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2

中医诊断学2.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辨 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表里,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中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即所谓“二纲六变”。可见,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正式提出了“八纲”之名称。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它可以说明疾病的病情的轻重浅深,以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对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表证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证型:常见者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二)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一是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而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形成。

[临床表现]基本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在六经病中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

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为特征性表现。

(三)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1.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等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4.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等特点的多是表证,反之多为里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感受外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聚,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机理]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于温煦。

(二) 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偏胜者,多为虚热证,即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机理]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虚热内生。

(三)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病人之寒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但热不寒、喜凉、口渴、面赤、肢体温、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但寒不热、喜温、口不渴、面白、肢体凉、大便稀、小便清、舌淡苔白、脉迟或紧者,为寒证。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一)实证

[概念]是感受外邪,或阴阳气血失调,或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等特点。

[临床表现]实证的表现很多,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

[机理]实证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疫气、虫毒等邪气,正气奋起抗邪,正邪剧争。二是脏腑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体内。

(二)虚证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表现不一,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机理]形成虚证的病因病机,虽可以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三)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从病程、体质、声音、疼痛、胀满、舌象、脉象等方面进行鉴别。

四、阴阳辨证

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阴阳是归类病证的两个基本纲领。

(一)阳证

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的,都可归属为阳证。

(二)阴证

临床上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都可归属为阴证。

第三节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一、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常见相兼证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往常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表虚”,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闭与未闭、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而已,毛窍未闭、肤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

二、证候错杂

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的四种情况:

第一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

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热证,即“寒包火”证;

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概念]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临床表现]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但其本质为热,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里实热证有表现。

[机理]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2.真寒假热

[概念]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真寒假热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临床表现]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故必有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虚寒的证候。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必无力,面色虽时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亦可知其“热”为假象。

[机理]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

3.寒热真假的鉴别

鉴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灼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二)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但仔细观察,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2.真虚假实

[概念]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如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虽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知本质属虚,实只是假象。

3.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

以沉取之象为真蒂;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整个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此外,还要注意证候中的可疑之处。

四、证候转化

(一)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

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并且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

2.里邪出表

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

(一) 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2.热证转寒

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二) 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或阴气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虚证转实

是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实的证候。

第四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一、八纲辨证的特点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辨证的基础,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二、八纲为辨证总纲的意义

八纲中的表和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纲领;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八纲辨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疾病本质作出纲领性的辨别,八纲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其间可以相兼、错杂、转化,并且有可能出现证候的真假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八纲辨证的复杂程度,从而可组合成许多种较为具体的类证纲领,如表实里寒证、表寒里热证等,于是扩大了对病情进行辨证的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的证候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可用八纲进行概括。

四、八纲辨证之不足

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应核说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因为尚未能提示病变到底是在气在血,在何脏何腑。 因此,八纲毕竟只是 “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

深人地分析判断。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分析和判断致病因素与性质,就是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的内容主要有:六淫证候、七情证候、毒证、脓证、食积证、虫积证等。本节的学习方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所学过的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析和判断各种病因证候。在此不作重点介绍。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 、阳虚证

[概念]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的性质。

[临床表现]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常见证候,并可兼有神疲、乏力、自汗、气短等气虚的证候。

二、阴虚证

[概念]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

三、亡阳证

[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征。

证型:多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四、亡阴证

[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征。

证型:亡阴多与心、肝、肾有关。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要点:

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阴或亡阳之兆,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结合身凉或身灼、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加以辨别。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汗出 面色 四肢 身 气息 舌 象 脉象

亡阴 汗出如油(热、粘、咸) 红 温和 热 热 红而干 细数或疾

亡阳 冷汗淋漓(凉、稀、淡) 苍白 厥冷 凉 凉 白而润 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分析、判断疾病中气血的盛亏及运行情况。包括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

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

,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形成: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证型: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等,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

气虚可导致的病变:气虚生化不足,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气化无力,可致水湿游留,而生湿、生痰、水液泛滥;推运无力,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还可导致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等。

气虚可与血虚、阳虚、阴虚、津亏等虚证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等证。

(二)气陷证

[概念] 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一般是由气虚证发展而来,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

(三)气不固证

[概念]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自汗,易感冒,出血,二便失禁、滑精、滑胎等。

[辨证要点]气虚证表现与各自不固证的特征并见。

(四)气脱证

[概念]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

气脱与气虚的关系:气脱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

气脱与亡阳的区别:亡阳以肢厥身凉为主要特征,气脱以气息微弱欲绝为主要特征。若二者并见,则称为阳气虚脱。

二、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硷、爪甲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机理]一是失血过多,二是生血不足,三是思虑太过,阴血暗耗,四是瘀血阻络,新血生化障碍,五是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

证型:心血虚证、肝血虚证。尚可形成血虚肠燥证和血虚肤燥生风证。

(二)血脱证

[概念]又称脱血。系因大量出血,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而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等危重证候。血脱又常伴随气脱、亡阳。

三、气滞类证

气滞类证包括气滞以及气逆、气闭。

(一)气滞证

[概念]是指人体某一部分

,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以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疼痛为主症。其胀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可为窜痛、胀痛、攻痛等,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后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机理]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郁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

证型: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影响水津的输布而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二)气逆证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的病理变化所表现的证候。气逆基本上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证型: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喘为肺气上逆;呕吐、嗳气、呃逆为胃气上逆;头痛、头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肝气上逆。

(三)气闭证

[概念]指因大怒、暴惊、优思过极等,致使气机闭塞,可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称神气郁闭证。

[临床表现]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证,或见昏迷、昏厥,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四、血瘀证

