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和小鱼》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了曹老师所执教的《北风和小鱼》一课,下面我就从曹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堂课教学设计粗浅的看法。
《北风和小鱼》是国标苏教版第一册里面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河水结冰,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了,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故事生动有趣,文字简洁明了,是一篇小学生喜欢而且文化色彩很浓的课文。
教学中,老师注重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指 :知识与能力 ,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在课前5分钟设计了表示冬天特点的成语和诗词,积累了孩子的词汇量,在教学中也能及时教给学生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但这里老师要注意,对于才上学的孩子,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能过高要求,越过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教给学生《青松》一诗,这里只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熟读就可以了,老师可以适当引导,读了2遍,就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刚上小学的孩子根本不会借助古诗内容来理解,所以孩子也就云里雾里,不知如何回答了。还有复习生字词这一环节,内容也过难,第一次读可以借助拼音来读,然后对于二类字和四会字可以去掉拼音读,今天出示的词语中有好几个字是学生不需要掌握的,如“窝”、“猛”既不是四会字,也不是二类字,那么可以给它们加注拼音,降低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读准字音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教师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曹老师注重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领读、看图读文、男女赛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一味让学生读,而是巧妙设计,营造入境悟情氛围,
凭借朗读,于不经意中通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加强了语言感受力。教师放北风呼呼吹的录音,学生听后再读这句话,顿时狂风大作,寒冷刺骨,青草低头,树叶飘舞,鸟窝摇曳,读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意在不言中。
其次在教学中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通过看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此进行拓展: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也怕北风?又如:“北风气极了,它怎么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曹老师课上还有多处。可以看出,整堂课教师设计的语言训练点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和认知水平,孩子的回答还是有些不尽人意,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识字写字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低年级的课文大都短小易懂,无需教师在课堂上再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再把识字写字的任务完成好,“十分钟的写字时间”是尤为重要的,今天的课堂上对于生字教学老师做得还不太够,孩子学习写字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听教师教学时,总觉得教师如此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文中“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这句话”,在教学时,把北风和小鱼对立了起来,学生痛恨北风而喜欢小鱼,在学完课文后又问“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使课堂中充满了对北风的讨伐之声以及对小鱼的溢美之词。其实,北风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教师配上一副精美的冬天雪景图,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正确看待北风)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的两面性。
说了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北风和小鱼》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了曹老师所执教的《北风和小鱼》一课,下面我就从曹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堂课教学设计粗浅的看法。
《北风和小鱼》是国标苏教版第一册里面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河水结冰,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了,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故事生动有趣,文字简洁明了,是一篇小学生喜欢而且文化色彩很浓的课文。
教学中,老师注重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指 :知识与能力 ,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在课前5分钟设计了表示冬天特点的成语和诗词,积累了孩子的词汇量,在教学中也能及时教给学生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但这里老师要注意,对于才上学的孩子,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能过高要求,越过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教给学生《青松》一诗,这里只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熟读就可以了,老师可以适当引导,读了2遍,就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刚上小学的孩子根本不会借助古诗内容来理解,所以孩子也就云里雾里,不知如何回答了。还有复习生字词这一环节,内容也过难,第一次读可以借助拼音来读,然后对于二类字和四会字可以去掉拼音读,今天出示的词语中有好几个字是学生不需要掌握的,如“窝”、“猛”既不是四会字,也不是二类字,那么可以给它们加注拼音,降低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读准字音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教师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曹老师注重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领读、看图读文、男女赛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老师在教学中,不是一味让学生读,而是巧妙设计,营造入境悟情氛围,
凭借朗读,于不经意中通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加强了语言感受力。教师放北风呼呼吹的录音,学生听后再读这句话,顿时狂风大作,寒冷刺骨,青草低头,树叶飘舞,鸟窝摇曳,读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意在不言中。
其次在教学中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通过看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此进行拓展: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也怕北风?又如:“北风气极了,它怎么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曹老师课上还有多处。可以看出,整堂课教师设计的语言训练点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和认知水平,孩子的回答还是有些不尽人意,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识字写字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低年级的课文大都短小易懂,无需教师在课堂上再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再把识字写字的任务完成好,“十分钟的写字时间”是尤为重要的,今天的课堂上对于生字教学老师做得还不太够,孩子学习写字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听教师教学时,总觉得教师如此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文中“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这句话”,在教学时,把北风和小鱼对立了起来,学生痛恨北风而喜欢小鱼,在学完课文后又问“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使课堂中充满了对北风的讨伐之声以及对小鱼的溢美之词。其实,北风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教师配上一副精美的冬天雪景图,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正确看待北风)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的两面性。
说了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