是國家,他能夠守住敬畏,能夠保持警覺,他一定能夠常勝不敗。

我聽說聰明睿智的人,他能夠處處以謙卑自愚。所以一般有一些修行人,他都會自稱凡愚,凡愚就是凡夫愚昧。我們講說大智若愚,這個就是,聰明睿智,就是大智。有聰明睿智的人,他常常能夠守住像愚昧這樣,自己來自持,那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利益,『而守以愚者益』,就大智若愚。「博聞多記」,他能夠博聞多記的人,他總是覺得自己很膚淺,而能夠見聞廣博。

他說這個六守的功夫是謙卑的德行。我們先解釋這一段這裡面,有一個地方可以探討的,就是這六守,這六守可以講說是全部在教子弟的德行。我們現在講說怎麼樣教小孩?怎麼樣教育小孩?陳大惠老師說,人是教得好的。那怎麼教呢?這就告訴你這六守要怎麼教,你要告訴你的小孩怎麼教?就要用這六個方法。

在《德育古鑑》裡面,顏光衷有說,他說,「凡家世茂盛者,必以仁厚

謙謹立教,故能保世滋大,不為造物所忌。」顏光衷說,如果你家世非常茂盛,就是你的這個家是一個非常有福報的家族,你必須要怎麼教育子孫呢?必須以仁厚謙謹來教育你的子孫,就可以保住這樣的家道能夠不敗,這叫「保世滋大」。蔡禮旭老師講說,傳承千年不衰的家道,我們說有家道、家學、家風,如果你把家道能夠傳承下去,我們一般講說富不過三代,富過三代要怎麼傳承呢?你必須要傳承家風、家學,還有家道。

怎麼傳承家道呢?怎麼傳承家學呢?古德跟你講,「以仁厚謙謹立教」,你教你的子孫,「仁」就是慈悲心,「厚」就是忠厚、厚道,「謙」就是謙卑、謙虛,「謹」就是謹慎,就是「仁厚謙謹立教」。他說,你如果能夠這樣教學,教育子孫,就「不為造物所忌」。我們往往看富有人家第二代就敗亡,他就是被造物所忌,被寃親債主所嫉妒。

他說,「有父兄令儀令範」,有父兄作典範,「而子弟漸以趨時、漸以輕脫,便是漸以衰替之道。然亦由少年不早教,使成性子來」,他說,你的小孩子小時候不教,到他成為個性的時候,他的習性形成的時候,你要來敎就很麻煩。「故大來教,不若小時教」,你長大再教,不如小時候就要教好。所以老和尚講,三歲看八十,所以小時候,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了。「教貧家兒,稍寬猶可」,你如果教貧家的小孩,因為貧家的小孩比較能夠吃苦耐勞,能夠上進、用功,所以「稍寬猶可」,你稍微寬鬆一點還可以。

「教富貴子弟,切須痛繩」,你教富貴子弟要怎麼樣?要更加的「痛繩」,就是要特別規範,要痛切的規範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他們「驕貴癡養」,他們嬌生慣養,「頤指氣使」,因為都有僕人在侍候,所以叫做「頤指氣使」。「種種已積之胸中」,他這個習性已經養成嬌貴癡養的習氣了,「非嚴父良師共加追琢,鮮不敗也」,如果沒有嚴父良師在旁邊教導,很少不敗亡的。這是第一個,教富貴子弟,教貧家子弟,要怎麼辦。「仁厚謙謹」就是教本,立教,教這個根本,「仁厚謙謹」。教富貴子弟更應該要怎麼樣?更應該要加痛繩,就是要嚴加規範,俗話講更嚴格。

顏光衷說,有一種人,「極知要子弟學好」。做父母的,尤其現在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你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你一定要贏過爸爸,就是「極知要子弟學好」。「一時上心,便急厲迫切」,他希望兒子趕快能夠考上一流的高中、一流的大學,乃至於出國留學,「急厲迫切,嚴撻毒楚」,「嚴撻毒楚」就是管教特別嚴重,希望他立刻能夠成器,「頃刻欲其成器」。但是一旦管教放下,「便任其悠悠蕩佚,夷然不復記憶。如此豈能有成?」

「不知教子弟全同養子弟一般,不可寬懈」,他說,教小孩不能夠寬懈,也「不可性急」,也不可以急性。「必須依規蹈矩,循循漸進,使之日就檢束,而全然不覺其苦,自然成得好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要讓他習慣成自然。這是讓他吃得了苦,這是真的,先教他灑掃應對。像我小的時候,陪父母出去砍柴,陪母親去山上砍柴,陪父母親拔菜去賣,放學回家就要幫媽媽掃地,幫媽媽洗菜。媽媽如果在大灶旁邊燒飯,我在旁邊讀書。就是從小吃得了這個苦。

他說,「又有一種人,只思教子弟作文,而不教子弟作人」,這句話,其實跟現在的父母是非常非常地相像。你只教他趕快用功趕快拿博士,趕快讀名校、賺大錢、光宗耀祖,卻沒有教他作人。所以只教他作文,不教他作人,差一個字而已。「所學止知有章句吟誦」,教他朗誦《弟子規》,可是沒有教他落實,你要教他作人,要去實踐,所以《弟子規》不是背出來,是做出來的。「且時常以聲色貨利」,甚至有些父母教小孩,他會怎麼樣?你這個功課讀好以後,媽媽買一個玩具給你玩,這個叫「聲色貨利」。給他錢,你讀完我給你十塊人民幣,這個叫做「時常以聲色貨利」。你好好用功,我帶你出去玩,去出國旅遊,你要什麼爸爸給你什麼,就是「聲色貨利」。「權焰威寵激其讀書志氣」,這個都是不正確的方法。

「而自以為善教也」,你以為這樣是對的方法。「就使遂志居官」,他把他養長大以後,他這個貪婪的習氣還在,他去當官的時候,「必傲桀貪婪」,他就會成貪官汙吏了,就收受賄賂了,「思以償其初願」。「名廁衣冠,心忘

禮義」,這八個字,「名廁衣冠」就是他的心非常醜陋,雖然表面這個衣冠,在位高堂,但是「心忘禮義」,心中沒有聖賢,沒有倫理道德因果,就是「心忘禮義」。「曷足貴乎」,這樣怎麼會尊貴呢?「茍未能然,即為下流不肖人也」,最後成為下流不肖。

所以「君子愛子,但教之以孝弟忠信其日用持循」,你教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則惟習之以小學灑掃應對進退揖讓之節,以默化其乖心戾氣」。你教他灑掃應對,教他禮讓、謙讓、忍讓,這叫「揖讓之節」,這樣來潛移默化他那個乖戾的習氣。「使之鞭向入微」,讓他能夠慢慢去觀察到細微的地方。如果能夠這樣去把他培養,「夫然,故才高學贍者」,如果他能夠是具有非常好的資質的人,「固可望之輔主庇民」,你就可以把他變成國家的棟梁。「即才學鈍劣者」,假如他的才學不是那麼好,「亦自成一端人善士」,他也可以成為一個端正的人,一個善人,叫「端人善士」。「於以寖熾寖昌何有哉」,那麼這一家就能夠昌盛了。周公教他的兒子伯禽這六守,我從這六守,我們再來依《德育古鑑》裡面怎麼教小孩,我們把這一段供養給各位。

最後那一段,我們把它白話解釋出來:

說到天道會毀棄盈滿,而使謙順的人受益,地道會變化高滿流向卑下之處,人道厭惡自滿而喜歡謙虛的人,所以『子慎毋以魯國驕人』,周公告訴他兒子說,你不要得到魯國的封地,而對人起驕傲的心。那麼現今的學者能夠真誠的將此訓文,好好地推究思考,驕傲的心氣自然沒有理由生起來。『而榮寵之加』,而面對尊榮寵愛加身就時時警惕,得之當心懷驚懼,『時有若驚之意矣』。這一段白話我們就解釋到這裡,最後我們來報告淨空老法師對於「受寵若驚」這一段的開示。

老法師在開示這一句的時候,他是連著三句開示,一個是「推多取少」,一個是「受辱不怨」,一個是「受寵若驚」。「推多取少」是戒貪,「受辱不怨」是戒瞋,「受寵若驚」就是要斷你的癡,你要有智慧,就是戒我們的貪瞋癡。所以這三句,推多取少跟受辱不怨跟受寵若驚,其實都表修行的功夫,完全

考驗我們的貪瞋癡斷了沒有,是否有定慧的功夫。在上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受辱不怨」的時候,在最後一段文裡面,三百六十九頁最後一段文:「鄭暄曰: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這一段其實是滿深的,我們上次並沒有解釋得很深入,在這個地方,老法師也特別把這一句,他有再做一個開示,我們等一下會做一個補充說明。

