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期限确定方式的介绍

举证期限确定方式介绍

根据《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确定举证期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当事人协商而确定的举证期限,另一种是依法院职权而确定的举证期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我国的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优先考虑适用当事人的约定。《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协商举证期限的主体必须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而且双方必须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如果是案件当事人以外的人或者没有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作出的协商决定,在不经过当事人追认的情况下,不能认定为有效的举证期限。如果协议具有民法通则规定的合同无效、可撤销或变更的情形,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宣布协议无效、撤销或变更;

第二,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应当经人民法院认可,未经认可,举证期限无效。《证据规定》没有说明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举证期限。笔者认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举证期限并提交人民法院审查,是较为适宜的。如果当事人由于文化水平低等原因,确实不能达成书面协议的,应当由人民法院对双方达成的口头协议记录在案,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避免在日后的案件审理

过程中对举证期限引发争议。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举证期限协议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1、签订协议的当事人是否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是否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是否有协议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法定事由;

4、是否违反有关审限、举证期限的法律规定,可能影响案件的如期审理;

5、是否有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

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协议,人民法院应予认可;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和不利于案件在审限期间内公正审结的协议,人民法院可不予认可,责令当事人重新确定后再申请人民法院认可。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法院依职权确定的举证期限。《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对此,应作如下理解:

第一,人民法院依职权指定举证期限,不以当事人是否就举证期限达成协商一致为前提,无论当事人是否自行协商举证期限,不影响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指定;

第二,以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如果少于三十日,即为程序违法;

第三,根据《证据规定》第八十一条的补充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人民法院可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关于举证期限的长短问题,《证据规定》仅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了一个下限,即“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对其他情况的举证期限没有规定下限和上限。笔者认为,举证期限下限和上限的确定应当以确保当事人的知证权和有利于人民法院如期、快捷地审理案件为标准,由双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科学、合理、适宜地进行协商或指定,最短时限不能影响当事人的知证权,最长时限不能影响人民法院在审限期内审结案件。笔者主张,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以最低不少于三十日、最高不超过六十日为宜,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和人民法院指定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举证期限以最低不少于三日、最高不超过四十五日为宜。 本文系华律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w.66law.cn

举证期限确定方式介绍

根据《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确定举证期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当事人协商而确定的举证期限,另一种是依法院职权而确定的举证期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我国的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当事人的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律优先考虑适用当事人的约定。《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协商举证期限的主体必须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而且双方必须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如果是案件当事人以外的人或者没有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作出的协商决定,在不经过当事人追认的情况下,不能认定为有效的举证期限。如果协议具有民法通则规定的合同无效、可撤销或变更的情形,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宣布协议无效、撤销或变更;

第二,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应当经人民法院认可,未经认可,举证期限无效。《证据规定》没有说明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举证期限。笔者认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举证期限并提交人民法院审查,是较为适宜的。如果当事人由于文化水平低等原因,确实不能达成书面协议的,应当由人民法院对双方达成的口头协议记录在案,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避免在日后的案件审理

过程中对举证期限引发争议。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举证期限协议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1、签订协议的当事人是否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是否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是否有协议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法定事由;

4、是否违反有关审限、举证期限的法律规定,可能影响案件的如期审理;

5、是否有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

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协议,人民法院应予认可;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和不利于案件在审限期间内公正审结的协议,人民法院可不予认可,责令当事人重新确定后再申请人民法院认可。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法院依职权确定的举证期限。《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对此,应作如下理解:

第一,人民法院依职权指定举证期限,不以当事人是否就举证期限达成协商一致为前提,无论当事人是否自行协商举证期限,不影响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指定;

第二,以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如果少于三十日,即为程序违法;

第三,根据《证据规定》第八十一条的补充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人民法院可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

关于举证期限的长短问题,《证据规定》仅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了一个下限,即“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对其他情况的举证期限没有规定下限和上限。笔者认为,举证期限下限和上限的确定应当以确保当事人的知证权和有利于人民法院如期、快捷地审理案件为标准,由双方当事人或人民法院科学、合理、适宜地进行协商或指定,最短时限不能影响当事人的知证权,最长时限不能影响人民法院在审限期内审结案件。笔者主张,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以最低不少于三十日、最高不超过六十日为宜,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和人民法院指定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举证期限以最低不少于三日、最高不超过四十五日为宜。 本文系华律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w.66law.cn


相关内容

  • 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法发[2008]42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 ...

  • 图表:行政诉讼之举证责任分配与举证期限
  • 浅谈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 作者: 陈文刚 雷跃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举证期限只适用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不受该规定中30日的限制.简易程序是审理简单民事案件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三个月 ...

  • CECA-GC8-2012建设工程造价鉴定规程
  • 1总责 1. 0. 1为规范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其咨询人员的建设工程造价鉴定活动,严格鉴定程序,提高工程造价鉴定成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 ...

  • 民事诉讼规则与实务
  • 民事诉讼规则与实务 诉讼即为通常所谓的"打官司",诉讼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类,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之间到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过程,刑事诉讼是国家机器追究某人刑事责任的过程,而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过程.民事诉讼是我们每一个人最为常见.最易涉足的处理纠 ...

  • [法律评注]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证据章评注(上)
  • 法律评注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证据章评注(上) 王松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证据  评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2015年2月4日,法释[2015]5号 四.证据 第九十条 (举证责任的含义)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 ...

  • 关于规范民事诉讼举证.质证和认证的意见(试行)
  • 关于规范民事诉讼举证.质证和认证的意见(试行) 为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提高民商事审判效率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g ...

  • 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研讨
  • 当前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问题研讨 主持人杨秀梅(山东东营中院民四庭副庭长):为进一步审理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解决当前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天在这里举办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主题的法官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凸现,区域性民间借贷行为及规模不断扩大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加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目 录 十.第一审普通程序 ...

  • 干货︱2015最新民事诉讼期限一览表
  •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是一句古希腊的法律谚语,讲的是诉讼时效的起源.而立案.审理.执行等关于期限的规定,都深深地影响着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期限,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廖行律师团队根据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其他的法律,以表格整理的方式呈现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