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

创造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的创造教育的思想

(一)南宋 胡宏 提出“有疑”、“有见”; 朱熹 提出“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的创造性学习程序;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蔡元培 五育并举 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质和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实施创造教育,首先要有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以

二、西方的创造教育思想

(一)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二)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以“变化”为基本出发点,认为人的教育也要有变化。

一个具体的教育目的应有三个标准:

1、 2、 3、

它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

它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也能被活动改变; 它必须在计划的程序中对自由和创造的活动起作用。

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将儿童的学习和创作冲动分为四种:

三、创造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创造教育是在人们普遍地接受“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美国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的人化形式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较普遍的存在着对“基础”认识狭隘化和短期化问题。

狭隘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位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语文、数学等,或者是当前社会较重视的和强调的,如计算机等。

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喀什成绩提高。

四、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一)内涵与本质

我们所理解的创造教育是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和创新的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 1、创造是广义的,与创新一词的相近,与发明发现有明显区别;

2、创造不仅表现在思维技术的出新和物质产品的前所未有,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受教育者一种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获得及方式方法的运用。

4、 3、 2、 1、

社会冲动,与他人共享的欲望和兴趣;

建设性冲动,制造东西的欲望和兴趣;

探究性冲动,试探环境的欲望和兴趣;

表现性冲动,表现自己的个体的欲望和兴趣。

为此,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革命性的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实用主义教育看来,其教育目的只有通过活动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好地实现。

生活为本源与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有三大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强烈地批判旧教育中的陈规陋习,主张以新教育代替旧教育,并明确指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方法就是实验。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从目的指向上看,创造教育主要在素质特征的教育活动,活动产品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组织、新的或独特的想法与设计、创作作品、自我展示与自我实现等。其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创造性品质或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二)创造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

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各种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从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以下几点很重要: 1、创造的动机,包括创造的兴趣和需要。 2、创造的想象力,包括联想能力和创造性的幻想。 3、创造的意识,包括创造的敏感性和创造意识。

五、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从基础做起)

在基础教育里,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知识的创造、德性的创造和文化的创造。

学生的过重负担的主要表现:

1、 2、 3、

第二章 创造教育过程

一、 1、

构建创造教育的基本要素 通畅的信息环境;

的核心。 3、 4、

竞争的制度环境;竞争是一种推动力,但是应该保证公平。 适度的物质环境;首先,保证必备的基本生活条件;其次,创造需要

民主的人际环境;

5、

一定的物质设备。

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风尚尊重科学创造的价值。

(一)环境要素:

信息沟通的联络渠道有三种:链式、轮式和网式。前两种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网式则具有全面、平等的人际特征,更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气氛

(二)观念要素:

1、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应实现三个转变:

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三)手段要素

1、完善学校评价,注意创造力的考察;

两个方面:完善基本的教学考试形式和内

容;重视学生在专门的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

2、建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生态体系; 2、尊重学生个性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价值; 创造型学生的三大特征: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

应该因材施教,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认知上。

3、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 4、树立多元的创造观;

知识学习时间多,兴趣活动时间少; 被动应付时间多,主动创造时间少;

科学知识学习多,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学习少。

4、创造的策略与艺术。 5、创造性精神。

( 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分为七

种,即:语言才能、数理逻辑才能、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才能、运动知觉能力、人际关系智慧和自我知觉能力。)

首先,以问题为核心;

其次,开放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多种开端; 最后,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3、培养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创造型教师:是指具备创造性思想,能灵活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方,培养创造性人格,开发创造性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老师。

(四)时空要素

1、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创造特点:

学前儿童: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两个主要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趋势。

低年级的创造力主要是好奇心、兴趣的培养;

高年级着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初步养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创造力有较强的现实性,更具主动性与随意性。 2、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

3、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时间和空间条件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问题”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一)影响创造动机的因素

创造动力系统的三大要素:1、内驱力;2、情动力;3、意志力。

(二)创造动机的培养(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的激发包括两个方面:

1、内部动机的激发是指创造行为由活动本身而引发的,比如,成功的体验。

要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要考虑要求与能力的匹配;

内部动机的激发还和学生的需要有关,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对个人、民族、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外部动机的激发是指推动创造行为的动力由外部诱发,主要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肯定、表扬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观点和行为。

(三)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 1、外国

(1)威廉姆斯 创造与情意模式

包括三个层面:各种不同学科;教师的各种

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四种认知特性和四种情意品质。

四种认知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

精密性。

四种情意品质: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

想象心。

(2)吉尔福特模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五步) (3)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解题模式 要求以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先想办法,后执行。

(4)泰勒发展多种才能模式 (5)戴维斯AUTA 模式

这个模式由意识、理解、技法和自我实现四个环节组成,

(6)日本创造思维主要通过三种形式:

创造型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

其次要懂得创造学知识,掌握创造的技巧; 第三,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

养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个性特征。 创造型教师的重要个性特征:

旺盛的求知欲; 专注的钻研精神;敏锐的观察力;

开拓的竞争意识; 坚定的抗挫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创办专门学校,为青少年的思维训练提供场

所;开展面向全体国民的“设想运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创造力培养。 (7)法国的TIPE 课程:

通过主题的设立,学生资助活动,老师不过(四)创新教育的机制(填空题吧)

1、构成: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评价。 2、机制体现在两点: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三、创新学习的类型与特征

新。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包括: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 4、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

(二)思维型创新:是指以思维方法实现的创新。 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形式。如一题多解等,主要功能是求异。

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

流畅、变通和独特。

3、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

四、学习创新与教育创新的互动

(一)自主创新学习(概念、策略、基本特征)

概念: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的发现新知识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自立于未来变化的社会之中,即“会学”。 基本特征:

1、有目的地学习; 2、有选择的学习; 3、独立的学习; 4、能进行自我调控;5、有美好的人生愿望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 策略:

