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究/电影文学
M O VI EL I TE R AT UR E
评小说《睡谷的传说》与电影《断头谷》
□孙银娣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 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和根据它改编而成的电影《断头谷》虽然被某些评论家认为
“毫无共同之处”,但通过文本细读, 本文得出结论, 虽然两部艺术作品看起来极为不同, 但不同艺术创作之下掩饰的是极大的相似之处, 其效果妙不可言。
[关键词] 《睡谷的传说》;《断头谷》;差异; 相似 “我一直想拍一部影片, 在影片中有一个没有头颅的角色。”好莱坞超级鬼才导演、曾执导过著名影片《蝙蝠侠》的蒂姆·波顿在接受美国《娱乐周刊》采访时说道。波顿的这个梦想在根据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改编的电影《断头谷》中得以实现。
《睡谷的传说》(T h e l e g e n do f t h eS l e e p y H o l l o w ) 是美国著名作家、有着“美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华盛顿·欧文(Wa s h i n g t o nI r v i n g , 1783—1859) 1799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收录在他的著名散文集《见闻札记》中。它与华盛顿·欧文的另外两篇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鬼新郎》被称为美国“最早的现代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无头骑士”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传奇角色。
1922年, 《睡谷的传说》被首次搬上银幕, 名为《无头骑士》(T h e H e a d l e s s H o r s e m a n ) 。此后多个电影版本相继面世, 其中包括1958年迪斯尼的卡通版《睡谷的传说》。而这其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1999年由蒂姆·波顿导演的影片《睡谷》(S l e e p yH o l l o w , 中译名《断头谷》)。这部制作成本不高、几乎无任何特技效果的影片全球票房总额超过一亿美元, 在2000年奥斯卡科幻、恐怖片的最高奖“土星奖”中获得了最佳恐怖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1项提名, 并最终获得72届奥斯卡最佳艺术导演奖, 可见此片在情节演绎与气氛营造上的功力不凡。
波顿的电影版本对欧文的原作进行了一些在某些评论家看来较大的改编, 所以《娱乐周刊》称这部电影为一个全新的《睡谷的传说》, 一个不同于欧文小说的《睡谷》,一部“纯粹的波顿式”影片, 而不是欧文的影片。但通过文本细读, 可以看到, 虽然两部艺术作品看起来极为不同, 但表面的不同艺术创作之下掩饰的是极大的相似之处, 其产生的效果同样妙不可言。
可怕。传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中一个赫塞骑兵的头被炮弹打飞了。死后, 他的阴魂常在夜里骑马飞奔, 到战场上去寻找自己的头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卡波德·克莱恩的小学教师。他狭隘、迷信、缺乏创造力, 给睡谷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里带来不和谐的声音。这个长得像鹤一样的家伙特别贪财, 爱占小便宜, 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聚敛更多的物质财富。他到每个学生家里吃饭, 想从学生家占点儿便宜, 并且尽量讨好学生的家长, 特别是年轻的母亲。他还是该地区的歌咏教师。年轻的农妇很看好他, 觉得他比他们的丈夫有修养, 举止文明, 每每受到她们的热情款待, 因此受到村里的男人的嫉妒。他还很迷信, 尤其相信鬼神之类的故事。他常常去听老妇人讲的古怪的故事特别是无头骑士的传说, 他想听可还害怕, 当夜晚来临时, 他的恐惧达到了高潮。后来克莱恩爱上德高望重的荷兰农夫的女儿卡特琳娜。当克莱恩遭到情人卡特琳娜拒绝, 借酒消愁, 喝得醉醺醺地骑马回家时, 在途中遇到了无名骑士而传说丧生。有的传说克莱恩没死, 离开了睡谷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他在纽约“得了律师执照, 变成了政客, 奔走竞选, 给报纸写文章, 最后终于当上了十镑法庭的法官。”在故事的结尾, 叙述者杜撰出了类似“绅士莫骑马”等不伦不类的寓意, 既而又莞尔一笑:“对这个故事, 我自己连一半也不相信。”而《睡谷的传说》也随着叙述者这句虚无的喟叹戛然而止。
