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禅宗一直是单传;六祖以后,才出现五宗七家的繁荣局面:
六祖慧能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百丈怀海传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沩山灵祐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临济义玄传兴化存奖,兴化存奖传南院慧颙,南院慧颙传风穴延沼,风穴延沼传首山省念,首山省念传汾阳善昭,汾阳善昭传石霜楚圆,石霜楚圆传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是为黄龙、杨歧二派。
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和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和玄沙师备,雪峰义存传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玄沙师备传地藏桂琛,地藏桂琛传清凉文益,是为法眼宗。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云岩昙晟传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传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
这样,属于南岳系的,有沩仰宗、临济宗,以及临济门下派生出来的黄龙、杨歧二派;属于青原系的,有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共成五宗七家。幸运的是,这五宗七家的开山宗主,都有自己的语录传世。
如果我们把从初祖到六祖这一个时间段的法脉承传,比作一棵大树的主干的话,那么,六祖之后的五宗七家,就好比这棵大树的几个大的枝桠。禅宗这棵荫蔽天下的大树,主要就是由这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构成的。因此,要想全面了解禅宗,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的语录不可不读。这就是我们在编完《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之后,立即着手编辑、整理《禅宗五宗七家语录》的主要用意。
祖师禅本来是一味的。我们所说的五宗七家,不过是从这一味当中流溢出来的方便接众的不同门庭施设而已,并不是说它们有什么各不相同的奇特理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不同的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不一样。禅门中有“机转位”之说。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味,即所证悟的理体,教下称之为真如或者实相,机就是需要接引的众生之根机,包括日常机用。机必须是转位的,不能死守着位不放——那样就成了死水不藏龙;而必须是机位互转、即机即位,转辘辘、活泼泼的——如活水龙,兴波作浪,翻湫倒岳,为天下众生为明为导。岩头和尚讲,“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就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读五宗七家语录的时候,就不要被祖师们的奇特言行所眩惑。诚然, 对于修证尚未深入堂奥的人来说, 读 古人公案和祖师开示,如同读天书一般。然据《碧岩录·三教序》中讲,公案之设,其要有三:一者勘验后学所证所悟是否谛当;二者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和修行正途;三者帮助学人解粘去缚。这三个方面常常以一为主、其余为伴,互即互入,其象外归趣,不过是要学人归于圆顿之见地而已,也就是要“眼正”,“个个立在转处”。
如,僧问赵州:“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州云:“老僧只管看。”
又有学人问赵州:“如何是定?”州云:“不定。”学云:“为什么不定?”州云:“活物,活物。”
又有学人问赵州:“不随诸有时如何?”州云:“合与么。”学云:“莫便是学人本分事?”州云:“随也,随也。”
如上面所举赵州和尚的这三则公案,实际都是一中有三、会三归一的,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帮助学人确立圆顿的见地、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因此,若依此三要,再来读他古人的语录,我想,要知其语脉、会其落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并非非分之想。
有不少学佛多年的朋友,都反映读不懂禅宗祖师的语录、公案。我想,除了跟个人的修学证量有关之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据我们多年在整理禅宗语录过程中的体会,当我们对某一个公案或开示,连字面意思都读不明白、或者感到模棱两可的时候,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作怪:一是句读可能存在错误;二是其中某个词句的含义没有弄明白;三是原文可能存在钞录或排印方面的错误。依此三点来检讨自己的读不懂,然后一一审视之,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是能明别人之未明,就是能见别人之未见。
一、关于句读方面可能存在错误。
有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一段文字不明白,常常是因为被既有的错误的句读所误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仔细审查原句读,或者重新句读,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兹举 明洁 居士在《花落的声音》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处文物句读错误为证, 明洁 居士写道:
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所有关于这尊造像的记录断句都是错误的。资料上是这样写的:
“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三日,比丘尼毛藏妹,严行弟-子满子式,叉摩那宿王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 859 号)
初读这一段话的时候,只觉得怪怪的,但未多留意。后来再碰到这段话,仔细一看,原来是断句断错了,正确的断法是:
“ 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三日,比丘尼毛藏,妹严行,弟-子满子,式叉摩那宿王,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 ”
这里面有四个人物,首先出场的是一个比丘尼,名“毛藏”;第二个是她的妹妹,名“严行”——估计也是一个出家人;第三个是她的弟-子,名“满子”;第四个是一位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学法女”或“学戒女”(沙弥尼在受具足戒以前,有两年的考验期,在此期间被称作“式叉摩那尼”,简称“式叉摩那”)。这四个人,“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而发心捐造了一尊石刻佛像。
在现有的资料中,大家都以为这个比丘尼的名字叫“毛藏妹”,所以提到这尊造像的时候,都名之曰“比丘尼毛藏妹等造像”,以讹传讹,不亦谬乎!
