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广东难民

  人口学把难民称为人口强制迁移的一种社会现象。难民的实质是“由于天灾、人祸、种族压迫、民族压迫、宗教迫害、政治迫害、阶级剥削、国界变更,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辗转流徙,沦落他乡,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①”。简而言之,难民是社会个体因个人无法抗拒的因素的影响被迫离开家园、流落他乡的人。在这些因素中,战争和自然灾害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种种的灾难,在广东还使大量曾安居乐业的民众成了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由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受战争的影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难侨。所以在抗战期间广东许多城乡都有难民的出现,经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尤以广州市、广州湾(今湛江市区)、江门市等地的难民、难侨数量较多。      一、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由来      在抗战爆发后一年多时间内,日军虽未对广东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但是却利用其优势空军对广东城乡实施狂轰滥炸。日军轰炸广州,造成数十万市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难民、灾民。据不完全统计,广州6家收容所收容的难民和灾民数量有4128人,这些是政府收容的人数,没有被收容的数字肯定要大得多。广州市社会局于1938年6月12日统计收容市区被炸难民资料显示,自5月28日日机轰炸至今,本月1日收容黄沙流庆新街、连庆新街两灾区153人,德宣区惠胜里灾区11人,小北区灾区41人,合计205人;2日收容德宣区后楼房、吉中里灾区69人,黄沙区连庆街及大东区北横街兆福新街等灾区59人,小北洪圣庙黄华路华盖路等灾区69人,合计149人;3日德宣区与隆东灾区12人,黄沙区兆福新街、流庆新街、北横街、连庆新街等灾区45人。②1938年4月19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分会决定收容遇炸区难民。据统计,在广州已设有难民收容所6间,除有家可归及可介绍职业者尽量疏散外,目前尚有留所难民1600多人。③1938年7月25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又以本市各收容所收容难民3000多人,除一小部分系各战区逃难来省者外,其余2000多人均属本市被炸灾区市民。④   在广州湾(今湛江市区,下同)。抗战期间,特别是在广州、海口、香港等中国南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之后,偏安一隅的广州湾成为人们逃避战火的地方,各地难民相继涌入,一时人口猛增。1936年广州湾总人口为30万,1942年增加到60万,其中市区赤坎从3万余人增到8万余人,西营从2万增到3万余人,其他圩镇乡村如坡头、湖光、东海岛和硇洲岛等地也一时人满为患⑤。1943年2月,雷州半岛沦陷,日本军队“和平进驻”广州湾。1945年3月,日军强行全面接管广州湾。战火烧至,全湾共有8万多人外迁。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后成立湛江市政府。是年统计,湛江市有38771户,270574人⑥。这其中30万人左右的差额,大部分应视为难民。涌入广州湾的难民主要来自几个地方:一是北部湾、雷州湾沿岸市镇及雷州半岛各县;二是海南岛;三是广州、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亚一部分。1939年1月,海南岛沦陷,从琼崖逃难到广州湾的人口达5万之众。⑦这是第一批进入广州湾的难民。1939年11月中旬,日军在钦防沿海登陆,入侵钦廉、桂南,北部湾沿岸的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地难民相继涌入广州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月香港沦陷。原来因广州沦陷而逃难到香港的广州和粤中的难民,会同香港的居民,纷纷逃离香港,南下广州湾寻求庇护。与此同时,东南亚一带的侨胞也有部分选择广州湾驻足。这一时期,穗、港、澳约有12万居民逃难到广州湾。⑧   由香港回内地的难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香港。日军开始征收香港、九龙的粮食和各种战时物质,实行“以战养战”,并转运其他地区配给,使香港粮食严重短缺。为减轻粮食供应压力,占领当局颁布了华人“疏散”方案,并由民治部成立“归乡委员会”(后改称“归乡指导委员会”),以劝谕、利诱、甚至威逼等方法逼使居民尤其是原广东难民离港返乡⑨。当时香港居民离港逃难的路线主要有四条:①由九龙经深圳进入内地;②雇船到澳门转内地;③从油麻地码头坐船到广州;④雇船经广州湾(今湛江)进入广西。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隶籍广东,多数经广州回乡。加上广州与各县市的交通也不顺畅,很大一部分难民滞留广州。到1942年1月31日止,在广州市难民总数为79419人⑩。据统计,从香港沦陷到1942年2月4日止,由香港回内地的难民达46万人,截止3月31日,从香港进入内地难民达52.8万人。   在江门市,大规模出现灾民和难民是在1942年至1943年间,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完全中断,人民生活无着;二是1941年以后,连年发生水灾、旱灾,特别是1943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出现严重的粮荒;三是日伪军大规模的抢掠,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等等,导致大量的难民和灾民。刘达之在《抗战八年的台山》这样记述当年的情景:“收容难童的天主教堂美国神父办的难童救济院,天天都挑出一担又一担被收容后死亡的童尸。根据广东省振济会的统计资料,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赤溪收容难民7389人。在此次调研中统计出江门市在抗战期间的难民数是240515人(不含难侨数),灾民146625人。   难侨的形成。江门五邑华侨众多,1939年3月,江门、新会沦陷,不少平民为躲避日军侵略(俗称“走日本”)逃往港澳,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门。又因江门是连接港澳与内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门籍的国人,也路经江门返回内地,使难侨的人数有几十万之多。      二、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救济与遣送      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数量,从战时与战后对他们的救济与遣送已可见一斑。   广东省赈济会对难民的救济。由于出现大量的难民,1939年12月,广东省赈济会在广州湾设立办事处,每月拨4万元救济金进行难民救济。   在大量难侨归国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下令各级做好难侨接待工作,新会(江门镇)、开平、台山在位于主要交通要道的乡镇,当时有来往港澳的客船,是难侨回国的必经通道,在这些地方设立了难侨接待站。1942年1月,广东省政府成立紧急救侨委员会,并在广州湾设立救侨办事处,接济进入广州湾的难侨。   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对难民的接送。本省难民,为避日军而流川、滇、黔、桂者为数亦众。在日军败降后,他们纷纷经梧州返粤,由于当时梧州尚未有接运难民之机构,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于1945年12月1日设立西江难民输送站于梧州,接运自川、滇、黔、桂诸省返粤或经粤转程之难民。经洽请广西分署在梧州成立难民转运站,接办广东分署西江难民输送业务,后于1946年6月12日将该站撤销。该站共输送难民6766人。其后经此路入粤之本省籍或外省籍难民,均经分别遣送。上述外省过境之流离人民,经广东分署遣送者8381人;本省籍难民经遣送者54915人;共计63296人。   战后滞粤之台籍难民共15712人,计留广州者3924人,留湛江市者3644人。广东分署于1946年5月间,先后自广州分次送台胞返籍。至1946年10月10日止,全部留粤台胞15712人之遣送工作,即告完成。   零星侨胞及外侨之遣送。1946年3月至10月间,零星到达请求协助遣送之外籍人士共64人,请求协助返乡之侨胞先后共436人,亦经广东分署分别遣送。