而《断头谷》讲述的是在18世纪的纽约市里有一位叫做克莱恩(J o h n n y D e p p 饰) 的治安警察, 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用科学去帮助警察调查罪案。由于他的方法对已经建立的警察体制形成潜在的威胁, 所以他被派往了一个名叫“睡谷”的北部的偏僻小镇上去调查一宗连环谋杀案。在小镇郊外阴森险恶的黑丛林里, 他发现了几具被砍掉了头颅的尸体, 当地许多人相信是一个手持斧头、骑着一匹黑马、没有了头的午夜骑士式的幽灵的“杰作”,当地的居民都认为这个没头的骑士是一个邪恶的魔鬼。克莱恩虽然有些害怕, 但有头脑和坚信科学的他却无法接受这一谣传。在展开调查的同时, 他爱上了当地一名女子
932009年第24期
一、故事内容
在《睡谷的传说》中, 欧文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 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偏僻山村幽静的生活情景。这个地方鬼
气森森, 流传着许多恐怖故事, 其中无头骑士的故事最为
电影文学/文本研究
OVI EL I TERATURE
———苔瑟尔(C h r i s t i n a R i c c i 饰) , 一个行动不便的年轻漂亮女子。为了能娶到她, 为了证明他要比镇上其他人优秀,
他下定决心要揭开这个系列谋杀的真相。
由此可见, 波顿的电影版本对原作实在做了很大的改动:主人公从滑稽而笨拙的乡村教师变成了勇敢而不乏理智的青年干探。而最大的, 也是最重要的变动在于:原作中的无头骑士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作者欧文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存在。无头骑士的惟一一次出场, 其实只是布罗姆为了吓走情敌布莱恩的伎俩。而在电影中, 无头骑士则成了一个确实存在的人物, 骑着黑马, 挥舞着长剑, 为了寻回自己的头颅, 成为女巫谋夺不义之财的工具。因为这个人物的出现, 华盛顿·欧文的优美亲切的小故事成了一个恐怖的商业片。难怪, 电影的名字从《睡谷的传说》换成了《断头谷》。
但既然是改编影片, 原作和影片一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和幽默因素的糅合上。
了三个月时间, 兴建了整个小村镇, 包括一座加盖桥梁、一间教堂、许多栋仿古建筑以及一座巨大的风车, 附近的农场有几百只牛羊, 还有鸭子, 他们在拍片期间一直住在那里。他们把整片谷地变成一座小镇, 希望让每栋建筑都有很诡异的感觉, 散发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让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中世纪的感觉, 忠实地呈现当时的样貌。同样, 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与不安, 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波顿设计了昏暗、充满哥特式色彩又有几分恐怖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使本片毫无争议地跻身于经典恐怖片之列。影片级别评委会给该影片定级为R , 这意味着那些未满17岁的孩子必须由他们的父母陪伴才能观看此影片。
三、幽默因素的糅合
虽然是一部恐怖作品, 但在努力营造恐怖氛围的同时, 两部作品也同时糅合进了一些幽默因素。
