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避开”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蝙蝠的特点,学习问句的不同形式。
3.通过三次试验的学习,知道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难点:问句的不形式,三次试验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循环播放蝙蝠的图片
1. 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哪种动物的图片阿?
生:蝙蝠。
2.教学“蝙蝠”(直接板书)拿出你们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这个词
师:蝙蝠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的,但它不是昆虫,也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和蝙蝠有关的故事,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
师: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一个是会飞的哺乳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这两者看上去没什么关系,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故事里呢?
二、新课
1. 拿出语文书,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思考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2. 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师:让我们走进第三自然,看看这小小的蝙蝠有哪些过人之处?
3. 自由读,哪句话写了蝙蝠的特殊本领?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
师:是啊,蝙蝠夜里飞行很灵巧。(板书:夜飞灵巧)
师: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生:“无论„„从来”说明它怎么飞都不会撞到。
师:横着飞,不会撞到__________?斜着飞,不会撞到___________?飞得快,不会撞到________?飞得慢,不会撞到_____________?
师:真够灵巧的!这句话已经写出了蝙蝠的灵巧,为什么还要后半句话呢?老师把它去掉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即使„„也”补充说明了,就算是很细很细的电线,它都能灵巧地避开。 师:作者把蝙蝠夜飞灵巧的特点,用了两组关联词准确的表达了出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彩、准确。
4.师:面对着蝙蝠能在夜间灵活飞行的现象,你会产生怎么样的疑问呢?(口头交流)
生: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
生:蝙蝠是怎样在夜间飞行的?
生:难道蝙蝠的视力特别好?„„(如没出现难道也没关系,可以从科学家的疑问引出)
5.交流,研究问句的形式及特点
师:老师听了,有些同学用为什么来问?有些同学则用怎样来问?(还有的同学用难道来
问)可见问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平时写作时,当你有所了解但又不确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上“难道”,表示猜测。如果你毫不知情那你就用“为什么”。
师:科学家也有和我们同样的疑问。(出示书上的句子)
请生朗读,它的疑问词是“难道”,表示一种推测,他们认为这可能和蝙蝠的眼睛有关。(板书:眼睛敏锐)“锐”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你们看金字旁,“金字旁”表示金属,这个字可以形容金属锐利、锋利,在“敏锐”这个词中表示视力特别的好让我们在书上写一写。
7.师:好,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第三段。男生读科学家们看到的现象,女生读产生的疑问。
8.学习三次试验
师:产生了疑问,得通过试验来解决它。科学家门为此做了三次试验。请大家仔细默读第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话把试验的经过结果记录清楚。
出示表格
用简洁的语言,记录科学家试验的过程与结果
怎样才能做到简洁记录呢?
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比如我们一起来来看试验准备。文中哪句话写了准备?
出示句子: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根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能不能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准备的两个步骤
生:拉绳子和系铃铛
师:真会概括。这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试验准备:
对于试验过程和结果,先从课文中找到句子,再抓住关键词简洁地概括呢?看谁概括得最简洁。
生:蒙上眼睛在屋子里飞
不错,简洁了,活学活用,谁还有更简洁的?
生:蒙眼飞
师:真能干!你会用短语来概括了。(出示蒙眼飞)
师:那试验结果呢?
生:铃没响
生:绳没碰
师:这两个答案都可以。(出示)同学们这张表格已经让第一次试验一目了然了。有时候,只要抓住关键词我们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对于第一次试验,能用上“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来告之天下呢?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不会碰到绳子。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能安全的飞行。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不会撞到任何东西。
师:是啊,无论
它怎么飞,都不会撞到东西。即使拉了很多的绳子,也难不倒它。
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已经清楚了,此时你产生疑问了吗?能不能像作者那样用“难道”来
生:难道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生:难道蝙蝠有特异功能?