  总计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协助难民返乡者共79508人。      三、广东全省难民(包括难侨、灾民)伤亡的不完全统计      由于日军的入侵,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形成了大量的难民,但是究竟有多少难民呢,因时间的久远和资料的不齐全,至今还没有具体、准确的数字。现将此次调研的不完全统计归纳如下:   据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广东省赈济会各县市局输送站收容所收容难民的人数统计,收容难民的人数总计165326人。1943年广东省各地难民抢救及安置情形:抢救次数97次;难民人数合计9300人。其中男7632人,女668人。其余为男女不明人数。   在此次抗战调研中,广东部分市党史研究室抗战调研课题小组对难民问题进行了调研,反映了抗战期间广东难民的部分情况。据江门市在调研报告中提到,江门五邑华侨众多,1939年3月,江门、新会沦陷,不少平民为躲避日军侵略逃往港澳,《开平明报》记载,五邑人逃往香港2000人。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门。又因江门是连接港澳与内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门籍的外地人,也路经江门返回内地。发生难侨的高峰期是1941年底香港沦陷至1942年,难侨人数的确认,以1942年《广东省救济归国侨胞统计表》统计收容难侨数是:新会县160140人,台山县20356人,开平县137145人,鹤山县12240人,赤溪县(今台山县赤溪镇)254人,共计330135人。统计表注明,各县救济人数是依据报到的难侨人数累计,其中有路经二县以上而达到目的地者,未经减去。新会(江门镇)、开平当时有来往港澳的客船,是难侨回国的必经通道,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因无法剔除重复数据,江门市的间接人口伤亡中保留了档案中难侨330135人的数据。   在此次抗战调研中,初步统计出广东全省灾民、难民伤亡数,合计2474120人。其中死:665464人;伤:16263人。失踪:35408人;不明:1756985人。具体的见年度表:      从上表中可以见到,由于日军入侵出现的大量难民、难侨中,他们的死、伤、失踪的人数是十分庞大的,尤其是没法分清死、伤中的人数更是如此。但这些数字都是有档案资料为根据的。当然,由于大量的难民、难侨是活动的人群,不间断的流动到各地,在现已统计出来的数字中有重复计算的可能。      四、广东全省难民急剧增加所造成的影响      抗战时期的难民是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虽然说战争不是产生难民的唯一原因,但战争是产生难民的重要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时段,战争是产生难民的最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说,没有日本的侵华战争,就没有中国全面抗战时期成千上万的难民产生,更不会有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亡。当然在全面抗战时期的难民现象表现在时间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它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波动,呈现出一种曲线变化,在地域上也不是均衡的,如广东,某些地区产生的难民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寥寥无几。在不同时期,可能这一区域的难民人数众多,而在另外的地方则可能难民极少。在抗战期间由于全省的难民急剧增加而对广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抗战时期,日军的入侵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和广东的社会生产力,造成物质财产的重大损失,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坚持抗战,又要对难民进行安置,使政府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安置和救济难民加大了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出,其结果势必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战争中,普通民众总是弱者,付出的牺牲最多,而难民更是弱者中的弱势群体。难民转辗流离,风餐露宿,体质急速下降。在对其进行安置和救济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提供基本的医疗条件,造成疾病蔓延,危害民众的健康。而由于战乱的原因,当时无法控制流行病的蔓延,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社会的生产力受到摧残,加剧本地的贫困化。   在战争条件下,在难民的逃难路上,寻找食物以果腹仍然是人们每天必须的工作。但是对难民来说,他们的食物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他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难民数量的不断增多,造成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在难民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物价上涨的幅度相对都较大。而物价的迅速上涨,结果是使民众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   在较长一段时间,关于抗战时期难民问题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在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上,真正有较大价值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关于难民伤亡的专文可以说还没有,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页。   ②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③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④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⑤邱炳权《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概述》,见《列强在中国的租界》47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4月版。   ⑥《湛江市志》(上),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304页。   ⑦原载1940年《民锋半月刊》第二期,《湛江文史》第22期99~101页,湛江市政协文史委2003年编。   ⑧《湛江市志》(上),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304页。   ⑨《侨民归乡近四十万 茶楼仍多乞丐混迹》,香港《华侨日报》1942年2月5日第1张第3版。   ⑩《去月港九归侨 近八万人抵省 省振务分会积极设法收容》,香港《华侨日报》1942年2月4日,第1张第3版。   谢永光:《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香港民报出版社1944年版,第20页。   见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业务总报告(节选)(1947年)。原件存广东省档案馆。   原件存第二历史档案馆 二一32338。   原件存第二历史档案馆 二一32338。   摘自《开平明报》第18卷第89期第19页,1939年2月26日出版,开平市档案馆馆藏,K2.01-529。   救济侨胞人数载于《广东省统计季刊》1942年第1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藏,K1484。   此数字为此次调研后统计的。