首先第一點,老法師說這三句,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這三句就是斷除、拔除我們心裡的貪瞋癡三毒煩惱,他說就是無貪、無瞋、無癡。所以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說的完全相同,就是古人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稱貪瞋癡叫三毒,我們現在的話叫病毒,是最嚴重的病毒。所以你身體會生病,這個毒從哪裡來的?我們講說禍從口入,其實老法師說,這個病毒,貪瞋癡才是根本原因,是最嚴重的病毒。不但殺害我們的生命,我們身體多病、不健康、短壽,這個事還是小事,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身,它會有生老病死,但是我們的慧命是不生不死的。所以老法師說,這個病毒如果傷害到法身慧命,那這個事就大了,因為你永遠都墮落在輪迴裡面,無量劫來沒有出期,為什麼輪迴不斷呢?因為你根本的因由就是你的三毒煩惱沒有洗乾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老法師說,每一位同學,無論你生長在什麼地方,你現在生活環境怎麼樣,只要你能夠聽到佛法,聽到一尊佛菩薩的名號,你的緣分就不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量劫來所種的深厚的善根,你有機緣聽到佛名,見到佛像,見到佛經,是說明學佛不是這一生的,這一生怎麼可能有這麼深厚的善根呢?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曾經遇到佛法,我們修學過佛法,但是我們都沒有開悟,我們都沒有往生西方,所以就不能夠成就,因為三毒煩惱沒有斷得乾淨。所以《感應篇》這幾句話,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實在講是教我們斷三毒煩惱下手的地方,如果你這三句都能做到,你就可以斷貪瞋癡。

第三個,老法師說,「推多取少」這在儒家講是節儉,《論語》上講,弟子對夫子的德行讚歎「溫良恭儉讓」,其實推多取少是減少我們的貪欲,是消災避禍的一個好方法。孔子在中國被尊為萬世師表,「師」就是我們的模範、我們的典型,那這個模範在哪裡呢?就在這五個字,「溫良恭儉讓」,他一生為人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代表中國人的美德。所以生活一定要節儉,能省則要省,你能夠省一分錢,就可以多幫助別人一分錢,念念之中想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自己生活能過得去就好,這是真的,斷這個貪,也是怎麼講?也是「受寵若驚」,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說,福不能享盡,這叫惜福。所以你受寵若驚,其實就是表示說福不可享盡。

第四個,「受辱不怨」。「受辱不怨」這個有特別引用佛陀在《涅槃經》曾經,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大福德相,佛陀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表示佛陀的智慧圓滿。但是智慧福德圓滿,並不代表你相貌圓滿,因為相貌屬於因果、所以佛陀他開悟以後,他證得無上菩提以後,佛陀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一百劫是很長的時間,修什麼?修相好。

為什麼要修相好呢?為了度眾生。因為眾生著相,眾生只看外表,外表不能夠服人,眾生就不肯接受教誨。所以佛陀證得無上菩提以後,就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佛陀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就是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專門去修相好,那就是種善因得善果。所以善因善果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你怎麼去修福?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法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佛陀有三十二相,我們知道他有出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是什麼因呢?他是不妄語,四種口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他做得很圓滿。所以佛陀他舌頭伸出來的時候,可以把整個臉都蓋住。他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就不錯了,三世不妄語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佛舌頭伸出來臉蓋住,大家沒有話說,佛的語誠實,絕對沒有

妄語,妄語絕對不會有這個相。

第六個,老法師說,如果我們遇到這些事情,我們要隨順佛的教誨,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煩惱,麻煩就來了。你隨順佛陀的教誨,正是勘驗我們自己福德有沒有,自己有福德就心平氣和,如果自己心裡還有一念瞋恚的念頭,一念不高興的念頭,自己立刻察覺到,福薄。所以你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動怒、很容易心被境轉、你心裡急躁,這就是福薄的現象,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不但不能夠幫助人,度自己也沒有辦法。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你看,佛陀教我們福慧雙修,把慧放在福的後面。把福放在前面,慧擺在第二,這個順序用意就很深了。中國人講說,福至心靈,福到了自然智慧就開了,就心開意解。你沒有福報,業障重,智慧就開不來,所以把福擺在前面。一個人福報現前,心就突然聰明,智慧就開了,這說明福跟慧是一不是二,智慧開了一定懂得修福,福報現前,人一定就聰明。由此可知,我們既沒有福,又沒有慧,還不肯修,那怎麼能夠成就呢?這是老法師開示的第六點。

第七點,怎麼個修法?老法師說,方法太多了,三教聖人教導我們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你只要掌握一個法門,就成功了。但是你要真修,要真幹,不是真修不行。剛才我們有提到說鄭暄,前一篇裡面講,鄭暄講,饒饒饒、忍忍忍、休休休,這個地方老法師也有開示。老法師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默」是沉默,他說,就是少開口、少說話。我們常在佛堂會有止語跟禁語,這個止語跟禁語就是默默默,你能夠止語,你就可以作神仙。

我們想想他這個話有沒有意思?凡人作不了神仙,廢話太多,沒有智慧,神仙會有一點點智慧,你話太多就沒有智慧,你怎麼成得了神仙呢?你心定不下來嘛。這句話給各位參考一下,心定不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少說話。古人說,少說多聽。老法師說,不僅要少說,也要少聽。因為你聽到的都是是非,最好不要聽。你聽到的全部都是煩惱,所以要少說少聽,自然

就增長智慧。神仙從此得,你就跟神仙一樣逍遙自在。你要是話太多了你就不自在了,容易得罪人,引起人家嫉妒,讓別人生煩惱,你不自在,人家不自在,你就不自在了。所以要,人家說沉默是金,少說話。老和尚說再加一個少聽,就沒有煩惱。你多聽了,增長你的妄想無明,增長你的分別執著,現在這些東西不能聽、不能看。所以老和尚他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你多聽多看就增長煩惱,這是第一個,老和尚對於「默默默」的開示。

第八,老和尚說,四大天王是表法,西方廣目天王教我們多看,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能夠盡責,負責盡職就是忠孝,在我們的崗位上盡善盡美、盡忠盡孝,把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好,社會就自然安定繁榮,世界一定和平。南方增長天王教我們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家講精進,學問要有進步、德行要有進步、才藝要有進步,乃至於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要有進步,樣樣都進步,這就是南方增長天王跟西方廣目天王教我們的。

第九個,佛陀教我們沉默。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懂得,佛沉默寡言,沒有廢話。除非是有人提出問題向他請教,當機者,他老人家才給你解答。你不問,他不說。你要不問,見到佛陀,佛一句話都沒有,心多麼清淨。不說就是說,不教就是教,不說就是說,無聲說法,不教就是教,教你什麼?教你少說話。第二個這裡面講,鄭暄說的,「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饒」就是恕、寬恕,原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不跟別人計較就減少衝突。這個災禍就是衝突,矛盾就沒有了。

第十,「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我們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結了多少的恩怨債務,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如果不能夠忍,那麼這一世就麻煩了。「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休」就教你放下。所以佛陀教我們的,還有這個《感應篇》裡面教的沉默、饒恕、忍讓、放下,就是拔除三毒煩惱的下手處,說得很好。老法師說,說到道業其實是太高,我們不懂什麼叫道業,最貼切的說法,就是你的生活幸福美滿,可以得到。精神生活不但得到了,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你求功名、求富貴,這三個都是好方法,就是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就是你求功名、求富貴,都是好方法,如理如法的方法。

你能夠照這樣去做,你就可以得到真實的福報,如果你不照這三個方法去做,那就是會造業,眼前得到一點小便宜,但是後果不堪設想。老和尚特別把這三句一起來講,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他說,如果你能夠照這三個方法去做,才是真實的福報,如理如法得到,你應該享受的。他說,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懂,所以這三句教你無貪、無瞋、無癡,種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善根生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善根就是這三善根。所以你平常作人處事要學會《太上感應篇》這三句話,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那麼你的念佛就會有功夫,就會有定慧,就能夠吉祥平安。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一八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5/02/14 台孝廉講堂 档名:57-109-0118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一句,【受寵若驚】。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三百六十九頁,我們看經文:

【受寵若驚。】

【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亦當知幾(jī)知足。有弗克負荷。若驚若懼之意。蓋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理固然也。至於君上。恩如天地。若不實圖報効。臣子何以自安。豈不更可驚乎。】

我們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受寵若驚』這一段,第一段這個經文很簡單,但是蘊藏很深的道理跟智慧在裡面。尤其是『福兮禍所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這跟我們的人生有關,跟我們的禍福有關。所以我們等一下會來分析這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看字句解說:

這個『分』就是本分。

『知幾知足』,「知幾」就是可以預見事情的幾微,看出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徵兆,這個叫「知幾」。

『弗克負荷』,「弗」就是不。「克」就是能夠。「負荷」就是擔負、承擔。「弗克負荷」就是他不能夠承擔、不能夠承受,這個意思。

第四個「福兮禍所伏」,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俗話講的禍福倚伏,禍跟福常常相因而至。這句話是從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出來的,這裡面就有講到這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是相倚的,相倚的意思就是它互相依從、倚賴、倚靠。

我們《太上感應篇》首先講的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老子第一句話就把你點出整個命運的關鍵,整個禍福的關鍵,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接下來才跟你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已經講到事了。那理呢?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一個是

體、一個是用,一個是理、一個是事。所以《太上感應篇》的意境非常地深,它跟佛經其實是不謀而合。「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跟你講根本,大根大本,那就是理、就是體。「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跟你講它的用,我們講從體起用,這講事。所以可以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八個字,「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八個字,加起來這個十六字真言,如果你能夠保握住的話,那麼一生應該是吉祥平安、幸福美滿。如果這十六個字你不能夠深深去體會,不能契入,那就會這裡講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有些人是因禍得福,末學在這個講座裡面提過兩次,也幾乎是兩次被明升暗降,雖然不致於像古代講說貶官,但是是明升暗降,給你升官,但是事實上是離開主管的職務,這叫明升暗降。我第一次一九九四年,被以前我們的一位督察長,我在講座裡面有提過他的故事,他現在已經過世了,我有提到他的故事。他把我不明事理的、不問事由的就把我從主管的職位調下來,調下來是一九九四年,我離開組長的職務,是一個工作繁重的組長調到一個工作輕鬆的組長。在世俗的角度講說失去權力,因為工作繁重的組長可以管理二百五十個員警。到工作輕鬆的組長,只有管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我的承辦人,一個辦事員。