[概念]凡离经之血,末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证侯: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霹,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机理]形成瘀血的原因,一是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瘀血;二是气滞或气虚,以致血脉瘀滞,形成瘀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

证型: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 (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脉络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

五、血热证

[概念]脏腑火热炽

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证侯:各种出血,或局部血壅与热象并见为其证候特点。

六、血寒证

[概念]寒邪客于血脉,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辨证要点]局部发凉、疼痛,得温痛减与寒证并见。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

[概念]痰是由水液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痰浊停阻体内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闷,为痰浊阻肺;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多肥胖,为痰阻中焦;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为痰在心;瘰疬、瘿瘤、乳癖、核块等,为痰结肌肤。舌苔腻,脉滑。

[机理]是由于诸种因素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输布而停聚,被寒凝、火煎,凝结浓缩而成痰。

二、饮证

[概念]病理性的“饮”,是指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地较痰为清

稀。由饮邪停聚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即为饮证。

[临床表现]或为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稀涎或清水;或见咳嗽气喘,吐痰多而质稀色白,胸闷心悸,甚或喉中哮鸣有声;或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痛增。并可见眩晕、舌淡嫩、苔白滑、脉弦等症。

[机理]外邪侵袭,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或因中阳素虚,或复因饮食不慎、外邪内侵,以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从而停聚为病

三、水停证

[概念]病理性的“水”,或称“水气”,是因肺、脾、肾等脏腑输布水液功能的失常,以致水液停聚而形成的较饮为清稀,较痰更为清稀,流动性大的病理性产物。

[临床表现]水肿,或腹水,小便短少、不利,舌苔润滑,脉象多濡缓。

[机理]风邪外袭,肺气宣降失司,或湿邪内侵,阻碍脾的运化,或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液,而致水液泛滥,皆可发为水肿。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一、 喜证

二、 怒证

三、 忧思证

四、 悲恐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概念:是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即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

脏腑辨证的源流:《内经》已提出了按脏腑进行辨证的观点。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

证诸篇,从而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只有探明病因病性病机,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候。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脏腑辨证主要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之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心病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主神志功能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

一、心血虚证

[概念]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及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健忘、失眠与血虚一般见症并见。

二、心阴虚证

[概念]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证并见。

三、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与气虚证并见。

四、心阳虚证

[概念]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心悸、怔仲、胸闷及阳虚证并见。

五、心阳虚脱证

[概念]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心阳虚证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与亡阳证并见。

六、心火亢盛证

[概念]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甚则狂躁、神昏、谵语,口渴,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尿赤涩痛与实热证并见。

七、心脉痹阻证

[概念]由于瘀

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原因,导致心脏络脉闭塞不通而出现心悸、心痛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休为特征。瘀阻心脉者,以刺痛为特点,伴有舌暗,或青紫而见瘀斑瘀点,脉细涩;痰阻心脉者,以闷痛为特点,伴见体胖痰多,身重,苔白腻,脉沉滑;寒凝心脉者,以剧痛,突然发作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气滞心脉者,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多伴善太息,脉弦。

[诊断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

八、痰蒙心神证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意识模糊,或精神抑郁,神志痴呆,或突然昏倒,口吐涎沫。苔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神志抑郁错乱与痰浊内盛并见。

九、痰火扰心证

[概念]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狂躁不安,心烦失眠,打人骂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神志亢奋狂乱与痰火内盛并见。

十、瘀阻脑络证

[概念]瘀血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日久,痛如针刺,或健忘、失眠、心悸,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与瘀血证并见。

第二节 肺病辨证

肺病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减退、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肺病的主症有咳喘、吐痰、胸闷或痛、喉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水肿等,其中以咳喘为更为多见。

一、肺气虚证

[概念]肺的机能减弱,其主气司呼吸、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有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咳喘无力,吐痰清稀与气虚证并见。

二、肺阴虚证

[概念]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若虚热内扰之症不明显,称为津伤肺燥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而粘与阴虚内热证并见。

三、风寒犯肺证

[概念]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嗽,痰液清稀与风寒表证并见。

四、风热犯肺证

[概念]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

卫气营血辨证中则属卫分证。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与风热表证并见。

五、燥邪犯肺证

[概念]外界秋令燥邪侵犯肺卫,津液耗伤,肺表失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燥气伤肺证,亦称肺燥证。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凉燥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皮肤干燥,或见鼻衄,咯血,苔薄而干燥少津,发热,微恶寒,脉浮数或浮紧。

[辨证要点]以肺及肺系症状与干燥少津证并见。

六、肺热炽盛证

[概念]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痰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气粗,鼻翼煽动,气息灼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咳喘气粗与里实热证并见。

七、痰热壅肺证

[概念]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证候。又称痰热阻肺证。

[临床表现]咳喘,甚则鼻翼煽动,痰黄稠量多,胸闷,或喉中痰鸣,烦燥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咳喘、痰黄稠与实热证并见。

八、寒痰阻肺证

[概念]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痰多,痰质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闷,或见喘哮痰鸣,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辨证要点]咳喘与寒痰内盛的表现并见。

九、饮停胸胁证

[概念]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以胸胁饱胀,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为“悬饮”。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疼痛,咳唾、身体转侧而痛甚,气息短促,或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

十、风水相搏证

[概念]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属阳水范畴。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薄而亮,小便短少,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以骤起眼睑头面先肿与表卫症状并见。

第三节 脾病辨证

脾病是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水湿停留,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食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食

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并见。

二、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米泔。并见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体虚气坠,内脏下垂。

