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石原慎太郎在今年4月高调宣称东京都将从私人手中购置钓鱼岛,可能也不会引发两岸三地民间人士新一轮高调保钓,或许不会有中日关系瞬间降温。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石原的购岛闹剧激起了中国成都、广州、深圳、长春等地部分民众自发的反日群聚活动;在北京甚至还出现个别人自行拦截日本驻华大使车辆、夺取车头日本国旗的意外行为——这些民间过激交锋,令中日两国政府都被逼到难以回旋的境地。 中日有关钓鱼岛的争议并不复杂,但历史纠结却难以瞬间化解。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测和利用意识稍晚,海上的领土争端较之陆地更多,全球有超过一半的海上边境处于未明确划界的状态。但综观全球,很少有如东亚这般频繁激发民情,动辄剑拔弩张,引发外交争端。 出现这一情势的根源在于,东亚各国的历史心结仍然没有解开。极端主义者一句言论,随时可能引发人们对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苦难史的回忆,以及对日本政府在道歉问题上的反感。其间恩怨情仇之深,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类似民族和国家冲突略有不同。 德国与法国曾经的历史积怨,并不亚于亚洲各国:德国与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的战争开始,到普法战争,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战”、“二战”,一直为德法边境上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归属打个不停,双方结下几百年的世仇。 而现在,该地区及整个德法国境线上都没有任何驻军。在2004年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法国还邀请了德国首脑参加,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论及德法和解的“秘方”是:“仇恨没有未来,而通往和平之路永远开放。”在诺曼底绵延的海滩边,有美军公墓、英军公墓、加拿大军公墓、波兰军公墓,也有侵略者德军的公墓,它们共同静静接受悼念和反思。 历史宿怨之外,东亚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系数: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20年之后,表现出更强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日本经历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滞胀期,年平均GDP增长徘徊在1%上下。自身前路不明,加之地区力量变化,加剧了日本素来的岛国危机感,理性思考的声音渐弱。与2005年中日关系降到冰点时相比,在此轮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本的精英层对于舆论的引领颇为负面,日本似乎失去了以往包容的态度,以及和平处理领土关系的平和心态。 由《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八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84.3%的日本人存在着对中国的厌烦心理;今年7月31日,日本公布新的《防务白皮书》,把防务重点转移到日本西南地区,这被外界理解为直接针对中国。中国如何审慎应对,外界颇为关注。 日本被不自信的负能量情绪笼罩,恰恰需要中国在战略上更加自信。德法摒弃前嫌的经验证明,经济上的互惠互存可以减弱双方的敌意,中日在这方面其实有较为坚实的基础。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3449亿美元,进一步超越日美贸易额(2670亿美元);中国在环保、交通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巨大的需求潜力,均是日本希望大有作为的出口优势所在。可以说,从经济关系上看,中国仍然需要日本,日本更离不开中国,双边彻底交恶的动机并不存在。 从长远看,东亚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将继续把东亚各国“粘”在一起。今年5月,中日韩三国决定在年底前开始自由贸易区(FTA)谈判。作为“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如今终于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表明互利合作仍然是东亚经济的主旋律。 但近一个月来,中日、韩日之间均出现领土争端,再次让这个计划出现变数。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此轮争端中,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与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来说,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和简单的外交强硬,只会加剧“中国威胁论”。 钓鱼岛问题说大也大,因为它关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说小也小,因为它并不是中日之间的核心问题或唯一问题,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间,仅纠缠于原则问题,可能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并对中日关系及亚洲和平稳定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可以说,钓鱼岛主权归属不仅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东亚乃至亚洲和平与稳定的敏感问题。参与其中者事实上不仅限于本地区内的国家。中国需要在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东盟国家之间保持微妙的外交平衡,单纯的民族主义倾向,容易陷中国于孤立。 从长计议,中日双方的外交决策者都应冷静思考、审慎行动。强硬碰撞或诉诸武力,可能严重损害中日两国。而理智言行,则给双方以回转空间。邓小平1979年针对钓鱼岛问题而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当前复杂现实条件下并不过时,应当继续坚持。而要避免舆论环境失控,搁置争议几乎是唯一、必须的选择。
