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琴棋书画,历来被古代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四艺”。琴棋书画,承载着千年的希冀、千年的无奈、千年的洒脱。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琴棋书画,情趣高尚,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琴棋书画,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幽深的艺术境界。徜徉在琴棋书画之中,可以感受那琴之韵、棋之妙、书之神、画之美!沉浸在琴棋书画之中,可以感受山之魂、水之魄、夏之花、冬之雪! 选文1 艺术三味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绝对完美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味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而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明了地解释了这一特点。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味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味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的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最美的作家・丰子恺(经典赏读本)》] 选文2 人生如棋 □胡子宏 说来惭愧,我是上了大学后,才逐渐对中国象棋感兴趣的。 学习委员王涌下得一手好棋,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乍下棋时,王涌就讲:臭棋才悔棋,落子则无悔。 读书下棋,四年一晃而过。1990年夏天,我面临着毕业分配,也感到自己像命运棋盘上的棋子,被挪来挪去。离校的头一天晚上,我拿到了毕业派遣证。同学们大部分被派回原籍,有人就嘤嘤地哭起来。我留京的美梦破灭了,失落的泪水也悄悄流淌满面。王涌拍拍我的肩膀,说:“胡子,咱们今晚不睡了,过最后一把棋瘾,分个高低……” 摆起棋盘,定好规矩,我和王涌就在小小的棋盘上展开激烈厮杀,从深夜一直玩到了清晨,大战20盘不分胜负。最后的第21盘棋,经过一番拼杀换子,王涌剩下双炮一卒,我尚有一车一马。胜券在握,我乐不可支。此时,王涌拱卒,我毫不犹豫地飞中相吃卒。刹那间,我发现,王涌的炮能打我的闷宫。 棋错了,我猛然惊醒,伸手要挪回相来。王涌郑重地说:“不行,怎么可以悔棋呢?”一句话把我说得瘫坐在床上。 收好棋盘,天已大亮,同学们开始泪流满面地告别。王涌送我上车,说:“兄弟,大学四年糊糊涂涂算是一盘棋,尽管我们受了一些委屈,但没分出是输是赢;悔棋是没用的,棋道即人道,要学会等待时机,锤炼心态,耐得寂寞。”说罢,王涌送我一本《中国象棋谱》,赠言道:棋道精湛,人道亦然。 走上社会后,我雄心勃勃地下海,结果赔了一笔钱。后来,我又想赴南方淘金,却被父亲阻挡住脚步。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我恋爱结了婚,不料,生活刚刚平稳下来,我又患病住进医院,花了万余元仍是病体怏怏。 我27岁的生日是在医院度过的。那天上午,我正半倚在病榻输液,有护士喊:“16床,电话。” 我举着输液瓶走进护士室,用脸颊和肩膀夹住话筒。这时,话筒那边传来久违的声音――呀,是王涌。 “胡老弟,身体好些吗?”王涌问候道。 我禁不住哽咽起来,向他简单讲了自己下海经商、外出闯世界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并得知,王涌经过一番周折,考取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我生日之际,他打电话到我的单位,才知道我住进了医院,后来又设法查到了医院的电话号码。 聊着聊着,我们又扯到象棋。王涌问:“还记得我给你的赠言吗?” 我说:“咋不记得,棋道精湛,人道亦然,可是……我这棋也忒不好了,棋步不顺,点儿也太背,没升官没发财,还闹了一场大病……” 王涌说:“好兄弟,同命运下棋,既要耐心等待,也要不屈不挠,是卒则勇往直前,是马就奔腾四方。以前输了,重新再来,悔棋没有什么用处。记住,机会总会出现的,摆好阵势,养精蓄锐,明天就有可能打它闷宫……” 我连连点头称是。放下电话,我已是双目潮湿。 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我一边同病魔顽强地争斗,一边读书写作,聊以打发难捱的时光。我书桌上端放着一盒中国象棋。我常常感到,自己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大棋盘上,与命运,与挫折,与不幸,进行着持久的较量。这中间有输有赢,有喜有悲,但是使我欣慰的是,尽管岁月艰辛,我从未退缩过,从不会懊悔。棋道即人道,哪怕生命的棋势再险再恶,哪怕自己只剩下小小一卒,我也要不懈地抗争,耐心地等待。 (选自《精美散文・人生哲理卷》) 选文3 在声音的世界里 □王 蒙 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所不有。 我学着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 》,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升华、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巴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于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搞写作,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习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声带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选自《当代散文名作》) 选文4 这三篇文章都是名家经典,都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关于“琴棋书画”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各有珠玑,各有特色。 一、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以议论为主,是一篇议论文;《人生如棋》和《在声音的世界里》都是散文,《人生如棋》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动的叙事与描写之中,而《在声音的世界里》则侧重于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巧妙结合。 