1、自我激励的策略(三要素:和谐、快乐、

成功)

2、指导的策略:给予自学;指导自学方法;

异步教学。(P65) (二)发挥教育创新的主导作用

1、正确认识教育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3、思维的策略

包括:(1)集体激励策略, 又称头脑风暴

法;(2)类比思考策略;(3)对立思考策略;(4)转换思考策略;曹冲称象等(5)分合思考策略。橡皮头铅笔的发明。 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其中,激发念头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新。 特点:

1、动作技能是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的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任务的复杂的智力动作系统;

3、两者互为联系又互为区别,又可相互转化,统一与创新活动中。 多的介入。

2、国内创造教育模式(P54-57)

主要有:学科教育教学渗透模式、创造力专门训练模式、开展小发明活动的模式、开发右脑模式、实践某种教育思想的模式。

2、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理论的重要性;

3、切实把握和推广教育创新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章 学生创造性品质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品质定义、构成、理解

(一)定义:创造性品质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是人提出新思想、发明和创造新事物的保证,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素质。

(二)构成

1、最早对创造性品质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他的《遗传的天才》,是国际上关于创造性研究的最早的科学文献,他认为,智力与创造性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孟推用追踪观察法进行智力研究,吉尔福特进一步研究创造性水平与智商的关系。 美国创造学家托兰斯研究创造者的个性特征(P72)。 2、斯滕伯格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三维度:

智力维度、智立方式(认知方式)和人格维度。

3、吉尔福特 发散性思维基本特征: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三)创造性品质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创造是具有创造性品质的人通过创造性活动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颖的、对人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发展总体上是呈持续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前进的。托兰斯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有四次低潮。

2、层次性;阿瑞提将创造能力划分为普通创造力和伟大创造力。

目前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泰勒观点,他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表达式创造力(以自由与兴趣为基础,不考虑价值,如儿童涂鸦); 生产式创造力(完善产品,不注重创新); 发明式创造力(小说创作等); 革新式创造力(对已有理论的创新); 高深的创造力(形成崭新的原理)。

3、多元性;提醒我们,虽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普遍的创造性品质,但是个体在不同领域,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美国的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多重智力观”。

二、创造性品质与教育 (一)左右脑与创造性品质

创造性品质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的活动特点的影响。 大脑左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集中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的额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散

性、整体性等机能。

(二)

1、

环境多对创造性品质的影响

家庭(重要的影响因素)

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2、

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

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家长期望、家庭教养

会教育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手段因素、文化开放因素、文化指向因素、文化平等因素和文化变迁因素)。

3、

学校;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研究表明,教师的类型和特征、课堂教学气

三、创造性品质特征的培养

(一)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妨碍学生创造性品质发展的因素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工作的偏差;2、陈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了儿童创造性品质的发展;3、学校的某些传统消极因素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二)小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创造性品质由创造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大构成。 1、 2、

智力特征 个性特征

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 自信勤奋;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一丝不苟。(八点) 3、 4、

行为特征

学习特征 小书30页

实验法、作品分析法、主观评定法、测验法。

氛、学校中的伙伴关系对儿童的创造性品质有影响。

(1) 教师的类型: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 美国学者李波特划分。

(2)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

出的一般情绪状态。

创造型学生的一般的人格特征:

兴趣广泛; 感情丰富; 勇敢、感冒险;

四、小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

1、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

3、引导学生寻找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4、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 进行全脑教育和全人教育

1、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P103)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1)防止教学内容的片面性; (2)改进教学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

(三)鉴别方法

3、教学要求要合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儿童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1) 2) 3) 4)

可以激发儿童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对失败的耐受能力。

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 (一) 1、 2、 3、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创造性特征 基本功能(P113):

工具性功能:运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和进行表达等;

语言的人生价值功能:以语言为载体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

语言学习及其语言知识经验的掌握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功能,语文及其应用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工具的重要表现。

(二)语言发展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重要构成是词汇,每个词汇就是一个“概念”,这种概念就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人有意识地对外界、对自身的主观反映,词则是表达思维、进行交流的约定俗成的固定方式。

(三)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与兼容性;涉及的知识面广本身包容的学科多;

2、基础性和创造性;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创造性强是它的一大特色;

3、渗透性和延伸性;语文课程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渗透力,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成长产生潜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一种延伸意义,背后有更深层意义的精神,就是创造力。 二、语文的创造教育价值与内容分析

语文课程一般以字词句章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语言逻辑结构,以文的形式作为特定的教育内容,这是语文教育内容的主要构成。

(一) 语文的文化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永恒的精神主题。 (二)语文的社会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四种类型: 1、反映社会变迁、政治经济生活的内容,如三国演义;

2、反映上层统治者的礼仪制度或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包括揭露黑暗社会生活的内容,如诗经颂、长恨歌、红楼梦;

3、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和民情风俗包括市井文化的内容,如诗经风、聊斋志异等; 4、抒发个人社会报抱负和反映爱情生活一类的感情性内容,如琵琶行、西厢记等。 (三)语文的审美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内容从类型上说,有三类作品: 1、 2、 3、

以田园诗词代表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

散文体裁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至丘西小石潭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

以描写山水草木为依托,借以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怀古等。

(四)语文的伦理道德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形式有三种:传记、小说、报告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体裁)。 (五)语文的科学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1、表现为人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2、表现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众多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证的成果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六)语文教育人生理想情趣的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孔子为人格的独立形成规定了一种具有模式意义的程序,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语文创造教育的基础与过程分析 (一)语文创造教育的基础(意义) 1、确立语文创造教育的理论支点 2、开拓语文创造教育方法的新视野 3、加深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层次 4、形成教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语文创造性教学过程分析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结构的影响:

