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第23卷第1辑 2008年1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ol.23,No.1Jan.,2008

《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后晓荣

(  西汉一代,《后汉书・郡国志》、《后汉书・安帝纪》、《水经

—,・若水注》等文献,补“绵虒道、汶江道(蜀务。《汉书・:“有蛮夷曰道。”郡),武都道(武都郡)、青衣道、髦(牦)牛

。此说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⑥,但事实上其《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道”

)后说尙有可商之处。正如周伟洲先生所言:“《后汉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

书》、《水经注》等所记之五道,其均见《汉书・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

地理志》县名,而无‘道’名;既存在《汉书》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

漏写‘道’字的可能,但也存在以上五县东汉才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

改为道的可能;因此,很难遽下结论云其均为西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

。此论甚是。再者如加上周振鹤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汉时所设道⑦”

所补的五道,则西汉道之总数为三十三道,与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

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汉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也不符,所以周振鹤

先生又认为“这五个道都可能是《汉志》所遗”,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郡)、月氏道(安

存自我怀疑态度。故《汉书・地理志》所脱漏的定郡),除道、略畔道、义渠道(北地郡)、雕

四“道”,应从其他方面求证,比如相关的秦汉阴道(上郡)、连道(长沙国)。

玺印、封泥、简牍遗物等,兹可证之。在此三十汉道中,显然有些道名与少数民族

 衍道: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传世西汉玺印有事务无关。其中“除道之名可能记载秦始皇除道

九原,抵云阳之事”,“故道之道亦应解作道路之道。故道之名乃因该县据关中通蜀之故道北端而

①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得名”。故周振鹤先生就认为其中的“除道”、

1987年8月,第244页“故道”与少数民族无关,应摒除三十二道之

②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

外①。此说可从。故道为秦置县,西安相家巷出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②

土秦封泥“故道丞印”可证。《史记・高祖本

122页。

纪》:“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③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邯。”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年。初攻下辩、故道。”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坫④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

社,2000年。《新 注汉书地理志》云:“秦始皇除道九原,抵

③⑤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云阳。此以其事氏县,疑与直路县近。”除道,

社,1987年10月,第56页。

为西汉中期之后分方渠除县而置县。秦封泥有

⑥周振鹤先生此说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④⑤

“方渠除丞”;西汉铜印有“方除长印”,二者

第2册西汉置道所采用。

都说明秦和西汉早期的行政单位中的“道”并没⑦周伟洲:《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有除道。因此《汉志》所载道名实际上遗脱漏四《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道,当依据其它秦汉材料予以补正。周振鹤利用版社,2000年,第100页

・113・

“ 衍道尉”;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

年律令・秩律》简文有“朐衍道”。《汉志》北地郡属县有“ 衍”。《说文解字》:“ ,日出温也,从日、句声。北地有 衍县。”又“日”、“月”互通,“ 衍道”实为“朐衍道”。即此玺印文和简牍文的“朐衍”都作“道”,与《汉书》、《说文》不同。 衍一名,战国时就已存在。《汉书・五行志》:“秦孝文王五年,游 衍。”根据秦史记载,秦孝文王即位仅三日,安得有五年?《史记・秦本记》:“惠文王五年,王游至北河。”《史记・六国年表》:王游于戎地,至河上。记・、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衍之戌。”秦时,义渠、乌氏皆以戎地为秦县, 衍也以戎地为秦县(道)。

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 衍导丞”,导、道互通,可证明秦朝时 衍即为道,非县。西汉时“民族”政策基本延续秦少数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设置或秦制汉因、或废县置道,如故秦义渠县改为义渠道。今根据秦封泥和汉玺印可知, 衍在秦和西汉时亦置为道,而并非为县,其实得名于 衍戎,《汉志》误载。现代考古调查表明秦汉 衍道治在今宁夏盐池县北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辖今盐池县及陕西省定边县大部④。

青衣道:传世西汉封泥有“青衣道令”;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简文有“青衣道”。青衣,文献记载为县。《汉志》蜀郡领县青衣,“《禹贡》蒙山谷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 ”。故治在今四川省宝兴县,此地曾

出土西汉“青衣瓦当”。西汉封泥的印文和简牍文都曰“青衣道”,可知西汉青衣县实应为道,而《汉志》为县,或误也。事实上,东汉前期,青衣也为道,之后改为县。《后汉书・安帝纪》:“蜀郡青衣道夷奉献内属。”此事也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估计青衣设道在西汉一直为道,在东汉内属之后,才改道为县。

武都道: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

令・秩律》简文有“武都道”。《汉志》武都郡领县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虜”。但《汉书・吕后纪》有武都道之名,“武都道山崩”,师古曰:“武都道属武都郡。”从简牍文和文献互证可知武都郡的武都县在西汉实应为道,

