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经过半个世纪的总结和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叶老对语文教学曾多次指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渐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至善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父亲这句话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不可能永远依靠老师,他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终究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因此,老师不能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为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目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首先,我们明确树立“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为了练而不是代替练,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使主体自立而不是否定主体作用”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具体说来,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题,不能发现就谈不上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曾经认为,问题只有老师才能发现,学生顶多能够找出哪个字不会读,哪个词不会讲,至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问题,他们是不能发现的。因此,在课堂上,只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老师自己答。实质上,这是“注入式”的变种,要改革教学方法,先要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到底能否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实践给了我们答案。
例如,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学生不但提出了一些难懂的词语,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第一,课文预习提示中谈到文章是以空间位置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第三节写到的野马、蘑菇圈等都是牧场上的景物,为什么不放在“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节写?第二,第一节写了雪峰、溪流,而第四节写到的果子沟就是位于溪流边的,为什么不在第一节与溪流同时写出,却要与天然湖合在一起,写在文章的末尾?第一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这两个问题学生不提出来,教师也应提出来,而由学生提出来比由教师提出来好。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是有了探求问题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课文第三节主要写什么,学生回答:“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学生找出是景物描写并不难,这是从景物的类别上去分析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找到了便解决了一大半问题。第二个重点问题,我们提示学生:文章的材料和文章的主题是统一的,材料的组织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材料为主题服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天山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光辉前景。这样,把果子沟写在最末尾也就容易理解和明白了。
二、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结合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是使学生对语文感到寡然无味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难提高。
我对所教的班级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有些问题不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研究,等学生得出答案以后,而且我普遍浏览一遍以后,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订正和评讲,事实证明,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面有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勇而前行。”回答这类问题,没有一字一句照搬不误的标准答案,但要将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我让学生自学并参考预习提示笔答,不但基础好的学生能答上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答得较令人满意。我把好的作业推荐给全班,有问题的作业,找出带有共性的,如思想表述不全面或语言表述不准确之类的问题在全班评讲。这也是讲,但这是针对性很强的讲,这种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学生从老师的讲评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下次更好地独立完成作业,因而这种讲实际是为了不需要讲。
三、活用知识,让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规律
所谓活,是就师生两方面说的,教师要把知识讲活,学生要把知识学活。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关系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这是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
要使学生把知识学活,首先必须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实质是把握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遵循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思维,掌握文章的思路,一步步触及问题的核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愤悱”之情,要使他们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并且懂得遵循怎样的路径去探索。
其次,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总结和运用知识规律。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如果只是一些零散错杂的东西,就不能归纳�共同的规律,或者只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而不懂得具体运用,都是不能培养其语文能力的。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和整理概括。如《天山景物记》和《故乡的榕树》二篇,或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赞颂祖国美丽富饶的大自然,或是对故乡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由景所生,景为情所注,一切景物都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再现于作品,它们所描绘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美。从表现方法看,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面,它们是有共同特点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上,又各不相同。《天山景物记》从景物描绘中随时展示作者心灵的感受。而《故乡的榕树》一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通过对榕树的回忆来体现的。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注意新课与旧课的联系,归纳出基础知识方面的共同规律,通晓变通的方法,就会掌握系统的知识,运用起来也会灵活。这些教同样也是为了“不需要教”。
四、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
如果学生什么问题都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学生之所以需要老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新知识面前有些问题不能发现和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然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仅仅是为了学生日后能自行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必须严格守住这个界限,越过这个界限,就会压抑或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此乃教育之大忌。
如《天山景物记》“迷人的夏季牧场”一节,写法和其它各节不同。其它各节,是按内外、远近、上下等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而这一节,却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其它各节,主要描写景物,这一节却由景及人,侧重于描写牧民爽朗、豪放、热情的性格及幸福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主题与选材的问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知识解决不容易,用几句话来概括也不可能。要概括和回答就要有背景材料的分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背景材料分析上下功夫,依照这个指导思想,我找来作者碧野先生《〈天山景物记〉的写作过程与体会》一文,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体会:“《天山景物记》是通过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来表达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歌颂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生活。”通过背景材料的学习,再加上主题与选材的关系引导,学生自然地得出答案:牧场是天山牧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域,要表现天山人民的生活,自然不能单纯写景,而必须把人的活动和景物融合起来写。还有学生更深一层谈道,按时间的顺序,从白天写到夜晚,就既能写出牧民的生产劳动,又能写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把他们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表现得更充分,而作者热爱边�生活的感情也就从对牧民生活的生动描绘中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内容和形式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里,学生从我的引导和启发中学到了从具体分析背景材料入手概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寻找真理的钥匙而不是真理本身。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可以一生受用无穷,而“不需要教”的境界又何愁达不到呢?