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弘扬传统文化 汲取国学精华
一个强大的自立与世界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 相匹配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逐步走向富强的国人豁然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的意识在不少国民的头脑中日渐增强,从学术界到市井社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正是由于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今 几年来,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学热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渊源而流长,博大而深邃,他凝聚了先哲圣贤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世价值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他本应作为我们的血脉,声声不息,永世流传。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经被堵死过、中断过。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曾经无情的把国学抛弃在一边,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先后有过一百多年时间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文革十年更是登峰造极,以至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是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惨重了。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民族,也是一个能够温故知新、不断进取、与时具进的学习性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吸收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洋为中国,为加快我国的经
济建设步伐,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打开窗户的同时,一些西方没落文化和腐朽的思想也着着实蒙蔽了我们一些人的眼睛。面对新旧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充满迷茫,惶惑和挣扎;一些人的精神充满危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更有一些人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水平低下,坑蒙拐骗,甚至践踏生命,在正处与转行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所有这些, 除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外外,还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汲取国学精髓的营养,到中华文化里寻找慰藉和共识当中寻找出路。值得可喜的是,当前市面上有关学国学、用国学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依托大专院校举办的国学研修班数不胜数,中央和各地方媒体开办的国学讲坛和知识竞赛不胜枚举,愈来愈受欢迎。不仅社会上学国学的热潮,而且许多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在这种形式下,在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增设国学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往大的说,它是坚持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价值的需要。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融会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中国人的姓命之学。只有是我们民族
的根基和血脉代代相传,才是我们的民族不变种、不变心、不变色、不变样,永远保持共有的精神家园,永远具有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对话的魅力。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往小里说,它是我们个人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国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而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我们不少人却不懂得或很少懂得这门学问。我们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里是行家里手,而这个共同的科目里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有的甚至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何物怎么能行?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作为读书人,不能不知国学。因此,抓紧补上国学这一课,也是当代中国读书人古为今用的一种现实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社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懈动力,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大力宏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识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学习国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一条重要途径。鉴与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继续教育协会组织有关专
家学者,编写了国学知与行这本书,作为对全省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的教材。该书既注意从面上覆盖国学繁多的知识点,又注重突出名言佳句和主要思想观点,既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灌输,更注重得其要领学以致用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便与广大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
每当一位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预示着他即将走进国学的大门。在此我建议大家:一是很好的了解国学知识。熟悉国学涵盖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流派的特点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总体上把握国学的内涵和脉络。二是要掌握主要思想观点。了解国学涉及的重要概念,熟悉国学典籍中的千古名句,梳理其主要思想观点。融会贯通地理解国学精神。三是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汲取国学与当代社会相适用,与现代文化相协调的积极精神,体会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着眼当今修身处世干事业的实际,在经世致用上下工夫,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希望大家以渴求知识的满腔热忱,阔步走进国学的殿堂,去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用国学精神洗涤我们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我们的精气神,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章
第一节 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祖辈为宋国贵族,在孔子前几世没落。孔子一生大步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家。
孔子3岁是,父亲叔,母亲颜征在孔子15岁是立志作学问。再年长一些时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工作,他虚心好学,有过无数位老师,相传他曾经向老子问礼,由于勤奋好学,孔子30多岁的时候,已经博学多才,成为有名的学者,开始在阙里收徒受业,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主张己所不能勿施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退行仁政,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学与思的结合,讲求因学施教,有教无类,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战,在齐国他作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问政事,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他准备重用孔子,结果因齐相晏婴阻挠,最终作罢。孔子随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讲学。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被提为司空、大司寇,辅佐国事。为了提高国君的威望,孔子力削弱三桓结果遇到了三家大夫的反对,
矛盾激化,不久,齐国送来名马美女,鲁国君臣欣然接受,终日沉迷不已。孔子失望之余,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遍游诸国,只是为了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终无所遇。其间,他曾被卫国质疑;遭遇过贵族叛乱;出陈国时被楚人围困,绝粮七日,在游离十余年后,鲁国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在求仕,潜心整理古籍文献,培养弟子。
以孔子为宗师,创始于春秋末期的重要学派叫儒家。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经从事过相礼,精通礼、等六艺。
如弘扬传统文化 汲取国学精华