非县,《汉志》此条或误载。

建伶道: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新莽玺印有“建

伶道宰印”。建伶,汉县名。《汉志》益州郡领县有建伶,东汉沿置,故治在今云南晋宁县境。“宰”为新莽官名,从此印文知新莽时,建伶县其实为道。新莽郡县实源于西汉,如改名者则注“莽曰”。建伶在新莽时并未改县名。新莽时,建伶为“道”而非“县”,,,新莽所改地名,,“莽曰义沟”。此,可为互证。

从以上考证可知,利用秦汉“当代之物”考证“当时之事”较之周振鹤先生利用东汉文献考证《汉志》所缺之“道”,应更为合理。《汉书・地理志》所载三十道之中退与少数民族地区置道无关的除道、故道二县,进青衣道、建伶道、 衍道、武都道,则总数正合西汉三十二道之数,与《汉书・地理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相合,应该更为符合史实。

①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第61页。②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③周晓陆等:《秦封泥再读》,《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第73页。

④鲁人勇、吴忠礼等:《宁夏历史地理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页。⑤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行。

⑥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⑦傅嘉仪编:《秦汉瓦当》,(西安)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807页。

⑧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⑨孙慰祖主编:《两汉官印汇考》,大业公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υλ

第23卷第1辑 2008年1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ol.23,No.1Jan.,2008

《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后晓荣

(  西汉一代,《后汉书・郡国志》、《后汉书・安帝纪》、《水经

—,・若水注》等文献,补“绵虒道、汶江道(蜀务。《汉书・:“有蛮夷曰道。”郡),武都道(武都郡)、青衣道、髦(牦)牛

。此说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⑥,但事实上其《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道”

)后说尙有可商之处。正如周伟洲先生所言:“《后汉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

书》、《水经注》等所记之五道,其均见《汉书・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

地理志》县名,而无‘道’名;既存在《汉书》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

漏写‘道’字的可能,但也存在以上五县东汉才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

改为道的可能;因此,很难遽下结论云其均为西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

。此论甚是。再者如加上周振鹤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汉时所设道⑦”

所补的五道,则西汉道之总数为三十三道,与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

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汉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也不符,所以周振鹤

先生又认为“这五个道都可能是《汉志》所遗”,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郡)、月氏道(安

存自我怀疑态度。故《汉书・地理志》所脱漏的定郡),除道、略畔道、义渠道(北地郡)、雕

四“道”,应从其他方面求证,比如相关的秦汉阴道(上郡)、连道(长沙国)。

玺印、封泥、简牍遗物等,兹可证之。在此三十汉道中,显然有些道名与少数民族

 衍道: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传世西汉玺印有事务无关。其中“除道之名可能记载秦始皇除道

九原,抵云阳之事”,“故道之道亦应解作道路之道。故道之名乃因该县据关中通蜀之故道北端而

①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得名”。故周振鹤先生就认为其中的“除道”、

1987年8月,第244页“故道”与少数民族无关,应摒除三十二道之

②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

外①。此说可从。故道为秦置县,西安相家巷出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②

土秦封泥“故道丞印”可证。《史记・高祖本

122页。

纪》:“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③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邯。”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年。初攻下辩、故道。”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坫④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

社,2000年。《新 注汉书地理志》云:“秦始皇除道九原,抵

③⑤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云阳。此以其事氏县,疑与直路县近。”除道,

社,1987年10月,第56页。

为西汉中期之后分方渠除县而置县。秦封泥有

⑥周振鹤先生此说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④⑤

“方渠除丞”;西汉铜印有“方除长印”,二者

第2册西汉置道所采用。

都说明秦和西汉早期的行政单位中的“道”并没⑦周伟洲:《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有除道。因此《汉志》所载道名实际上遗脱漏四《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道,当依据其它秦汉材料予以补正。周振鹤利用版社,2000年,第100页

・113・

“ 衍道尉”;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

年律令・秩律》简文有“朐衍道”。《汉志》北地郡属县有“ 衍”。《说文解字》:“ ,日出温也,从日、句声。北地有 衍县。”又“日”、“月”互通,“ 衍道”实为“朐衍道”。即此玺印文和简牍文的“朐衍”都作“道”,与《汉书》、《说文》不同。 衍一名,战国时就已存在。《汉书・五行志》:“秦孝文王五年,游 衍。”根据秦史记载,秦孝文王即位仅三日,安得有五年?《史记・秦本记》:“惠文王五年,王游至北河。”《史记・六国年表》:王游于戎地,至河上。记・、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衍之戌。”秦时,义渠、乌氏皆以戎地为秦县, 衍也以戎地为秦县(道)。