生:难道蝙蝠是靠其他来飞行的?„„
师鼓励同学大胆猜测。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随机表扬特别会思考的同学。
学习第二三次试验
师:同学们,科学家们也有疑问,因此他们又分别做了两次试验。让我们走进后面的两次试验,学着用刚才的方法,仔细默读5自然段完成刚才的表格。
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老师发现作者好像没有写试验准备,难道他忘记了吗?
生:不是,因为后面两次的试验准备和第一次是一样的,所以就不用写了。
师:是啊,再写就重复啰嗦了,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师:老师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的结果,只写了一次,是不是作者忘了一次? 生:试验的结果,因为两者一样,所以并在一起写了。
师:能举一反三,很能干。那试验的结果是?
生:乱撞,铃乱响,铃铛响(只要简洁都可以)
师:试验过程呢?
生:塞耳飞和封嘴飞
师:概括的真好,动词抓的也很准。三次试验三个动词,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板书:蒙、塞、封)
表格向我们清楚的呈现出了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那把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换成这张表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不方便阅读„„也许读者看不懂在讲什么?
师:是的,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因此,既要准确,也要精彩,否则就没有人喜欢阅读了。那让我们回到课文,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精彩、准确?
师巡视
生:“横七竖八”说明绳子很多,很乱,“许多铃铛”说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碰到,“几个小时”说明飞的时间久,“没头苍蝇似的”说明它乱飞,毫无方向性。
师:作者就是抓住这些关键词,把三次试验写得既准确,又精彩,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蝙蝠真的是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跟什么东西相撞。
若有时间,这里加一个齐读4-5段的环节。
9.通过这三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快速找一找。
生:你的眼睛最尖,第一个找到,就请你来读一读。
读的也很准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读一读。(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谁发现了?
生:配合
师:很好,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耳朵有耳朵的作用,嘴巴有嘴巴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行。
师:恩,缺一不可,各尽其职。(板书:嘴耳配合)
师:结论出来了,你又有了新的疑问了吗?
生: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恩,真好!大家看,科学家发现蝙蝠夜飞灵巧,提出疑问,经过3次试验,得出结论。再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避开”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蝙蝠的特点,学习问句的不同形式。
3.通过三次试验的学习,知道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难点:问句的不形式,三次试验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循环播放蝙蝠的图片
1. 师:刚才我们看的是哪种动物的图片阿?
生:蝙蝠。
2.教学“蝙蝠”(直接板书)拿出你们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这个词
师:蝙蝠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的,但它不是昆虫,也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和蝙蝠有关的故事,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
师: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一个是会飞的哺乳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这两者看上去没什么关系,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故事里呢?
二、新课
1. 拿出语文书,让我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思考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2. 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师:让我们走进第三自然,看看这小小的蝙蝠有哪些过人之处?
3. 自由读,哪句话写了蝙蝠的特殊本领?
生: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
师:是啊,蝙蝠夜里飞行很灵巧。(板书:夜飞灵巧)
师: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生:“无论„„从来”说明它怎么飞都不会撞到。
师:横着飞,不会撞到__________?斜着飞,不会撞到___________?飞得快,不会撞到________?飞得慢,不会撞到_____________?
师:真够灵巧的!这句话已经写出了蝙蝠的灵巧,为什么还要后半句话呢?老师把它去掉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即使„„也”补充说明了,就算是很细很细的电线,它都能灵巧地避开。 师:作者把蝙蝠夜飞灵巧的特点,用了两组关联词准确的表达了出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彩、准确。
4.师:面对着蝙蝠能在夜间灵活飞行的现象,你会产生怎么样的疑问呢?(口头交流)
生: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
生:蝙蝠是怎样在夜间飞行的?