语言生成转换结构、语言称述表达结构、语言学习心理结构、 语言学习年龄结构,以及学习的语言环境结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它是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有目有步骤的教学; 其次,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活动的过程;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比,更加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对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在审美方面的保险就是体验和移情。 (三)处理好语文创造性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式与内容

“注音集中识字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的形式为教学的根本,是一种注重语文形式的教学思路。优点是能触类旁通、高效率的学习生字;

“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思路。优点是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一类汉字,就能心领神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2、会话与写作,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3、接受与选择

4、写实与审美,审美的重要方式就是意境的生成和营造。

情境教育特意创设或者是优化环境。

四、语文创造性教学的原则★★★(五点) (一)开放性原则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2、倡导师生互动,形成学生开阔的视野 3、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 (二)情景情感原则

1、利用审美情感,诱发审美感知 2、利用审美情感,加深审美理解 3、利用审美情感,展开审美想象 (三)创造性想象的教学原则 1、借助想象,批文入情

第五章 数学与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数学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数学的定义

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恩格斯观点)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是数和形的对立统一。

(二)数学在整个教育中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 1、工具性功能:

首先,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文化新知识的需求;

其次,科学发展的数学化倾向,使得数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再次,数学成为就业的必要准备。

2、智育功能:在智力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思维品质。

2、借助想象,引导明理 3、借助想象,落实语言训练 (四)学习的自主创新原则 1、以读为本,引导感悟 2、先放后扶,倡导交互学习 3、注重实践,加强科际联系 (五)综合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抓住时机,激发说话愿望 2、指导观察,教给说话方法 3、多种形式,加强说话训练

3、完善自我的功能:

诚实求是——数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勤奋自强——对数学真理无止境探求活动的人格特征; 严谨朴实——数学家基本的科学态度; 理智自律——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 开拓创新——现代科学文化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三)数学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1、首先,数学创造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2、其次,数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创造的天地越来越广阔,开始向多个学科领域渗透。 (三)

数学的创造力资源

数学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离不开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方面。 创造的智力因素:1、敏锐的观察力;2、超常的记忆力;

3、非凡的思维能力;4、丰富的想象力; 5、科学的思维方式;6、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的情感因素:(1)、意志品质;(2)、兴趣动机;

(3)、审美情趣;(4)、情操培养。

创造的社会因素:友谊与合作是增强创造意识的社会文化因素。 (四)

数学创造性教学策略及其模式 ★

操作程序:问题 — 假设 — 推理 — 验证 教学程序:引探准备 — 引探过程 — 引探总结 — 引探实践

(2) 活动—参与 模式

理论依据:杜威活动教学思想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形式:数学调查、数学实验、测量活动、

模型制作、数学游戏、问题解决。 原则: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感情交流,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活动中学会创

造。

创造性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应当是发现式的而不是注入式的; 2、数学教学中要大胆的猜想;

3、要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尤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造性教学模式:

(1) 引导—发现 模式

教学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布鲁纳 和汉斯弗赖塔尔的教学思想

二、自然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验—研究 教学模式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课教学的特点。 四环节:看即观察;想即动脑;做即动手实验;说即讨论总结。 (二)

探究—研讨 教学模式★

美 兰本达教授倡导 两个环节:探究和研讨 特点:1、让学生通过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来学习;

2、让学生通过集体主义的社会性思维交流,集思广益的学习; 3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都得到能充分发挥。 过程:

(1)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巧设疑点,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 (3)组织集体研讨,归纳综合的结论。

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社会学科课程的类型

社会学科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其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综合的广度和强度。

三种类型:相关型课程(美国)、广域型课程(法国)、融合型课程(日本) 社会学科的性质和定义

社会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为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而开设的学科课程;狭义的简称社会课,根据社会学的体系,融合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以提高其公民意识和素质的一门综合课程。 一、社会学科的创造性资源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养资源——

1、社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原料; 2、以史为鉴的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3、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道德意识和美感意识的产生, 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养形成和创造动机的养成。 造就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

(1) 乡土意识和家乡情节; (2) 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3) 政治意识和远大理想; (4)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资源——

心里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发散思维。 立体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总之,社会科学教学的创造教育,以其学科知识的广博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发挥其他学科所不曾有的独特作用。同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在多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方法训练上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

社会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原则:★★

1、问题性教学原则;

通过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 由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

要求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的课堂气氛。 2、综合性教学原则;

综合运用整体、系统的社会知识,培养多向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 要求注意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活动性教学原则;

通过自主性的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社会知识,发展创造性能力 (1)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活动性教学的意识;

(2)注重通过有关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能力; (3)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注意三个问题:要指明活动目的,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要发挥综合性效益。

4、教育学教学原则;

社会常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1) 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使思想教育得以实现; (2) 教师要全面规划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第七章 音乐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音乐创造教育的地位

1、人的和谐发展需要音乐创造教育; 2、多元化的教育态势需要音乐创造教育; 二、音乐创造教育的价值:

(1)音乐创造教育是开发右脑形象思维的最直接动力;

(2)音乐创造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实施完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

音乐创造教育的原则: (1) 创造性原则 (2) 个性发展原则 (3) 情感性原则

一、美术教育的资源因素 1、学生趋美的内在动因; 2、营造艺术氛围; 3、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美术创造教育的过程与特点

三、美术教育的原则★

1、按照一定社会目的和要求,发展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和创造力 2、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影响,培养敏感性、渗悟性与形象思维 3、根据学生个性启发其审美创造欲望,并在尝试月与参与中创新 4、注意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全面提高 5、通过形象化教育和体验,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等 6、注重学生个性,坚持教学互动,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7、借助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情感教育启迪、开发学生智力与创造潜能 8、教学要拥有相对良好的教学空间、气氛与辅助材料和设备条件 四、美术创造教育教学策略: (一)体验法