点校禅宗灯录典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活儿。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把它做好、做到位,少出错误,对点校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非常高。即便是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儒,在句读典籍的时候,也很难避免不走失一、二,更何况一个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黄牙小儿”,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更须如履薄冰才是。点校不仅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献身精神,更需要有广博的文史知识和丰富的考据经验。个人读书,可以不求甚解,有没有读懂,只有自己知道,但是,一旦形诸文字,公之于众,点校者的心肝胆肺俱暴露无遗,因此,做点校工作须万分审慎为是。
二、关于对其中某个词句的含义没有弄明白。
禅宗祖师的开示语录,大多夹杂着唐宋时期的口语、方言和俚语。这些语汇,在现有的普通工具书,如《辞源》,以及有限的几本断代语言词典中,经常找不到解释,这就给今人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一段语录读不懂,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某个关键语汇的真实含义弄不明白造成的。兹举《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的几个例子为证:
1 、问修造庵主云:“佛殿 折 了也,忽然施主来,将何瞻敬?”庵主合掌,师云:“奴见婢殷勤。”
“奴见婢殷勤”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中查不到。奴者,男仆;婢者,女仆。字面意思是,男仆见到女仆显得格外殷勤。什么意思?原来,男仆没有眼色,分不清主奴,只顾讨好女仆,却把真正的主人晾在了一边。宗门中用它来比喻没有开悟者,不具正法眼,主次不分,宾主不辨,认奴为郎。
2 、一日云:“日里来往,上上下下,一问一答, 任 汝当荷。夹差一问来,作么生当荷?”代云:“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又云:“一起一倒。”又云:“生在冀州。”
“夹差”是什么意思?任你翻破词典也查不到。原来它的意思是指左右同时穿插。
3 、师行次,以拄杖打露柱一下云:“什么处来?”自云:“西天来。”复云:“来这里作什么?”自云:“说佛法。”乃喝云:“欺我唐土人!”又以拄杖打一下便行。 却 拈问僧:“汝道我意作么生?”僧便问:“只如师意作么生?”代云:“不用行主。”又云:“师子咬人。”
“行主”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中查不到。现根据大量的典籍考据,“行主”是指玩傀儡(木偶)戏的人。木偶的一举一动,全由幕后的人操纵,这个操纵木偶的人,就是行主。
4 、 问新到:“甚处来?”僧云:“不敢。”师云:“放尔三十棒。”无对。代云:“某甲也 漝 么。”又云:“可惜许七间法堂。”
“漝么”一词,在工具书中也查不到。实际上,它是唐时广东一带的口语,犹言“与么”,如此、这样的意思。
禅宗五宗七家语录中,有一大批类似的语汇,含义难以明确,如:多华树嘲无半子,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条风块雨,看锢 金路 ,买帽相头,担头不负书,茶信,无当门齿,眉须堕落,不惜眉毛,保社,六耳不同谋,脑后见腮,触净,牢度,易流,侯白侯黑,入水见人长,周匝,排比,村里老翁拜冬至,老少黄白,不解愉悦使人,打落当门齿,打野 木埋 ,无可到,是什么闲,不占田地,岁日,清机历掌,特石,论劫,热发,莫乱统,迟风,不相管,口似木 木突 ,断舌才,上大人,送路,特库儿,压良为贱,重话会语,公才,不快即道,赖遇,构得,埋兵掉斗,合取皮袋,脱空,摆动,横身为物,该得,现成公案,觌机无改路,口滑,趁口,驴鞍桥,响路,觅什么碗,言中有响,纽半破三,折半列三,漆突,成褫,君子可八,严具,吃嘹舌头,热碗鸣,谢响,动着,回互,眼目定动,停囚长智,不审,出草,落草,倜傥,请主,纽捏,老鼠孔,不快漆桶,咬齿,打与,平出,养子之缘,顺朱,节角,小出大遇,两彩一赛(一彩两赛),一槌两当,热瞒,春缘,人事,隔身句,趁块,半抽,影身,失晓,等等,都是一般工具辞书中没有收录的。要确定它们的真实含义,不费一番周折是不行的。为方便读者,编者在这次整理的时候,都尽己所能,一一作了注解。