三、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食少便溏,或浮肿,小便短少,或带下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脾虚失运,消化机能减弱与虚寒症并见。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出血,如便血、溺血、肌衄、鼻衄、月经过多、崩漏,并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脾气虚证与出血并见。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黄而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见症。

六、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内蕴中焦,脾气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的症状。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肝的病变特点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而以实证为主。肝病变化多端,一是肝病证候常相互转化,二是肝病易侵袭他脏而发病。肝病常见的症状有胸胁、少腹及头目等处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动风见症,目疾及前阴部症状。

一、肝血虚证

[概念]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侯: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或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辨证要点]筋脉、目、爪甲失养的见症与血虚表现并存。

二、肝阴虚证

[概念]肝之阴液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胁肋隐隐灼痛,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辨证要点]胁肋隐隐灼痛,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与阴虚内热的表现并存。

三、肝郁气滞证

[概念]肝的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证侯: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辨证要点]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

四、肝火炽盛证

[概念]肝经火盛,气火上逆,而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实热证候。又称肝火上炎证,简称肝火证,亦有称肝胆火盛证、肝经实火证者。

证侯:头目眩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如潮,或突发耳痛耳聋,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肝经循行部位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

五、肝阳上亢证

[概念]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证侯: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耳鸣耳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

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鉴别:两者在证候与病机上有近似之处,因火性炎上,阳气亦亢于上,故均以头面部的症状突出。其区别在于:肝火上炎以目赤头痛,胁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症为主,病程较短,病势较急,阴虚证候不突出,故病性纯属实证,系由火热之邪侵扰所致;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病程较长,病势略缓,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故病性上盛下虚,虚实夹杂,系由气血逆乱所致。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

(一)肝阳化风证

[概念]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导致的一类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轻者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则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

辨证依据:素有肝阳上亢见症,又突见动风之象。

(二)热极生风证

[概念]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归属血分证。

证侯: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要点]高热兼见抽搐等动风之

象。

(三)阴虚动风证

[概念]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证侯;手足蠕动与阴虚见症并见。

[辨证要点]手足蠕动与阴虚见症并见。

(四)血虚生风证

[概念]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目闰 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手足颤动兼见血虚的表现。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的鉴别:热极生风因热邪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致,故以高热伴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为诊断要点,属实热证;肝阳化风系由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失制而成,以眩晕欲仆,项强肢颤,或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属上实下虚之重证;血虚生风与阴虚动风均由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而成,前者以手足麻木、震颤为主症,后者以手足蠕动为主症,二者均属虚证。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肾病主要以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呼吸功能减退,以及脑、髓、骨、发、耳和二变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临床以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呼多吸少,二便异常等为常见症状。

一、肾阳虚证

[概念]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证候。

证侯:腰膝酸冷,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泻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面色白光白或黧黑,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舌淡胖,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辨证要点]性与生殖机能减退,腰膝酸冷与虚寒之象并见。

二、肾虚水泛证

[概念]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

三、肾阴虚证

[概念]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侯: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并见阴虚内热诸症。

辨证依据: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并见虚热之象。

四、肾精不足证

[概念]肾精亏损,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证侯: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低下;成人早

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两足痿软,发脱齿松,神情呆钝,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

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的鉴别:虽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而且皆为虚证,但肾阴虚必兼阴虚内热之表现,肾精亏损却无虚热之变,这是二证的主要区别。

五、肾气不固证

[概念]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精液、二便、经带、胎元不固与气虚症并见。

六、膀胱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证侯: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尿频、尿急,排尿灼痛,伴见湿热之象。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一、胃气虚证

[概念]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退,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的表现与气虚证并见。

二、胃阳虚证

[概念]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胖,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的表现与阳虚症并见。

三、胃阴虚证

[概念]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并见。

四、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要点]胃脘灼热疼痛与实热见症并见。

五、寒饮停胃证

[概念]寒饮留滞于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胃肠有水声,呕吐清水。

六、寒滞肠胃证

[概念]寒邪侵犯肠胃,

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得温则减,恶心呕吐,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肢冷不温,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与实寒证并见。

七、食滞胃肠证

[概念]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烷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

八、胃肠气滞证

[概念]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痛,泻而不爽,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后胀痛得减,或胀痛剧而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辨证要点]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

九、虫积肠道证

[概念]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黄形瘦,睡中齿介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辨证要点]时作腹痛,大便排虫等。

十、肠热腑实证

[概念]邪热入里,与肠中槽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腹满硬痛,便秘与里热炽盛见症并见。

十一、肠燥津亏证

[概念]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舌红苔黄燥,脉细涩。

[辨证要点]大便燥结,难以排出与津亏症状并见。

十二、肠道湿热证

[概念]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并见。

十三、膀胱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尿频、尿急,排

尿灼痛,伴见湿热之象。

十四、胆郁痰扰证

[概念]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

第七节 脏腑兼证

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的病证,称为脏腑兼证,也称脏腑兼病。

一、心肾不交证

概念: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侯。

①心火独亢见症:心烦,失眠,惊悸。

[临床表现] ②肾水亏虚见症:腰酸,遗精,头晕耳鸣。

③阴虚见症: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腰酸遗精与阴虚症并见。

二、心肾阳虚证

①心阳虚见症:心悸怔仲。

[临床表现] ②肾阳虚见症: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③血瘀见症:唇甲青紫,舌淡暗紫或青紫。

④阳虚见症: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微。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肢体水肿与虚寒之象并见。

三、心肺气虚证

①心气虚见症:心悸。

[临床表现] ②肺气虚见症:咳喘,痰稀,胸闷。

③气虚见症:气短乏力,自汗声低 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要点]心悸,咳喘与气虚见症并见。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

