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
2007年度自查报告
建筑工程学院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关于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动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根据学院《关于开展2007年度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课程组成员认真参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对照课程申报表中承诺的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对本年度《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教学队伍建设
本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如刘志麟、申淑荣、张喆、杨志刚均为《建筑制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直参与该课程的建设工作,这给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的技术、专业等帮助。刘志麟副教授主持的院级科研课题《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已于2007结题,参与教师今年围绕该课程的建设撰写论文3篇。教师团队中教师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协作精神好,教师工作责任感强。教学队伍稳定,教研室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研究生学历教育,教书育人师德优良,教学特色鲜明。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精品课程在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在课程教学过程和考核中逐步扩大案例教学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构造思维为主线。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于建
筑构造及设计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课件教学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了对理论学习的掌握和理解。
2.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教育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了职业标准、及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课程考核以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内容比较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同时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1. 教材及相关资料:随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房屋建筑学》和《建筑制图》整合《建筑识试图与构造》,刘志麟副教授主编的《建筑识图与构造》已由科学出版社书版,魏松主编、其他课程主讲教师参与编写的《建筑识图与构造》也计划在2008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课程组相关教师正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建设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2. 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学院技能训练中心的配合和支持,建筑工程学院今年建设了建筑构造实训室,新购置了建筑构造模型30件,极大的满足了建筑构造内容的教学需要。
3. 网络教学环境:本门精品课程都较好地完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保持较高的更新率。课程的网络课件制作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起到了推进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深入的积极作用。为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开设了在线留言专栏,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考核体制:在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表征、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设。今年对考核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试卷除必要的知识点外,重点体现了对专业综合知识点的分析、解决及运用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能力。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要评价手段,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手段:本门精品课程都充分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通过对2007年精品课程的自查工作,认识到了通过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通过检查,我们也认识到了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克服,如对于教学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并形成良性机制应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改和教学研究,并形成阶段性成果;学校整体网络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条件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建设;下一步的工作中我课程组将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建设,例如上传教师授课录像等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建设。
建筑工程学院
《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
2007年度自查报告
建筑工程学院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关于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动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根据学院《关于开展2007年度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我课程组成员认真参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对照课程申报表中承诺的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对本年度《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教学队伍建设
本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如刘志麟、申淑荣、张喆、杨志刚均为《建筑制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直参与该课程的建设工作,这给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的技术、专业等帮助。刘志麟副教授主持的院级科研课题《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已于2007结题,参与教师今年围绕该课程的建设撰写论文3篇。教师团队中教师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协作精神好,教师工作责任感强。教学队伍稳定,教研室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研究生学历教育,教书育人师德优良,教学特色鲜明。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精品课程在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在课程教学过程和考核中逐步扩大案例教学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构造思维为主线。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于建
筑构造及设计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课件教学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了对理论学习的掌握和理解。
2.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教育学生掌握该门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了职业标准、及实践技能考核标准,课程考核以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内容比较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同时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
1. 教材及相关资料:随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房屋建筑学》和《建筑制图》整合《建筑识试图与构造》,刘志麟副教授主编的《建筑识图与构造》已由科学出版社书版,魏松主编、其他课程主讲教师参与编写的《建筑识图与构造》也计划在2008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课程组相关教师正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建设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2. 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学院技能训练中心的配合和支持,建筑工程学院今年建设了建筑构造实训室,新购置了建筑构造模型30件,极大的满足了建筑构造内容的教学需要。
3. 网络教学环境:本门精品课程都较好地完成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保持较高的更新率。课程的网络课件制作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起到了推进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深入的积极作用。为增强师生互动,建立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开设了在线留言专栏,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考核体制:在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表征、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和建设。今年对考核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试卷除必要的知识点外,重点体现了对专业综合知识点的分析、解决及运用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能力。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要评价手段,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手段:本门精品课程都充分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通过对2007年精品课程的自查工作,认识到了通过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通过检查,我们也认识到了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克服,如对于教学队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并形成良性机制应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改和教学研究,并形成阶段性成果;学校整体网络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条件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建设;下一步的工作中我课程组将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建设,例如上传教师授课录像等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建设。
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