一般人說這個是大禍臨門,被貶官,但是我也因此,在被明升暗降的三個月以後,看到報紙《中國時報》登廣告,中國佛教會長悟明長老在海明寺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我報名五戒參加。結果被悟明長老把我點名,要我改受菩薩戒。當然在戒行方面我要再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八百個戒子裡面,是我唯一被改菩薩戒,那我就是怎麼樣?如果我當時沒有受菩薩戒,就沒有後來我將近十幾年的菩薩行,學習菩薩行了,以及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跟隨簡豐文老師,內典研究班第一屆,講經說法學習了,那就沒有今天的這個講座了,這個講座比當局長還有價值,對不對?每天在法樂裡面,在法喜裡面。

在世間的名聞利養裡面會有得失,會有升降,但是在法喜裡面,每天都跟佛陀在一起,能夠薰習般若,這就是福報。當時看起來是災禍,現在看起

來是福報,這就是什麼?「禍兮福所倚」,因禍得福,福是潛藏的,看你怎麼去轉念跟轉境,所以它才告訴你「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福兮禍所伏」,你看起來是幸福,快快樂樂地出門,突然間開車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死掉了,我們每天看報紙常常發生這個事情。

我們臺灣臺南有一個年輕人,家裡很幸福,家裡在經營企業,他是獨子,好幾億的身價在等他繼承,很快樂啊。妻子也很賢慧,生了兩個兒子也非常地好。就有一天早上,假日的時候,開百萬的日本進口的休旅車,帶了他太太跟兩個小孩要去吃早餐。結果不曉得是不是這個汽車裡面的導航設備不好,結果開車出門的時候,可能精神狀態也不是很好,結果開車開到臺南安平港旁邊,開錯方向,結果煞車不及,就整車掉到安平港裡面就死掉了,全家都滅頂。「福兮禍所伏」,人在幸福的生活當中,卻潛藏著災禍,可是卻渾然不知,很多人都是這樣,不知道死亡將至。

《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你不知道黑白無常什麼時候到臨、降臨,很可怕的事情。人的禍福無常,是禍、是福常常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凡夫眾生。甚至有時候在一生裡面遭受的災難,到蓋棺都論不定。岳飛含冤而死,一直到死後六十年才得平反,對不對?我們中國經濟的大舵手鄧小平他也是一樣,對不對?所以禍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壞事或者是好事,但是禍福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的心是生住異滅,佛法講因果是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萬法是成住壞空,跟老子講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佛陀才跟你講苦、空、無常、無我,他教我們追求的是常樂我淨。佛陀教我們去追求那個永不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教我們去追求那個真如自性,那才是究竟的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講極樂世界,那才是永不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否則其他都是在相對法的世界裡面,只有一真法界它是絕待的,永不變異,而且是不可破壞,在哪裡?在我們當下這念心,我們這念妄心裡面有真人存在,有一體三身佛,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百千億化身佛,一體三身佛。我們有這四淨德,

常樂我淨。世間人以為他所擁有的高樓大廈、黃金萬兩、名聞利養、榮華富貴,世間人以為它是真的,結果它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俗話講的一場夢,就是佛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也在講座裡面提過,臺灣有一位搞網路賭博的,也是很有名的,在我們臺灣中部,身價一百億臺幣。快快樂樂從美國坐飛機回來,叫他司機到桃園機場去接他。在桃園機場要往臺中方向的高速公路,就被他自己認為沒有問題的司機綁架。是他自己堅持要用的那個司機,他在用這個司機的時候,公司的人員跟家人還跟他勸說,不要用這個人,他還是堅持要用,這個叫做什麼?這叫做「福兮禍所伏」,冤親債主已經到你旁邊來,你都不知道,很可怕的事情。結果這位百億身價的網路賭博的老闆,就在自己的高級的休旅車上活活被他打死,然後棄屍在南部的山上,手上還帶著一百多萬的進口名錶,一百億也帶不走,這個就是什麼?剛才我們講的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所以這裡面老子這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非常容易懂的這十個字,充滿人生的智慧。如果你能夠體悟的話,你就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十個字裡面,我給它分析的結果,有各種不同的見解。

第一個,禍中有福。我們常常在人生過程裡面,我們也常會碰到失敗,但是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所以你失敗,你也許是認為說,人生已經絕望了,結果沒有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峰迴路轉,碰到貴人。所以貴以賤為本,所以以前皇帝自己高高在上,都稱孤家寡人,他這也是一種謙卑的說法。佛法裡面講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有時候逆增上缘其實是我們能夠向上提升的一種福分。所以逆境,我常講逆境不是壞事,業障現前不是壞事,它是在消業障。印祖大師說,人生是酬業而來。就像我常常在講說,我自己本身也有業障現前,母親往生的時候,兩個手奇癢無比,折磨了我將近七年。但是那一段期間,也是我精進用功的時候,拜了兩三部的《無量壽經》,一字一拜,一字一拜,才消這個業障。

所以我們看禍中有福,我們看禪宗的大德,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一出生就沒有母親了,在我們看起來是禍。虛雲老和尚俗姓蕭,梁武帝的後裔。他世代都居住在湖南鄉下,他的父親叫做蕭玉堂,是科舉出身的,在清道光十九年分發到永春,到四十歲還沒有小孩。他母親信觀世音菩薩,到附近郊外,城外的觀音寺祈子,看到這個觀音寺的廟宇殘破,還有這個東關橋失修,他母親發願要修橋、修佛寺。因為這個福報,因為這個願力,感召了虛雲老法師到她家來。她發願興建以後,她回家,夫妻同作一個夢,有一個長鬚青袍的老人,頭頂觀音,跨虎而來,那就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他頭頂觀音,留了個長鬍鬚,虛雲老和尚後來在這一世的時候也是留了長鬍鬚。

你看他前世是留了長鬍鬚,到這世來又是留了長鬍鬚。他騎什麼?他騎虎而來的,騎一隻老虎,「跨虎而來」,「躍臥榻上」,就是跳到那個床舖上。醒來以後,兩個夫妻互相告訴對方說,我昨天作了一個夢,兩個夢一模一樣,互相驚告,所以懷孕了。但是你要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出生就沒有見到他的母親,他是祖母把他帶長大的,活到幾歲?一百二十歲。在中國近代的佛教史上,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虛雲老和尚,我也很喜歡虛雲老和尚的故事,很有趣。可能我過去生也有薰習過虛雲老和尚的教學,特別喜歡他的開示跟故事。

道光二十年他父親在泉州府,佐泉州府。他母親就懷胎十個月,在七月二十九日,七月二十九日也很接近地藏菩薩聖誕,七月二十九日寅時生下一個肉球。虛雲老和尚生出來是一個肉球,虛雲老和尚在肉球裡面,那是一個很特別的事情。結果他母親生出來的時候,看到是一團肉球,氣死了,就死掉了。她向觀世音菩薩祈子,也發願修這個觀音寺殘破的屋宇、廟宇,又修這個東關橋,這好事啊,也一個菩薩來投胎做她的兒子。但是他母親卻是因為這樣,一看到肉球,一氣而亡。

在世間人看起來說,這樣行善有什麼用呢?做好事有什麼用呢?她生出一個貴子,生出一個佛菩薩出來,那福報有多大?你看起來是她一期的生命

而已,但是後來虛雲老和尚度他的母親生西。所以他生出來是一團肉球,第二天,有一個賣藥老翁來,他父親跟他對話,他就說,來,我幫你處理。他就拿了一把刀,就把它剖開以後,就是今天的虛雲老和尚。如果那時候父親沒有智慧,沒有這個老翁出現,這老翁是佛菩薩派來的,搞不好就把那個肉球丟掉了,那就沒有虛雲老和尚啦,對不對?

老和尚後來跟隨他的祖母,家裡因為他母親往生,就要請僧人來做佛事,老和尚看到那個三寶的法器,他馬上生歡喜心。然後他在家中看他母親以前看過的《香山傳》,《香山傳》就是講觀世音菩薩成道的經過,他就很喜歡這個故事,薰染根深。後來他朝拜五臺山三年,感得文殊師利菩薩,文吉菩薩護持他,兩次遇難都被文吉菩薩把他救起來。他朝拜五臺山三年,就是要報母恩。後來虛雲老和尚在阿育王寺禮舍利塔的時候,在禪坐之中,似夢非夢之中,見到一條金龍,他就跨上那個金龍,乘雲而去,在一個樓閣之間看到他的母親,他是一出生就沒見過他母親,但是他知道說她是他母親,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根,這個叫做骨肉相連,他從來沒見過他母親,那誰告訴他的?覺性告訴他的,那就是你的母親。

我們本具的六通裡面有什麼?有宿命通,他知道她是他母親,他就告訴他母親說,母親,請騎上龍背,那個龍,他母親跳上來以後,就帶著他母親到西方去了。他說,騎龍背上西方,他就度他母親了。所以他成道以後,他有那個功德力,可以超度他的母親往生西方,那他怎麼樣?他的母親有這個福報,生出一個佛菩薩出來,這個叫做什麼?這叫禍中有福,不管是對虛雲老和尚、對他的母親,都是禍中有福。