[概念]是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侯。

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失眠、健忘,眩晕。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出血。

③气血双虚见症:面色萎黄,神疲无力,舌淡,脉细虚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食少腹胀,出血与气血亏虚并见。

五、心肝血虚证

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临床表现] ②肝血虚见症: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少甚则闭经。

③血虚共同症:头晕,面唇淡白,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之症与血虚见症并见。

六、肺脾气虚证

①肺气虚见症:久咳久喘,痰多稀白,气短。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浮肿。

③气虚见症:见上条。

[辨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短气与气虚的见症并见。

七、肺肾气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以短气喘息为主症的证候。也称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①肺肾降纳失职见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

②气虚证见症:见心肺气虚证。

[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与气虚证并见

八、肺肾阴虚证

①肺阴虚见症: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

[临床表现] ②肾阴虚见症:腰

酸,遗精,月经不调 声音听哑。

③阴虚见症: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少,腰酸遗精与阴虚见症并见。

九、肝火犯肺证

[概念]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

①肝火见症: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

[临床表现] ②肺热见症:咳嗽阵作,或咳血,吐痰黄稠。

③实热证见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与湿热证并见。

十、肝胆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在三焦病证中属中焦病证范畴。

[临床表现]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泛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阴部发痒,带下色黄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及湿热内蕴征象。

十一、肝胃不和证

[概念]是指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侯。

①肝失疏泄见症: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临床表现] ②胃失和降见症:胃脘胀痛,嗳气呃逆。

③气郁化火见症: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胸胁、胃脘胀痛,呃逆嗳气。

十二、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侯。

①脾失健运见症:纳呆、腹胀、肠鸣便溏。

[临床表现] ②肝气郁滞见症:胸胁胀窜痛,善太息,脉弦,易怒。

③肝脾气滞见症: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辨证要点]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肠鸣便溏。

十三、肝肾阴虚证

① 肝阴虚见症:胁痛,头晕目眩,

[临床表现] ②肾阴虚见症:腰酸遗精,经少,健忘 。

③阴虚见症:见上条

[辨证要点]腰酸胁痛,耳鸣遗精与阴虚见症并见。

十四、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①脾阳虚见症:腹冷痛喜按

②肾阳虚见症:腰酸冷痛

③脾肾阳虚共有症:久泻久痢,五更泄泻,水肿,小便不利。

④阳虚见症:畏寒肢冷,面色白光 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泻痢、浮肿,腰腹冷痛与虚寒之象并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

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

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

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

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 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

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

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

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脉症特点: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

分类:

(一)阳明经证

含义: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渴引饮,苔黄燥,面赤,心烦躁扰,脉洪大。

审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二)阳明腑证

含义: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日晡潮热,手足汗出,神昏谵语,狂乱,舌苔黄厚千燥,有芒刺,或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审证要点:腹满疼痛,大便秘结,潮热汗出,苔黄厚燥,脉沉实。

三、少阳病证

含义:指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审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湿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腹时痛,食不下,口不渴,自利,四肢欠温,脉沉弱。

审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

五、少阴病证

含义:是伤寒六经病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病位主要在心肾,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一)少阴寒化证

含义: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肤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若阴盛格阳,则见身热反不恶寒,面赤。

审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厥,但欲寐,脉微细等。

(二)少阴热化证

含义: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含义: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症。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依次相传,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病。

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

4.并病:伤寒病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耍

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

在耗血、动血。温热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提示病情逐渐加重。

一、卫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气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见症,如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邪热雍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热扰胸膈可见心烦 ,坐卧不安;胃肠热结可见日晡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若下利稀水,秽臭,此谓“热结旁流”。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热郁胆经可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四、血分证

含义: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病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病变累及心、肝、肾三脏。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斑疹显露色紫黑,舌深绛,以及出血、动风等症状。或见持续低热,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

总之,血分证主要表现为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热盛伤阴三大类型。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细数。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顺传:从卫分开始,依次传气分、营分、血分。它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而重,由实致虚的传变过程。

逆传:指病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展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上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

语,舌质红绛。

二、中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见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洪数。

三、下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大;或见手足蠕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1.顺传: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 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2.逆传:病邪从肺卫而传人心包。说明邪热炽盛,病情危重。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略)

中医诊断学2.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辨 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表里,病情的寒热,邪正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中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即所谓“二纲六变”。可见,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指出:“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正式提出了“八纲”之名称。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它可以说明疾病的病情的轻重浅深,以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对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表证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证型:常见者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二)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一是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而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形成。

[临床表现]基本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在六经病中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

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为特征性表现。

(三)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1.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2.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等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4.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等特点的多是表证,反之多为里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感受外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聚,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肤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倦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机理]由于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寒内盛,形体失于温煦。

(二) 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偏胜者,多为虚热证,即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机理]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虚热内生。

(三)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病人之寒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但热不寒、喜凉、口渴、面赤、肢体温、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但寒不热、喜温、口不渴、面白、肢体凉、大便稀、小便清、舌淡苔白、脉迟或紧者,为寒证。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一)实证

[概念]是感受外邪,或阴阳气血失调,或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等特点。

[临床表现]实证的表现很多,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

[机理]实证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疫气、虫毒等邪气,正气奋起抗邪,正邪剧争。二是脏腑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体内。

(二)虚证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表现不一,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机理]形成虚证的病因病机,虽可以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三)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从病程、体质、声音、疼痛、胀满、舌象、脉象等方面进行鉴别。

四、阴阳辨证

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阴阳是归类病证的两个基本纲领。

(一)阳证

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的,都可归属为阳证。

(二)阴证

临床上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都可归属为阴证。

第三节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一、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常见相兼证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往常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表虚”,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闭与未闭、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而已,毛窍未闭、肤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

