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节选)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6.文章开头举了一些例子来引出观点,下面所举例子与文中例子不同类的是

A.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罐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

B.某艺术品在前几年表现平平,可是在今年的拍卖会上却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C.小时侯在乡下,早晚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便觉得它们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

7.对例子中所举人生经验的理解,作者认为其缘由是什么,下面的论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态度和观点决定一切。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

C.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

D.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B.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D.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阅读答案:

6.答案B。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个观点,艺术品在短时间内有价格的起伏,往往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无关。 

7.D。前面三项表达不完整,所以不准确。

8.A。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太绝对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节选)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6.文章开头举了一些例子来引出观点,下面所举例子与文中例子不同类的是

A.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罐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

B.某艺术品在前几年表现平平,可是在今年的拍卖会上却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C.小时侯在乡下,早晚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便觉得它们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

7.对例子中所举人生经验的理解,作者认为其缘由是什么,下面的论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态度和观点决定一切。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

C.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

D.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B.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D.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阅读答案:

6.答案B。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个观点,艺术品在短时间内有价格的起伏,往往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无关。 

7.D。前面三项表达不完整,所以不准确。

8.A。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太绝对化。


相关内容

  • 美学散步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节选) 宗白华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先谈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 ...

  • 梵高的坟茔(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曾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凛冽,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 ②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迹.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 ...

  •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 ...

  • 读柳永(节选)阅读答案
  • 读柳永(节选)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 ...

  • 建筑的艺术阅读答案
  • 阅读<建筑的艺术>(节选),完成18--19题.(8分) 建筑的艺术(节选) 梁思成 ①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前面所谈到的比例,有许多就是节奏或者韵律的比例.这种节奏和韵律也是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的,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天安门是重点的一节或者一个拍子,然后左 ...

  • 花之笔记节选阅读答案
  • 篇一:花之笔记节选阅读答案 花之笔记阅读答案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花之笔记阅读答案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花之笔记我喜欢那些美得扎实厚重的花,像百合.荷花.木棉,但我也喜欢那些美得让人发愁的花,特 别是开在春天的,花瓣儿菲薄菲薄,眼看着便要薄得没有了的花,像桃花.杏花.李 ...

  • 晚风中眺望彼岸(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晚风中眺望彼岸(节选) 迟子建 21世纪就在一片庸碌声中平凡地开始了.你别指望在那个世纪之交会有数百条彩虹横空出世令你惊喜不已,也不必担心像某些预言家所讲的那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地球和人类在我看来都是很皮实的东西,虽然有陨石雨.战争.饥荒.瘟疫等等不间断地折磨 ...

  • 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 汪曾祺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祝: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 ...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