1、游戏体验法;2、自我体验法;3、运用媒介的自我体验法。 (二)欣赏法

欣赏法的制约因素:1欣赏者的程度;2题材;3表现的方法。

1、图像对比法 2、图像相似与逐步改变法 3、图像(形)功能改变发 4、图像替换法 5、不同材料绘画法 6、图相与实物比较法 7图像(形)填补法 8、图像欣赏与联想法 (1)创造空间的拓展性 空间性是美术创造教育的首要特点。

(2)创造思维发散性 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很重要

(3)创造内容的关联性 (4)创造体验的情感性 五、

音乐创造教育的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策略——

1、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互动

2、注重学生心理等内部因素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第八章 美术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三、

学科创造教育的资源

1、儿童的音乐潜能 2、有创造性的音乐教师

3、社会资源—校外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业余性质的教育

4、设备资源—所应用的现代化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

(四) 示范法

示范性的作用:

1、美术教育中的技能的直观形象传递 2、精神气韵的动态传送 3、有抽象难至形象易通性表达

(三)

法:

图像法

美术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形象性,图像法有以下方

4、通过视听等产生立体思维与形象思维 5、建立一种媒介作用,扩大创作体验

第九章 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类型,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为杜威。

从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是课程理论的重大转变。活动课程出现,也是课外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课外活动价值认可的具体体现。

一、活动课程在创造教育上的优势

1、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活动课程之所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是与它的开放性分不开的。 2、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及新方法 3、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4、活动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创造发明的技能 二、创造性活动包括:

1科技创造活动 4 创造性集体活动 2文艺创造活动 5 日常生活的创造活动 3社会实践创造活动 三、活动课程实施创造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实践活动为主 (2)以学习者为中心 (3)创设自由、安全的氛围 (4)提倡启发式教一、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 创新的教育理念 必须依赖创造性教育素质和教学创新的实施。 2 知识的通识性 ——

(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逻辑结构

(2)要形成知识的融会贯通,即通识性 (3)通识性还表现为一种教育文化特征 3 独特的思维方式

体现:(1)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范式” (2)表现为一种问题的情境特征

创造教育评价重在价值判断 一、创造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鉴定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节功能

三、创造力测量工具

二、创造力的测评方式(豪斯瓦曾 归纳) 发散思维测量 人格量表 传记量表 态度与兴趣量表 教师推荐 同伴提名 视导者评定 作品的评断 名人研究 创造活动及成就之自我报告

学 (5)发扬教育民主 (6)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四、活动课程中创造教育策略: 问题教学 设计教学法 课堂讨论 创造思维训练课

发现教学 创造性解题训练 爱的(ATDE )模式

(3)表现为独特的洞察、反思和辨析的能力

(4)思维境界的诗意化,审美性和感情性为主要特征

二、形成教师的内在职业素质★ 1、改变教师的内在职业素质 2、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3、适应网络时代的创造教育方式

4、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创新型教师 开放型教师 民主型教师 艺术型教师 严谨型教师

6、创造良好气氛,有利于联想与创造力的产生

第十章 教师的教育创新素质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的评价

(一)托兰斯语文创造性思维测量

包括七项作业:发文—猜测原因—猜测结果—产品改进

—不平凡的用途—不平凡的疑问—假设看看。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三)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量(乙式) 分三种活动:图形结构—图像完成—圆图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实施方式:可采用团体或是个别施测方式,直接作答与题本上。

团体测量人数不宜太多,小学四年级以下尽可能进行个别施测。 (六)音乐才能倾向 四个方面:

1音乐基本感觉辨别力 2音乐关系理解

四、创造教育评价的分类:

1、作用不同分:总结性评价 和 形成性、诊断性评价

2、运用标准不同:相对评价 和 绝对评价

五、不断优化创造教育评价过程 1、评价的准备—具体实施前的预备阶段 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 设置一定形式的评价办事机构 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动员教职工积极参与评价等

主要任务: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评价对象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表格与文件 2、评价的实施—分:预评价与再评价两步 预评价:通常是被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 再评价: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称为“社

(二)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量(甲式) 包括三项作业:构建图画—完成图画—平行线条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实施方式:团体测量,但对小低年级学生施测时,人数越少越好。

(四)威廉斯创造力测量

包括三种测量工具:发散思维测量 发散性情意测量 威廉斯评价表

(五)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盖策尔斯和杰克森)

内容:1、词语联想2、用途测验

3、隐蔽图形4、完成寓言 5、组成问题

3、音乐鉴赏能力 4、演奏能力或运用能力

(七)艺术才能测验

3、组织形式不同:校园评价 和 社会力量评价 创造教育应侧重于目标、过程评价,同时考虑到条件评价

会力量评价”社会力量平价就其组织方式不同分:现场评价和通讯评价两种 3、评价结果的处理—最后阶段

基本任务:(1)在评价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判断(2)分析诊断问题; (3)向有关方面反馈有关信息。

4、妥善处理创造教育评价中的若干关系: 1)心理测量与教育评价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3)教育评价与指导 4)教育评价与元评价

创造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的创造教育的思想

(一)南宋 胡宏 提出“有疑”、“有见”; 朱熹 提出“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的创造性学习程序;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蔡元培 五育并举 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质和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实施创造教育,首先要有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以

二、西方的创造教育思想

(一)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二)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

他以“变化”为基本出发点,认为人的教育也要有变化。

一个具体的教育目的应有三个标准:

1、 2、 3、

它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

它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也能被活动改变; 它必须在计划的程序中对自由和创造的活动起作用。

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将儿童的学习和创作冲动分为四种:

三、创造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创造教育是在人们普遍地接受“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美国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的人化形式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较普遍的存在着对“基础”认识狭隘化和短期化问题。

狭隘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位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语文、数学等,或者是当前社会较重视的和强调的,如计算机等。

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喀什成绩提高。

四、创造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一)内涵与本质

我们所理解的创造教育是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和创新的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 1、创造是广义的,与创新一词的相近,与发明发现有明显区别;