如果没有石原慎太郎在今年4月高调宣称东京都将从私人手中购置钓鱼岛,可能也不会引发两岸三地民间人士新一轮高调保钓,或许不会有中日关系瞬间降温。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石原的购岛闹剧激起了中国成都、广州、深圳、长春等地部分民众自发的反日群聚活动;在北京甚至还出现个别人自行拦截日本驻华大使车辆、夺取车头日本国旗的意外行为——这些民间过激交锋,令中日两国政府都被逼到难以回旋的境地。 中日有关钓鱼岛的争议并不复杂,但历史纠结却难以瞬间化解。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测和利用意识稍晚,海上的领土争端较之陆地更多,全球有超过一半的海上边境处于未明确划界的状态。但综观全球,很少有如东亚这般频繁激发民情,动辄剑拔弩张,引发外交争端。 出现这一情势的根源在于,东亚各国的历史心结仍然没有解开。极端主义者一句言论,随时可能引发人们对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苦难史的回忆,以及对日本政府在道歉问题上的反感。其间恩怨情仇之深,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类似民族和国家冲突略有不同。 德国与法国曾经的历史积怨,并不亚于亚洲各国:德国与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的战争开始,到普法战争,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战”、“二战”,一直为德法边境上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归属打个不停,双方结下几百年的世仇。 而现在,该地区及整个德法国境线上都没有任何驻军。在2004年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法国还邀请了德国首脑参加,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论及德法和解的“秘方”是:“仇恨没有未来,而通往和平之路永远开放。”在诺曼底绵延的海滩边,有美军公墓、英军公墓、加拿大军公墓、波兰军公墓,也有侵略者德军的公墓,它们共同静静接受悼念和反思。 历史宿怨之外,东亚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系数: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20年之后,表现出更强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日本经历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滞胀期,年平均GDP增长徘徊在1%上下。自身前路不明,加之地区力量变化,加剧了日本素来的岛国危机感,理性思考的声音渐弱。与2005年中日关系降到冰点时相比,在此轮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本的精英层对于舆论的引领颇为负面,日本似乎失去了以往包容的态度,以及和平处理领土关系的平和心态。 由《中国日报》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八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84.3%的日本人存在着对中国的厌烦心理;今年7月31日,日本公布新的《防务白皮书》,把防务重点转移到日本西南地区,这被外界理解为直接针对中国。中国如何审慎应对,外界颇为关注。 日本被不自信的负能量情绪笼罩,恰恰需要中国在战略上更加自信。德法摒弃前嫌的经验证明,经济上的互惠互存可以减弱双方的敌意,中日在这方面其实有较为坚实的基础。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3449亿美元,进一步超越日美贸易额(2670亿美元);中国在环保、交通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巨大的需求潜力,均是日本希望大有作为的出口优势所在。可以说,从经济关系上看,中国仍然需要日本,日本更离不开中国,双边彻底交恶的动机并不存在。 从长远看,东亚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将继续把东亚各国“粘”在一起。今年5月,中日韩三国决定在年底前开始自由贸易区(FTA)谈判。作为“东亚共同体”的第一步,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如今终于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表明互利合作仍然是东亚经济的主旋律。 但近一个月来,中日、韩日之间均出现领土争端,再次让这个计划出现变数。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此轮争端中,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与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来说,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和简单的外交强硬,只会加剧“中国威胁论”。 钓鱼岛问题说大也大,因为它关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说小也小,因为它并不是中日之间的核心问题或唯一问题,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间,仅纠缠于原则问题,可能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并对中日关系及亚洲和平稳定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可以说,钓鱼岛主权归属不仅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问题,也是关乎东亚乃至亚洲和平与稳定的敏感问题。参与其中者事实上不仅限于本地区内的国家。中国需要在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东盟国家之间保持微妙的外交平衡,单纯的民族主义倾向,容易陷中国于孤立。 从长计议,中日双方的外交决策者都应冷静思考、审慎行动。强硬碰撞或诉诸武力,可能严重损害中日两国。而理智言行,则给双方以回转空间。邓小平1979年针对钓鱼岛问题而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当前复杂现实条件下并不过时,应当继续坚持。而要避免舆论环境失控,搁置争议几乎是唯一、必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