三、关于原文可能存在钞录或排印方面的错误。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禅宗语录,都是经过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钞录、刻板而流传下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因钞录、刻板而造成的文字上的讹误,是比较常见的。有一些语录,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就是因为其中原文钞录、刻板有误造成的。这一障碍,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耐心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克服的。要真正弄清它们的真实意义,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
这次,我们在给五宗七家语录加注的时候,时常碰到这方面的障碍。为了搞懂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我们经常花一、两个小时乃至半天的时间,做细致的考证工作,最后才弄清它的原委。现仅就《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的资料,试举数例于次:
1 、问:“承古有言,会即事同一家,不会即 离牙擘齿 ,如何得事同一家?”师云:“乱走作么?”
“离牙擘齿”是什么意思?没法理解。实际上,它是“剺牙劈齿”的讹写。“剺”和“劈”同义,都是砍、切割的意思。“剺牙劈齿”,犹言“咬牙切齿”、“唇枪舌剑”,意指激烈地争论,或指斗嘴、吵架。
2 、一日云:“三十年后会去在。”代云:“ 点儿落节 。”或云:“头上霹雳即不问尔, 脚 下龙过道将一句来。”代云:“朝起云夜降雨。”师问僧:“德山便棒,尔道学人还有长处也无?”代云:“无端。”
“点儿落节”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实际上,它是“黠儿落节”的讹误。因“点”的繁体“點”与“黠”非常相近,故在钞录或刻板时候,容易发生错误。黠儿,就是聪明狡黠的人。落节,就是失败、受挫、吃亏的意思。黠儿落节,犹言“聪明反被聪明误”。
3 、日出卯, 韩情枯骨咬 。
“韩情”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人知道。实际上,“韩情”乃“韩卢”之误。韩卢,古代猎狗名。“韩卢咬枯骨”,与“韩卢逐块”的意思是一样的:有人拿土块打狗,愚蠢的狗不知去追咬人,却去追咬土块,比喻人愚痴,被假相所迷,没有抓住根本。
4 、一日云:“ 临坑不损人 。”代云:“也是。”又云:“某甲识好恶。”或云:“古人道,举即易,作么生?”代云:“以貌取人。”
“临坑不损人”是什么意思?禅宗灯录中经常出现“临坑不推人”一词,故知此处的“不损人”就是“不推人”。用“损人”与用“推人”的意思虽然是一样,但用“推人”比用“损人”意思更明白。“临坑不推人”就是不乘人之危,不趁火打劫,不落井下石。
类似的讹误之词,还有一些,如“客是主人相”(当为“客是主人相师”),浮逼逼(当为“浮躃躃”),祸出私问(当为“祸出私门”),勃跳(当为“ [ 跳 - 兆 + 孛 ] 跳 ”,今作“蹦跳”),真榆不博金(当为“真鍮不博金”),一字入公门,九年车不出(当为“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路布(当为“露布”),等等,编者在这次整理过程中,都尽最大可能做了订正。
回想我们最初发心编辑此书,连同《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马祖四家语录》、《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宗杲禅师书信集校注》、《圆悟心要校注》、《颂古联珠通集》等等,原本是想为河北省佛学院研究班的学员提供一套“禅宗典籍导读课程”辅助教材,因此,在编辑的过程中,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我们感觉到,不能简单地复制和剪辑《藏经》,得帮助他们扫除拦路虎才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这样才能够不枉设置“禅宗典籍导读”这样一门课程,也不辜负“提高学僧阅读禅宗典籍水平”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在编辑这些书的时候,不辞“泥里打滚水里困”,不怕“纳败阙”,勉力加注的原因。
宗舜法师在给编者的一封信中曾写道:读市面上许多有关禅宗方面的书,“往往我懂的,好像他还不明白。而我不懂的,他也似乎不懂。读这样的文字,心里郁闷。”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们宁可不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郁闷,也不要无端地让别人空郁闷一场才好。当然,这只是我们私下的一种发心和理想;能不能完全做到,还要靠能力和学识。真的,要让读者一点郁闷都没有,太难了!因为我们自己还有郁闷在。什么时候真的能够倜傥开来,心中了无一法,亦不见大地有寸土可得,那时才能真正远离郁闷!