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经过半个世纪的总结和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叶老对语文教学曾多次指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渐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至善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父亲这句话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不可能永远依靠老师,他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终究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因此,老师不能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为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目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首先,我们明确树立“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为了练而不是代替练,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使主体自立而不是否定主体作用”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具体说来,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题,不能发现就谈不上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曾经认为,问题只有老师才能发现,学生顶多能够找出哪个字不会读,哪个词不会讲,至于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问题,他们是不能发现的。因此,在课堂上,只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老师自己答。实质上,这是“注入式”的变种,要改革教学方法,先要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到底能否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实践给了我们答案。
例如,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学生不但提出了一些难懂的词语,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第一,课文预习提示中谈到文章是以空间位置的顺序来组织材料,那么,第三节写到的野马、蘑菇圈等都是牧场上的景物,为什么不放在“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节写?第二,第一节写了雪峰、溪流,而第四节写到的果子沟就是位于溪流边的,为什么不在第一节与溪流同时写出,却要与天然湖合在一起,写在文章的末尾?第一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这两个问题学生不提出来,教师也应提出来,而由学生提出来比由教师提出来好。他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是有了探求问题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课文第三节主要写什么,学生回答:“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学生找出是景物描写并不难,这是从景物的类别上去分析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找到了便解决了一大半问题。第二个重点问题,我们提示学生:文章的材料和文章的主题是统一的,材料的组织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材料为主题服务,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天山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光辉前景。这样,把果子沟写在最末尾也就容易理解和明白了。
二、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结合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是使学生对语文感到寡然无味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即使学生一时做不到,也绝不能动摇这一原则。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难提高。
我对所教的班级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有些问题不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研究,等学生得出答案以后,而且我普遍浏览一遍以后,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订正和评讲,事实证明,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面有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勇而前行。”回答这类问题,没有一字一句照搬不误的标准答案,但要将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我让学生自学并参考预习提示笔答,不但基础好的学生能答上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答得较令人满意。我把好的作业推荐给全班,有问题的作业,找出带有共性的,如思想表述不全面或语言表述不准确之类的问题在全班评讲。这也是讲,但这是针对性很强的讲,这种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学生从老师的讲评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下次更好地独立完成作业,因而这种讲实际是为了不需要讲。
三、活用知识,让学生善于运用知识规律
所谓活,是就师生两方面说的,教师要把知识讲活,学生要把知识学活。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关系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这是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
要使学生把知识学活,首先必须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实质是把握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遵循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思维,掌握文章的思路,一步步触及问题的核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愤悱”之情,要使他们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并且懂得遵循怎样的路径去探索。
其次,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总结和运用知识规律。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如果只是一些零散错杂的东西,就不能归纳�共同的规律,或者只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而不懂得具体运用,都是不能培养其语文能力的。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和整理概括。如《天山景物记》和《故乡的榕树》二篇,或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赞颂祖国美丽富饶的大自然,或是对故乡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由景所生,景为情所注,一切景物都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再现于作品,它们所描绘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美。从表现方法看,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面,它们是有共同特点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上,又各不相同。《天山景物记》从景物描绘中随时展示作者心灵的感受。而《故乡的榕树》一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通过对榕树的回忆来体现的。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注意新课与旧课的联系,归纳出基础知识方面的共同规律,通晓变通的方法,就会掌握系统的知识,运用起来也会灵活。这些教同样也是为了“不需要教”。
四、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
如果学生什么问题都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学生之所以需要老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新知识面前有些问题不能发现和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然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仅仅是为了学生日后能自行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必须严格守住这个界限,越过这个界限,就会压抑或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此乃教育之大忌。
如《天山景物记》“迷人的夏季牧场”一节,写法和其它各节不同。其它各节,是按内外、远近、上下等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而这一节,却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其它各节,主要描写景物,这一节却由景及人,侧重于描写牧民爽朗、豪放、热情的性格及幸福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主题与选材的问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知识解决不容易,用几句话来概括也不可能。要概括和回答就要有背景材料的分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背景材料分析上下功夫,依照这个指导思想,我找来作者碧野先生《〈天山景物记〉的写作过程与体会》一文,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体会:“《天山景物记》是通过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来表达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歌颂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生活。”通过背景材料的学习,再加上主题与选材的关系引导,学生自然地得出答案:牧场是天山牧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域,要表现天山人民的生活,自然不能单纯写景,而必须把人的活动和景物融合起来写。还有学生更深一层谈道,按时间的顺序,从白天写到夜晚,就既能写出牧民的生产劳动,又能写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把他们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表现得更充分,而作者热爱边�生活的感情也就从对牧民生活的生动描绘中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内容和形式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里,学生从我的引导和启发中学到了从具体分析背景材料入手概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寻找真理的钥匙而不是真理本身。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可以一生受用无穷,而“不需要教”的境界又何愁达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