  人口学把难民称为人口强制迁移的一种社会现象。难民的实质是“由于天灾、人祸、种族压迫、民族压迫、宗教迫害、政治迫害、阶级剥削、国界变更,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大批人口被迫离开家园,辗转流徙,沦落他乡,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①”。简而言之,难民是社会个体因个人无法抗拒的因素的影响被迫离开家园、流落他乡的人。在这些因素中,战争和自然灾害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种种的灾难,在广东还使大量曾安居乐业的民众成了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由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受战争的影响,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难侨。所以在抗战期间广东许多城乡都有难民的出现,经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尤以广州市、广州湾(今湛江市区)、江门市等地的难民、难侨数量较多。      一、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由来      在抗战爆发后一年多时间内,日军虽未对广东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但是却利用其优势空军对广东城乡实施狂轰滥炸。日军轰炸广州,造成数十万市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难民、灾民。据不完全统计,广州6家收容所收容的难民和灾民数量有4128人,这些是政府收容的人数,没有被收容的数字肯定要大得多。广州市社会局于1938年6月12日统计收容市区被炸难民资料显示,自5月28日日机轰炸至今,本月1日收容黄沙流庆新街、连庆新街两灾区153人,德宣区惠胜里灾区11人,小北区灾区41人,合计205人;2日收容德宣区后楼房、吉中里灾区69人,黄沙区连庆街及大东区北横街兆福新街等灾区59人,小北洪圣庙黄华路华盖路等灾区69人,合计149人;3日德宣区与隆东灾区12人,黄沙区兆福新街、流庆新街、北横街、连庆新街等灾区45人。②1938年4月19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分会决定收容遇炸区难民。据统计,在广州已设有难民收容所6间,除有家可归及可介绍职业者尽量疏散外,目前尚有留所难民1600多人。③1938年7月25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又以本市各收容所收容难民3000多人,除一小部分系各战区逃难来省者外,其余2000多人均属本市被炸灾区市民。④   在广州湾(今湛江市区,下同)。抗战期间,特别是在广州、海口、香港等中国南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之后,偏安一隅的广州湾成为人们逃避战火的地方,各地难民相继涌入,一时人口猛增。1936年广州湾总人口为30万,1942年增加到60万,其中市区赤坎从3万余人增到8万余人,西营从2万增到3万余人,其他圩镇乡村如坡头、湖光、东海岛和硇洲岛等地也一时人满为患⑤。1943年2月,雷州半岛沦陷,日本军队“和平进驻”广州湾。1945年3月,日军强行全面接管广州湾。战火烧至,全湾共有8万多人外迁。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后成立湛江市政府。是年统计,湛江市有38771户,270574人⑥。这其中30万人左右的差额,大部分应视为难民。涌入广州湾的难民主要来自几个地方:一是北部湾、雷州湾沿岸市镇及雷州半岛各县;二是海南岛;三是广州、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亚一部分。1939年1月,海南岛沦陷,从琼崖逃难到广州湾的人口达5万之众。⑦这是第一批进入广州湾的难民。1939年11月中旬,日军在钦防沿海登陆,入侵钦廉、桂南,北部湾沿岸的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地难民相继涌入广州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月香港沦陷。原来因广州沦陷而逃难到香港的广州和粤中的难民,会同香港的居民,纷纷逃离香港,南下广州湾寻求庇护。