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 衍导丞”,导、道互通,可证明秦朝时 衍即为道,非县。西汉时“民族”政策基本延续秦少数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设置或秦制汉因、或废县置道,如故秦义渠县改为义渠道。今根据秦封泥和汉玺印可知, 衍在秦和西汉时亦置为道,而并非为县,其实得名于 衍戎,《汉志》误载。现代考古调查表明秦汉 衍道治在今宁夏盐池县北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辖今盐池县及陕西省定边县大部④。

青衣道:传世西汉封泥有“青衣道令”;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简文有“青衣道”。青衣,文献记载为县。《汉志》蜀郡领县青衣,“《禹贡》蒙山谷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 ”。故治在今四川省宝兴县,此地曾

出土西汉“青衣瓦当”。西汉封泥的印文和简牍文都曰“青衣道”,可知西汉青衣县实应为道,而《汉志》为县,或误也。事实上,东汉前期,青衣也为道,之后改为县。《后汉书・安帝纪》:“蜀郡青衣道夷奉献内属。”此事也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估计青衣设道在西汉一直为道,在东汉内属之后,才改道为县。

武都道: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

令・秩律》简文有“武都道”。《汉志》武都郡领县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虜”。但《汉书・吕后纪》有武都道之名,“武都道山崩”,师古曰:“武都道属武都郡。”从简牍文和文献互证可知武都郡的武都县在西汉实应为道,

非县,《汉志》此条或误载。

建伶道: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新莽玺印有“建

伶道宰印”。建伶,汉县名。《汉志》益州郡领县有建伶,东汉沿置,故治在今云南晋宁县境。“宰”为新莽官名,从此印文知新莽时,建伶县其实为道。新莽郡县实源于西汉,如改名者则注“莽曰”。建伶在新莽时并未改县名。新莽时,建伶为“道”而非“县”,,,新莽所改地名,,“莽曰义沟”。此,可为互证。

从以上考证可知,利用秦汉“当代之物”考证“当时之事”较之周振鹤先生利用东汉文献考证《汉志》所缺之“道”,应更为合理。《汉书・地理志》所载三十道之中退与少数民族地区置道无关的除道、故道二县,进青衣道、建伶道、 衍道、武都道,则总数正合西汉三十二道之数,与《汉书・地理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相合,应该更为符合史实。

①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第61页。②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③周晓陆等:《秦封泥再读》,《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第73页。

④鲁人勇、吴忠礼等:《宁夏历史地理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页。⑤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行。

⑥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⑦傅嘉仪编:《秦汉瓦当》,(西安)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807页。

⑧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汉简(247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⑨孙慰祖主编:《两汉官印汇考》,大业公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υλ

相关内容

  • 散文名句赏析
  • 先秦部分 i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远 <左传·醒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碱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

  • 2014福师[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一二&答案
  • 一.单选题(共 8 道试题,共 16 分.) 1. 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的是() A. "海派"小说 B. "京派"小说 C. "左翼小说" D. "社会剖析派" 满分 ...

  • 广东才财经大学选课必看
  • 张志标 心理学概论 92 朱宗泽 西方世界文化简史 89 伍婷婷 世界旅游概论 89 余敏 景区经营与管理 90 余川 宗教文化 90 周国良 税收概论 95 我来两个不点名又高分的 李春生 宝玉石鉴赏 (现在还在狂笑此科我得了自己大学有史以来的9X) 杨海水 世界经济地理 (我当时选的是人家的专业 ...

  •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李建成吧贴吧
  •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_李建成吧_贴吧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_李建成吧_贴吧[分享]二十五史补 编.三编目录 [分享]二十五史补编.三编目录 1楼1.北齐诸王世表一卷[清]万斯同撰<二十五史补编>北齐书部分覆历代史表原刊本刊本2.北齐异姓诸王世表一卷[清]万斯同撰< ...

  • 古代的"公务接待"
  • 秦始皇建郡县制以后,官场就出现了接风饯别等宴会.<汉书>记载:"西汉后期,政局屡变,地方官调动频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州郡(相当于当下的省城)甚至设置了"送故主簿"(相当于政府接待办主任)这样专门负责接待的 ...

  •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与时间
  • 四川省教育厅 川教函[2011]8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川教[2010]230号)要求,我省从2010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普通高中各年级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现将考试科目考试时间通知如下: 一 ...

  • 中国史学史
  • 中 国 史 学 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 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 ...

  • 湘江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 湘江真正的源头在哪里? 陈义勇.邓辉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100871) 关于湘江的源头, 各种权威工具书都非常肯定地说它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湘江"辞条说:"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的龙门界, 名为海洋 ...

  •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鹏)
  •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