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来蒋光慈的传记认真地读过,让我对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帮助。蒋光慈从小就满怀“侠义”之心,好打抱不平,对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从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泪史,满满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那个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的强烈控诉。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比如对乱坟中的平等自由的议论,以及那些学生运动,有些就是作者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所以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作家真实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过多地掺入作者本身的观点与议论。通观全文,关于漂泊者自身的悲惨经历的叙述中,描写、记叙的比重比较小,更多的是“我”对于这黑暗和悲哀不停绝望悲观的呐喊与咒骂。这样一来文章的感染力定会受到影响,作者并不打算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细致描写与再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慨,而是用自己的强烈的呐喊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会太黑暗不公太丑恶可怕了,漂泊者的命运太悲惨了!然而这样一来虽然结论深深烙在读者脑海里心灵上,但并没唤起最深刻的共鸣与怜悯。我认为如果能更深地从内心打动读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会更强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还仅仅是个“漂泊者”,远没达到“反叛者”的高度。当父母惨遭毒手时,他也只能是在脑海中幻想一幅为父母报仇雪恨的场景,而现实中却无能为力,只能束手无策忍气吞声。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侠小说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险去复仇,但与蒋光慈小时候的叛逆行为相比的确是软弱了些。蒋小时候会因痛恨地主残酷剥削农户而集结同学将其轿子砸烂,会因觉得教育局长没有礼貌轻视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许你会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和整个社会反抗?对此我并不否
认,我只是觉得每当遭遇不公与压迫时,我们的这位漂泊者并未真正有反抗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比如玉梅为了自己卧病在床,并准备以死来守卫自己的爱情时,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后第二天向主人做无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辞退打发他走时,他也毫无他言,只是在城中隐蔽着打听爱人的消息。而这打听的目的只有两个,“倘若她的病好了,则我可以放心离开H 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则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报答她生前爱我的情意。”对于自己心爱的人,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没想过或者是没勇气起来和这黑暗做战斗。也许蒋光慈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击当时社会的阴暗丑陋,以唤醒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但结果却没有指出条如何反抗如何斗争的“明路”,当汪中终于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时,却又英勇牺牲了。
《少年漂泊者》读后感
在看《少年漂泊者》之前特意找来蒋光慈的传记认真地读过,让我对这位革命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帮助。蒋光慈从小就满怀“侠义”之心,好打抱不平,对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从他的《少年漂泊者》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整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血泪史,满满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与悲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那个极度扭曲的人间炼狱的强烈控诉。
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中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比如对乱坟中的平等自由的议论,以及那些学生运动,有些就是作者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所以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作家真实情感的流露。但也正因如此,文章过多地掺入作者本身的观点与议论。通观全文,关于漂泊者自身的悲惨经历的叙述中,描写、记叙的比重比较小,更多的是“我”对于这黑暗和悲哀不停绝望悲观的呐喊与咒骂。这样一来文章的感染力定会受到影响,作者并不打算通过对这些黑暗事实的细致描写与再现来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愤慨,而是用自己的强烈的呐喊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社会太黑暗不公太丑恶可怕了,漂泊者的命运太悲惨了!然而这样一来虽然结论深深烙在读者脑海里心灵上,但并没唤起最深刻的共鸣与怜悯。我认为如果能更深地从内心打动读者,其引起的震撼一定会更强烈。
另外,文中塑造的“漂泊者”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还仅仅是个“漂泊者”,远没达到“反叛者”的高度。当父母惨遭毒手时,他也只能是在脑海中幻想一幅为父母报仇雪恨的场景,而现实中却无能为力,只能束手无策忍气吞声。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真的像武侠小说中的孝子似的孤身犯险去复仇,但与蒋光慈小时候的叛逆行为相比的确是软弱了些。蒋小时候会因痛恨地主残酷剥削农户而集结同学将其轿子砸烂,会因觉得教育局长没有礼貌轻视自己而捏泥人砸泥巴羞辱他…而文中的漂泊者更多的是哭泣而不是反叛。也许你会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他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去和整个社会反抗?对此我并不否
认,我只是觉得每当遭遇不公与压迫时,我们的这位漂泊者并未真正有反抗的念头,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比如玉梅为了自己卧病在床,并准备以死来守卫自己的爱情时,他所能做的只是一夜的哭泣,然后第二天向主人做无希望的哀求。及至主人因此辞退打发他走时,他也毫无他言,只是在城中隐蔽着打听爱人的消息。而这打听的目的只有两个,“倘若她的病好了,则我可以放心离开H 城;倘若她真有不幸,则我也可以到她的墓地痛哭一番,以报答她生前爱我的情意。”对于自己心爱的人,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没想过或者是没勇气起来和这黑暗做战斗。也许蒋光慈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揭露抨击当时社会的阴暗丑陋,以唤醒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意识,但结果却没有指出条如何反抗如何斗争的“明路”,当汪中终于走上革命反抗的道路时,却又英勇牺牲了。