与此同时,东南亚一带的侨胞也有部分选择广州湾驻足。这一时期,穗、港、澳约有12万居民逃难到广州湾。⑧   由香港回内地的难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香港。日军开始征收香港、九龙的粮食和各种战时物质,实行“以战养战”,并转运其他地区配给,使香港粮食严重短缺。为减轻粮食供应压力,占领当局颁布了华人“疏散”方案,并由民治部成立“归乡委员会”(后改称“归乡指导委员会”),以劝谕、利诱、甚至威逼等方法逼使居民尤其是原广东难民离港返乡⑨。当时香港居民离港逃难的路线主要有四条:①由九龙经深圳进入内地;②雇船到澳门转内地;③从油麻地码头坐船到广州;④雇船经广州湾(今湛江)进入广西。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隶籍广东,多数经广州回乡。加上广州与各县市的交通也不顺畅,很大一部分难民滞留广州。到1942年1月31日止,在广州市难民总数为79419人⑩。据统计,从香港沦陷到1942年2月4日止,由香港回内地的难民达46万人,截止3月31日,从香港进入内地难民达52.8万人。   在江门市,大规模出现灾民和难民是在1942年至1943年间,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完全中断,人民生活无着;二是1941年以后,连年发生水灾、旱灾,特别是1943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出现严重的粮荒;三是日伪军大规模的抢掠,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等等,导致大量的难民和灾民。刘达之在《抗战八年的台山》这样记述当年的情景:“收容难童的天主教堂美国神父办的难童救济院,天天都挑出一担又一担被收容后死亡的童尸。根据广东省振济会的统计资料,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赤溪收容难民7389人。在此次调研中统计出江门市在抗战期间的难民数是240515人(不含难侨数),灾民146625人。   难侨的形成。江门五邑华侨众多,1939年3月,江门、新会沦陷,不少平民为躲避日军侵略(俗称“走日本”)逃往港澳,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门。又因江门是连接港澳与内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门籍的国人,也路经江门返回内地,使难侨的人数有几十万之多。      二、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救济与遣送      广东难民(包括难侨、灾民)的数量,从战时与战后对他们的救济与遣送已可见一斑。   广东省赈济会对难民的救济。由于出现大量的难民,1939年12月,广东省赈济会在广州湾设立办事处,每月拨4万元救济金进行难民救济。   在大量难侨归国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下令各级做好难侨接待工作,新会(江门镇)、开平、台山在位于主要交通要道的乡镇,当时有来往港澳的客船,是难侨回国的必经通道,在这些地方设立了难侨接待站。1942年1月,广东省政府成立紧急救侨委员会,并在广州湾设立救侨办事处,接济进入广州湾的难侨。   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对难民的接送。本省难民,为避日军而流川、滇、黔、桂者为数亦众。在日军败降后,他们纷纷经梧州返粤,由于当时梧州尚未有接运难民之机构,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于1945年12月1日设立西江难民输送站于梧州,接运自川、滇、黔、桂诸省返粤或经粤转程之难民。经洽请广西分署在梧州成立难民转运站,接办广东分署西江难民输送业务,后于1946年6月12日将该站撤销。该站共输送难民6766人。其后经此路入粤之本省籍或外省籍难民,均经分别遣送。上述外省过境之流离人民,经广东分署遣送者8381人;本省籍难民经遣送者54915人;共计63296人。   战后滞粤之台籍难民共15712人,计留广州者3924人,留湛江市者3644人。广东分署于1946年5月间,先后自广州分次送台胞返籍。至1946年10月10日止,全部留粤台胞15712人之遣送工作,即告完成。   零星侨胞及外侨之遣送。1946年3月至10月间,零星到达请求协助遣送之外籍人士共64人,请求协助返乡之侨胞先后共436人,亦经广东分署分别遣送。

