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漓渚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备课组
一、设计思想。
1、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课文,感悟词句,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a、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c、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d.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2、本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本班大部分学生成绩比较优秀,能自己学会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具有基本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意的美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五、重点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找准重点,引领学生畅游语言之河。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我就设想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读品、读思、读悟,让学生在对词句的咀嚼中,感受山里人的无私奉献、互帮互助,让在学生在对词句的品味中,体验到了搭石和山里人构成的亮丽的风景。我就设想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2、以读为经,带领学生体验文本之美。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以读为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
师的共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读,学生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味道,读到什么程度,有时还是一个认识的盲点。我自己设想遵循“读熟——读懂——读好”的思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如教学“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先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感受配合默契的美;抓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节奏的美。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诗意的美。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读好”
在这样的读中,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有对关键词语的咀嚼,这样的读,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读书能力等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的身边,就蕴藏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出示: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录音机、范读带、幻灯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臵: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录音机、范读带。幻灯片:出示重点句,体会美感。
九、板书设计:
搭
石
寻找美 感悟美 奉献美和谐美
谦让美 助人美十、作业设计:
1、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2、课外寻找美的事例,写一篇有关“美”的作文。
问题研讨:
在作业设计中,要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平时也要求学生摘抄优美词句,并用在平时写作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词汇,了解句式变化。克服写作中词汇贫乏、句子单调的毛病。但属于学生自己的话却越来越少了,文章中总有一些套话、大话,许多习作都似曾相识,请教各位老师怎么把握这个“度”?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备课参考 宁波出版社 王深根主编
教师教学用书
《搭石》教学设计
漓渚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备课组
一、设计思想。
1、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课文,感悟词句,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a、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c、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d.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2、本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本班大部分学生成绩比较优秀,能自己学会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具有基本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意的美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五、重点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找准重点,引领学生畅游语言之河。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我就设想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读品、读思、读悟,让学生在对词句的咀嚼中,感受山里人的无私奉献、互帮互助,让在学生在对词句的品味中,体验到了搭石和山里人构成的亮丽的风景。我就设想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2、以读为经,带领学生体验文本之美。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以读为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
师的共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读,学生应该怎样读,读出什么味道,读到什么程度,有时还是一个认识的盲点。我自己设想遵循“读熟——读懂——读好”的思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如教学“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先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感受配合默契的美;抓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节奏的美。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诗意的美。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读好”
在这样的读中,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有对关键词语的咀嚼,这样的读,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读书能力等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的身边,就蕴藏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出示: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录音机、范读带、幻灯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臵: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录音机、范读带。幻灯片:出示重点句,体会美感。
九、板书设计:
搭
石
寻找美 感悟美 奉献美和谐美
谦让美 助人美十、作业设计:
1、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2、课外寻找美的事例,写一篇有关“美”的作文。
问题研讨:
在作业设计中,要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平时也要求学生摘抄优美词句,并用在平时写作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词汇,了解句式变化。克服写作中词汇贫乏、句子单调的毛病。但属于学生自己的话却越来越少了,文章中总有一些套话、大话,许多习作都似曾相识,请教各位老师怎么把握这个“度”?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备课参考 宁波出版社 王深根主编
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