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争?
怎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划分为2个发展时期。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
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 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 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 立抗日根据地,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蓄谋已久,既定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 ——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 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中国 有利条件:国内政局是国共十年对峙.国际: 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
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革命时期:
解决:制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党把农业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所需,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②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封建地租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双交双减)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度过难关
③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④过渡时期:
解决: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作用:通过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⑥新时期:
解决: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作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
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你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
(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绝对不是传播什么“近代文明”,而是要以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并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不仅利用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野蛮和掠夺,更是民族的创伤与屈辱。
(3)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在客观上激发了中华民族近代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奔走,上下求索;但这决不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来中国的目的所在。
(4)评价历史,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不能以片面的客观历史作用作为历史评价的标准。否则,就会不自觉地陷入“美化侵略”,为侵略者“歌功颂德”的误区。
(5)即使没有外来因素,中国自身也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因为在那时中国已经渐渐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只是可能历时更长。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虽然使中国提前发展近代文明,但其带来的破坏更甚。这种破坏不仅包括了资金,土地,人员,还有几千年的文化和人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所以鸦片战争带来的文明只是暴力的畸形文明。
而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岁给中国提前带来了资本主义,但其对中国社会环境的破坏,对中国劳动力和资金的疯狂剥削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所谓“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他并没有认清鸦片战争的本质,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的巨大的伤害。
(6)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第二;理由有:(1)我们不仅对鸦片战争,还要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侵华,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是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它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峰社会。当然,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新思想的萌发,但这只是它的另一方面。(2)不能以客观的“进步”作用作为评判的标准。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阻,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沉沦,使中国近代发展困难重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更是灭顶之灾。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启示
1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靠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们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们的斗争成效甚微,都不能使中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引向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2 .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地主阶级改革派是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结果失败了;洪秀全作为农民战争的领袖,提出了具有平均主义性质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也很快遭到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运用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结果也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三民主义纲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成果,但这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就破产了。
3 .中国革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革命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他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在革命发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宗教既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也不能正确指导现实斗争。维新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指导进行维新变法的,虽然影响很大,结果还是失败了。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理论,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可见,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一切旧的思想武器都败下阵来,都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有崭新的革命理论来指导。
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探索与主张
1、地主阶级主张:
①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未付诸实践,但启迪着后人继续寻求强国救国之道。
②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发展了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它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改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抛弃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③戊戌变法运动是得到一些开明地主拥护,光绪帝支持的爱国运动,但由于顽固派破坏,最终失败。
2、农民阶级主张:
①太平天国领袖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企图建立人间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当然是一种无法实施的空想。
②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实施。
③义和团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的现实,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由于其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实质认识不深,最终失败。
3、资产阶级主张:
①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护派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缺乏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②维新派要求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虽发动百日维新,但最终失败。
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是爱国和进步的。但由于民族工业处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夹缝中,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也是一种空想。
⑤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
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国内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二是缺乏国际政治同盟的有力支持;三是时机不成熟,促使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组织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够完善。
主观原因:一是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三是领导阶级未能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四是未能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五是不能辩证看待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争?
怎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划分为2个发展时期。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
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 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 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 立抗日根据地,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蓄谋已久,既定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 ——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 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中国 有利条件:国内政局是国共十年对峙.国际: 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
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革命时期:
解决:制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党把农业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所需,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②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封建地租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双交双减)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度过难关
③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④过渡时期:
解决: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作用:通过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⑥新时期:
解决: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作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
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你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
(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绝对不是传播什么“近代文明”,而是要以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并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不仅利用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野蛮和掠夺,更是民族的创伤与屈辱。
(3)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在客观上激发了中华民族近代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奔走,上下求索;但这决不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来中国的目的所在。
(4)评价历史,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不能以片面的客观历史作用作为历史评价的标准。否则,就会不自觉地陷入“美化侵略”,为侵略者“歌功颂德”的误区。
(5)即使没有外来因素,中国自身也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因为在那时中国已经渐渐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只是可能历时更长。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虽然使中国提前发展近代文明,但其带来的破坏更甚。这种破坏不仅包括了资金,土地,人员,还有几千年的文化和人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所以鸦片战争带来的文明只是暴力的畸形文明。
而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岁给中国提前带来了资本主义,但其对中国社会环境的破坏,对中国劳动力和资金的疯狂剥削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所谓“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他并没有认清鸦片战争的本质,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的巨大的伤害。
(6)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第二;理由有:(1)我们不仅对鸦片战争,还要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侵华,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是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它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峰社会。当然,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新思想的萌发,但这只是它的另一方面。(2)不能以客观的“进步”作用作为评判的标准。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阻,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沉沦,使中国近代发展困难重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更是灭顶之灾。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启示
1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靠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们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们的斗争成效甚微,都不能使中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引向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2 .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地主阶级改革派是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结果失败了;洪秀全作为农民战争的领袖,提出了具有平均主义性质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也很快遭到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运用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结果也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三民主义纲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成果,但这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就破产了。
3 .中国革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革命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他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在革命发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宗教既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也不能正确指导现实斗争。维新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指导进行维新变法的,虽然影响很大,结果还是失败了。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理论,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可见,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一切旧的思想武器都败下阵来,都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有崭新的革命理论来指导。
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探索与主张
1、地主阶级主张:
①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未付诸实践,但启迪着后人继续寻求强国救国之道。
②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发展了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它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改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抛弃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③戊戌变法运动是得到一些开明地主拥护,光绪帝支持的爱国运动,但由于顽固派破坏,最终失败。
2、农民阶级主张:
①太平天国领袖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企图建立人间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当然是一种无法实施的空想。
②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实施。
③义和团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的现实,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由于其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实质认识不深,最终失败。
3、资产阶级主张:
①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护派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缺乏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②维新派要求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虽发动百日维新,但最终失败。
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是爱国和进步的。但由于民族工业处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夹缝中,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也是一种空想。
⑤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
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国内外
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二是缺乏国际政治同盟的有力支持;三是时机不成熟,促使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组织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够完善。
主观原因:一是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三是领导阶级未能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四是未能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五是不能辩证看待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