整理这套《禅宗五宗七家语录》,断断续续地花了我们近一年半的时间。本书的第一轮电子文本句读,是在河北美术出版社的 曹瑞锋 老师,三省堂的李孚远、 钟镇锽 居士,以及沈莹莹、王勇、李丰先等几位北大博士生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二校、第三校、分段落、加注解,以及最后的统审,则是由明洁、明尧两位居士完成的。
为了替自己负责,也替读者负责,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怀着一颗恭敬的不敢自欺的心。我们经常扪心自问:“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真的弄懂了吗?还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吗?如果有,是不是句读不恰当?是不是有某个词语或典故不明白?是不是原文刻录有误?”就这样,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斟酌,终于把这项相对于我们的能力来说并不轻松的工作做完了。因为能力所限,我相信,这当中尚有少许词义上的疑惑,一时无法解决,那只好留待读者或者通家来“郁闷”和解决吧。
众所周知,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禅宗一直是单传;六祖以后,才出现五宗七家的繁荣局面:
六祖慧能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传百丈怀海,百丈怀海传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沩山灵祐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临济义玄传兴化存奖,兴化存奖传南院慧颙,南院慧颙传风穴延沼,风穴延沼传首山省念,首山省念传汾阳善昭,汾阳善昭传石霜楚圆,石霜楚圆传黄龙慧南和杨歧方会,是为黄龙、杨歧二派。
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和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崇信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和玄沙师备,雪峰义存传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玄沙师备传地藏桂琛,地藏桂琛传清凉文益,是为法眼宗。药山惟俨传云岩昙晟,云岩昙晟传洞山良价,洞山良价传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
这样,属于南岳系的,有沩仰宗、临济宗,以及临济门下派生出来的黄龙、杨歧二派;属于青原系的,有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共成五宗七家。幸运的是,这五宗七家的开山宗主,都有自己的语录传世。
如果我们把从初祖到六祖这一个时间段的法脉承传,比作一棵大树的主干的话,那么,六祖之后的五宗七家,就好比这棵大树的几个大的枝桠。禅宗这棵荫蔽天下的大树,主要就是由这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构成的。因此,要想全面了解禅宗,六代祖师和五宗七家的语录不可不读。这就是我们在编完《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之后,立即着手编辑、整理《禅宗五宗七家语录》的主要用意。
祖师禅本来是一味的。我们所说的五宗七家,不过是从这一味当中流溢出来的方便接众的不同门庭施设而已,并不是说它们有什么各不相同的奇特理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不同的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不一样。禅门中有“机转位”之说。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一味,即所证悟的理体,教下称之为真如或者实相,机就是需要接引的众生之根机,包括日常机用。机必须是转位的,不能死守着位不放——那样就成了死水不藏龙;而必须是机位互转、即机即位,转辘辘、活泼泼的——如活水龙,兴波作浪,翻湫倒岳,为天下众生为明为导。