欧文通过巧妙地运用英诗中的人物或诗句, 栩栩如生的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 他将克莱恩(C r a n e , 与英语“鹤”同音同形) 的外貌描写得酷似一只鹤。“他身体瘦长, 头很小, 上面是平的, 耳朵大大的, 眼大却无神, 鼻子尖尖的, 看起来像是个风向标, 竖在脖子上, 指示风是朝那个方向吹的。”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忍俊不禁。接着, 欧文又将克莱恩比喻成“下凡的饿神”(引自莎士比亚《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 。其贪婪、自私、爱贪小便宜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而在《断头谷》这部经过重构的新片中, 波顿运用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语言, 在戏剧化与幽默感兼顾的情况下, 使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既浪漫又惊悚的黑色喜剧风格。虽然影片中有一些很血腥或很暴力的动作, 但通过黑色幽默的方法进行处理, 观众却不觉得可怕或恶心, 这就是波顿的风格。他喜欢用幽默的手法去描写一些看起来有些可怕的事情。用波顿本人的话说:“《断头谷》的剧本中有很多美妙的恐怖画面, 这个故事不但新颖, 而且充满了戏剧性和幽默感。”
二、恐怖气氛的营造
欧文对德国民间传说有特殊的偏爱, 《睡谷的传说》也
不例外, 取材于德国无头骑士的传说。整个故事鬼气森森, 弥漫着浓厚的哥特式色彩。根据哥特式小说研究专家D a v i d P u n t e r 在《恐怖的文学:哥特式小说史》中所给出的定义, 哥特式小说有以下特征:“注重描写恐怖事件, 通常采用古旧的背景, 明显利用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人物性格程式化, 情节充满了精心布置的悬念等。”[1]1《睡谷的传说》首先是在故事情节设置上有浓厚的哥特色彩。“无头骑士”代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根据当地居民的传说, 在睡谷的林地逡巡着无头骑士的幽灵:“山谷里的人时常会看到他在阴暗的黑夜匆匆驰过, 好像乘风飞奔一样。”其次, 《睡谷的传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带有明显哥特式古旧和神秘的色彩。尽管小说发生时, 美国已经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 仍有历史留下的幽灵在徘徊。“夜色越来越黑暗, 星星似乎在天空中显得更加深远了, 乌云有时把它们遮得一点也看不见了。”山谷、老树、小溪、独木桥、暗夜、墓地、幽灵, 这些元素把小说高潮部分的睡谷衬托得一片鬼气森森。
电影《断头谷》同样营造了浓重的恐怖气氛, 整个影片故事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 再一次让观众领略了波顿一贯的哥特式的阴暗、绝望、荒诞、死亡, 并发挥到极致。影片开拍前, 导演波顿曾要求演员们对《尼罗河上的惨案》及多部福尔摩斯探案片观摩, 因而演员们的表演如同黑白无声电影时代的巨星们一样, 形体及神态演绎极富张力。摄影师艾曼纽尔·布鲁兹科将画面的色彩处理得很黯淡, 以达到黑白片般的恐怖效果。同时, 镜头调度有力快速, 剪辑干净利索, 一动一静之间, 人头已经消失, 而杀人者却不见踪影, 当幸存者慌乱地跳下马车的那一瞬间, 就意味着他也将逃不掉断头的宿命。为了逼真地表现电影的恐怖气氛, 化妆师力求用上不同的最新化妆效果, 并发掘出戏里人物不同寻常的死样。例如, 波顿要求斩首场面必须具有独特风格, 被砍下的头并不会那样轻易地落地, 还得在斧头上漂亮地转三四个圈。为了呈现神秘的断头谷镇, 波顿和工作人员前往英国找到最适合的场景, 他们花
四、结 语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这两部成功的艺术作品虽然故事情节上有一些改编, 但《断头谷》影片忠
实地再现了欧文原著的风采, 把恐怖、梦幻、幽默等非凡的特性混合起来, 产生出令人惊心动魄的银幕效果。《睡谷的传说》虽然出版已经两个多世纪, 其魅力非但丝毫未减, 而且正如评论家C r e g S m i t h 所言:“成为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许, 不久的某一天, 观众们又会在电影银幕上重新发现“无头骑士”的影子。[参考文献]
[1]P u n t e r D a v i d .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T e r r o r :AH i s t o r y o f G o t h i cF i c -t i o n s :F r o m 1756t ot h eP r e s e n tD a y[M].L o n d o n :L o n g m a nG r o u p , 1996.