第二個,福中有禍。就是我給各位看這個剪報,這是一對夫妻,這位潛水員,潛水員算是很厲害,對不對?會潛水啊。他們夫妻很幸福,假日的時候就開車到我們臺灣北部的東北角,那個地方都很多人在潛水,很幸福啊。他背那個潛水器,那個潛水器可能久沒有用了,氧化了、硬掉了,就打不開,就氧氣送不過來,一下水就死掉了,這個叫什麼?這叫福中有禍。你看起來

是很幸福,那裡面藏了災禍。

所以要怎麼樣?《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宋朝靈源禪師告訴伊川,伊川就是程伊川,程頤。他說,「禍能生福,福能生禍」,跟老子這裡講的道理是一樣的。「禍能生福者」,為什麼禍能夠生福?因為在危險的時候,「以其處危之時,切於思安,深於求理。」就是我們講的精進用功,能夠居安思危。我們講居安思危,禍就可以轉成福,他最主要是怎麼樣?他能夠「祇畏敬謹」,有敬畏心。那福能生禍呢?因為他在居安的時候,「縱其奢念,肆其驕怠。」他就是怎麼樣?他懈怠、驕慢、奢侈、慾念,「尤多輕忽侮慢也」,那就是福能生禍。在我們《感應篇彙編》前面的時候,講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時候特別提到這一段,這一段就跟老子講的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老法師說禍福從哪裡來?就是自作自受,自己造的。老法師就一下子把問題點出來。所以不是上天給你的,不是外面給你招感的,是你自己自作自受,這就是感應的根本原理。所以佛法講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就是講這兩句話嗎?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跟樂是福,迷跟苦是禍。就是《太上感應篇彙編》主要的宗旨在這邊,我剛才講說它的體把它點出來,也就是說聖賢人的存心就在這裡。我們世間人怎麼祈福避禍?你求佛菩薩、求神明保佑,你求佛菩薩、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老法師說能做得到嗎?做不到。很多人都去求佛菩薩、去求神明,為什麼沒有辦法感應?因為根本不在佛菩薩,根本是在你。所以老和尚說,如果你求佛菩薩、求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這叫做迷信,這不合感應的道理。所以老子第一句話就跟你點出來,「惟人自召」,就在你自己當下就可以了,你就可以做得到了。所以老法師說,如果把這兩句參透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參透了,悟那個體,你就不會再去祈求神明保佑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就改變命運了。

第三個,順境為福,為人人所愛;困境為禍,為人人所惡,這是第三個重點。順境是福沒有錯,但是順境難修,一般人都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不喜歡困境,其實困境跟逆境才是增上緣。所以順境有時候,你沒有開悟,

沒有明心見性,你根本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斷,見思惑、塵沙惑都沒有斷,你貪瞋癡慢疑,見惑都還在,你遇到順境很容易迷惑顛倒,很容易起惑造業,反而是墮落的根源,墮落到六道的根源。我們看到很多名人何嘗不是這個情形呢?所以我們要有敬畏心,前面靈源禪師講要有敬畏心,居安思危,所以容易招感禍,災禍。處順境要怎麼樣呢?你就是本身要剛才講的,要有精進心跟省悟。

第四個,禍福無常。這個常常在我們的故事裡面發生這種,像曾經有一位,他在美國公司任職,後來回來臺灣做汽車零件生意,也在中國大陸設廠,生意做得非常好,常常往來臺灣跟大陸、美國之間。有一次搭華航飛機,經過香港到大陸的時候,那架飛機在澎湖上空爆炸失事,就這樣走了。也有一個臺商在上海,非常努力的工作,有一天帶著她丈夫,她的先生到馬來西亞去度假,就在海邊的度假小屋被海盜綁架,勒索很多金錢。後來還是被救出來,但是被救出來的時候,在那個度假屋的時候,她的先生就被殺死了。這叫禍福無常。

第五個,禍兮福兮。禍福無常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什麼?我們一般俗話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各位都曉得這句話,有時候常去勉勵人家,人家失意的時候都會鼓勵他,沒有關係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你又問他,「塞翁失馬」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大家都這樣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在這裡就把它講出來給各位聽,什麼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前有位塞翁,他的馬走丟了,鄰居知道以後怕他難過,來安慰他。這位塞翁就說了,丟了馬未必是壞事。鄰人不解,為什麼丟了馬不是壞事?結果不久馬就回來,結果帶了一群野馬過來,這匹馬走丢以後去呼朋引伴,又帶了一群野馬回來。鄰居就跟他道賀,你本來一匹馬,現在又多了好幾匹馬!結果塞翁怎麼說呢?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你看這個人是很解脫的,很自在的,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鄰居覺得很奇怪,前面丢掉馬,他不難過,他說,丢了馬未必是壞事,聽清楚,未必是壞事。這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很

自在。所以告訴你,「塞翁失馬」,就是說你要學他的自在。

有一個學佛的師姐,她很執著,她常常去責備她先生說,你都不用功、不念佛、不聽經聞法,你這樣會墮落。她的師兄就說,是、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他師姐有一次找一本,那個印度拿回來、取回來的一本經典,是特別的經典,好像是貝葉經的這個,我們講叫仿造品,也不算是仿造品,就是印度做的一本很珍貴的一本經書。他師姐就一直找不到,找不到那本經書,就非常地煩躁。她師兄就站在旁邊講說,不要找了,自己找不到,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啦,別人幫妳保管啦。這就是得到未必是好事,失去未必是壞事。

結果牠這一匹馬帶了一群野馬回來以後,鄰居給他恭喜,他說,得馬未必是好事。鄰居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呢?當他兒子在馴服這群野馬的時候,因為這些野馬要訓練,結果跌斷了腿。鄰人又來跟他安慰了,那塞翁就說了,跌斷腿未必是壞事。在我們講說跌斷腿是壞事,他說,跌斷腿未必是壞事,鄰居更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說呢?不久,北方發生戰爭,壯丁都被徵召去當兵,打仗去了,很多都戰死在疆場,他的兒子因為腿斷了不用當兵,不用當兵就倖免於難。這時候大家才領悟到,禍福無常,得失並非絕對。這個是第五個,禍兮福兮。

第六個,「福兮禍所伏」。「福兮禍所伏」這個是常常發生的。美國有一個美聯社有報導一個故事,有一位美國人,他是中了百億的樂透得主,他後來很後悔,後悔他中了百億樂透,他說,早知道就把它撕掉彩券就好了。在我們覺得說是得到一筆橫財,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二〇〇二年的耶誕節,惠塔克收到一個天大的耶誕禮物,他中了威力球樂透頭彩,獎金多少呢?美金三億一千五百萬美元,一家人樂不可支。惠塔克中獎以後,他沒有花天酒地,他還算是有善根,他發願要做好事,他就想建教堂,給餓肚子的人食物,給沒有衣服的小孩子穿。

結果他中了這三億多的美金,三億一千五百萬,他馬上捐了一千五百萬

美元,建兩座教堂。然後成立惠塔克基金會,送出大概五千萬的房子跟汽車現金。因為大家都知道他中樂透,所以他跟他太太講說,不管我們怎麼樣,我們在哪裡出現,我們去舞廳跳舞、去看球賽,都至少有一百五十個人會圍著我們要等要錢。他本來是在他的家鄉西維吉尼亞州開建設公司,每年都固定有一千六百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生活也很愉快。但是中獎以後,全部改觀了。這幾年,他至少花了三百萬美元打官司,有四百個案子控告他個人或是公司,因為為什麼?大家知道他中樂透想分一杯羹。官司纏身使他的名譽受損,他後來為了尋求安慰,他酗酒,漸漸跟人家疏離了。

最糟糕是什麼?這厄運牽連到他最鍾愛的一個外孫女布瑞格,他中獎的時候,布瑞格只有十五歲。他慷慨的買四部新車,給他的外孫女布瑞格,每週還給她兩千美元的零用金。結果沒想到造成他的外孫女交了一些壞朋友,包括毒販,這些毒販看上布瑞格禁不起引誘,給她沾毒品。所以在二〇〇四年十二月的時候,他的外孫女,這個惠塔克中獎兩周年,布瑞格,他的外孫女失蹤了。一星期後,屍體被發現,在一輛廢棄的卡車上,包了一塊塑膠布,死因不明。惠塔克後來他很後悔中奬,他說,我中奬樂透以後,深感人性貪得無厭,你一有錢,人人覬覦,早知如此,我會把彩券撕掉,這是他最後得的結論。如果是你的話,你可能會很高興說,哎呀,我中了一筆三億美金,等於臺幣大概是九十億,哇,百億富翁。結果沒想到,這個惠塔克,他造成最後他非常地後悔。

第七個,求福避禍的方法。既然是禍福相倚,那怎麼樣可以避開禍福呢?避開災禍,得到福報呢?這裡有幾點提供給各位參考。第一個,你就世間法角度來講的話,危邦不居,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就是《弟子規》裡面講的鬥鬧場,你不要到鬥鬧場的地方去。這是第一個,危險的地方不要去。第二個,禍福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就像那個塞翁一樣,他得失放得很淡。第三個,知足感恩,就是我們這裡講的要「知幾知足」。有一句話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你知足就不辱,不知足就會起貪心,行險,那麼一失手,