岩头和尚讲,“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就是这个意思。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读五宗七家语录的时候,就不要被祖师们的奇特言行所眩惑。诚然, 对于修证尚未深入堂奥的人来说, 读 古人公案和祖师开示,如同读天书一般。然据《碧岩录·三教序》中讲,公案之设,其要有三:一者勘验后学所证所悟是否谛当;二者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和修行正途;三者帮助学人解粘去缚。这三个方面常常以一为主、其余为伴,互即互入,其象外归趣,不过是要学人归于圆顿之见地而已,也就是要“眼正”,“个个立在转处”。
如,僧问赵州:“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州云:“老僧只管看。”
又有学人问赵州:“如何是定?”州云:“不定。”学云:“为什么不定?”州云:“活物,活物。”
又有学人问赵州:“不随诸有时如何?”州云:“合与么。”学云:“莫便是学人本分事?”州云:“随也,随也。”
如上面所举赵州和尚的这三则公案,实际都是一中有三、会三归一的,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帮助学人确立圆顿的见地、指示学人下手方便。因此,若依此三要,再来读他古人的语录,我想,要知其语脉、会其落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并非非分之想。
有不少学佛多年的朋友,都反映读不懂禅宗祖师的语录、公案。我想,除了跟个人的修学证量有关之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据我们多年在整理禅宗语录过程中的体会,当我们对某一个公案或开示,连字面意思都读不明白、或者感到模棱两可的时候,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作怪:一是句读可能存在错误;二是其中某个词句的含义没有弄明白;三是原文可能存在钞录或排印方面的错误。依此三点来检讨自己的读不懂,然后一一审视之,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是能明别人之未明,就是能见别人之未见。
一、关于句读方面可能存在错误。
有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一段文字不明白,常常是因为被既有的错误的句读所误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仔细审查原句读,或者重新句读,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兹举 明洁 居士在《花落的声音》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处文物句读错误为证, 明洁 居士写道:
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所有关于这尊造像的记录断句都是错误的。资料上是这样写的:
“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三日,比丘尼毛藏妹,严行弟-子满子式,叉摩那宿王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 859 号)
初读这一段话的时候,只觉得怪怪的,但未多留意。后来再碰到这段话,仔细一看,原来是断句断错了,正确的断法是:
“ 永徽元年十一月廿三日,比丘尼毛藏,妹严行,弟-子满子,式叉摩那宿王,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 ”
这里面有四个人物,首先出场的是一个比丘尼,名“毛藏”;第二个是她的妹妹,名“严行”——估计也是一个出家人;第三个是她的弟-子,名“满子”;第四个是一位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学法女”或“学戒女”(沙弥尼在受具足戒以前,有两年的考验期,在此期间被称作“式叉摩那尼”,简称“式叉摩那”)。这四个人,“普为法界苍生同登正觉”而发心捐造了一尊石刻佛像。
在现有的资料中,大家都以为这个比丘尼的名字叫“毛藏妹”,所以提到这尊造像的时候,都名之曰“比丘尼毛藏妹等造像”,以讹传讹,不亦谬乎!