一个强大的自立与世界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 相匹配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逐步走向富强的国人豁然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的意识在不少国民的头脑中日渐增强,从学术界到市井社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正是由于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今 几年来,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学热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渊源而流长,博大而深邃,他凝聚了先哲圣贤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世价值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他本应作为我们的血脉,声声不息,永世流传。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经被堵死过、中断过。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曾经无情的把国学抛弃在一边,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先后有过一百多年时间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文革十年更是登峰造极,以至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是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惨重了。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民族,也是一个能够温故知新、不断进取、与时具进的学习性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吸收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洋为中国,为加快我国的经
济建设步伐,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打开窗户的同时,一些西方没落文化和腐朽的思想也着着实蒙蔽了我们一些人的眼睛。面对新旧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充满迷茫,惶惑和挣扎;一些人的精神充满危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更有一些人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水平低下,坑蒙拐骗,甚至践踏生命,在正处与转行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所有这些, 除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加强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外外,还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汲取国学精髓的营养,到中华文化里寻找慰藉和共识当中寻找出路。值得可喜的是,当前市面上有关学国学、用国学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依托大专院校举办的国学研修班数不胜数,中央和各地方媒体开办的国学讲坛和知识竞赛不胜枚举,愈来愈受欢迎。不仅社会上学国学的热潮,而且许多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在这种形式下,在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增设国学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往大的说,它是坚持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价值的需要。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融会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是中国人的姓命之学。只有是我们民族
的根基和血脉代代相传,才是我们的民族不变种、不变心、不变色、不变样,永远保持共有的精神家园,永远具有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对话的魅力。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往小里说,它是我们个人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国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而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我们不少人却不懂得或很少懂得这门学问。我们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里是行家里手,而这个共同的科目里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有的甚至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何物怎么能行?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作为读书人,不能不知国学。因此,抓紧补上国学这一课,也是当代中国读书人古为今用的一种现实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社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懈动力,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大力宏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识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学习国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一条重要途径。鉴与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继续教育协会组织有关专
家学者,编写了国学知与行这本书,作为对全省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的教材。该书既注意从面上覆盖国学繁多的知识点,又注重突出名言佳句和主要思想观点,既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灌输,更注重得其要领学以致用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便与广大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
每当一位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预示着他即将走进国学的大门。在此我建议大家:一是很好的了解国学知识。熟悉国学涵盖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流派的特点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总体上把握国学的内涵和脉络。二是要掌握主要思想观点。了解国学涉及的重要概念,熟悉国学典籍中的千古名句,梳理其主要思想观点。融会贯通地理解国学精神。三是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汲取国学与当代社会相适用,与现代文化相协调的积极精神,体会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着眼当今修身处世干事业的实际,在经世致用上下工夫,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希望大家以渴求知识的满腔热忱,阔步走进国学的殿堂,去领略国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用国学精神洗涤我们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我们的精气神,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章
第一节 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祖辈为宋国贵族,在孔子前几世没落。孔子一生大步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学家。
孔子3岁是,父亲叔,母亲颜征在孔子15岁是立志作学问。再年长一些时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工作,他虚心好学,有过无数位老师,相传他曾经向老子问礼,由于勤奋好学,孔子30多岁的时候,已经博学多才,成为有名的学者,开始在阙里收徒受业,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主张己所不能勿施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退行仁政,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学与思的结合,讲求因学施教,有教无类,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战,在齐国他作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到齐国的第二年,齐景公向孔子问政事,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他准备重用孔子,结果因齐相晏婴阻挠,最终作罢。孔子随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讲学。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被提为司空、大司寇,辅佐国事。为了提高国君的威望,孔子力削弱三桓结果遇到了三家大夫的反对,
矛盾激化,不久,齐国送来名马美女,鲁国君臣欣然接受,终日沉迷不已。孔子失望之余,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遍游诸国,只是为了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终无所遇。其间,他曾被卫国质疑;遭遇过贵族叛乱;出陈国时被楚人围困,绝粮七日,在游离十余年后,鲁国季康子听从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把孔子从卫国接了回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然而在政治上仍不被重用。孔子不在求仕,潜心整理古籍文献,培养弟子。
以孔子为宗师,创始于春秋末期的重要学派叫儒家。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经从事过相礼,精通礼、等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