一失足,一失足就成千古恨。這是第三個,要知足感恩。

第四個,要知所進退,要謙卑。在《易經》裡面講,「乾卦」裡面「上九爻」,「亢龍有悔」,登上最高峰,物極必反,再往下去一定是下坡路。你到人生的最高峰,你特別要提高警覺,居安思危。所以,「福兮禍所伏」,所以人要知所進退。一般我們在看歷史故事裡面,范蠡,他就是知所進退。范蠡跟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在越王勾踐最苦的時候,范蠡幫助他。但是范蠡非常瞭解越王勾踐,知道他可以共患難,不能夠共富貴。所以范蠡後來帶著他的太太西施隱居起來,隱名埋姓,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三進三散,賺了錢以後,再布施給他這些親朋好友,三進三散,後來被當為財神。范蠡他修到大福報,他有大智慧,能夠放下名聞利養,這就是什麼?他知所進退,功成要身退。俗話講,見好就收,不要功高震主,會遭來殺身之禍,歷史故事很多。除非你有德行,像范仲淹這種德行,范純仁,我們前面講幾個故事裡面很多,他德行夠,沒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第五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一般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行好事、做好人。最後一個,究竟圓滿的解決之道就是往生西方,圓滿菩提。所以我們要瞭解念佛是可以逢凶化吉的,念佛才是避禍求福最好的方法。

印光大師在寫給,「復林介生書二」裡面有提到,印祖說,「孔子聖人,中年喪子。顏淵大賢,壯歲夭亡。原憲赤貧,子路殉難。夷齊餓死於首陽,伯玉窮困於衛國。」這幾個都是歷史故事,孔子他本身是個聖人,但是他中年,他兒子死掉。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他是一位大賢,但是「壯歲夭亡」,壯年的時候就夭亡。原憲是赤貧,子路到衛國去被害死了,去當官被害死了,他殉難了。「夷齊餓死於首陽」,夷齊是誰呢?夷齊是商朝的人,因為周武王平定殷亂,夷齊他非常不齒,他不吃周朝的米,夷齊恥不食周粟,不吃周米,就隱居在首陽山,採薇而食,吃草,採薇而食,遂餓死,所以叫做「夷齊餓死於首陽」,他算是一個賢人。

所以印祖說,如果你看到這幾個聖賢這樣的一個故事,那你就說,「將謂聖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你會覺得說,聖賢因為他這樣修行,修德有成就啊,怎麼遭受天譴呢?還是說,你消極的說,死生有命呢?富貴在天呢?印祖分析給你聽,印祖說,既不是天譴,也不是死生有命,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如果你碰到逆境,你碰到困難,碰到命運乖違的時候,你都能夠照印祖這樣去說、去做,就是「責己德之不誠」,你的德行不夠真誠,你的發心不夠真誠,以致於不能改變這個業力。

「勿問天報之禍福」,你不要去怪、不要去問上天為什麼給你這樣的一個禍。「能如是者」,如果能夠這樣做,印祖說,「五福自然臨門」,哪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印祖說,如果你能夠「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如果能夠這樣去存心,你就可以五福臨門,自然臨門。「六極決定避舍」,一定離開的,哪六極?短命、疾病生病、憂愁、貧苦、惡事、耗弱。

接下來印祖又說了,有一些人說,你講這樣我不相信,「謂予不信,有如皦日」。但是印祖說,「須知人生世間,具足八苦。縱生天上,難免五衰」。印祖說,你生在世間,你要瞭解有這八苦,佛陀跟我們講這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事實的真相。縱使你生到天上,天上福報是夠大了,但是還是難免五衰相,哪五衰?天人的五衰相一現前的時候,就是開始要墮落的時候,貶墮。第一個,衣服垢穢;第二個,頭上華萎,花枯掉了;第三個,腋下流汗;第四個,身體臭穢;第五,不樂本座,這是天人五衰。

所以印祖說,「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將非天以汝倡導淨土,以此無福無壽之子,為汝作頂門一針。」因為這位寫信向印祖請法,這位林介生可能遭受一點災難,印祖在鼓勵他說,你縱使無福無壽,他的兒子沒有福報、沒有壽命,可能他兒子往生了吧?他向印祖請法,印祖就告訴他,他說,你把這個無福無壽之子,這個小孩子他往生示現給你

看,示現這個苦、空、無常、無我給你看,示現這個八苦給你看。你把這個兒子的往生,當成你的頂門一針,讓你覺悟,叫頂門一針,就是在頭頂上幫你打一針,讓你覺悟,頂門一針。

讓你能夠知道三界無安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你先去體會這一段話的意思,他教林介生去體會,看到你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你去體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真的沒有平安,就像火燒房子一樣。「眾苦充滿,甚可畏懼」,「甚可」就是非常讓人家害怕。「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果你在這種關卡上,你還不省悟,「於此猶不惺悟,力修淨業」,努力精進念佛,「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那你就跟木頭、跟石頭一樣、無情物一樣生在世間,沒有什麼作用啊。

如果你是有血汗,血性漢子,「豈肯作走肉行尸」呢?行尸走肉呢?「死與草木同腐。高推聖境」,「高推聖境」就是說,我沒有辦法成佛啦,我沒有辦法往生啦,我開不了智慧啦,我業障深重啦,這叫「高推聖境」。「自處凡愚」,自己說,我業障深重,我非常地愚昧、愚癡,「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這個林介生的兒子死掉就是一個大警策,你還不奮發圖強?「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你既然已經親近三寶了,聽聞佛法了,你還不肯去力行,力修淨業。印祖最後講一句話,「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祈垂慧察。」是老天辜負你呢?還是你辜負老天呢?這句話在自了法師的學習班報告提過這句話,「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

以上我用很長的時間在分析老子講的這句話,「福兮禍所伏」,因為跟我們命運有關,所以我把這個道理解剖出來,讓我們能夠明白。根本的原因就是《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講的,也是《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第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老和尚講自作自受,改變還是在於你自己當下這一念心。這裡我們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

再來「日中則昃」,「日中則昃」什麼意思呢?就是太陽要到正午的時候它會向西傾斜,「昃」就是太陽偏西,比喻事物到了極限,到極限以後會盛極而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易經•豐卦》裡面講,「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月盈則食」是什麼意思呢?「盈」就是滿,「食」就是日蝕那個蝕,就是月亮圓到十五日最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這是這一段「日中則昃,月盈則缺」的意思。它表示佛法裡面講的萬法成住壞空,事物到達顛峰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古德裡面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順時而生,應時而亡。

這一段的白話解釋,我們把它來解釋一下:

「榮寵之及,雖分所應得」,我們受到尊榮寵愛,我們福報現前的時候,雖然是我們分內所應得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守本分知足。有些福報我們是難以消受,所以你就是『若驚若懼』,很驚喜,但是又好像很懼怕的樣子,要有這個存心。你任何福報現前,榮寵現前,你要存著這個若驚若懼,就會有敬畏之心。要知道「福兮禍所伏」,福中有禍在伏藏。「日中則昃,月盈則缺」,太陽到中午的時候,就開始向西傾斜,月亮到盈滿就開始殘缺。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上天告訴我們,自然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

『至於君上,恩如天地』,「至於」,「君上」就是皇帝,現在我們的用語就是人民,人民對於政府,「至於君上,恩如天地」,我們講報眾生恩,所以君上對待我們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夠實實在在地努力去報效,我們現在講報效國家,那麼為人臣子的,我們做國家的公務人員,心中怎麼可以安寧呢?『何以自安』就是心中怎麼能夠安寧呢?『豈不更可驚乎』,那豈不是更加驚懼嗎?

所以總結這一段裡面,就是在跟我們講這一句話,「福兮禍所伏」,禍福無常。在《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裡面,這一品裡面有提到整個禍福的因果道理,就是「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

自當之,無誰代者。」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標三界。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云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一絲不爽也」。

「善惡報應」,這個「報應」就是「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所以現前所得的這個禍福,都是「宿因之報應」。「善惡約因,報應約果。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形聲影響,毫釐不差」。這個「影必隨形,回響隨聲」這八個字很重要,影是跟著身體走的,聲音是跟著那個回響,就是它回應的響聲,是隨著它那個聲音的,「一絲不爽」。所以業因果報也是這個,「亦復如是」。所以「禍福相承」的意思就是,「苦樂相繼,禍福相倚」,這個叫做「禍福相承」,完全在你存心這一念。所以「作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老和尚講的自作自受。「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沒有人幫你替代。這一段跟《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太上感應篇》是跟佛經一樣,是究竟圓滿的。

這裡面我們就用一個公案故事來解釋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有施必報,有感必應」,「影必隨形,回響隨聲」,確實是如此。在以前有一個叫做洪秉昆這個人,他是嘉定地方的一個星相家,嘉定在現在的上海。他本身會算命,有一天就有一位南莊的龔逸漁這個人,他因為要娶媳婦,他來算這個日期。這個洪秉昆他平常雖然是靠算命維生,但是他個性忠厚,他本身不飲酒,他最討厭的就是酒徒,但是他跟他的妻子徐氏結婚多年也沒有生小孩。這一天南莊的龔逸漁這位富商到他這個相命館,要娶媳婦要來找一個良辰吉日,帶了一包裡面藏了三十兩黃金帶在身邊。

結果去這個相命館的時候,他離開的時候忘記帶走。洪秉昆看到的時候,見銀心動,就生了一個貪婪之念,把它拿起來以後就藏起來了。結果龔逸漁走到半路才想到說,那包三十兩黃金不見了,就回過頭來找洪秉昆。問洪秉昆說,你有沒有看到我有一包裡面放了三十兩黃金?但是洪秉昆見黃金