  总计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协助难民返乡者共79508人。      三、广东全省难民(包括难侨、灾民)伤亡的不完全统计      由于日军的入侵,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形成了大量的难民,但是究竟有多少难民呢,因时间的久远和资料的不齐全,至今还没有具体、准确的数字。现将此次调研的不完全统计归纳如下:   据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广东省赈济会各县市局输送站收容所收容难民的人数统计,收容难民的人数总计165326人。1943年广东省各地难民抢救及安置情形:抢救次数97次;难民人数合计9300人。其中男7632人,女668人。其余为男女不明人数。   在此次抗战调研中,广东部分市党史研究室抗战调研课题小组对难民问题进行了调研,反映了抗战期间广东难民的部分情况。据江门市在调研报告中提到,江门五邑华侨众多,1939年3月,江门、新会沦陷,不少平民为躲避日军侵略逃往港澳,《开平明报》记载,五邑人逃往香港2000人。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大量五邑人又逃回江门。又因江门是连接港澳与内地的重要水上通道,有些不是江门籍的外地人,也路经江门返回内地。发生难侨的高峰期是1941年底香港沦陷至1942年,难侨人数的确认,以1942年《广东省救济归国侨胞统计表》统计收容难侨数是:新会县160140人,台山县20356人,开平县137145人,鹤山县12240人,赤溪县(今台山县赤溪镇)254人,共计330135人。统计表注明,各县救济人数是依据报到的难侨人数累计,其中有路经二县以上而达到目的地者,未经减去。新会(江门镇)、开平当时有来往港澳的客船,是难侨回国的必经通道,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因无法剔除重复数据,江门市的间接人口伤亡中保留了档案中难侨330135人的数据。   在此次抗战调研中,初步统计出广东全省灾民、难民伤亡数,合计2474120人。其中死:665464人;伤:16263人。失踪:35408人;不明:1756985人。具体的见年度表:      从上表中可以见到,由于日军入侵出现的大量难民、难侨中,他们的死、伤、失踪的人数是十分庞大的,尤其是没法分清死、伤中的人数更是如此。但这些数字都是有档案资料为根据的。当然,由于大量的难民、难侨是活动的人群,不间断的流动到各地,在现已统计出来的数字中有重复计算的可能。      四、广东全省难民急剧增加所造成的影响      抗战时期的难民是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虽然说战争不是产生难民的唯一原因,但战争是产生难民的重要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时段,战争是产生难民的最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说,没有日本的侵华战争,就没有中国全面抗战时期成千上万的难民产生,更不会有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亡。当然在全面抗战时期的难民现象表现在时间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它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波动,呈现出一种曲线变化,在地域上也不是均衡的,如广东,某些地区产生的难民很多,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能寥寥无几。在不同时期,可能这一区域的难民人数众多,而在另外的地方则可能难民极少。在抗战期间由于全省的难民急剧增加而对广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抗战时期,日军的入侵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和广东的社会生产力,造成物质财产的重大损失,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坚持抗战,又要对难民进行安置,使政府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安置和救济难民加大了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出,其结果势必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战争中,普通民众总是弱者,付出的牺牲最多,而难民更是弱者中的弱势群体。难民转辗流离,风餐露宿,体质急速下降。在对其进行安置和救济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提供基本的医疗条件,造成疾病蔓延,危害民众的健康。而由于战乱的原因,当时无法控制流行病的蔓延,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社会的生产力受到摧残,加剧本地的贫困化。   在战争条件下,在难民的逃难路上,寻找食物以果腹仍然是人们每天必须的工作。但是对难民来说,他们的食物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他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难民数量的不断增多,造成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在难民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物价上涨的幅度相对都较大。而物价的迅速上涨,结果是使民众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   在较长一段时间,关于抗战时期难民问题的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在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上,真正有较大价值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关于难民伤亡的专文可以说还没有,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页。   ②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③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④广州市档案馆编著:《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⑤邱炳权《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概述》,见《列强在中国的租界》47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4月版。   ⑥《湛江市志》(上),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304页。   ⑦原载1940年《民锋半月刊》第二期,《湛江文史》第22期99~101页,湛江市政协文史委2003年编。   ⑧《湛江市志》(上),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第304页。   ⑨《侨民归乡近四十万 茶楼仍多乞丐混迹》,香港《华侨日报》1942年2月5日第1张第3版。   ⑩《去月港九归侨 近八万人抵省 省振务分会积极设法收容》,香港《华侨日报》1942年2月4日,第1张第3版。   谢永光:《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香港民报出版社1944年版,第20页。   见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业务总报告(节选)(1947年)。原件存广东省档案馆。   原件存第二历史档案馆 二一32338。   原件存第二历史档案馆 二一32338。   摘自《开平明报》第18卷第89期第19页,1939年2月26日出版,开平市档案馆馆藏,K2.01-529。   救济侨胞人数载于《广东省统计季刊》1942年第1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藏,K1484。   此数字为此次调研后统计的。