二、证候错杂

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的四种情况:

第一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

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热证,即“寒包火”证;

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概念]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临床表现]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但其本质为热,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里实热证有表现。

[机理]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2.真寒假热

[概念]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真寒假热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临床表现]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故必有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虚寒的证候。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必无力,面色虽时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亦可知其“热”为假象。

[机理]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

3.寒热真假的鉴别

鉴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灼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二)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但仔细观察,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2.真虚假实

[概念]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如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虽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知本质属虚,实只是假象。

3.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

以沉取之象为真蒂;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整个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此外,还要注意证候中的可疑之处。

四、证候转化

(一)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

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并且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

2.里邪出表

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

(一) 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2.热证转寒

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二) 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或阴气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虚证转实

是指病情本为虚证,由于积极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来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故表现为属实的证候。

第四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一、八纲辨证的特点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辨证的基础,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二、八纲为辨证总纲的意义

八纲中的表和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纲领;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八纲辨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疾病本质作出纲领性的辨别,八纲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其间可以相兼、错杂、转化,并且有可能出现证候的真假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八纲辨证的复杂程度,从而可组合成许多种较为具体的类证纲领,如表实里寒证、表寒里热证等,于是扩大了对病情进行辨证的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的证候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可用八纲进行概括。

四、八纲辨证之不足

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应核说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因为尚未能提示病变到底是在气在血,在何脏何腑。 因此,八纲毕竟只是 “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

深人地分析判断。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分析和判断致病因素与性质,就是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的内容主要有:六淫证候、七情证候、毒证、脓证、食积证、虫积证等。本节的学习方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所学过的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析和判断各种病因证候。在此不作重点介绍。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 、阳虚证

[概念]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属虚证、寒证的性质。

[临床表现]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常见证候,并可兼有神疲、乏力、自汗、气短等气虚的证候。

二、阴虚证

[概念]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

三、亡阳证

[概念]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征。

证型:多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四、亡阴证

[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征。

证型:亡阴多与心、肝、肾有关。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要点:

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若突然汗出,往往是亡阴或亡阳之兆,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结合身凉或身灼、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加以辨别。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汗出 面色 四肢 身 气息 舌 象 脉象

亡阴 汗出如油(热、粘、咸) 红 温和 热 热 红而干 细数或疾

亡阳 冷汗淋漓(凉、稀、淡) 苍白 厥冷 凉 凉 白而润 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气、血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分析、判断疾病中气血的盛亏及运行情况。包括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一)气虚证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

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

,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形成: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证型: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等,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

气虚可导致的病变:气虚生化不足,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气化无力,可致水湿游留,而生湿、生痰、水液泛滥;推运无力,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还可导致易感外邪,以及食积、虫积等。

气虚可与血虚、阳虚、阴虚、津亏等虚证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等证。

(二)气陷证

[概念] 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一般是由气虚证发展而来,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

(三)气不固证

[概念]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自汗,易感冒,出血,二便失禁、滑精、滑胎等。

[辨证要点]气虚证表现与各自不固证的特征并见。

(四)气脱证

[概念]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

气脱与气虚的关系:气脱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

气脱与亡阳的区别:亡阳以肢厥身凉为主要特征,气脱以气息微弱欲绝为主要特征。若二者并见,则称为阳气虚脱。

二、血虚类证

(一)血虚证

[概念]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硷、爪甲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机理]一是失血过多,二是生血不足,三是思虑太过,阴血暗耗,四是瘀血阻络,新血生化障碍,五是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

证型:心血虚证、肝血虚证。尚可形成血虚肠燥证和血虚肤燥生风证。

(二)血脱证

[概念]又称脱血。系因大量出血,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而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等危重证候。血脱又常伴随气脱、亡阳。

三、气滞类证

气滞类证包括气滞以及气逆、气闭。

(一)气滞证

[概念]是指人体某一部分

,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以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疼痛为主症。其胀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可为窜痛、胀痛、攻痛等,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后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舌象变化。

[机理]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郁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

证型: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影响水津的输布而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二)气逆证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的病理变化所表现的证候。气逆基本上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证型: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喘为肺气上逆;呕吐、嗳气、呃逆为胃气上逆;头痛、头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肝气上逆。

(三)气闭证

[概念]指因大怒、暴惊、优思过极等,致使气机闭塞,可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称神气郁闭证。

[临床表现]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证,或见昏迷、昏厥,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四、血瘀证

[概念]凡离经之血,末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证侯: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霹,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机理]形成瘀血的原因,一是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瘀血;二是气滞或气虚,以致血脉瘀滞,形成瘀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

证型: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 (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脉络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

五、血热证

[概念]脏腑火热炽

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证侯:各种出血,或局部血壅与热象并见为其证候特点。

六、血寒证

[概念]寒邪客于血脉,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辨证要点]局部发凉、疼痛,得温痛减与寒证并见。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

[概念]痰是由水液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痰浊停阻体内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闷,为痰浊阻肺;纳呆,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多肥胖,为痰阻中焦;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为痰在心;瘰疬、瘿瘤、乳癖、核块等,为痰结肌肤。舌苔腻,脉滑。

[机理]是由于诸种因素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输布而停聚,被寒凝、火煎,凝结浓缩而成痰。

二、饮证

[概念]病理性的“饮”,是指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地较痰为清

稀。由饮邪停聚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即为饮证。

[临床表现]或为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稀涎或清水;或见咳嗽气喘,吐痰多而质稀色白,胸闷心悸,甚或喉中哮鸣有声;或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痛增。并可见眩晕、舌淡嫩、苔白滑、脉弦等症。