起貪念,就跟他講說他沒見到。因為龔逸漁他是富有人家,所以他也不在意,但是他心裡總覺得怪怪地,又沒證據,他也不追究。很奇怪,洪秉昆自從撿到那三十兩黃金以後,他本來平常不敢飲酒,得到這個銀子以後嗜酒如命,每天都活在醉鄉裡面,人也慢慢消瘦了,而且棄事業於不顧,所以星相館門可羅雀。他妻子也勸他,他屢勸不聽。最後他所得到的三十兩黃金,全部都去償還這個酒債。

後來他就開始反省了,但是一下子積重難返。有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他回到他的星相館,剛好半夜有一個人來敲門,是一個女子,妙齡女子,他問,敲門幹什麼?可能是因為跟她丈夫爭吵,被她丈夫趕出去,她無處容身,就想借他的相命館借宿一宵。洪秉昆就接納她了,那裡面館中沒有其他人,這是我們開始講的「福兮禍所伏」。一般人以為說,艷福不淺,進來一個妙齡女子投懷送抱,對不對?機不可失,洪秉昆正想要去調戲她的時候,忽然自己產生一個懺悔心起來。所以我們講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七聖財,叫做慚愧財。

他起了一個懺悔心以後就是說,我以前因為一時之貪,撿到人家三十兩黃金而不還,以致我今天淪落到這個地步,我怎麼可以一誤再誤呢?這個叫做什麼?他災禍臨頭的時候,他能夠「祇畏敬謹」,就是《感應篇》裡面講的,他能夠「祇畏敬謹」,他也做到怎麼樣呢?《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裡面講的,他在隱微幽獨之處,他能夠刻刻地防閑,戰兢惕厲。所以他就想到這一句,想到這裡的時候,他就不敢胡作非為。然後讓那個女的就住在那個相命館裡面,他自己冒著下雨回到家,以致於因為酒後淋到雨,他就生了一場病。感染風寒以後,延醫用藥,吃了一個月的藥都治不好。

所以你看到這個故事到這裡的時候,你會覺得說,他因為撿到那個三十兩,你以為是個福報,結果是一個災禍的開始,叫福中有禍。他已經非常潦倒了,看起來是災禍臨頭了,禍中有福,偏偏一個妙齡女子來敲門,要住他的命相館,這看起來是福,但是也是禍福相倚。結果他因為受到風寒,一個

月病都沒好,他就請神降乩,就去問那個扶鸞的。那個神跟他講,祂說,「汝拾銀不還,有昧良心」。連神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看,你撿到錢不還,「有昧良心」。「念汝生平忠厚,不忍遽加重罰,但以酒孽耗汝不義之財」。你看,他真的是「惡星災之」。他撿到不義之財,讓他本來最討厭喝酒的,結果他偏偏自己跑去喝酒。結果他所撿到的三十兩黃金,全部去還酒債。這就是這個神講的,「以酒孽耗汝不義之財」。

所以你如果得到很多不義之財,就有人不管是你的妻子、兒女、朋友,把你這個不義之財全部消耗殆盡,因果就是這麼玄,這就是感應的道理,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我們前面講的這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影必隨形,回響隨聲」。「影必隨形」,影子跟著你,這就是因果,「響必隨聲」,你把它扣下去一定有響,一定有回響,這叫做什麼?「形聲影響,毫釐不差」。

後來他知道以後,這個神跟他這樣降乩以後,祂說,「幸汝見色不亂,將功補過,且賜汝良方,依方服之,病果霍然」。那神跟他講,祂說,你見色不亂,因為那個妙齡女子去給他叩門,他見色不亂,他把這個災禍轉掉了。他起了一個懺悔心,這個懺悔心救了他,這個懺悔心就是他的救命根源。結果那個神說,賜你良方,你依這個良方去服,病就會好了,病後來果然好了。後來這個洪秉昆深感神明鑑察無差,「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這《太上感應篇》講的道理。他後來改過以後,更加向善。第二年「夢熊」,就是生了一個小孩,家道也開始漸漸地富裕,壽到七十無病而終。

所以這個洪秉昆的故事,代表改過遷善的一個例子,轉禍為福的一個例子,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禍福關頭,在一舉止、一動念之間,當他接受這個女子在館中的時候,慾念不能夠自己克制,他本來差一點犯了這個首惡之條,首惡之條就是萬惡淫為首,他後果果報是不堪設想。幸好他一念迴光返照,

救了他自己,這個也可以講叫「受寵若驚」,對不對?突然跑出一個妙齡女子,你要怎麼樣?要若驚若懼,他就是有若驚若懼,所以救了他自己,轉禍為福。這一段就講到這裡,接下來看下面這一段,我們看經文三百七十頁:

【周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戒之曰。子無以魯國驕人。吾聞之。德行(xìng)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也。皆謙德也。夫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人道惡滿而好(hào)謙。子慎毋以魯國驕人。今學者。誠能繹思此訓。則驕心傲氣。無自而生。而榮寵之加。時有若驚之意矣。】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字句解說: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這個「周成王」他是西周的國君,姬姓,名誦,是周武王的兒子。他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所以他的叔父,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攝理政事。但是周文王的第三個兒子管叔鮮和第五個兒子蔡叔度,見周公代行天子職務,心懷嫉妒,而且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奪取王位。那麼蔡叔、管叔跟武庚以及東夷各族叛亂,經過周公征討三年才平定。周成王親政以後繼續分封諸侯,周公將王位奉還給,奉還於誦,就是還給周成王。周成王就命周公興禮樂,立制度,民乃和睦,營東都成周,奠定周朝統治的基礎。周公攝政七年,周成王親政三十年,總共在位三十七年。

我們以前有討論過周文王跟他父親王季。周文王的兒子看到周文王對他父親,對他祖父王季的孝,所以周武王也對他父親周文王非常孝順。王季生病的時候,周文王他會問內豎,就是他父親旁邊的侍從,這個官員說,我父親今天平安嗎?如果說平安,周文王就很高興。到中午的時候他又去請安,他說,我父親如何呢?他說平安,他也高興。如果內豎告訴他說他父親不好的話,那周文王就色憂,就是臉色很憂愁,連走路都走不穩。

他的父親王季要用餐的時候,周文王一定要親自來看這個食物端上去。

如果食物冷掉的話,他一定告訴監廚,御廚說,這個冷的食物不要再送了。他都看他父親用完餐,他才退下來。周文王這樣對父親王季這麼孝順,周武王都在旁邊看。所以周文王生病的時候,周武王回來的時候,他不脫冠帶而養,他帽子都還沒有卸下來,周文王吃一碗飯,周武王也吃一碗飯。周文王再吃第二碗,周武王才吃第二碗。這樣的孝順,周文王生病十二天以後就病好了。這是非常有名的周文王一家三代的孝順故事。

第二個『伯禽』,這個「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長子。因為周公他幫助周成王,所以周成王就分了一塊地給他。那塊地就是現在的我們講山東那一帶,封周公於曲阜,孔子的故鄉,就是魯國。周公因為留下來攝政周成王,所以就把這塊地,周公就交給他的兒子他的長子伯禽。這裡主要是講周公怎麼教育他小孩伯禽。伯禽在魯國經營得非常好,周公有問他,伯禽就跟他講了「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

接下來這個『周公』,「周公」他是叫周公旦,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剛才有提過輔佐周成王。周朝的禮樂制度,都是周公所定的。所以老法師有講過,如果周公當時他們的後代子孫,都能夠遵守這個禮樂制度,周朝是不會滅掉的。方東美教授跟老法師講,他說,《周禮》制度是最完善的一部憲法。方東美教授特別教老法師要深入《周禮》。這是「周公」,他很了不起。

再下來我們看這一個『博裕』,「土地博裕」,「博裕」就是廣闊富饒。 『祿位』就是俸給及爵次,就指官位俸祿。

『聰明睿知』,聰穎明智。

『博聞』就是見聞廣博。

『謙德』就是謙虛儉約之德。

下面這三句,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有研討過,『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人道惡滿而好謙』,都在講謙德。在講這個裡面,《易經》裡面,六十四卦裡面的一卦,是坤卦跟艮卦兩卦疊成,上半是坤卦,下半是

艮卦,坤是地,艮是山,因為山是高的,地是低的,可是山在地下面,是表示謙虛的形象,所以叫「地山謙」。在六十四卦裡面,別卦都有凶有吉,唯獨這一個謙卦有吉無凶,也就是《易經》告訴你,謙德是能夠逢凶化吉的,是一切吉祥平安的根源,這個意思。

『繹思』就是推究思考。

『無自而生』,這個「自」就是緣由。

我們來看這一段的白話:

當周成王把魯國封賞給伯禽的時候,周公就教訓他的兒子說,你不要以為得到魯國的封地,而就對人有驕傲的心。我聽說『德行廣大』,擁有崇高德行的人,『守以恭者榮』,他能夠守著這個恭敬心,他就能夠享受這個尊榮。我聽說有廣大土地富裕的人,他平時能夠節儉自持,才能夠保住平安,我們所謂講的持盈保泰。我聽說「祿位尊榮」,就是擁有尊貴榮耀祿位的人,他能夠謙卑自持,就能夠保住這個富貴、這個尊貴,保住這個尊貴。我聽說『人眾兵強』,就是說他能夠擁有強兵,人多勢眾的人或是國家,他能夠守住敬畏,能夠保持警覺,他一定能夠常勝不敗。

我聽說聰明睿智的人,他能夠處處以謙卑自愚。所以一般有一些修行人,他都會自稱凡愚,凡愚就是凡夫愚昧。我們講說大智若愚,這個就是,聰明睿智,就是大智。有聰明睿智的人,他常常能夠守住像愚昧這樣,自己來自持,那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利益,『而守以愚者益』,就大智若愚。「博聞多記」,他能夠博聞多記的人,他總是覺得自己很膚淺,而能夠見聞廣博。

