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天命就是自覺有一種使命感,「知天命」,即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孔子的天命觀包括不斷修身以達到至善和使天下回歸正道等,他在《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揚道德,這種敢於擔當大任的精神鼓舞著後人。

志於學或志於道

古人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這裏指的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學是指學道,所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學習天地大道的法則,使自己所做所為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古代的道德準則和倫理綱常是接受而非討論的對像,是信仰而非研究的對像,學習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識本身,而是如何將聖賢之道落實到實踐。因此孔子強調重視修身,從「毋自欺」到「慎其獨」;從「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從「自明」到「日新」無不在揭示道德不斷昇華的境界。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憲問》),認為君子為事的目的不在於事,而在於道,「志學」和求道的目的是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心向善,是為了負載經世濟民之肩承。

立身於世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年代,禮崩樂壞,孔子問《禮》於老子,欲行「仁」、「禮」於世。他說:「三十而立」。這個階段他創建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救世解惑釋疑,重視道德教化,開始辦學傳授學生。倡導用禮來約束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信,非禮勿動」,不違背道德倫理。他的學生樊遲問甚麼是仁,孔子說:「愛人。」顏回問「仁」的涵義,孔子說:「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先之」的意思是要以身作則,事事做在前邊;「勞之」即要不知疲倦的為民勤勞。孔子推崇先古聖王所行之王道,即「內聖外王」之道,如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實行過的道:為政者與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對世間萬物的「無私」氣度和胸懷,並以無私之心關愛天下眾民。

明智不惑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一些人偏離了正道,生活在亂世和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聲載道,哪肯近道?如何引發每個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並非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關係到每個個體生命的自覺。如何自覺?需要擔當大任,擔當起維護道義的使命和責任,以正心誠意,直面生命的本真,導人以正。孔子認為君子必具生命的擔當,他說:「四十而不惑」,這個階段他力圖恢復周禮,欲興聖王之道,「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他道心堅定,不計個人得失,置個人貧富、窮達於不顧,說:「貧而安」;「富而知禮」;「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知順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明確了在宇宙決定論的價值觀念中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即認識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與「福自己求」的可能性,而對人生採取「擇善固執」、「依乎中庸」的態度,安於義命。他說君子「畏天命」,故「居易以俟命」,反之,「小人不知而不畏」,故「行險以僥倖」,知命者不立於牆岩之下。君子尊重客觀規律,明辨是非,對未來發展有理性的判斷和預測,可以喚醒他人從善以避免災難的發生。於是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而弘道。

孔子在五十一歲至六十八歲的十八年間,或仕魯,由中都宰、司空至大司寇攝相事;或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楚、葉之間,歷盡艱辛,但他始終堅持「寓意於行」,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善化他人的機緣。在匡地被匡人圍攻時,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宋國被司馬桓魋威脅時,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針對當時的「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看法,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奉行天命的堅定信念。

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返回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又致力於整理詩書禮樂和教育。他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一切行為已無太過不及之偏弊,達到了中庸的「至德」,能夠從心所欲,又自然而然的不越「仁禮」、天命。他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刪詩、序書、訂禮、正樂、讚易,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明確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並達到順應天命,他一生都是在孜孜不倦的教人,門下如顏回之好學、閔子騫之廉潔、曾子之弘道……。

孔子將維護和傳播道義作為其一生永恆的志向與追求,要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以超然的態度面對一切挫折和困苦,始終剛毅沉著而屹立鮮明,為後世作出了楷模。···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天命就是自覺有一種使命感,「知天命」,即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孔子的天命觀包括不斷修身以達到至善和使天下回歸正道等,他在《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揚道德,這種敢於擔當大任的精神鼓舞著後人。

志於學或志於道

古人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這裏指的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學是指學道,所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學習天地大道的法則,使自己所做所為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古代的道德準則和倫理綱常是接受而非討論的對像,是信仰而非研究的對像,學習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識本身,而是如何將聖賢之道落實到實踐。因此孔子強調重視修身,從「毋自欺」到「慎其獨」;從「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從「自明」到「日新」無不在揭示道德不斷昇華的境界。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憲問》),認為君子為事的目的不在於事,而在於道,「志學」和求道的目的是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心向善,是為了負載經世濟民之肩承。