点校禅宗灯录典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活儿。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把它做好、做到位,少出错误,对点校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非常高。即便是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儒,在句读典籍的时候,也很难避免不走失一、二,更何况一个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黄牙小儿”,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更须如履薄冰才是。点校不仅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献身精神,更需要有广博的文史知识和丰富的考据经验。个人读书,可以不求甚解,有没有读懂,只有自己知道,但是,一旦形诸文字,公之于众,点校者的心肝胆肺俱暴露无遗,因此,做点校工作须万分审慎为是。
二、关于对其中某个词句的含义没有弄明白。
禅宗祖师的开示语录,大多夹杂着唐宋时期的口语、方言和俚语。这些语汇,在现有的普通工具书,如《辞源》,以及有限的几本断代语言词典中,经常找不到解释,这就给今人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一段语录读不懂,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某个关键语汇的真实含义弄不明白造成的。兹举《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的几个例子为证:
1 、问修造庵主云:“佛殿 折 了也,忽然施主来,将何瞻敬?”庵主合掌,师云:“奴见婢殷勤。”
“奴见婢殷勤”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中查不到。奴者,男仆;婢者,女仆。字面意思是,男仆见到女仆显得格外殷勤。什么意思?原来,男仆没有眼色,分不清主奴,只顾讨好女仆,却把真正的主人晾在了一边。宗门中用它来比喻没有开悟者,不具正法眼,主次不分,宾主不辨,认奴为郎。
2 、一日云:“日里来往,上上下下,一问一答, 任 汝当荷。夹差一问来,作么生当荷?”代云:“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又云:“一起一倒。”又云:“生在冀州。”
“夹差”是什么意思?任你翻破词典也查不到。原来它的意思是指左右同时穿插。
3 、师行次,以拄杖打露柱一下云:“什么处来?”自云:“西天来。”复云:“来这里作什么?”自云:“说佛法。”乃喝云:“欺我唐土人!”又以拄杖打一下便行。 却 拈问僧:“汝道我意作么生?”僧便问:“只如师意作么生?”代云:“不用行主。”又云:“师子咬人。”
“行主”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中查不到。现根据大量的典籍考据,“行主”是指玩傀儡(木偶)戏的人。木偶的一举一动,全由幕后的人操纵,这个操纵木偶的人,就是行主。
4 、 问新到:“甚处来?”僧云:“不敢。”师云:“放尔三十棒。”无对。代云:“某甲也 漝 么。”又云:“可惜许七间法堂。”
“漝么”一词,在工具书中也查不到。实际上,它是唐时广东一带的口语,犹言“与么”,如此、这样的意思。
禅宗五宗七家语录中,有一大批类似的语汇,含义难以明确,如:多华树嘲无半子,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条风块雨,看锢 金路 ,买帽相头,担头不负书,茶信,无当门齿,眉须堕落,不惜眉毛,保社,六耳不同谋,脑后见腮,触净,牢度,易流,侯白侯黑,入水见人长,周匝,排比,村里老翁拜冬至,老少黄白,不解愉悦使人,打落当门齿,打野 木埋 ,无可到,是什么闲,不占田地,岁日,清机历掌,特石,论劫,热发,莫乱统,迟风,不相管,口似木 木突 ,断舌才,上大人,送路,特库儿,压良为贱,重话会语,公才,不快即道,赖遇,构得,埋兵掉斗,合取皮袋,脱空,摆动,横身为物,该得,现成公案,觌机无改路,口滑,趁口,驴鞍桥,响路,觅什么碗,言中有响,纽半破三,折半列三,漆突,成褫,君子可八,严具,吃嘹舌头,热碗鸣,谢响,动着,回互,眼目定动,停囚长智,不审,出草,落草,倜傥,请主,纽捏,老鼠孔,不快漆桶,咬齿,打与,平出,养子之缘,顺朱,节角,小出大遇,两彩一赛(一彩两赛),一槌两当,热瞒,春缘,人事,隔身句,趁块,半抽,影身,失晓,等等,都是一般工具辞书中没有收录的。要确定它们的真实含义,不费一番周折是不行的。为方便读者,编者在这次整理的时候,都尽己所能,一一作了注解。
三、关于原文可能存在钞录或排印方面的错误。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禅宗语录,都是经过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钞录、刻板而流传下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因钞录、刻板而造成的文字上的讹误,是比较常见的。有一些语录,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就是因为其中原文钞录、刻板有误造成的。这一障碍,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耐心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克服的。要真正弄清它们的真实意义,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
这次,我们在给五宗七家语录加注的时候,时常碰到这方面的障碍。为了搞懂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我们经常花一、两个小时乃至半天的时间,做细致的考证工作,最后才弄清它的原委。现仅就《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的资料,试举数例于次:
1 、问:“承古有言,会即事同一家,不会即 离牙擘齿 ,如何得事同一家?”师云:“乱走作么?”