他說這個六守的功夫是謙卑的德行。我們先解釋這一段這裡面,有一個地方可以探討的,就是這六守,這六守可以講說是全部在教子弟的德行。我們現在講說怎麼樣教小孩?怎麼樣教育小孩?陳大惠老師說,人是教得好的。那怎麼教呢?這就告訴你這六守要怎麼教,你要告訴你的小孩怎麼教?就要用這六個方法。

在《德育古鑑》裡面,顏光衷有說,他說,「凡家世茂盛者,必以仁厚

謙謹立教,故能保世滋大,不為造物所忌。」顏光衷說,如果你家世非常茂盛,就是你的這個家是一個非常有福報的家族,你必須要怎麼教育子孫呢?必須以仁厚謙謹來教育你的子孫,就可以保住這樣的家道能夠不敗,這叫「保世滋大」。蔡禮旭老師講說,傳承千年不衰的家道,我們說有家道、家學、家風,如果你把家道能夠傳承下去,我們一般講說富不過三代,富過三代要怎麼傳承呢?你必須要傳承家風、家學,還有家道。

怎麼傳承家道呢?怎麼傳承家學呢?古德跟你講,「以仁厚謙謹立教」,你教你的子孫,「仁」就是慈悲心,「厚」就是忠厚、厚道,「謙」就是謙卑、謙虛,「謹」就是謹慎,就是「仁厚謙謹立教」。他說,你如果能夠這樣教學,教育子孫,就「不為造物所忌」。我們往往看富有人家第二代就敗亡,他就是被造物所忌,被寃親債主所嫉妒。

他說,「有父兄令儀令範」,有父兄作典範,「而子弟漸以趨時、漸以輕脫,便是漸以衰替之道。然亦由少年不早教,使成性子來」,他說,你的小孩子小時候不教,到他成為個性的時候,他的習性形成的時候,你要來敎就很麻煩。「故大來教,不若小時教」,你長大再教,不如小時候就要教好。所以老和尚講,三歲看八十,所以小時候,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了。「教貧家兒,稍寬猶可」,你如果教貧家的小孩,因為貧家的小孩比較能夠吃苦耐勞,能夠上進、用功,所以「稍寬猶可」,你稍微寬鬆一點還可以。

「教富貴子弟,切須痛繩」,你教富貴子弟要怎麼樣?要更加的「痛繩」,就是要特別規範,要痛切的規範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他們「驕貴癡養」,他們嬌生慣養,「頤指氣使」,因為都有僕人在侍候,所以叫做「頤指氣使」。「種種已積之胸中」,他這個習性已經養成嬌貴癡養的習氣了,「非嚴父良師共加追琢,鮮不敗也」,如果沒有嚴父良師在旁邊教導,很少不敗亡的。這是第一個,教富貴子弟,教貧家子弟,要怎麼辦。「仁厚謙謹」就是教本,立教,教這個根本,「仁厚謙謹」。教富貴子弟更應該要怎麼樣?更應該要加痛繩,就是要嚴加規範,俗話講更嚴格。

顏光衷說,有一種人,「極知要子弟學好」。做父母的,尤其現在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你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你一定要贏過爸爸,就是「極知要子弟學好」。「一時上心,便急厲迫切」,他希望兒子趕快能夠考上一流的高中、一流的大學,乃至於出國留學,「急厲迫切,嚴撻毒楚」,「嚴撻毒楚」就是管教特別嚴重,希望他立刻能夠成器,「頃刻欲其成器」。但是一旦管教放下,「便任其悠悠蕩佚,夷然不復記憶。如此豈能有成?」

「不知教子弟全同養子弟一般,不可寬懈」,他說,教小孩不能夠寬懈,也「不可性急」,也不可以急性。「必須依規蹈矩,循循漸進,使之日就檢束,而全然不覺其苦,自然成得好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要讓他習慣成自然。這是讓他吃得了苦,這是真的,先教他灑掃應對。像我小的時候,陪父母出去砍柴,陪母親去山上砍柴,陪父母親拔菜去賣,放學回家就要幫媽媽掃地,幫媽媽洗菜。媽媽如果在大灶旁邊燒飯,我在旁邊讀書。就是從小吃得了這個苦。

他說,「又有一種人,只思教子弟作文,而不教子弟作人」,這句話,其實跟現在的父母是非常非常地相像。你只教他趕快用功趕快拿博士,趕快讀名校、賺大錢、光宗耀祖,卻沒有教他作人。所以只教他作文,不教他作人,差一個字而已。「所學止知有章句吟誦」,教他朗誦《弟子規》,可是沒有教他落實,你要教他作人,要去實踐,所以《弟子規》不是背出來,是做出來的。「且時常以聲色貨利」,甚至有些父母教小孩,他會怎麼樣?你這個功課讀好以後,媽媽買一個玩具給你玩,這個叫「聲色貨利」。給他錢,你讀完我給你十塊人民幣,這個叫做「時常以聲色貨利」。你好好用功,我帶你出去玩,去出國旅遊,你要什麼爸爸給你什麼,就是「聲色貨利」。「權焰威寵激其讀書志氣」,這個都是不正確的方法。

「而自以為善教也」,你以為這樣是對的方法。「就使遂志居官」,他把他養長大以後,他這個貪婪的習氣還在,他去當官的時候,「必傲桀貪婪」,他就會成貪官汙吏了,就收受賄賂了,「思以償其初願」。「名廁衣冠,心忘

禮義」,這八個字,「名廁衣冠」就是他的心非常醜陋,雖然表面這個衣冠,在位高堂,但是「心忘禮義」,心中沒有聖賢,沒有倫理道德因果,就是「心忘禮義」。「曷足貴乎」,這樣怎麼會尊貴呢?「茍未能然,即為下流不肖人也」,最後成為下流不肖。

所以「君子愛子,但教之以孝弟忠信其日用持循」,你教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則惟習之以小學灑掃應對進退揖讓之節,以默化其乖心戾氣」。你教他灑掃應對,教他禮讓、謙讓、忍讓,這叫「揖讓之節」,這樣來潛移默化他那個乖戾的習氣。「使之鞭向入微」,讓他能夠慢慢去觀察到細微的地方。如果能夠這樣去把他培養,「夫然,故才高學贍者」,如果他能夠是具有非常好的資質的人,「固可望之輔主庇民」,你就可以把他變成國家的棟梁。「即才學鈍劣者」,假如他的才學不是那麼好,「亦自成一端人善士」,他也可以成為一個端正的人,一個善人,叫「端人善士」。「於以寖熾寖昌何有哉」,那麼這一家就能夠昌盛了。周公教他的兒子伯禽這六守,我從這六守,我們再來依《德育古鑑》裡面怎麼教小孩,我們把這一段供養給各位。

最後那一段,我們把它白話解釋出來:

說到天道會毀棄盈滿,而使謙順的人受益,地道會變化高滿流向卑下之處,人道厭惡自滿而喜歡謙虛的人,所以『子慎毋以魯國驕人』,周公告訴他兒子說,你不要得到魯國的封地,而對人起驕傲的心。那麼現今的學者能夠真誠的將此訓文,好好地推究思考,驕傲的心氣自然沒有理由生起來。『而榮寵之加』,而面對尊榮寵愛加身就時時警惕,得之當心懷驚懼,『時有若驚之意矣』。這一段白話我們就解釋到這裡,最後我們來報告淨空老法師對於「受寵若驚」這一段的開示。

老法師在開示這一句的時候,他是連著三句開示,一個是「推多取少」,一個是「受辱不怨」,一個是「受寵若驚」。「推多取少」是戒貪,「受辱不怨」是戒瞋,「受寵若驚」就是要斷你的癡,你要有智慧,就是戒我們的貪瞋癡。所以這三句,推多取少跟受辱不怨跟受寵若驚,其實都表修行的功夫,完全

考驗我們的貪瞋癡斷了沒有,是否有定慧的功夫。在上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受辱不怨」的時候,在最後一段文裡面,三百六十九頁最後一段文:「鄭暄曰: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這一段其實是滿深的,我們上次並沒有解釋得很深入,在這個地方,老法師也特別把這一句,他有再做一個開示,我們等一下會做一個補充說明。

首先第一點,老法師說這三句,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這三句就是斷除、拔除我們心裡的貪瞋癡三毒煩惱,他說就是無貪、無瞋、無癡。所以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說的完全相同,就是古人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稱貪瞋癡叫三毒,我們現在的話叫病毒,是最嚴重的病毒。所以你身體會生病,這個毒從哪裡來的?我們講說禍從口入,其實老法師說,這個病毒,貪瞋癡才是根本原因,是最嚴重的病毒。不但殺害我們的生命,我們身體多病、不健康、短壽,這個事還是小事,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身,它會有生老病死,但是我們的慧命是不生不死的。所以老法師說,這個病毒如果傷害到法身慧命,那這個事就大了,因為你永遠都墮落在輪迴裡面,無量劫來沒有出期,為什麼輪迴不斷呢?因為你根本的因由就是你的三毒煩惱沒有洗乾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老法師說,每一位同學,無論你生長在什麼地方,你現在生活環境怎麼樣,只要你能夠聽到佛法,聽到一尊佛菩薩的名號,你的緣分就不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量劫來所種的深厚的善根,你有機緣聽到佛名,見到佛像,見到佛經,是說明學佛不是這一生的,這一生怎麼可能有這麼深厚的善根呢?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曾經遇到佛法,我們修學過佛法,但是我們都沒有開悟,我們都沒有往生西方,所以就不能夠成就,因為三毒煩惱沒有斷得乾淨。所以《感應篇》這幾句話,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實在講是教我們斷三毒煩惱下手的地方,如果你這三句都能做到,你就可以斷貪瞋癡。