2、创造不仅表现在思维技术的出新和物质产品的前所未有,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受教育者一种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获得及方式方法的运用。

4、 3、 2、 1、

社会冲动,与他人共享的欲望和兴趣;

建设性冲动,制造东西的欲望和兴趣;

探究性冲动,试探环境的欲望和兴趣;

表现性冲动,表现自己的个体的欲望和兴趣。

为此,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革命性的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实用主义教育看来,其教育目的只有通过活动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好地实现。

生活为本源与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有三大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强烈地批判旧教育中的陈规陋习,主张以新教育代替旧教育,并明确指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方法就是实验。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从目的指向上看,创造教育主要在素质特征的教育活动,活动产品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组织、新的或独特的想法与设计、创作作品、自我展示与自我实现等。其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创造性品质或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二)创造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

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各种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从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以下几点很重要: 1、创造的动机,包括创造的兴趣和需要。 2、创造的想象力,包括联想能力和创造性的幻想。 3、创造的意识,包括创造的敏感性和创造意识。

五、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从基础做起)

在基础教育里,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知识的创造、德性的创造和文化的创造。

学生的过重负担的主要表现:

1、 2、 3、

第二章 创造教育过程

一、 1、

构建创造教育的基本要素 通畅的信息环境;

的核心。 3、 4、

竞争的制度环境;竞争是一种推动力,但是应该保证公平。 适度的物质环境;首先,保证必备的基本生活条件;其次,创造需要

民主的人际环境;

5、

一定的物质设备。

积极的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风尚尊重科学创造的价值。

(一)环境要素:

信息沟通的联络渠道有三种:链式、轮式和网式。前两种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网式则具有全面、平等的人际特征,更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气氛

(二)观念要素:

1、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应实现三个转变:

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三)手段要素

1、完善学校评价,注意创造力的考察;

两个方面:完善基本的教学考试形式和内

容;重视学生在专门的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

2、建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生态体系; 2、尊重学生个性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价值; 创造型学生的三大特征: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

应该因材施教,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认知上。

3、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 4、树立多元的创造观;

知识学习时间多,兴趣活动时间少; 被动应付时间多,主动创造时间少;

科学知识学习多,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学习少。

4、创造的策略与艺术。 5、创造性精神。

( 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分为七

种,即:语言才能、数理逻辑才能、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才能、运动知觉能力、人际关系智慧和自我知觉能力。)

首先,以问题为核心;

其次,开放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多种开端; 最后,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3、培养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创造型教师:是指具备创造性思想,能灵活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方,培养创造性人格,开发创造性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老师。

(四)时空要素

1、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创造特点:

学前儿童: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两个主要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趋势。

低年级的创造力主要是好奇心、兴趣的培养;

高年级着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初步养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创造力有较强的现实性,更具主动性与随意性。 2、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

3、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时间和空间条件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问题”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一)影响创造动机的因素

创造动力系统的三大要素:1、内驱力;2、情动力;3、意志力。

(二)创造动机的培养(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的激发包括两个方面:

1、内部动机的激发是指创造行为由活动本身而引发的,比如,成功的体验。

要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要考虑要求与能力的匹配;

内部动机的激发还和学生的需要有关,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对个人、民族、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2、外部动机的激发是指推动创造行为的动力由外部诱发,主要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肯定、表扬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观点和行为。

(三)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 1、外国

(1)威廉姆斯 创造与情意模式

包括三个层面:各种不同学科;教师的各种

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四种认知特性和四种情意品质。

四种认知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

精密性。

四种情意品质: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

想象心。

(2)吉尔福特模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五步) (3)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解题模式 要求以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先想办法,后执行。

(4)泰勒发展多种才能模式 (5)戴维斯AUTA 模式

这个模式由意识、理解、技法和自我实现四个环节组成,

(6)日本创造思维主要通过三种形式:

创造型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

其次要懂得创造学知识,掌握创造的技巧; 第三,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

养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个性特征。 创造型教师的重要个性特征:

旺盛的求知欲; 专注的钻研精神;敏锐的观察力;

开拓的竞争意识; 坚定的抗挫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创办专门学校,为青少年的思维训练提供场

所;开展面向全体国民的“设想运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创造力培养。 (7)法国的TIPE 课程:

通过主题的设立,学生资助活动,老师不过(四)创新教育的机制(填空题吧)

1、构成:教育措施、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评价。 2、机制体现在两点: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三、创新学习的类型与特征

新。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包括: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 4、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

(二)思维型创新:是指以思维方法实现的创新。 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形式。如一题多解等,主要功能是求异。

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

流畅、变通和独特。

3、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

四、学习创新与教育创新的互动

(一)自主创新学习(概念、策略、基本特征)

概念: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的发现新知识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自立于未来变化的社会之中,即“会学”。 基本特征:

1、有目的地学习; 2、有选择的学习; 3、独立的学习; 4、能进行自我调控;5、有美好的人生愿望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 策略:

1、自我激励的策略(三要素:和谐、快乐、

成功)

2、指导的策略:给予自学;指导自学方法;

异步教学。(P65) (二)发挥教育创新的主导作用

1、正确认识教育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3、思维的策略

包括:(1)集体激励策略, 又称头脑风暴

法;(2)类比思考策略;(3)对立思考策略;(4)转换思考策略;曹冲称象等(5)分合思考策略。橡皮头铅笔的发明。 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其中,激发念头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新。 特点:

1、动作技能是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的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认知活动任务的复杂的智力动作系统;

3、两者互为联系又互为区别,又可相互转化,统一与创新活动中。 多的介入。

2、国内创造教育模式(P54-57)

主要有:学科教育教学渗透模式、创造力专门训练模式、开展小发明活动的模式、开发右脑模式、实践某种教育思想的模式。

2、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理论的重要性;