“离牙擘齿”是什么意思?没法理解。实际上,它是“剺牙劈齿”的讹写。“剺”和“劈”同义,都是砍、切割的意思。“剺牙劈齿”,犹言“咬牙切齿”、“唇枪舌剑”,意指激烈地争论,或指斗嘴、吵架。
2 、一日云:“三十年后会去在。”代云:“ 点儿落节 。”或云:“头上霹雳即不问尔, 脚 下龙过道将一句来。”代云:“朝起云夜降雨。”师问僧:“德山便棒,尔道学人还有长处也无?”代云:“无端。”
“点儿落节”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实际上,它是“黠儿落节”的讹误。因“点”的繁体“點”与“黠”非常相近,故在钞录或刻板时候,容易发生错误。黠儿,就是聪明狡黠的人。落节,就是失败、受挫、吃亏的意思。黠儿落节,犹言“聪明反被聪明误”。
3 、日出卯, 韩情枯骨咬 。
“韩情”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人知道。实际上,“韩情”乃“韩卢”之误。韩卢,古代猎狗名。“韩卢咬枯骨”,与“韩卢逐块”的意思是一样的:有人拿土块打狗,愚蠢的狗不知去追咬人,却去追咬土块,比喻人愚痴,被假相所迷,没有抓住根本。
4 、一日云:“ 临坑不损人 。”代云:“也是。”又云:“某甲识好恶。”或云:“古人道,举即易,作么生?”代云:“以貌取人。”
“临坑不损人”是什么意思?禅宗灯录中经常出现“临坑不推人”一词,故知此处的“不损人”就是“不推人”。用“损人”与用“推人”的意思虽然是一样,但用“推人”比用“损人”意思更明白。“临坑不推人”就是不乘人之危,不趁火打劫,不落井下石。
类似的讹误之词,还有一些,如“客是主人相”(当为“客是主人相师”),浮逼逼(当为“浮躃躃”),祸出私问(当为“祸出私门”),勃跳(当为“ [ 跳 - 兆 + 孛 ] 跳 ”,今作“蹦跳”),真榆不博金(当为“真鍮不博金”),一字入公门,九年车不出(当为“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路布(当为“露布”),等等,编者在这次整理过程中,都尽最大可能做了订正。
回想我们最初发心编辑此书,连同《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马祖四家语录》、《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宗杲禅师书信集校注》、《圆悟心要校注》、《颂古联珠通集》等等,原本是想为河北省佛学院研究班的学员提供一套“禅宗典籍导读课程”辅助教材,因此,在编辑的过程中,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情况,我们感觉到,不能简单地复制和剪辑《藏经》,得帮助他们扫除拦路虎才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这样才能够不枉设置“禅宗典籍导读”这样一门课程,也不辜负“提高学僧阅读禅宗典籍水平”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在编辑这些书的时候,不辞“泥里打滚水里困”,不怕“纳败阙”,勉力加注的原因。
宗舜法师在给编者的一封信中曾写道:读市面上许多有关禅宗方面的书,“往往我懂的,好像他还不明白。而我不懂的,他也似乎不懂。读这样的文字,心里郁闷。”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们宁可不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郁闷,也不要无端地让别人空郁闷一场才好。当然,这只是我们私下的一种发心和理想;能不能完全做到,还要靠能力和学识。真的,要让读者一点郁闷都没有,太难了!因为我们自己还有郁闷在。什么时候真的能够倜傥开来,心中了无一法,亦不见大地有寸土可得,那时才能真正远离郁闷!
整理这套《禅宗五宗七家语录》,断断续续地花了我们近一年半的时间。本书的第一轮电子文本句读,是在河北美术出版社的 曹瑞锋 老师,三省堂的李孚远、 钟镇锽 居士,以及沈莹莹、王勇、李丰先等几位北大博士生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二校、第三校、分段落、加注解,以及最后的统审,则是由明洁、明尧两位居士完成的。
为了替自己负责,也替读者负责,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怀着一颗恭敬的不敢自欺的心。我们经常扪心自问:“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真的弄懂了吗?还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吗?如果有,是不是句读不恰当?是不是有某个词语或典故不明白?是不是原文刻录有误?”就这样,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斟酌,终于把这项相对于我们的能力来说并不轻松的工作做完了。因为能力所限,我相信,这当中尚有少许词义上的疑惑,一时无法解决,那只好留待读者或者通家来“郁闷”和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