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
一、 颁布时间
遵循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对2003年5月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作了认真修订,并于2011年12月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予以颁布。
二、 课标的重要性及学习新课标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改的总章程。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实施教学的指
南。只有反复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了解其主要变化,弄清其
具体内容,落实其各项要求,才能提高思品课程教学效益,才能确保思品课改深入进
行。
三、简要介绍2011年版思品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具体内容(按照课标编写顺序介绍)
第一部分 前 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课标修订的背景)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标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思品课标(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与2003年版相比更加全面、清晰,凸显了两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重要观点。一是强调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二是明确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后上课要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对于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应这样理解:第一,指的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但不排斥成人的生活。主基调是学生的生活,可以涉及成人的生活,特别是教师的生活,教师是学生学习思品的引领者,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生活。要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比如:约会网友问题,学生往往缺乏经验,容易受到伤害,而教师是有经验的,可以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学生在成长中需要什么,老师的经验、见识比学生要高一个层面,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第二,指的是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通过对以往生活的对比,体会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进步。为什么不排除未来的生活呢?初三课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从现在发展到未来要靠学生自己去创造,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思品课程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完成符合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即德育要回归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生硬灌输、空洞说教。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思品课程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含义和要求是:
第一,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第二,要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第三,要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总之,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建构和打造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建构和打造生活化思品课堂的具体操作环节包括:
第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第二,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其情境力求生动感人)。
第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第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生活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必须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特征、“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的显著部位多次强调思品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上述要求明确规定了思品课程的政治方向,充分显示了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2003年版课标未曾明示此要求)。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育人之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
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当代社会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高尚的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发挥着引领风尚的作用。
须知,2011年版思品课标规范的课程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是思品课程的一项极其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
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上作了调整。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修改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把它放在三大理念之首。进一步强化了落脚点是培养负责人的公民,而不是仅仅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其中“追求”改为“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处修改,凸显了这一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在2011年版课标涉及的三大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属于目标理念,第二个理念属于条件理念,第三个理念属于方法理念。对于第一个理念中“帮助”二字的涵义要有所理解。“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上述方法理念要求教学中做到: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
思品课标(2003年版)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
分,分类目标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而2011年版没有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表述,将其融入一体,具体内容如下: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能力(三)知识。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有公共精神,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
在能力目标中,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公共精神:为什么增加有公共精神,这是社会现状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利益,群体利益。
举例:放炮 吸烟
2、 热爱人民:把热爱家长、热爱老师提升到热爱人民的高度,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精神。
4、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
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举例:公共场所戒烟 小悦悦事件 毒胶囊
老师要给学生留下善良的种子,相信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善良的是大多数,不能冷漠,不能视而不见。要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5、环保: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过去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现在看来该调整了,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和自然是分不开的,在地球村要当一个好公民。 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三大污染(大气、水、土地)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举例:“钱是你自己的,资源环境是大家的”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举例,瑞士孩子用衣服堵水管。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四、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
与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以体现我与法的关系。第二,由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必然会涉及集体,所以将“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由于“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相互包容,所以将其合并为“交往与沟通”,新增“在集体中成长”之内容。第三,鉴于集体之内容上移,所以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并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整合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调换了“法律与秩序”与“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的顺序,使法律内容的顺序与前两大部分相一致。 表一:心理部分
表二:道德部分
表三:法律部分(一)
表五:国情部分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
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实施2011年版思品课标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之所以设置思想品德课程,是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是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引领学生逐步
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作出了思品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表述”。上述表述鲜明地体现出思品课程的德育性,既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检验思品课教学高效与否的首要标准。思品课程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但要充分认清上述知识的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的“综合性”特征中告诉我们,高效思品课应该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的课。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居于首要地位。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打造符合上述要求的高效率的课。
一、必须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建议”是思品课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实施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增强教学建议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2011年版思品课标对2003年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作了重要调整和有益补充并增加了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只有遵循和落实上述建议,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应该做到:第一,教师要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即可以不必按照教材中的框题、目题
顺序逐一向前推移)。第二,教师依据学情和吸纳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即建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自己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新知识构成),以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第三,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第四,创设和采用有效、新颖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含制作新课件)。第五,创设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过程。
二、必须深刻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与时俱进、变化发展。在当代,道德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由道德灌输转向道德学习。而道德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此,2011年版思品课标明确作出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表述并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教学建议。
鉴于思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所以,上述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予以落实。贯彻上述建议的操作途径是:其一,都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其情境要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其二,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述操作途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必须牢固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开发、选择一切可以
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涵的多种教育资源。它是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必备要件。如果课程资源缺失,如无教材、无资料、无课件,课堂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
鉴于2003年版思品课标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有着许多不足之处,故2011年版课标将其全部删除,重新构建了由一个引言和五项建议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侧重开发)。在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的要求。
所谓融合指的是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效能。所谓开放、发展指的是不能用封闭、僵化的眼光看待课程资源。由于思品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在全球的每时每刻,所以应及时捕捉典型事件和案例,适时编制文本和软件,赋予其课程资源的意义,以满足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上述课程资源观应该做到“一组合、两重视”。一组合是指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两重视是指既要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自身蕴含着许多珍贵的课程资源,包括原始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和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创意、见解、问题、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善于开发、捕捉和利用上述资源(特别是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是当地学生和广大农村学生身临其境、异常熟悉、倍感亲切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对于激发当地学生、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地教师和广大农村教师应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
一、 颁布时间
