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总结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

(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2)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

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

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心史观

(1)基本观点: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用个别人物的思想动机来 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力量作为社会发展根 源,否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宿命论 唯意志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 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饮冰室合集》)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 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宿命论。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 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一切,个人决定一切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主要方面及其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 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等。

作用: ●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 1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2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 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

●它不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作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2) 人口因素:

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人口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18世纪英国的马尔萨斯曾提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将此看作是造成人类社会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

3)生产方式:●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材料生产为存在的基础

物质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念,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奴隶--资本

2、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社会生 活中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结构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产生,内容,变化

马克思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鲁迅先生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

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 意识的相对独性。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先进---发展缓慢,发展缓慢---意识先进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政治经济都很落后,但却诞生了达到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水平的德国古典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已经衰落,然而艺术却又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阿里奥斯托、塔索的诗歌等出现繁荣局面,造型艺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艺术 道德 宗教 政治法律 哲学等相互联系影响

辩证发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量的方面: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 性变革的基础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2)构成: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会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 3)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4)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近代以来三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末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和标志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

我国的科教兴国政策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起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1)内容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意义 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探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 哲学 道德等

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定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包括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机构。

起源 ▲两大对抗阶级的产生

▲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

本质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概念,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职能: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 防范外敌入侵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类型 ▲国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根据国体可以把国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国体有:奴隶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体现和反作用于国体,影响其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马克思:“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2)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 促进作用

——不适合经济基础—— —— 阻碍作用

——适合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二者总是存在着矛盾

(2)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 性的东西;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2)意义 ①这一规律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③这一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 制度的基本性质;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 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 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矛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 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一个社会 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进而决定 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 最为根本。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要把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标准

2、两对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变化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经济基础←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

3,两种矛盾互相交互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 ←

马克思:“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无阶级——有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基本阶级:奴隶主与奴隶

地主与农民

资本家与工人

非基本阶级:自由民和手工业者

小生产者

小商品生产者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2、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量变过程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科学判断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和 重要手段

2、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 步而创造条件

4、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含义: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现有社会 制度而在社会各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作用:社会改革可一定程度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不适应状况,革除社会生活中某 些冲突和弊端,起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三)实践证明: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罗斯福新政 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是富民之路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2.技术: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锋利的双刃剑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 “全球问题”的产生( 何谓“全球问题”)

科技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 空气污染 人口增长过快 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粮食短缺

2 、“全球问题” 的解决

悲观:把社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上

乐观:科学技术身能解决

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马克思: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禽兽

●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培根: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达芬奇: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别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

●霍布斯:人是钟表

马克思经典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12页

(2)人的本质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3)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48页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多数,在质上是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

2、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精神条件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3)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

(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2)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

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

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心史观

(1)基本观点: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用个别人物的思想动机来 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力量作为社会发展根 源,否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宿命论 唯意志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 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饮冰室合集》)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 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宿命论。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 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一切,个人决定一切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主要方面及其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 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等。

作用: ●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 1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2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 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

●它不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作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2) 人口因素:

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人口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18世纪英国的马尔萨斯曾提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将此看作是造成人类社会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

3)生产方式:●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材料生产为存在的基础

物质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念,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奴隶--资本

2、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社会生 活中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结构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产生,内容,变化

马克思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鲁迅先生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

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 意识的相对独性。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先进---发展缓慢,发展缓慢---意识先进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政治经济都很落后,但却诞生了达到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水平的德国古典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已经衰落,然而艺术却又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阿里奥斯托、塔索的诗歌等出现繁荣局面,造型艺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艺术 道德 宗教 政治法律 哲学等相互联系影响

辩证发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量的方面: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 性变革的基础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2)构成: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会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 3)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4)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近代以来三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末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和标志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

我国的科教兴国政策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起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1)内容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意义 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探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 哲学 道德等

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定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包括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机构。

起源 ▲两大对抗阶级的产生

▲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

本质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概念,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职能: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 防范外敌入侵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类型 ▲国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根据国体可以把国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国体有:奴隶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体现和反作用于国体,影响其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马克思:“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2)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 促进作用