相关内容

  • 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 作者:忻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7期 1937年日本侵华引起的灾难,使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现代化财富化为乌有,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被迫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众多外来社会要素在后方经过长达8 年之久的整合,使西部地区原有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奇特的变异.然一般研究者 ...

  • 抗日救国慷慨解囊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国抗战爆发.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港澳同胞,为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各种方式支持祖国神圣的抗战.1938年8月13日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上海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武汉首先发起八一三献金救国运动,香港 ...

  • 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
  • 捐款.认购公债 七七事变后,海外侨胞迅速成立了筹款组织,动员各界侨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8年中,美国华侨购买"救国公债"."月捐"(捐出月收入的10%)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就达18亿元. 1937年7月至1941年,马来亚华侨捐款和 ...

  • LIFE照片1945年至1949年图像打开尘封的记忆(上)
  • 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IFE照片1945年至1949年图像(高清),打开尘封的记忆) 1945年3月,中国云南,美军与中国远征军. 1945年10月,中国,黄包车上的美国男女与 ...

  • 武汉保卫战:我军伤亡40万换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 新浪首页|新浪湖北|资讯|城市|鲜城|旅游|健康|汽车|惠购|达人会|站内导航 用户登录|邮箱|注册 新浪湖北 新浪湖北>资讯>文体生活>正文 武汉保卫战:我军伤亡40万换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A-A+2013年10月24日20:16汉网评论 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 ...

  • 散文-王火-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
  • 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 王 火 作家王火,他是一名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他曾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书写抗战历史,今天,他再次为我们追述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家人辗转南中国的图景.他见证,他记录,因为那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空 袭 一 1937年"八·一三" ...

  • [访寻抗战故事]云城区抗战老兵梁钧华
  • 权威资讯.本土民生.云浮精彩微家园 云浮籍抗战老兵梁钧华: "连打三天,在这里打,时时做好牺牲准备,就打到我这里.现在叫掉队,当时叫落伍,就是没跟得上队伍,万一现今诀别,则无以对,结尾就是这样写的,所以我记得后面两句话." 视频请点击: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1946年,离日 ...

  • 旧体诗坛不平庸
  • 2013年第6期<杂文月刊>(上),侯志川先生<岂止杂文>一文,认为当今文艺界的平庸现象,各"界"皆然,连相声小品都未能幸免. 其实,文艺界尚有一个不平庸的角落:旧体诗坛.只是鲜为人知,这里略作介绍. 广州诗人赵迪生,<游临汾七里峪有感>,作七 ...

  • 犹太人人真的对中国感恩带德
  • 犹太人人真的对中国感恩带德? 是谎言揭穿的时候了 作者: 蓝牙 引子 假做真时真亦假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戈培尔 你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一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亚伯拉罕-林肯 近年来,一个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内幕>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