立身於世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年代,禮崩樂壞,孔子問《禮》於老子,欲行「仁」、「禮」於世。他說:「三十而立」。這個階段他創建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救世解惑釋疑,重視道德教化,開始辦學傳授學生。倡導用禮來約束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信,非禮勿動」,不違背道德倫理。他的學生樊遲問甚麼是仁,孔子說:「愛人。」顏回問「仁」的涵義,孔子說:「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先之」的意思是要以身作則,事事做在前邊;「勞之」即要不知疲倦的為民勤勞。孔子推崇先古聖王所行之王道,即「內聖外王」之道,如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實行過的道:為政者與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對世間萬物的「無私」氣度和胸懷,並以無私之心關愛天下眾民。

明智不惑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一些人偏離了正道,生活在亂世和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聲載道,哪肯近道?如何引發每個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並非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關係到每個個體生命的自覺。如何自覺?需要擔當大任,擔當起維護道義的使命和責任,以正心誠意,直面生命的本真,導人以正。孔子認為君子必具生命的擔當,他說:「四十而不惑」,這個階段他力圖恢復周禮,欲興聖王之道,「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他道心堅定,不計個人得失,置個人貧富、窮達於不顧,說:「貧而安」;「富而知禮」;「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知順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明確了在宇宙決定論的價值觀念中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即認識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與「福自己求」的可能性,而對人生採取「擇善固執」、「依乎中庸」的態度,安於義命。他說君子「畏天命」,故「居易以俟命」,反之,「小人不知而不畏」,故「行險以僥倖」,知命者不立於牆岩之下。君子尊重客觀規律,明辨是非,對未來發展有理性的判斷和預測,可以喚醒他人從善以避免災難的發生。於是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而弘道。

孔子在五十一歲至六十八歲的十八年間,或仕魯,由中都宰、司空至大司寇攝相事;或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楚、葉之間,歷盡艱辛,但他始終堅持「寓意於行」,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善化他人的機緣。在匡地被匡人圍攻時,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宋國被司馬桓魋威脅時,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針對當時的「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看法,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奉行天命的堅定信念。

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返回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又致力於整理詩書禮樂和教育。他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一切行為已無太過不及之偏弊,達到了中庸的「至德」,能夠從心所欲,又自然而然的不越「仁禮」、天命。他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刪詩、序書、訂禮、正樂、讚易,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明確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並達到順應天命,他一生都是在孜孜不倦的教人,門下如顏回之好學、閔子騫之廉潔、曾子之弘道……。

孔子將維護和傳播道義作為其一生永恆的志向與追求,要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以超然的態度面對一切挫折和困苦,始終剛毅沉著而屹立鮮明,為後世作出了楷模。···


相关内容

  •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
  •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 作者:刘伟见 "天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用得最多的语汇之一.孔子说 "五十知天命".对于天命一词,多数人认为是上天赋予人的使命.但孔子的天命观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 <诗经>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即歌颂天命 ...

  •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 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 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他将人的地位到一定高度,并要求人具有"君子"人格,从而达到仁.孔子要求人知天命,并且强调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天命,而且上天是有道义的.孔子要求人敬畏天命又要求人有自己的品格,这处于向天人合一思想 ...

  •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
  • 作者:王训贤 江海学刊 1995年11期 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其它任何传统思想不可比拟的.孔子其人也是我们研究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古代思想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孔子对道德自由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孔子在总结自己道德修养经历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

  • _神道设教_和_中庸_整合下的孔子天道观
  • 2009/2 神道设教 和 中庸 整合下的孔子天道观 张海英 张松辉 摘 要:长期以来, 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 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 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 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 这一思想实 ...

  • 试论孔子哲学思想的天命鬼神观
  • 试论孔哲学思子想天的命鬼神观 文学(2K院专级本升 班安郑 指星教师导 宗来赵 要摘孔子的:天命神观思鬼想直是一术界争学不论休分,歧较大的一问个题,且而这一思想孔在子的哲学思想占中据着突而又极为重出要的础基位地.于以上基因,原本主文要从个四方试面图全面又而最在大程上度清并分析孔子的认天命神鬼观一:孔 ...

  • (12)知命录[0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相山/文 命运,实在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演绎着它的客观存在.为什么现实中有的人阔,有的人贫,有的人健,有的人残?为什么人的荣辱.成败.顺逆.贵贱.穷富,并不总是与人们的愿望和努力成正比?为什么福祸常悬一线又或常相依伴?为什么有些人的努力如顺风驶船,有些人的奋斗却如浪 ...

  • 中国哲学史5
  • 简答题和论述题: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 ...

  • 孔子自诉为学过程中的感悟
  • 孔子为学过程的思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 ...

  • 人要有所敬畏
  • 人要有所敬畏 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