——不适合经济基础—— —— 阻碍作用

——适合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二者总是存在着矛盾

(2)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 性的东西;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2)意义 ①这一规律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③这一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 制度的基本性质;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 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 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矛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 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一个社会 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进而决定 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 最为根本。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要把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标准

2、两对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变化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经济基础←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

3,两种矛盾互相交互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 ←

马克思:“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无阶级——有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基本阶级:奴隶主与奴隶

地主与农民

资本家与工人

非基本阶级:自由民和手工业者

小生产者

小商品生产者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2、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量变过程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科学判断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和 重要手段

2、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 步而创造条件

4、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含义: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现有社会 制度而在社会各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作用:社会改革可一定程度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不适应状况,革除社会生活中某 些冲突和弊端,起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三)实践证明: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罗斯福新政 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是富民之路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2.技术: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锋利的双刃剑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 “全球问题”的产生( 何谓“全球问题”)

科技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 空气污染 人口增长过快 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粮食短缺

2 、“全球问题” 的解决

悲观:把社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上

乐观:科学技术身能解决

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马克思: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禽兽

●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培根: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达芬奇: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别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

●霍布斯:人是钟表

马克思经典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12页

(2)人的本质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3)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48页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多数,在质上是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

2、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精神条件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3)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相关内容

  • 第三方物流总结题目及要求
  • 1.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研究 2. 第三方物流企业差异化竞争研究 3. 试论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 4.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 欧洲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与启示 6. 传统物流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变 7. 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8. 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9. 论我国第 ...

  • 3筹集企业资金设立公司315
  • 第三部分 筹集企业资金设立公司 [教学目标] P2 引入第三章 引出第三章内容 [教学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按照工业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应用 借贷记账法,对其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 关键点: 无 [总结过渡] 按图示的资金运动过程,把工业企业基本业务分为三个部分 P ...

  • 家庭教育培训课提纲
  • 家庭教育培训课提纲 2009年11月培训内容: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家庭教育对子女一生的奠基作用 第二节,家庭教育对子女一生的发展作用 第三节,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节,家庭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本章归纳和总结: 用一两句话概括家庭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知识核心点:家庭教育对 ...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总结
  • 根据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从2009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转入第三阶段,即整改落实阶段。这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重点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和完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集中学习、调查研究和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的成果,确保整改落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总结
  • 根据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从2009年12月下旬至2009年2月下旬转入第三阶段,即整改落实阶段。这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重点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和完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集中学习、调查研究和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的成果 ...

  • 镇第三批先进性总结|镇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工作总结
  • xx年11月始,我镇按照上级党委布署,在全镇8个农业村开始进行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共涉及8个村级党组织,457名党员。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我镇村级党组织建设,带动并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现将我镇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汇报如 ...

  • 第三组讨论会总结
  • 中共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党校第三十期 讨 论 会 总 结 组别:第三组 总结人:梁娅白鑫胡皓 时间:2016年4月6日 讨论会总结 根据党校党委要求,为了使党校学员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党的宗旨,丰富党校生活.本周星期三中午我们三组与四组共同开展了以主题为<理想.责任.使命.信念>的讨 ...

  • 高二第三章总结烃的含氧衍生物
  •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总结 一.烃的衍生物性质对比 1.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2.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典型性质比较 3.醛.羧酸.酯的综合比较 4 5.烃的羰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6. 烃的衍生物的比较 二.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三.能使溴水和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有机物 (1)能使溴水褪色的有 ...

  •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 通过6个月的专项检查和分类整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按照制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第三阶段工作方案要求,现已完成第三阶段的全部工作。在第三阶段工作中,公司、各分公司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深入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复查,并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治。现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第三阶段 ...

  • 财经法规必背知识点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考点总结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注意单选.多选) 第二节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考点总结 付出必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祝同学们梦想成真! 第1页 [注意1 [注意2 第三节 会计核算 ☆考点总结 付出必有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