[作者简介]孙银娣(1976— ), 女, 山东荣成人, 硕士, 河南师范
大学外语教研部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24期
文本研究/电影文学
M O VI EL I TE R AT UR E
评小说《睡谷的传说》与电影《断头谷》
□孙银娣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 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和根据它改编而成的电影《断头谷》虽然被某些评论家认为
“毫无共同之处”,但通过文本细读, 本文得出结论, 虽然两部艺术作品看起来极为不同, 但不同艺术创作之下掩饰的是极大的相似之处, 其效果妙不可言。
[关键词] 《睡谷的传说》;《断头谷》;差异; 相似 “我一直想拍一部影片, 在影片中有一个没有头颅的角色。”好莱坞超级鬼才导演、曾执导过著名影片《蝙蝠侠》的蒂姆·波顿在接受美国《娱乐周刊》采访时说道。波顿的这个梦想在根据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改编的电影《断头谷》中得以实现。
《睡谷的传说》(T h e l e g e n do f t h eS l e e p y H o l l o w ) 是美国著名作家、有着“美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华盛顿·欧文(Wa s h i n g t o nI r v i n g , 1783—1859) 1799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收录在他的著名散文集《见闻札记》中。它与华盛顿·欧文的另外两篇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鬼新郎》被称为美国“最早的现代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无头骑士”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传奇角色。
1922年, 《睡谷的传说》被首次搬上银幕, 名为《无头骑士》(T h e H e a d l e s s H o r s e m a n ) 。此后多个电影版本相继面世, 其中包括1958年迪斯尼的卡通版《睡谷的传说》。而这其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1999年由蒂姆·波顿导演的影片《睡谷》(S l e e p yH o l l o w , 中译名《断头谷》)。这部制作成本不高、几乎无任何特技效果的影片全球票房总额超过一亿美元, 在2000年奥斯卡科幻、恐怖片的最高奖“土星奖”中获得了最佳恐怖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1项提名, 并最终获得72届奥斯卡最佳艺术导演奖, 可见此片在情节演绎与气氛营造上的功力不凡。
波顿的电影版本对欧文的原作进行了一些在某些评论家看来较大的改编, 所以《娱乐周刊》称这部电影为一个全新的《睡谷的传说》, 一个不同于欧文小说的《睡谷》,一部“纯粹的波顿式”影片, 而不是欧文的影片。但通过文本细读, 可以看到, 虽然两部艺术作品看起来极为不同, 但表面的不同艺术创作之下掩饰的是极大的相似之处, 其产生的效果同样妙不可言。
可怕。传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中一个赫塞骑兵的头被炮弹打飞了。死后, 他的阴魂常在夜里骑马飞奔, 到战场上去寻找自己的头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卡波德·克莱恩的小学教师。他狭隘、迷信、缺乏创造力, 给睡谷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里带来不和谐的声音。这个长得像鹤一样的家伙特别贪财, 爱占小便宜, 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 聚敛更多的物质财富。他到每个学生家里吃饭, 想从学生家占点儿便宜, 并且尽量讨好学生的家长, 特别是年轻的母亲。他还是该地区的歌咏教师。年轻的农妇很看好他, 觉得他比他们的丈夫有修养, 举止文明, 每每受到她们的热情款待, 因此受到村里的男人的嫉妒。他还很迷信, 尤其相信鬼神之类的故事。他常常去听老妇人讲的古怪的故事特别是无头骑士的传说, 他想听可还害怕, 当夜晚来临时, 他的恐惧达到了高潮。后来克莱恩爱上德高望重的荷兰农夫的女儿卡特琳娜。当克莱恩遭到情人卡特琳娜拒绝, 借酒消愁, 喝得醉醺醺地骑马回家时, 在途中遇到了无名骑士而传说丧生。有的传说克莱恩没死, 离开了睡谷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他在纽约“得了律师执照, 变成了政客, 奔走竞选, 给报纸写文章, 最后终于当上了十镑法庭的法官。”在故事的结尾, 叙述者杜撰出了类似“绅士莫骑马”等不伦不类的寓意, 既而又莞尔一笑:“对这个故事, 我自己连一半也不相信。”而《睡谷的传说》也随着叙述者这句虚无的喟叹戛然而止。
