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来蒋光慈的传记认真地读过,让我对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帮助。蒋光慈从小就满怀“侠义”之心,好打抱不平,对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从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泪史,满满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那个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的强烈控诉。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比如对乱坟中的平等自由的议论,以及那些学生运动,有些就是作者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所以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作家真实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过多地掺入作者本身的观点与议论。通观全文,关于漂泊者自身的悲惨经历的叙述中,描写、记叙的比重比较小,更多的是“我”对于这黑暗和悲哀不停绝望悲观的呐喊与咒骂。这样一来文章的感染力定会受到影响,作者并不打算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细致描写与再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慨,而是用自己的强烈的呐喊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会太黑暗不公太丑恶可怕了,漂泊者的命运太悲惨了!然而这样一来虽然结论深深烙在读者脑海里心灵上,但并没唤起最深刻的共鸣与怜悯。我认为如果能更深地从内心打动读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会更强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还仅仅是个“漂泊者”,远没达到“反叛者”的高度。当父母惨遭毒手时,他也只能是在脑海中幻想一幅为父母报仇雪恨的场景,而现实中却无能为力,只能束手无策忍气吞声。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侠小说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险去复仇,但与蒋光慈小时候的叛逆行为相比的确是软弱了些。蒋小时候会因痛恨地主残酷剥削农户而集结同学将其轿子砸烂,会因觉得教育局长没有礼貌轻视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许你会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和整个社会反抗?对此我并不否

认,我只是觉得每当遭遇不公与压迫时,我们的这位漂泊者并未真正有反抗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比如玉梅为了自己卧病在床,并准备以死来守卫自己的爱情时,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后第二天向主人做无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辞退打发他走时,他也毫无他言,只是在城中隐蔽着打听爱人的消息。而这打听的目的只有两个,“倘若她的病好了,则我可以放心离开H 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则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报答她生前爱我的情意。”对于自己心爱的人,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没想过或者是没勇气起来和这黑暗做战斗。也许蒋光慈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击当时社会的阴暗丑陋,以唤醒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但结果却没有指出条如何反抗如何斗争的“明路”,当汪中终于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时,却又英勇牺牲了。

《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来蒋光慈的传记认真地读过,让我对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帮助。蒋光慈从小就满怀“侠义”之心,好打抱不平,对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从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泪史,满满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那个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的强烈控诉。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比如对乱坟中的平等自由的议论,以及那些学生运动,有些就是作者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所以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作家真实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过多地掺入作者本身的观点与议论。通观全文,关于漂泊者自身的悲惨经历的叙述中,描写、记叙的比重比较小,更多的是“我”对于这黑暗和悲哀不停绝望悲观的呐喊与咒骂。这样一来文章的感染力定会受到影响,作者并不打算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细致描写与再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慨,而是用自己的强烈的呐喊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会太黑暗不公太丑恶可怕了,漂泊者的命运太悲惨了!然而这样一来虽然结论深深烙在读者脑海里心灵上,但并没唤起最深刻的共鸣与怜悯。我认为如果能更深地从内心打动读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会更强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还仅仅是个“漂泊者”,远没达到“反叛者”的高度。当父母惨遭毒手时,他也只能是在脑海中幻想一幅为父母报仇雪恨的场景,而现实中却无能为力,只能束手无策忍气吞声。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侠小说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险去复仇,但与蒋光慈小时候的叛逆行为相比的确是软弱了些。蒋小时候会因痛恨地主残酷剥削农户而集结同学将其轿子砸烂,会因觉得教育局长没有礼貌轻视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许你会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和整个社会反抗?对此我并不否

认,我只是觉得每当遭遇不公与压迫时,我们的这位漂泊者并未真正有反抗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比如玉梅为了自己卧病在床,并准备以死来守卫自己的爱情时,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后第二天向主人做无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辞退打发他走时,他也毫无他言,只是在城中隐蔽着打听爱人的消息。而这打听的目的只有两个,“倘若她的病好了,则我可以放心离开H 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则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报答她生前爱我的情意。”对于自己心爱的人,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没想过或者是没勇气起来和这黑暗做战斗。也许蒋光慈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击当时社会的阴暗丑陋,以唤醒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但结果却没有指出条如何反抗如何斗争的“明路”,当汪中终于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时,却又英勇牺牲了。


相关内容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近日,有幸看了这样一部好片.本片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遭遇了海难还生的故事,其间电影也带给了我们各种不同的感受和奇观,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神性,宗教,信仰,人性,理性与感性方面的冲突与呼唤. 生命奇观 这部由李安执导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 ...

  • 周国平语录读后感
  •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己,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倘佯,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周国平 现在的我应该是以散漫者,给自己很多的借口,丢弃了很多东西,无所适从。或许是不想适应吧 ...

  • [麋鹿]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第三段和第一段.(传奇经历和大丰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生活)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并学习讲解员介绍. 教学准备:课前补充资料(关于麋鹿).投影片.教学 ...

  • 天净沙秋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 参赛者:陈观华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小溪中学小学 邮编:342304 联系电话:[1**********]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quo ...

  • [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 <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第七天>读后感:灵魂的漂泊纪 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我看得十分清楚,不过是个仍追捧郭敬明,辛夷坞等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时常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文艺小青年罢了.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至于很多真正的文学大家的文章,倒是一篇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 ...

  • 高一读后感范文:文化苦旅的读后感700字
  • 高一读后感范文:文化苦旅的读后感700字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 ...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竞选州长>的课文,他的语言特点幽默.诙谐和滑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这次读到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全译本,不是儿童读物的节选 ...

  • 胡廷楣长篇小说读后感
  • 阅读<生逢196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版),我的感觉是复杂的.这样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无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它写的是畸形年代里的那段扭曲.压抑.晦涩的青春.小说引起了众多作者同时代人的共鸣,他们在这里读到了共同的集体记忆,读到了自己狂热的.荒唐的.痛楚的.热血沸腾的 ...

  • 书评精选:[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 书评精选:<解忧杂货店> 夏羽琪 招商局国际信息 了解东野圭吾是从<放课后>开始的,很典型的日式青春兼日式推理,后来又陆续读了<白夜行>.<流星之绊>.<嫌疑人X的献身>等一系列小说,从此"东野"这个名字似乎就和侦探.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