[机理]外邪侵袭,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或因中阳素虚,或复因饮食不慎、外邪内侵,以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从而停聚为病

三、水停证

[概念]病理性的“水”,或称“水气”,是因肺、脾、肾等脏腑输布水液功能的失常,以致水液停聚而形成的较饮为清稀,较痰更为清稀,流动性大的病理性产物。

[临床表现]水肿,或腹水,小便短少、不利,舌苔润滑,脉象多濡缓。

[机理]风邪外袭,肺气宣降失司,或湿邪内侵,阻碍脾的运化,或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液,而致水液泛滥,皆可发为水肿。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一、 喜证

二、 怒证

三、 忧思证

四、 悲恐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概念:是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即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

脏腑辨证的源流:《内经》已提出了按脏腑进行辨证的观点。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

证诸篇,从而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只有探明病因病性病机,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候。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脏腑辨证主要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之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心病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主神志功能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

一、心血虚证

[概念]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及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健忘、失眠与血虚一般见症并见。

二、心阴虚证

[概念]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证并见。

三、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与气虚证并见。

四、心阳虚证

[概念]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心悸、怔仲、胸闷及阳虚证并见。

五、心阳虚脱证

[概念]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心阳虚证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与亡阳证并见。

六、心火亢盛证

[概念]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甚则狂躁、神昏、谵语,口渴,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尿赤涩痛与实热证并见。

七、心脉痹阻证

[概念]由于瘀

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原因,导致心脏络脉闭塞不通而出现心悸、心痛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休为特征。瘀阻心脉者,以刺痛为特点,伴有舌暗,或青紫而见瘀斑瘀点,脉细涩;痰阻心脉者,以闷痛为特点,伴见体胖痰多,身重,苔白腻,脉沉滑;寒凝心脉者,以剧痛,突然发作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气滞心脉者,以胀痛为特点,其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多伴善太息,脉弦。

[诊断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

八、痰蒙心神证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意识模糊,或精神抑郁,神志痴呆,或突然昏倒,口吐涎沫。苔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神志抑郁错乱与痰浊内盛并见。

九、痰火扰心证

[概念]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狂躁不安,心烦失眠,打人骂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神志亢奋狂乱与痰火内盛并见。

十、瘀阻脑络证

[概念]瘀血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日久,痛如针刺,或健忘、失眠、心悸,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与瘀血证并见。

第二节 肺病辨证

肺病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减退、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肺病的主症有咳喘、吐痰、胸闷或痛、喉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水肿等,其中以咳喘为更为多见。

一、肺气虚证

[概念]肺的机能减弱,其主气司呼吸、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有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咳喘无力,吐痰清稀与气虚证并见。

二、肺阴虚证

[概念]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若虚热内扰之症不明显,称为津伤肺燥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而粘与阴虚内热证并见。

三、风寒犯肺证

[概念]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嗽,痰液清稀与风寒表证并见。

四、风热犯肺证

[概念]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

卫气营血辨证中则属卫分证。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与风热表证并见。

五、燥邪犯肺证

[概念]外界秋令燥邪侵犯肺卫,津液耗伤,肺表失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燥气伤肺证,亦称肺燥证。据其偏寒、偏热之不同,又有温燥、凉燥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皮肤干燥,或见鼻衄,咯血,苔薄而干燥少津,发热,微恶寒,脉浮数或浮紧。

[辨证要点]以肺及肺系症状与干燥少津证并见。

六、肺热炽盛证

[概念]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痰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气粗,鼻翼煽动,气息灼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咳喘气粗与里实热证并见。

七、痰热壅肺证

[概念]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证候。又称痰热阻肺证。

[临床表现]咳喘,甚则鼻翼煽动,痰黄稠量多,胸闷,或喉中痰鸣,烦燥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咳喘、痰黄稠与实热证并见。

八、寒痰阻肺证

[概念]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痰多,痰质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胸闷,或见喘哮痰鸣,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辨证要点]咳喘与寒痰内盛的表现并见。

九、饮停胸胁证

[概念]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以胸胁饱胀,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又称为“悬饮”。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疼痛,咳唾、身体转侧而痛甚,气息短促,或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

十、风水相搏证

[概念]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属阳水范畴。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薄而亮,小便短少,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以骤起眼睑头面先肿与表卫症状并见。

第三节 脾病辨证

脾病是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水湿停留,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食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食

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并见。

二、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米泔。并见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体虚气坠,内脏下垂。

三、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食少便溏,或浮肿,小便短少,或带下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脾虚失运,消化机能减弱与虚寒症并见。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出血,如便血、溺血、肌衄、鼻衄、月经过多、崩漏,并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脾气虚证与出血并见。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黄而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见症。

六、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内蕴中焦,脾气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的症状。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肝的病变特点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而以实证为主。肝病变化多端,一是肝病证候常相互转化,二是肝病易侵袭他脏而发病。肝病常见的症状有胸胁、少腹及头目等处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动风见症,目疾及前阴部症状。

一、肝血虚证

[概念]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侯: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或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辨证要点]筋脉、目、爪甲失养的见症与血虚表现并存。

二、肝阴虚证

[概念]肝之阴液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胁肋隐隐灼痛,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辨证要点]胁肋隐隐灼痛,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与阴虚内热的表现并存。

三、肝郁气滞证

[概念]肝的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证侯: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辨证要点]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

四、肝火炽盛证

[概念]肝经火盛,气火上逆,而表现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的实热证候。又称肝火上炎证,简称肝火证,亦有称肝胆火盛证、肝经实火证者。