二、写作对象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从吴昌硕写的“一方字”引出对“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的论述。《人生如棋》一文叙写了作者大学毕业前后的几件事,抒写了对人生的理解的独到之处:人们应该直面困难与逆境,不屈不挠,才能成就大业。《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既谈论了音乐,又由音乐引发到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构与写作手法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开头从吴昌硕写的“一方字”推出全文的主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即“多样的统一”。推出的过程,也是阐述的过程,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阐述偏重于主观的体验,从生活中提炼观点,然后用恰当的材料对观点进行严密的阐述,读来让人心服口服。《人生如棋》一文叙事清晰,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大学毕业前夕,同学王涌与“我”对弈,并赠言“棋道精湛,人道亦然”;略写大学毕业后“我”遇到的种种困难、不幸;最后较为详写“我”住院时,王涌同学打电话安慰并鼓励“我”。在此基础上抒发的感悟也别有情趣,表达细腻深刻,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形散而神不散,表达了一位大作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由音乐引发到人生:一是音乐对“我”人生的启蒙。但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也就决定了“我”对音乐的认识,夹杂着丰富的人生体验。二是音乐和情感。“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自然的音乐开始的。从此,音乐开始拨动“我”的情感乐弦。三是音乐和人生。作者最后点明题旨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也是人生的体验。 四、语言风格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隽永深刻的语言,隐隐透露的哲思,使得文章厚实丰满;《人生如棋》一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动的叙事与描写之中,阅读之后让人懂得人生与下棋的关系;而《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急管繁弦的叙写节奏和细致多变的感觉描写,使人在温热的鼻息和亲切的絮叨中与作者同步感受、体会,领略文章中流淌着的美妙情感。种种细腻的感觉、美妙的情感离不开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语言,读来颇有“文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引言 琴棋书画,历来被古代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四艺”。琴棋书画,承载着千年的希冀、千年的无奈、千年的洒脱。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琴棋书画,情趣高尚,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琴棋书画,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幽深的艺术境界。徜徉在琴棋书画之中,可以感受那琴之韵、棋之妙、书之神、画之美!沉浸在琴棋书画之中,可以感受山之魂、水之魄、夏之花、冬之雪! 选文1 艺术三味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绝对完美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味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而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明了地解释了这一特点。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味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味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的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最美的作家・丰子恺(经典赏读本)》] 选文2 人生如棋 □胡子宏 说来惭愧,我是上了大学后,才逐渐对中国象棋感兴趣的。 学习委员王涌下得一手好棋,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乍下棋时,王涌就讲:臭棋才悔棋,落子则无悔。 读书下棋,四年一晃而过。1990年夏天,我面临着毕业分配,也感到自己像命运棋盘上的棋子,被挪来挪去。离校的头一天晚上,我拿到了毕业派遣证。同学们大部分被派回原籍,有人就嘤嘤地哭起来。我留京的美梦破灭了,失落的泪水也悄悄流淌满面。王涌拍拍我的肩膀,说:“胡子,咱们今晚不睡了,过最后一把棋瘾,分个高低……” 摆起棋盘,定好规矩,我和王涌就在小小的棋盘上展开激烈厮杀,从深夜一直玩到了清晨,大战20盘不分胜负。最后的第21盘棋,经过一番拼杀换子,王涌剩下双炮一卒,我尚有一车一马。胜券在握,我乐不可支。此时,王涌拱卒,我毫不犹豫地飞中相吃卒。刹那间,我发现,王涌的炮能打我的闷宫。 棋错了,我猛然惊醒,伸手要挪回相来。王涌郑重地说:“不行,怎么可以悔棋呢?”一句话把我说得瘫坐在床上。 收好棋盘,天已大亮,同学们开始泪流满面地告别。王涌送我上车,说:“兄弟,大学四年糊糊涂涂算是一盘棋,尽管我们受了一些委屈,但没分出是输是赢;悔棋是没用的,棋道即人道,要学会等待时机,锤炼心态,耐得寂寞。”说罢,王涌送我一本《中国象棋谱》,赠言道:棋道精湛,人道亦然。 走上社会后,我雄心勃勃地下海,结果赔了一笔钱。后来,我又想赴南方淘金,却被父亲阻挡住脚步。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我恋爱结了婚,不料,生活刚刚平稳下来,我又患病住进医院,花了万余元仍是病体怏怏。 