第三個,老法師說,「推多取少」這在儒家講是節儉,《論語》上講,弟子對夫子的德行讚歎「溫良恭儉讓」,其實推多取少是減少我們的貪欲,是消災避禍的一個好方法。孔子在中國被尊為萬世師表,「師」就是我們的模範、我們的典型,那這個模範在哪裡呢?就在這五個字,「溫良恭儉讓」,他一生為人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代表中國人的美德。所以生活一定要節儉,能省則要省,你能夠省一分錢,就可以多幫助別人一分錢,念念之中想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自己生活能過得去就好,這是真的,斷這個貪,也是怎麼講?也是「受寵若驚」,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說,福不能享盡,這叫惜福。所以你受寵若驚,其實就是表示說福不可享盡。

第四個,「受辱不怨」。「受辱不怨」這個有特別引用佛陀在《涅槃經》曾經,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大福德相,佛陀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表示佛陀的智慧圓滿。但是智慧福德圓滿,並不代表你相貌圓滿,因為相貌屬於因果、所以佛陀他開悟以後,他證得無上菩提以後,佛陀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一百劫是很長的時間,修什麼?修相好。

為什麼要修相好呢?為了度眾生。因為眾生著相,眾生只看外表,外表不能夠服人,眾生就不肯接受教誨。所以佛陀證得無上菩提以後,就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佛陀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就是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專門去修相好,那就是種善因得善果。所以善因善果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你怎麼去修福?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法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供養一切眾生,廣修供養,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佛陀有三十二相,我們知道他有出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是什麼因呢?他是不妄語,四種口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他做得很圓滿。所以佛陀他舌頭伸出來的時候,可以把整個臉都蓋住。他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就不錯了,三世不妄語才有這個好相。所以佛舌頭伸出來臉蓋住,大家沒有話說,佛的語誠實,絕對沒有

妄語,妄語絕對不會有這個相。

第六個,老法師說,如果我們遇到這些事情,我們要隨順佛的教誨,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煩惱,麻煩就來了。你隨順佛陀的教誨,正是勘驗我們自己福德有沒有,自己有福德就心平氣和,如果自己心裡還有一念瞋恚的念頭,一念不高興的念頭,自己立刻察覺到,福薄。所以你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動怒、很容易心被境轉、你心裡急躁,這就是福薄的現象,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不但不能夠幫助人,度自己也沒有辦法。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你看,佛陀教我們福慧雙修,把慧放在福的後面。把福放在前面,慧擺在第二,這個順序用意就很深了。中國人講說,福至心靈,福到了自然智慧就開了,就心開意解。你沒有福報,業障重,智慧就開不來,所以把福擺在前面。一個人福報現前,心就突然聰明,智慧就開了,這說明福跟慧是一不是二,智慧開了一定懂得修福,福報現前,人一定就聰明。由此可知,我們既沒有福,又沒有慧,還不肯修,那怎麼能夠成就呢?這是老法師開示的第六點。

第七點,怎麼個修法?老法師說,方法太多了,三教聖人教導我們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你只要掌握一個法門,就成功了。但是你要真修,要真幹,不是真修不行。剛才我們有提到說鄭暄,前一篇裡面講,鄭暄講,饒饒饒、忍忍忍、休休休,這個地方老法師也有開示。老法師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默」是沉默,他說,就是少開口、少說話。我們常在佛堂會有止語跟禁語,這個止語跟禁語就是默默默,你能夠止語,你就可以作神仙。

我們想想他這個話有沒有意思?凡人作不了神仙,廢話太多,沒有智慧,神仙會有一點點智慧,你話太多就沒有智慧,你怎麼成得了神仙呢?你心定不下來嘛。這句話給各位參考一下,心定不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少說話。古人說,少說多聽。老法師說,不僅要少說,也要少聽。因為你聽到的都是是非,最好不要聽。你聽到的全部都是煩惱,所以要少說少聽,自然

就增長智慧。神仙從此得,你就跟神仙一樣逍遙自在。你要是話太多了你就不自在了,容易得罪人,引起人家嫉妒,讓別人生煩惱,你不自在,人家不自在,你就不自在了。所以要,人家說沉默是金,少說話。老和尚說再加一個少聽,就沒有煩惱。你多聽了,增長你的妄想無明,增長你的分別執著,現在這些東西不能聽、不能看。所以老和尚他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你多聽多看就增長煩惱,這是第一個,老和尚對於「默默默」的開示。

第八,老和尚說,四大天王是表法,西方廣目天王教我們多看,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能夠盡責,負責盡職就是忠孝,在我們的崗位上盡善盡美、盡忠盡孝,把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好,社會就自然安定繁榮,世界一定和平。南方增長天王教我們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家講精進,學問要有進步、德行要有進步、才藝要有進步,乃至於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要有進步,樣樣都進步,這就是南方增長天王跟西方廣目天王教我們的。

第九個,佛陀教我們沉默。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懂得,佛沉默寡言,沒有廢話。除非是有人提出問題向他請教,當機者,他老人家才給你解答。你不問,他不說。你要不問,見到佛陀,佛一句話都沒有,心多麼清淨。不說就是說,不教就是教,不說就是說,無聲說法,不教就是教,教你什麼?教你少說話。第二個這裡面講,鄭暄說的,「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饒」就是恕、寬恕,原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不跟別人計較就減少衝突。這個災禍就是衝突,矛盾就沒有了。

第十,「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我們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結了多少的恩怨債務,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如果不能夠忍,那麼這一世就麻煩了。「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休」就教你放下。所以佛陀教我們的,還有這個《感應篇》裡面教的沉默、饒恕、忍讓、放下,就是拔除三毒煩惱的下手處,說得很好。老法師說,說到道業其實是太高,我們不懂什麼叫道業,最貼切的說法,就是你的生活幸福美滿,可以得到。精神生活不但得到了,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你求功名、求富貴,這三個都是好方法,就是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就是你求功名、求富貴,都是好方法,如理如法的方法。

你能夠照這樣去做,你就可以得到真實的福報,如果你不照這三個方法去做,那就是會造業,眼前得到一點小便宜,但是後果不堪設想。老和尚特別把這三句一起來講,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他說,如果你能夠照這三個方法去做,才是真實的福報,如理如法得到,你應該享受的。他說,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懂,所以這三句教你無貪、無瞋、無癡,種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善根生出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善根就是這三善根。所以你平常作人處事要學會《太上感應篇》這三句話,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那麼你的念佛就會有功夫,就會有定慧,就能夠吉祥平安。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相关内容

  •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四九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四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2015/09/12 台孝廉讲堂 档名:57-109-0149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太上感应篇汇编>第四十三句,[虚诬诈伪,攻讦宗亲].我们看经文: [漫无根据曰虚.妄有污蔑曰诬.诡计蒙人曰诈.矫情欺世 ...

  •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137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三七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5/06/18 臺孝廉講堂 档名:57-109-0137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七句,[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四百一十頁,我們看經文: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 ...

  •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126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二六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5/04/05 台孝廉講堂 档名:57-109-0126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四句,[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三百八十七頁,我們看 ...

  •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119集)黄柏霖警官主讲
  • <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一九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2014/02/28 台孝廉講堂 档名:57-109-0119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們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一句,[受寵若驚].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三百七十頁最後一行,我們看經文: [唐岑文本.拜中書令.有憂 ...

  • 论朱丹溪相火论
  • 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两大名论,除了上述阳有余阴不足论外,就是相火论,它是丹溪学说中的主旨理论之一,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丹溪的相火论,就其内容来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正常的阳气之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而且这种阳气之动即相火,对自然界. ...

  • 浅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 浅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演讲人:雷晓娟 max.book118.com 主讲内容 ITS概述 ITS国内外发展状况 ITS内容 功能 内涵 目的 国外发展状况 ATIS 国内发展状况 ATMS APTS AVCSS CVO ETC EMS 主要技术平台 1.1 概述 提高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实现安全. ...

  • 四物汤加减134方
  • 四物汤加减134方 吴正伦 明代医家(1529-1568年).字子叔,号春岩子.安徽歙县人.幼年丧父,家贫而刻苦攻读.后游医至山东.北京等地,名噪一时.明神宗幼年病.穆宗贵妃病,均由其治愈.曾获穆宗嘉奖,后因太医院御医妒其术,被骗用毒酒药致死.著有<医验录>.<虚车录>.&l ...

  • 消防警官述职报告
  • 消防警官述职报告 一年来,我能按照总队党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总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等活动中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自己能谦虚谨慎.尽职尽责,自始至终坚守岗位,扎扎实实干好每项工作, ...

  • 治骨折偏方
  • 接骨草酒(骨折愈合) [配方] 接骨草叶500克,白酒(或酒精) 适量. [制法] 制法有二:一为将上药捣烂,加少许酒精炒略带黄色,然后加水,用文火熬6-8小时,搓挤出药汁过滤,配制成45%酒精浓度的药酒500毫升.二为将上药洗净,切碎,加水(超过药面) 前者(第1次2小时,第2次1.5小时)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