生:难道蝙蝠的视力特别好?„„(如没出现难道也没关系,可以从科学家的疑问引出)
5.交流,研究问句的形式及特点
师:老师听了,有些同学用为什么来问?有些同学则用怎样来问?(还有的同学用难道来
问)可见问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平时写作时,当你有所了解但又不确定的时候,你就可以用上“难道”,表示猜测。如果你毫不知情那你就用“为什么”。
师:科学家也有和我们同样的疑问。(出示书上的句子)
请生朗读,它的疑问词是“难道”,表示一种推测,他们认为这可能和蝙蝠的眼睛有关。(板书:眼睛敏锐)“锐”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你们看金字旁,“金字旁”表示金属,这个字可以形容金属锐利、锋利,在“敏锐”这个词中表示视力特别的好让我们在书上写一写。
7.师:好,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第三段。男生读科学家们看到的现象,女生读产生的疑问。
8.学习三次试验
师:产生了疑问,得通过试验来解决它。科学家门为此做了三次试验。请大家仔细默读第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话把试验的经过结果记录清楚。
出示表格
用简洁的语言,记录科学家试验的过程与结果
怎样才能做到简洁记录呢?
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比如我们一起来来看试验准备。文中哪句话写了准备?
出示句子: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根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找的非常准确,你能不能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准备的两个步骤
生:拉绳子和系铃铛
师:真会概括。这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试验准备:
对于试验过程和结果,先从课文中找到句子,再抓住关键词简洁地概括呢?看谁概括得最简洁。
生:蒙上眼睛在屋子里飞
不错,简洁了,活学活用,谁还有更简洁的?
生:蒙眼飞
师:真能干!你会用短语来概括了。(出示蒙眼飞)
师:那试验结果呢?
生:铃没响
生:绳没碰
师:这两个答案都可以。(出示)同学们这张表格已经让第一次试验一目了然了。有时候,只要抓住关键词我们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对于第一次试验,能用上“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来告之天下呢?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不会碰到绳子。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能安全的飞行。
生:即使蒙上蝙蝠的眼睛,它也不会撞到任何东西。
师:是啊,无论
它怎么飞,都不会撞到东西。即使拉了很多的绳子,也难不倒它。
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已经清楚了,此时你产生疑问了吗?能不能像作者那样用“难道”来
生:难道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生:难道蝙蝠有特异功能?
生:难道蝙蝠是靠其他来飞行的?„„
师鼓励同学大胆猜测。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随机表扬特别会思考的同学。
学习第二三次试验
师:同学们,科学家们也有疑问,因此他们又分别做了两次试验。让我们走进后面的两次试验,学着用刚才的方法,仔细默读5自然段完成刚才的表格。
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老师发现作者好像没有写试验准备,难道他忘记了吗?
生:不是,因为后面两次的试验准备和第一次是一样的,所以就不用写了。
师:是啊,再写就重复啰嗦了,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师:老师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的结果,只写了一次,是不是作者忘了一次? 生:试验的结果,因为两者一样,所以并在一起写了。
师:能举一反三,很能干。那试验的结果是?
生:乱撞,铃乱响,铃铛响(只要简洁都可以)
师:试验过程呢?
生:塞耳飞和封嘴飞
师:概括的真好,动词抓的也很准。三次试验三个动词,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板书:蒙、塞、封)
表格向我们清楚的呈现出了三次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那把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换成这张表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不方便阅读„„也许读者看不懂在讲什么?
师:是的,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因此,既要准确,也要精彩,否则就没有人喜欢阅读了。那让我们回到课文,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精彩、准确?
师巡视
生:“横七竖八”说明绳子很多,很乱,“许多铃铛”说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碰到,“几个小时”说明飞的时间久,“没头苍蝇似的”说明它乱飞,毫无方向性。
师:作者就是抓住这些关键词,把三次试验写得既准确,又精彩,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蝙蝠真的是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跟什么东西相撞。
若有时间,这里加一个齐读4-5段的环节。
9.通过这三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快速找一找。
生:你的眼睛最尖,第一个找到,就请你来读一读。
读的也很准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读一读。(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谁发现了?
生:配合
师:很好,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耳朵有耳朵的作用,嘴巴有嘴巴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行。
师:恩,缺一不可,各尽其职。(板书:嘴耳配合)
师:结论出来了,你又有了新的疑问了吗?
生: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恩,真好!大家看,科学家发现蝙蝠夜飞灵巧,提出疑问,经过3次试验,得出结论。再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