我27岁的生日是在医院度过的。那天上午,我正半倚在病榻输液,有护士喊:“16床,电话。” 我举着输液瓶走进护士室,用脸颊和肩膀夹住话筒。这时,话筒那边传来久违的声音――呀,是王涌。 “胡老弟,身体好些吗?”王涌问候道。 我禁不住哽咽起来,向他简单讲了自己下海经商、外出闯世界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并得知,王涌经过一番周折,考取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我生日之际,他打电话到我的单位,才知道我住进了医院,后来又设法查到了医院的电话号码。 聊着聊着,我们又扯到象棋。王涌问:“还记得我给你的赠言吗?” 我说:“咋不记得,棋道精湛,人道亦然,可是……我这棋也忒不好了,棋步不顺,点儿也太背,没升官没发财,还闹了一场大病……” 王涌说:“好兄弟,同命运下棋,既要耐心等待,也要不屈不挠,是卒则勇往直前,是马就奔腾四方。以前输了,重新再来,悔棋没有什么用处。记住,机会总会出现的,摆好阵势,养精蓄锐,明天就有可能打它闷宫……” 我连连点头称是。放下电话,我已是双目潮湿。 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我一边同病魔顽强地争斗,一边读书写作,聊以打发难捱的时光。我书桌上端放着一盒中国象棋。我常常感到,自己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大棋盘上,与命运,与挫折,与不幸,进行着持久的较量。这中间有输有赢,有喜有悲,但是使我欣慰的是,尽管岁月艰辛,我从未退缩过,从不会懊悔。棋道即人道,哪怕生命的棋势再险再恶,哪怕自己只剩下小小一卒,我也要不懈地抗争,耐心地等待。 (选自《精美散文・人生哲理卷》) 选文3 在声音的世界里 □王 蒙 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所不有。 我学着唱歌,所有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 》,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升华、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巴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于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搞写作,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习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声带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选自《当代散文名作》) 选文4 这三篇文章都是名家经典,都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关于“琴棋书画”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各有珠玑,各有特色。 一、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以议论为主,是一篇议论文;《人生如棋》和《在声音的世界里》都是散文,《人生如棋》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动的叙事与描写之中,而《在声音的世界里》则侧重于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巧妙结合。 二、写作对象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从吴昌硕写的“一方字”引出对“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的论述。《人生如棋》一文叙写了作者大学毕业前后的几件事,抒写了对人生的理解的独到之处:人们应该直面困难与逆境,不屈不挠,才能成就大业。《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既谈论了音乐,又由音乐引发到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构与写作手法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开头从吴昌硕写的“一方字”推出全文的主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即“多样的统一”。推出的过程,也是阐述的过程,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阐述偏重于主观的体验,从生活中提炼观点,然后用恰当的材料对观点进行严密的阐述,读来让人心服口服。《人生如棋》一文叙事清晰,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大学毕业前夕,同学王涌与“我”对弈,并赠言“棋道精湛,人道亦然”;略写大学毕业后“我”遇到的种种困难、不幸;最后较为详写“我”住院时,王涌同学打电话安慰并鼓励“我”。在此基础上抒发的感悟也别有情趣,表达细腻深刻,耐人寻味,启人深思。《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形散而神不散,表达了一位大作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由音乐引发到人生:一是音乐对“我”人生的启蒙。但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也就决定了“我”对音乐的认识,夹杂着丰富的人生体验。二是音乐和情感。“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自然的音乐开始的。从此,音乐开始拨动“我”的情感乐弦。三是音乐和人生。作者最后点明题旨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也是人生的体验。 四、语言风格不同 《艺术三味》一文隽永深刻的语言,隐隐透露的哲思,使得文章厚实丰满;《人生如棋》一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动的叙事与描写之中,阅读之后让人懂得人生与下棋的关系;而《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急管繁弦的叙写节奏和细致多变的感觉描写,使人在温热的鼻息和亲切的絮叨中与作者同步感受、体会,领略文章中流淌着的美妙情感。种种细腻的感觉、美妙的情感离不开词清、句丽、妙语连珠的语言,读来颇有“文有尽而意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