3、切实把握和推广教育创新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章 学生创造性品质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品质定义、构成、理解

(一)定义:创造性品质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是人提出新思想、发明和创造新事物的保证,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素质。

(二)构成

1、最早对创造性品质进行研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他的《遗传的天才》,是国际上关于创造性研究的最早的科学文献,他认为,智力与创造性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孟推用追踪观察法进行智力研究,吉尔福特进一步研究创造性水平与智商的关系。 美国创造学家托兰斯研究创造者的个性特征(P72)。 2、斯滕伯格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三维度:

智力维度、智立方式(认知方式)和人格维度。

3、吉尔福特 发散性思维基本特征: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三)创造性品质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创造是具有创造性品质的人通过创造性活动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颖的、对人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发展总体上是呈持续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前进的。托兰斯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有四次低潮。

2、层次性;阿瑞提将创造能力划分为普通创造力和伟大创造力。

目前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泰勒观点,他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表达式创造力(以自由与兴趣为基础,不考虑价值,如儿童涂鸦); 生产式创造力(完善产品,不注重创新); 发明式创造力(小说创作等); 革新式创造力(对已有理论的创新); 高深的创造力(形成崭新的原理)。

3、多元性;提醒我们,虽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普遍的创造性品质,但是个体在不同领域,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美国的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多重智力观”。

二、创造性品质与教育 (一)左右脑与创造性品质

创造性品质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的活动特点的影响。 大脑左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集中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的额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散

性、整体性等机能。

(二)

1、

环境多对创造性品质的影响

家庭(重要的影响因素)

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2、

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

家庭特征、父母特征、家长期望、家庭教养

会教育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手段因素、文化开放因素、文化指向因素、文化平等因素和文化变迁因素)。

3、

学校;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研究表明,教师的类型和特征、课堂教学气

三、创造性品质特征的培养

(一)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妨碍学生创造性品质发展的因素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工作的偏差;2、陈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心理压抑感妨碍了儿童创造性品质的发展;3、学校的某些传统消极因素也妨碍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二)小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创造性品质由创造能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大构成。 1、 2、

智力特征 个性特征

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 自信勤奋;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一丝不苟。(八点) 3、 4、

行为特征

学习特征 小书30页

实验法、作品分析法、主观评定法、测验法。

氛、学校中的伙伴关系对儿童的创造性品质有影响。

(1) 教师的类型: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 美国学者李波特划分。

(2)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

出的一般情绪状态。

创造型学生的一般的人格特征:

兴趣广泛; 感情丰富; 勇敢、感冒险;

四、小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

1、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

3、引导学生寻找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4、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 进行全脑教育和全人教育

1、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P103)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1)防止教学内容的片面性; (2)改进教学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

(三)鉴别方法

3、教学要求要合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儿童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1) 2) 3) 4)

可以激发儿童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对失败的耐受能力。

第四章 语文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 (一) 1、 2、 3、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创造性特征 基本功能(P113):

工具性功能:运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和进行表达等;

语言的人生价值功能:以语言为载体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

语言学习及其语言知识经验的掌握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功能,语文及其应用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工具的重要表现。

(二)语言发展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重要构成是词汇,每个词汇就是一个“概念”,这种概念就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人有意识地对外界、对自身的主观反映,词则是表达思维、进行交流的约定俗成的固定方式。

(三)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与兼容性;涉及的知识面广本身包容的学科多;

2、基础性和创造性;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创造性强是它的一大特色;

3、渗透性和延伸性;语文课程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渗透力,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成长产生潜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一种延伸意义,背后有更深层意义的精神,就是创造力。 二、语文的创造教育价值与内容分析

语文课程一般以字词句章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语言逻辑结构,以文的形式作为特定的教育内容,这是语文教育内容的主要构成。

(一) 语文的文化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永恒的精神主题。 (二)语文的社会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四种类型: 1、反映社会变迁、政治经济生活的内容,如三国演义;

2、反映上层统治者的礼仪制度或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包括揭露黑暗社会生活的内容,如诗经颂、长恨歌、红楼梦;

3、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和民情风俗包括市井文化的内容,如诗经风、聊斋志异等; 4、抒发个人社会报抱负和反映爱情生活一类的感情性内容,如琵琶行、西厢记等。 (三)语文的审美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内容从类型上说,有三类作品: 1、 2、 3、

以田园诗词代表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

散文体裁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至丘西小石潭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

以描写山水草木为依托,借以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怀古等。

(四)语文的伦理道德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形式有三种:传记、小说、报告文学(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体裁)。 (五)语文的科学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1、表现为人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2、表现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众多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证的成果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六)语文教育人生理想情趣的创造价值及其内容

孔子为人格的独立形成规定了一种具有模式意义的程序,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语文创造教育的基础与过程分析 (一)语文创造教育的基础(意义) 1、确立语文创造教育的理论支点 2、开拓语文创造教育方法的新视野 3、加深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层次 4、形成教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语文创造性教学过程分析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结构的影响:

语言生成转换结构、语言称述表达结构、语言学习心理结构、 语言学习年龄结构,以及学习的语言环境结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它是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有目有步骤的教学; 其次,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活动的过程;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相比,更加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对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在审美方面的保险就是体验和移情。 (三)处理好语文创造性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式与内容

“注音集中识字教学模式”是以语言的形式为教学的根本,是一种注重语文形式的教学思路。优点是能触类旁通、高效率的学习生字;

“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思路。优点是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一类汉字,就能心领神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2、会话与写作,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3、接受与选择

4、写实与审美,审美的重要方式就是意境的生成和营造。

情境教育特意创设或者是优化环境。

四、语文创造性教学的原则★★★(五点) (一)开放性原则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2、倡导师生互动,形成学生开阔的视野 3、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 (二)情景情感原则