而《断头谷》讲述的是在18世纪的纽约市里有一位叫做克莱恩(J o h n n y D e p p 饰) 的治安警察, 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用科学去帮助警察调查罪案。由于他的方法对已经建立的警察体制形成潜在的威胁, 所以他被派往了一个名叫“睡谷”的北部的偏僻小镇上去调查一宗连环谋杀案。在小镇郊外阴森险恶的黑丛林里, 他发现了几具被砍掉了头颅的尸体, 当地许多人相信是一个手持斧头、骑着一匹黑马、没有了头的午夜骑士式的幽灵的“杰作”,当地的居民都认为这个没头的骑士是一个邪恶的魔鬼。克莱恩虽然有些害怕, 但有头脑和坚信科学的他却无法接受这一谣传。在展开调查的同时, 他爱上了当地一名女子
932009年第24期
一、故事内容
在《睡谷的传说》中, 欧文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烘托, 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偏僻山村幽静的生活情景。这个地方鬼
气森森, 流传着许多恐怖故事, 其中无头骑士的故事最为
电影文学/文本研究
OVI EL I TERATURE
———苔瑟尔(C h r i s t i n a R i c c i 饰) , 一个行动不便的年轻漂亮女子。为了能娶到她, 为了证明他要比镇上其他人优秀,
他下定决心要揭开这个系列谋杀的真相。
由此可见, 波顿的电影版本对原作实在做了很大的改动:主人公从滑稽而笨拙的乡村教师变成了勇敢而不乏理智的青年干探。而最大的, 也是最重要的变动在于:原作中的无头骑士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作者欧文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存在。无头骑士的惟一一次出场, 其实只是布罗姆为了吓走情敌布莱恩的伎俩。而在电影中, 无头骑士则成了一个确实存在的人物, 骑着黑马, 挥舞着长剑, 为了寻回自己的头颅, 成为女巫谋夺不义之财的工具。因为这个人物的出现, 华盛顿·欧文的优美亲切的小故事成了一个恐怖的商业片。难怪, 电影的名字从《睡谷的传说》换成了《断头谷》。
但既然是改编影片, 原作和影片一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和幽默因素的糅合上。
了三个月时间, 兴建了整个小村镇, 包括一座加盖桥梁、一间教堂、许多栋仿古建筑以及一座巨大的风车, 附近的农场有几百只牛羊, 还有鸭子, 他们在拍片期间一直住在那里。他们把整片谷地变成一座小镇, 希望让每栋建筑都有很诡异的感觉, 散发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让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中世纪的感觉, 忠实地呈现当时的样貌。同样, 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与不安, 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波顿设计了昏暗、充满哥特式色彩又有几分恐怖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使本片毫无争议地跻身于经典恐怖片之列。影片级别评委会给该影片定级为R , 这意味着那些未满17岁的孩子必须由他们的父母陪伴才能观看此影片。
三、幽默因素的糅合
虽然是一部恐怖作品, 但在努力营造恐怖氛围的同时, 两部作品也同时糅合进了一些幽默因素。
