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2.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答: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包括2方面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简答题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怎么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一切社会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
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等。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三方面)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辨析题
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
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论述题:2.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答: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包括2方面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简答题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怎么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 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一切社会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
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等。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三方面)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辨析题
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
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