1、利用审美情感,诱发审美感知 2、利用审美情感,加深审美理解 3、利用审美情感,展开审美想象 (三)创造性想象的教学原则 1、借助想象,批文入情

第五章 数学与自然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数学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数学的定义

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恩格斯观点)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是数和形的对立统一。

(二)数学在整个教育中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 1、工具性功能:

首先,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文化新知识的需求;

其次,科学发展的数学化倾向,使得数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再次,数学成为就业的必要准备。

2、智育功能:在智力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思维品质。

2、借助想象,引导明理 3、借助想象,落实语言训练 (四)学习的自主创新原则 1、以读为本,引导感悟 2、先放后扶,倡导交互学习 3、注重实践,加强科际联系 (五)综合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抓住时机,激发说话愿望 2、指导观察,教给说话方法 3、多种形式,加强说话训练

3、完善自我的功能:

诚实求是——数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勤奋自强——对数学真理无止境探求活动的人格特征; 严谨朴实——数学家基本的科学态度; 理智自律——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 开拓创新——现代科学文化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三)数学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1、首先,数学创造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2、其次,数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创造的天地越来越广阔,开始向多个学科领域渗透。 (三)

数学的创造力资源

数学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离不开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方面。 创造的智力因素:1、敏锐的观察力;2、超常的记忆力;

3、非凡的思维能力;4、丰富的想象力; 5、科学的思维方式;6、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的情感因素:(1)、意志品质;(2)、兴趣动机;

(3)、审美情趣;(4)、情操培养。

创造的社会因素:友谊与合作是增强创造意识的社会文化因素。 (四)

数学创造性教学策略及其模式 ★

操作程序:问题 — 假设 — 推理 — 验证 教学程序:引探准备 — 引探过程 — 引探总结 — 引探实践

(2) 活动—参与 模式

理论依据:杜威活动教学思想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形式:数学调查、数学实验、测量活动、

模型制作、数学游戏、问题解决。 原则: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感情交流,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活动中学会创

造。

创造性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应当是发现式的而不是注入式的; 2、数学教学中要大胆的猜想;

3、要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尤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造性教学模式:

(1) 引导—发现 模式

教学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论依据:布鲁纳 和汉斯弗赖塔尔的教学思想

二、自然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验—研究 教学模式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课教学的特点。 四环节:看即观察;想即动脑;做即动手实验;说即讨论总结。 (二)

探究—研讨 教学模式★

美 兰本达教授倡导 两个环节:探究和研讨 特点:1、让学生通过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来学习;

2、让学生通过集体主义的社会性思维交流,集思广益的学习; 3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都得到能充分发挥。 过程:

(1)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巧设疑点,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 (3)组织集体研讨,归纳综合的结论。

第六章 社会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社会学科课程的类型

社会学科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其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综合的广度和强度。

三种类型:相关型课程(美国)、广域型课程(法国)、融合型课程(日本) 社会学科的性质和定义

社会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为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而开设的学科课程;狭义的简称社会课,根据社会学的体系,融合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以提高其公民意识和素质的一门综合课程。 一、社会学科的创造性资源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养资源——

1、社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原料; 2、以史为鉴的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3、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道德意识和美感意识的产生, 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素养形成和创造动机的养成。 造就创造精神的动力资源——★

(1) 乡土意识和家乡情节; (2) 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3) 政治意识和远大理想; (4)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资源——

心里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发散思维。 立体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总之,社会科学教学的创造教育,以其学科知识的广博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发挥其他学科所不曾有的独特作用。同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在多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方法训练上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

社会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原则:★★

1、问题性教学原则;

通过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 由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

要求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的课堂气氛。 2、综合性教学原则;

综合运用整体、系统的社会知识,培养多向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法律和社会生活。 要求注意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活动性教学原则;

通过自主性的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社会知识,发展创造性能力 (1)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活动性教学的意识;

(2)注重通过有关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能力; (3)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注意三个问题:要指明活动目的,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要发挥综合性效益。

4、教育学教学原则;

社会常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1) 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使思想教育得以实现; (2) 教师要全面规划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第七章 音乐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一、音乐创造教育的地位

1、人的和谐发展需要音乐创造教育; 2、多元化的教育态势需要音乐创造教育; 二、音乐创造教育的价值:

(1)音乐创造教育是开发右脑形象思维的最直接动力;

(2)音乐创造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实施完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

音乐创造教育的原则: (1) 创造性原则 (2) 个性发展原则 (3) 情感性原则

一、美术教育的资源因素 1、学生趋美的内在动因; 2、营造艺术氛围; 3、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美术创造教育的过程与特点

三、美术教育的原则★

1、按照一定社会目的和要求,发展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和创造力 2、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影响,培养敏感性、渗悟性与形象思维 3、根据学生个性启发其审美创造欲望,并在尝试月与参与中创新 4、注意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全面提高 5、通过形象化教育和体验,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等 6、注重学生个性,坚持教学互动,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7、借助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情感教育启迪、开发学生智力与创造潜能 8、教学要拥有相对良好的教学空间、气氛与辅助材料和设备条件 四、美术创造教育教学策略: (一)体验法

1、游戏体验法;2、自我体验法;3、运用媒介的自我体验法。 (二)欣赏法

欣赏法的制约因素:1欣赏者的程度;2题材;3表现的方法。

1、图像对比法 2、图像相似与逐步改变法 3、图像(形)功能改变发 4、图像替换法 5、不同材料绘画法 6、图相与实物比较法 7图像(形)填补法 8、图像欣赏与联想法 (1)创造空间的拓展性 空间性是美术创造教育的首要特点。

(2)创造思维发散性 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很重要

(3)创造内容的关联性 (4)创造体验的情感性 五、

音乐创造教育的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策略——

1、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互动

2、注重学生心理等内部因素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第八章 美术学科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三、