证侯:头目眩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如潮,或突发耳痛耳聋,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肝经循行部位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

五、肝阳上亢证

[概念]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证侯: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耳鸣耳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

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鉴别:两者在证候与病机上有近似之处,因火性炎上,阳气亦亢于上,故均以头面部的症状突出。其区别在于:肝火上炎以目赤头痛,胁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症为主,病程较短,病势较急,阴虚证候不突出,故病性纯属实证,系由火热之邪侵扰所致;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病程较长,病势略缓,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故病性上盛下虚,虚实夹杂,系由气血逆乱所致。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

(一)肝阳化风证

[概念]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导致的一类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轻者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则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

辨证依据:素有肝阳上亢见症,又突见动风之象。

(二)热极生风证

[概念]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归属血分证。

证侯: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要点]高热兼见抽搐等动风之

象。

(三)阴虚动风证

[概念]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证侯;手足蠕动与阴虚见症并见。

[辨证要点]手足蠕动与阴虚见症并见。

(四)血虚生风证

[概念]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目闰 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手足颤动兼见血虚的表现。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的鉴别:热极生风因热邪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致,故以高热伴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为诊断要点,属实热证;肝阳化风系由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失制而成,以眩晕欲仆,项强肢颤,或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属上实下虚之重证;血虚生风与阴虚动风均由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而成,前者以手足麻木、震颤为主症,后者以手足蠕动为主症,二者均属虚证。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肾病主要以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呼吸功能减退,以及脑、髓、骨、发、耳和二变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临床以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经少、经闭、不孕,水肿,呼多吸少,二便异常等为常见症状。

一、肾阳虚证

[概念]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证候。

证侯:腰膝酸冷,男子阳萎、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便泻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面色白光白或黧黑,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舌淡胖,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辨证要点]性与生殖机能减退,腰膝酸冷与虚寒之象并见。

二、肾虚水泛证

[概念]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

三、肾阴虚证

[概念]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证侯: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失眠健忘,并见阴虚内热诸症。

辨证依据: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并见虚热之象。

四、肾精不足证

[概念]肾精亏损,表现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早衰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证侯: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低下;成人早

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两足痿软,发脱齿松,神情呆钝,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

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的鉴别:虽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而且皆为虚证,但肾阴虚必兼阴虚内热之表现,肾精亏损却无虚热之变,这是二证的主要区别。

五、肾气不固证

[概念]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精液、二便、经带、胎元不固与气虚症并见。

六、膀胱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证侯: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尿频、尿急,排尿灼痛,伴见湿热之象。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一、胃气虚证

[概念]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退,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的表现与气虚证并见。

二、胃阳虚证

[概念]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绵绵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胖,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的表现与阳虚症并见。

三、胃阴虚证

[概念]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辨证要点]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并见。

四、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要点]胃脘灼热疼痛与实热见症并见。

五、寒饮停胃证

[概念]寒饮留滞于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胃肠有水声,呕吐清水。

六、寒滞肠胃证

[概念]寒邪侵犯肠胃,

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得温则减,恶心呕吐,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肢冷不温,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与实寒证并见。

七、食滞胃肠证

[概念]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烷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

八、胃肠气滞证

[概念]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痛,泻而不爽,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后胀痛得减,或胀痛剧而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辨证要点]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

九、虫积肠道证

[概念]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黄形瘦,睡中齿介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发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辨证要点]时作腹痛,大便排虫等。

十、肠热腑实证

[概念]邪热入里,与肠中槽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在六经辨证中称为阳明腑实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腹满硬痛,便秘与里热炽盛见症并见。

十一、肠燥津亏证

[概念]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舌红苔黄燥,脉细涩。

[辨证要点]大便燥结,难以排出与津亏症状并见。

十二、肠道湿热证

[概念]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并见。

十三、膀胱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尿频、尿急,排

尿灼痛,伴见湿热之象。

十四、胆郁痰扰证

[概念]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

第七节 脏腑兼证

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的病证,称为脏腑兼证,也称脏腑兼病。

一、心肾不交证

概念: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侯。

①心火独亢见症:心烦,失眠,惊悸。

[临床表现] ②肾水亏虚见症:腰酸,遗精,头晕耳鸣。

③阴虚见症: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腰酸遗精与阴虚症并见。

二、心肾阳虚证

①心阳虚见症:心悸怔仲。

[临床表现] ②肾阳虚见症: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③血瘀见症:唇甲青紫,舌淡暗紫或青紫。

④阳虚见症: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微。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肢体水肿与虚寒之象并见。

三、心肺气虚证

①心气虚见症:心悸。

[临床表现] ②肺气虚见症:咳喘,痰稀,胸闷。

③气虚见症:气短乏力,自汗声低 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要点]心悸,咳喘与气虚见症并见。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

[概念]是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侯。

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失眠、健忘,眩晕。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出血。

③气血双虚见症:面色萎黄,神疲无力,舌淡,脉细虚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食少腹胀,出血与气血亏虚并见。

五、心肝血虚证

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临床表现] ②肝血虚见症: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少甚则闭经。

③血虚共同症:头晕,面唇淡白,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之症与血虚见症并见。

六、肺脾气虚证

①肺气虚见症:久咳久喘,痰多稀白,气短。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浮肿。

③气虚见症:见上条。

[辨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短气与气虚的见症并见。

七、肺肾气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以短气喘息为主症的证候。也称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①肺肾降纳失职见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