欧文通过巧妙地运用英诗中的人物或诗句, 栩栩如生的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 他将克莱恩(C r a n e , 与英语“鹤”同音同形) 的外貌描写得酷似一只鹤。“他身体瘦长, 头很小, 上面是平的, 耳朵大大的, 眼大却无神, 鼻子尖尖的, 看起来像是个风向标, 竖在脖子上, 指示风是朝那个方向吹的。”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忍俊不禁。接着, 欧文又将克莱恩比喻成“下凡的饿神”(引自莎士比亚《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 。其贪婪、自私、爱贪小便宜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而在《断头谷》这部经过重构的新片中, 波顿运用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语言, 在戏剧化与幽默感兼顾的情况下, 使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既浪漫又惊悚的黑色喜剧风格。虽然影片中有一些很血腥或很暴力的动作, 但通过黑色幽默的方法进行处理, 观众却不觉得可怕或恶心, 这就是波顿的风格。他喜欢用幽默的手法去描写一些看起来有些可怕的事情。用波顿本人的话说:“《断头谷》的剧本中有很多美妙的恐怖画面, 这个故事不但新颖, 而且充满了戏剧性和幽默感。”
二、恐怖气氛的营造
欧文对德国民间传说有特殊的偏爱, 《睡谷的传说》也
不例外, 取材于德国无头骑士的传说。整个故事鬼气森森, 弥漫着浓厚的哥特式色彩。根据哥特式小说研究专家D a v i d P u n t e r 在《恐怖的文学:哥特式小说史》中所给出的定义, 哥特式小说有以下特征:“注重描写恐怖事件, 通常采用古旧的背景, 明显利用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人物性格程式化, 情节充满了精心布置的悬念等。”[1]1《睡谷的传说》首先是在故事情节设置上有浓厚的哥特色彩。“无头骑士”代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根据当地居民的传说, 在睡谷的林地逡巡着无头骑士的幽灵:“山谷里的人时常会看到他在阴暗的黑夜匆匆驰过, 好像乘风飞奔一样。”其次, 《睡谷的传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带有明显哥特式古旧和神秘的色彩。尽管小说发生时, 美国已经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 仍有历史留下的幽灵在徘徊。“夜色越来越黑暗, 星星似乎在天空中显得更加深远了, 乌云有时把它们遮得一点也看不见了。”山谷、老树、小溪、独木桥、暗夜、墓地、幽灵, 这些元素把小说高潮部分的睡谷衬托得一片鬼气森森。
电影《断头谷》同样营造了浓重的恐怖气氛, 整个影片故事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 再一次让观众领略了波顿一贯的哥特式的阴暗、绝望、荒诞、死亡, 并发挥到极致。影片开拍前, 导演波顿曾要求演员们对《尼罗河上的惨案》及多部福尔摩斯探案片观摩, 因而演员们的表演如同黑白无声电影时代的巨星们一样, 形体及神态演绎极富张力。摄影师艾曼纽尔·布鲁兹科将画面的色彩处理得很黯淡, 以达到黑白片般的恐怖效果。同时, 镜头调度有力快速, 剪辑干净利索, 一动一静之间, 人头已经消失, 而杀人者却不见踪影, 当幸存者慌乱地跳下马车的那一瞬间, 就意味着他也将逃不掉断头的宿命。为了逼真地表现电影的恐怖气氛, 化妆师力求用上不同的最新化妆效果, 并发掘出戏里人物不同寻常的死样。例如, 波顿要求斩首场面必须具有独特风格, 被砍下的头并不会那样轻易地落地, 还得在斧头上漂亮地转三四个圈。为了呈现神秘的断头谷镇, 波顿和工作人员前往英国找到最适合的场景, 他们花
四、结 语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这两部成功的艺术作品虽然故事情节上有一些改编, 但《断头谷》影片忠
实地再现了欧文原著的风采, 把恐怖、梦幻、幽默等非凡的特性混合起来, 产生出令人惊心动魄的银幕效果。《睡谷的传说》虽然出版已经两个多世纪, 其魅力非但丝毫未减, 而且正如评论家C r e g S m i t h 所言:“成为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许, 不久的某一天, 观众们又会在电影银幕上重新发现“无头骑士”的影子。[参考文献]
[1]P u n t e r D a v i d .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T e r r o r :AH i s t o r y o f G o t h i cF i c -t i o n s :F r o m 1756t ot h eP r e s e n tD a y[M].L o n d o n :L o n g m a nG r o u p , 1996.
[作者简介]孙银娣(1976— ), 女, 山东荣成人, 硕士, 河南师范
大学外语教研部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