遵循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对2003年5月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作了认真修订,并于2011年12月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予以颁布。
二、 课标的重要性及学习新课标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改的总章程。它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实施教学的指
南。只有反复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了解其主要变化,弄清其
具体内容,落实其各项要求,才能提高思品课程教学效益,才能确保思品课改深入进
行。
三、简要介绍2011年版思品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具体内容(按照课标编写顺序介绍)
第一部分 前 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课标修订的背景)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标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思品课标(2011年版)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与2003年版相比更加全面、清晰,凸显了两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重要观点。一是强调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二是明确这门综合课程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以后上课要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对于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应这样理解:第一,指的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但不排斥成人的生活。主基调是学生的生活,可以涉及成人的生活,特别是教师的生活,教师是学生学习思品的引领者,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生活。要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比如:约会网友问题,学生往往缺乏经验,容易受到伤害,而教师是有经验的,可以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学生在成长中需要什么,老师的经验、见识比学生要高一个层面,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领。第二,指的是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通过对以往生活的对比,体会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进步。为什么不排除未来的生活呢?初三课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从现在发展到未来要靠学生自己去创造,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思品课程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完成符合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即德育要回归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而生硬灌输、空洞说教。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思品课程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含义和要求是:
第一,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第二,要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第三,要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总之,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建构和打造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做到用生活来教育。
建构和打造生活化思品课堂的具体操作环节包括:
第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第二,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其情境力求生动感人)。
第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第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予生活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必须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特征、“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的显著部位多次强调思品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上述要求明确规定了思品课程的政治方向,充分显示了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2003年版课标未曾明示此要求)。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育人之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
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当代社会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高尚的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发挥着引领风尚的作用。
须知,2011年版思品课标规范的课程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一定要紧紧抓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是思品课程的一项极其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
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上作了调整。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修改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把它放在三大理念之首。进一步强化了落脚点是培养负责人的公民,而不是仅仅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其中“追求”改为“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处修改,凸显了这一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在2011年版课标涉及的三大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属于目标理念,第二个理念属于条件理念,第三个理念属于方法理念。对于第一个理念中“帮助”二字的涵义要有所理解。“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上述方法理念要求教学中做到: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
思品课标(2003年版)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
分,分类目标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而2011年版没有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的表述,将其融入一体,具体内容如下: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能力(三)知识。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有公共精神,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
在能力目标中,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公共精神:为什么增加有公共精神,这是社会现状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利益,群体利益。
举例:放炮 吸烟
2、 热爱人民:把热爱家长、热爱老师提升到热爱人民的高度,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精神。
4、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
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举例:公共场所戒烟 小悦悦事件 毒胶囊
老师要给学生留下善良的种子,相信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善良的是大多数,不能冷漠,不能视而不见。要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5、环保: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过去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现在看来该调整了,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和自然是分不开的,在地球村要当一个好公民。 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三大污染(大气、水、土地)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举例:“钱是你自己的,资源环境是大家的”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举例,瑞士孩子用衣服堵水管。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四、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
与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以体现我与法的关系。第二,由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必然会涉及集体,所以将“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由于“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相互包容,所以将其合并为“交往与沟通”,新增“在集体中成长”之内容。第三,鉴于集体之内容上移,所以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并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整合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调换了“法律与秩序”与“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的顺序,使法律内容的顺序与前两大部分相一致。 表一:心理部分
表二:道德部分
表三:法律部分(一)
表五:国情部分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
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实施2011年版思品课标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之所以设置思想品德课程,是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是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引领学生逐步
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作出了思品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表述”。上述表述鲜明地体现出思品课程的德育性,既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检验思品课教学高效与否的首要标准。思品课程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但要充分认清上述知识的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的“综合性”特征中告诉我们,高效思品课应该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的课。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居于首要地位。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打造符合上述要求的高效率的课。
一、必须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建议”是思品课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实施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增强教学建议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2011年版思品课标对2003年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作了重要调整和有益补充并增加了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只有遵循和落实上述建议,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应该做到:第一,教师要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即可以不必按照教材中的框题、目题
顺序逐一向前推移)。第二,教师依据学情和吸纳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即建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自己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新知识构成),以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第三,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第四,创设和采用有效、新颖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含制作新课件)。第五,创设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过程。
二、必须深刻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与时俱进、变化发展。在当代,道德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由道德灌输转向道德学习。而道德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此,2011年版思品课标明确作出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表述并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教学建议。
鉴于思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所以,上述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予以落实。贯彻上述建议的操作途径是:其一,都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其情境要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其二,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述操作途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必须牢固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开发、选择一切可以
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涵的多种教育资源。它是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必备要件。如果课程资源缺失,如无教材、无资料、无课件,课堂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
鉴于2003年版思品课标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有着许多不足之处,故2011年版课标将其全部删除,重新构建了由一个引言和五项建议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侧重开发)。在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的要求。
所谓融合指的是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效能。所谓开放、发展指的是不能用封闭、僵化的眼光看待课程资源。由于思品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在全球的每时每刻,所以应及时捕捉典型事件和案例,适时编制文本和软件,赋予其课程资源的意义,以满足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上述课程资源观应该做到“一组合、两重视”。一组合是指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两重视是指既要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自身蕴含着许多珍贵的课程资源,包括原始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和互动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创意、见解、问题、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慧眼,善于开发、捕捉和利用上述资源(特别是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是当地学生和广大农村学生身临其境、异常熟悉、倍感亲切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对于激发当地学生、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地教师和广大农村教师应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