②气虚证见症:见心肺气虚证。

[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与气虚证并见

八、肺肾阴虚证

①肺阴虚见症: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

[临床表现] ②肾阴虚见症:腰

酸,遗精,月经不调 声音听哑。

③阴虚见症: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少,腰酸遗精与阴虚见症并见。

九、肝火犯肺证

[概念]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

①肝火见症: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

[临床表现] ②肺热见症:咳嗽阵作,或咳血,吐痰黄稠。

③实热证见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与湿热证并见。

十、肝胆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在三焦病证中属中焦病证范畴。

[临床表现]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泛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阴部发痒,带下色黄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及湿热内蕴征象。

十一、肝胃不和证

[概念]是指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侯。

①肝失疏泄见症: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临床表现] ②胃失和降见症:胃脘胀痛,嗳气呃逆。

③气郁化火见症: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胸胁、胃脘胀痛,呃逆嗳气。

十二、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侯。

①脾失健运见症:纳呆、腹胀、肠鸣便溏。

[临床表现] ②肝气郁滞见症:胸胁胀窜痛,善太息,脉弦,易怒。

③肝脾气滞见症: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辨证要点]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肠鸣便溏。

十三、肝肾阴虚证

① 肝阴虚见症:胁痛,头晕目眩,

[临床表现] ②肾阴虚见症:腰酸遗精,经少,健忘 。

③阴虚见症:见上条

[辨证要点]腰酸胁痛,耳鸣遗精与阴虚见症并见。

十四、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①脾阳虚见症:腹冷痛喜按

②肾阳虚见症:腰酸冷痛

③脾肾阳虚共有症:久泻久痢,五更泄泻,水肿,小便不利。

④阳虚见症:畏寒肢冷,面色白光 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泻痢、浮肿,腰腹冷痛与虚寒之象并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

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

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

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

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 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

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

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

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脉症特点: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

分类:

(一)阳明经证

含义: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渴引饮,苔黄燥,面赤,心烦躁扰,脉洪大。

审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二)阳明腑证

含义: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日晡潮热,手足汗出,神昏谵语,狂乱,舌苔黄厚千燥,有芒刺,或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审证要点:腹满疼痛,大便秘结,潮热汗出,苔黄厚燥,脉沉实。

三、少阳病证

含义:指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审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湿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腹时痛,食不下,口不渴,自利,四肢欠温,脉沉弱。

审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

五、少阴病证

含义:是伤寒六经病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病位主要在心肾,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一)少阴寒化证

含义: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肤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若阴盛格阳,则见身热反不恶寒,面赤。

审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厥,但欲寐,脉微细等。

(二)少阴热化证

含义: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含义: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症。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依次相传,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病。

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

4.并病:伤寒病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耍

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与脏腑的关系: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入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

在耗血、动血。温热病邪由卫分入气分,再入营分、血分,提示病情逐渐加重。

一、卫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气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见症,如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邪热雍肺,肺失宣降可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热扰胸膈可见心烦 ,坐卧不安;胃肠热结可见日晡潮热,腹胀痛拒按,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若下利稀水,秽臭,此谓“热结旁流”。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热郁胆经可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

含义:指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

四、血分证

含义: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病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病变累及心、肝、肾三脏。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斑疹显露色紫黑,舌深绛,以及出血、动风等症状。或见持续低热,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

总之,血分证主要表现为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热盛伤阴三大类型。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细数。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顺传:从卫分开始,依次传气分、营分、血分。它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而重,由实致虚的传变过程。

逆传:指病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展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上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

语,舌质红绛。

二、中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见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洪数。

三、下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证侯: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大;或见手足蠕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1.顺传: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 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2.逆传:病邪从肺卫而传人心包。说明邪热炽盛,病情危重。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略)


相关内容

  • 2017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及题型介绍
  • 学霸啦消息: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22日24时截止,考试时间为10月14日.15日,本文就考试科目及题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新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啦(xuebala)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 ...

  • [通知]中医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质量管理与质控指标和质控考核细则印发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中医住院病案首页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填报质量,根据工作安排,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和<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6版)>,我局组织制定了 ...

  • 中医诊断为什么没有定量的描述?
  • 中医批判之二 中医诊断为什么没有定量的描述? 史地闻神 看看中医诊断过程的描述,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统统都没有定量测定的描述,以便为诊断提供数据依据,作出定性的判断,最后确定到底是哪种病症,病症的程度如何. 我们都知道科学的东西都离不开定量的测定,为定性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凡是逻辑思维的学科不论是 ...

  •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 ·776·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7月第36卷第7期CJITWM,July2016,Vol.36,No.7 ·指南·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筹委会) 证候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1] ,证候诊断研究是建立在广度.深度.基础与深入.数据研究与 临床实际相结 ...

  • 201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诊断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分类 医学 教育. ...

  • 最新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含辨证)
  •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2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 表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4 - 问诊(问现在症状) 研究生入学考试& ...

  • 外科3个临床路径
  • 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的成脓期患者. 一.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痈(ICD 编码:BWR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N61) (二)诊断依 ...

  • [中医诊断学]80集全( 成都中医大·马维琪)
  • 课程标题:<中医诊断学>80集全( 成都中医大·马维琪) 课程分类:   医药学 关键词TAG:成都中医大  中医诊断学 课程主播:   成都中医大  中医诊断学 01.[绪论]概述.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历) 02.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基本原则之 ...

  • 自学中医应该看哪几本书?
  • 自学中医应该看哪几本书? 2010-06-04 14:03 | 分类:中医 | 浏览6321次 我对传统中医很感兴趣,想在工作之余学点知识.但是从事的专业和医学无关,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知哪位前辈能否推荐几本书,最好是由浅入深的.谢谢了. 分享到: 2010-06-04 14:04 提问者采纳 ...

  • 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
  • 摘要: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