学科创造教育的资源

1、儿童的音乐潜能 2、有创造性的音乐教师

3、社会资源—校外有关于音乐方面的业余性质的教育

4、设备资源—所应用的现代化技术和现代教学媒体

(四) 示范法

示范性的作用:

1、美术教育中的技能的直观形象传递 2、精神气韵的动态传送 3、有抽象难至形象易通性表达

(三)

法:

图像法

美术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形象性,图像法有以下方

4、通过视听等产生立体思维与形象思维 5、建立一种媒介作用,扩大创作体验

第九章 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教育

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类型,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为杜威。

从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是课程理论的重大转变。活动课程出现,也是课外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课外活动价值认可的具体体现。

一、活动课程在创造教育上的优势

1、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活动课程之所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是与它的开放性分不开的。 2、活动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及新方法 3、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4、活动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创造发明的技能 二、创造性活动包括:

1科技创造活动 4 创造性集体活动 2文艺创造活动 5 日常生活的创造活动 3社会实践创造活动 三、活动课程实施创造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实践活动为主 (2)以学习者为中心 (3)创设自由、安全的氛围 (4)提倡启发式教一、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 创新的教育理念 必须依赖创造性教育素质和教学创新的实施。 2 知识的通识性 ——

(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逻辑结构

(2)要形成知识的融会贯通,即通识性 (3)通识性还表现为一种教育文化特征 3 独特的思维方式

体现:(1)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范式” (2)表现为一种问题的情境特征

创造教育评价重在价值判断 一、创造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鉴定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节功能

三、创造力测量工具

二、创造力的测评方式(豪斯瓦曾 归纳) 发散思维测量 人格量表 传记量表 态度与兴趣量表 教师推荐 同伴提名 视导者评定 作品的评断 名人研究 创造活动及成就之自我报告

学 (5)发扬教育民主 (6)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四、活动课程中创造教育策略: 问题教学 设计教学法 课堂讨论 创造思维训练课

发现教学 创造性解题训练 爱的(ATDE )模式

(3)表现为独特的洞察、反思和辨析的能力

(4)思维境界的诗意化,审美性和感情性为主要特征

二、形成教师的内在职业素质★ 1、改变教师的内在职业素质 2、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3、适应网络时代的创造教育方式

4、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创新型教师 开放型教师 民主型教师 艺术型教师 严谨型教师

6、创造良好气氛,有利于联想与创造力的产生

第十章 教师的教育创新素质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的评价

(一)托兰斯语文创造性思维测量

包括七项作业:发文—猜测原因—猜测结果—产品改进

—不平凡的用途—不平凡的疑问—假设看看。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三)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量(乙式) 分三种活动:图形结构—图像完成—圆图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实施方式:可采用团体或是个别施测方式,直接作答与题本上。

团体测量人数不宜太多,小学四年级以下尽可能进行个别施测。 (六)音乐才能倾向 四个方面:

1音乐基本感觉辨别力 2音乐关系理解

四、创造教育评价的分类:

1、作用不同分:总结性评价 和 形成性、诊断性评价

2、运用标准不同:相对评价 和 绝对评价

五、不断优化创造教育评价过程 1、评价的准备—具体实施前的预备阶段 包括: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 设置一定形式的评价办事机构 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动员教职工积极参与评价等

主要任务: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评价对象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表格与文件 2、评价的实施—分:预评价与再评价两步 预评价:通常是被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 再评价: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称为“社

(二)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量(甲式) 包括三项作业:构建图画—完成图画—平行线条 适用范围:小学至大学学生

实施方式:团体测量,但对小低年级学生施测时,人数越少越好。

(四)威廉斯创造力测量

包括三种测量工具:发散思维测量 发散性情意测量 威廉斯评价表

(五)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盖策尔斯和杰克森)

内容:1、词语联想2、用途测验

3、隐蔽图形4、完成寓言 5、组成问题

3、音乐鉴赏能力 4、演奏能力或运用能力

(七)艺术才能测验

3、组织形式不同:校园评价 和 社会力量评价 创造教育应侧重于目标、过程评价,同时考虑到条件评价

会力量评价”社会力量平价就其组织方式不同分:现场评价和通讯评价两种 3、评价结果的处理—最后阶段

基本任务:(1)在评价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判断(2)分析诊断问题; (3)向有关方面反馈有关信息。

4、妥善处理创造教育评价中的若干关系: 1)心理测量与教育评价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3)教育评价与指导 4)教育评价与元评价


相关内容

  • 设计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设计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赵平勇主编 填空题: 1.设计的艺术性包含设计物象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材料肌理特征. 2.设计应遵循功能性,精神性,象征性原则 3.艺术设计的方法有分散法,形象法,对比法,逻辑法. 4.利用直观的图像和表格来说明设计意图,这是形象的设计方法. 5.将大量的设计问题化整 ...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2016(自考)
  • 金融学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流通速度E成反比 R=Q/E ...

  • 社会学概论_自考
  • 社会学概论_自考.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qu ...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及要点(★重点,常考★)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要点:①以市场为导向.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②自主经营.自负 ...

  • 2016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 2016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和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三个要点: A.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 ...

  • 201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 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 ...

  • 企业管理概论(00144)自考复习资料
  • 企业管理概论(00144)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1.企业: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 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2.企业的类型: A: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①公有制企业.②非公有制企业 B:按企业所属行业分:①农业企业.②工 ...

  • 社会学概论小抄复习自考通答案简答题(纯手工整理)
  • a.社会学具有哪些功能 (1)研究功能,包括:①描述性功能;②解释性功能;③顶测性功能;④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包括:①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包括①建文视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b.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 ...

  •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 湖北自考网(www.hbzkw.com)信息最齐全最实用的湖北自考门户网站. 2015年湖北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考试大纲国际经济组织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组织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理解国际经济组织法的一般理论知识,着重领会对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影响较大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